鹤啸九天 自律更自由,平凡不平庸 Less is More

哲学笔记 Philosophy

2014-07-10
鹤啸九天
阅读量

Notes(温馨提示):

  1. ★ 首次阅读建议浏览:导航指南, 或划到本页末尾, 或直接点击跳转, 查看全站导航图
  2. 右上角工具条搜索文章,右下角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鹤啸九天),底栏分享、赞赏、评论
  3. ★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知识点积累起来不容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谢谢理解
  4. ★ 如有疑问,邮件讨论,欢迎贡献优质资料


哲学

【2022-10-19】中国文人十大雅事:焚香、听雨、拾花、赏画,品茗,探幽、观云、候月、酌酒、抚琴

  • 宗教篇见站内笔记:佛说

【2023-11-21】易经讲了啥

术语解释

【2021-10-25】哲学名词解释:

  • (1)一杯水告诉你哲学名词含义:乐观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相对主义、乌托邦主义等
  • (2)数据→信息→知识→线索→智慧→阴谋

形而上学

【2018-3-4】形而上学的亲吻

苏德超算不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在武大哲学院,更引人注目的明星老师是赵林,几年前离开武大、转战华科的邓晓芒,以及因“奇葩说”名声大噪的周玄毅

  • 学生们知道苏德超,往往是因为另外两个身份——他是邓晓芒的学生,周玄毅的朋友。
  • 或者,是看到了2011年在人人网上流传的那套试题。

读博时,苏德超杨云飞丁三东,被称为邓晓芒学生中的“三驾马车”,后两者如今分别在武大哲学院和川大哲学院任教。他们特别喜欢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耳赤。有次香港中文大学的老师慈继伟来武大访学,也听邓晓芒的课。没想到,苏德超他们为了几个词语的翻译,吵得差点让邓晓芒下不了台,慈继伟听着都尴尬地笑了。

形而上学试题里,苏德超编了六个小故事,穿插了形而上学的诸多概念:人的同一性,自由与决定论,因果关系,个体与存在。

  • 公选课没有教材,剥离学派、学脉、哲学家,不沿着思想史,而是沿着哲学问题的脉络,试图在36课时内跑遍所有重大的形而上学问题。
  • 对于哲学基础薄弱、以为形而上学只是高中政治课本上“一朵华而不实的花”的学生们来说,这也许意味着根本听不进去,如果死撑一学期,最后的考试会很危险。

2003年,苏德超留校任职,从门徒变成了老师。不过,导师过于耀眼的光芒,也让苏德超处在一定的阴影中。2007年,苏德超的博士论文《哲学、语言与生活》出版,这也是他至今唯一一本著作。他说自己不好意思拿这本书去送人,“因为‘邓晓芒点评’这五个字,比我的书名还大。”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资讯

  • “三教”指的是中国儒、道、佛三大教派
  • “九流”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 尼。
  •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巫婆及拐骗)、盗、窃、娼。
  • 五行:车行、船行、店铺行、脚行、衙役行。
  • 八作: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瓦匠、石匠。

三教指三大传统宗教——儒教、道教、佛教(释教)

  • 儒教
    •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儒教不等于儒学)。以“仁”为最高信仰,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极目标。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印度佛教、中国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 “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没有被老子料到一样)。……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 道教
    •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永生不死,与道合一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
  • 佛教(释教)
    •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指东汉时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印度人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入寂灭、断尽一切烦恼。

哲学家

【2022-5-4】名言

  •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
  • 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
  • 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
  • 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 柏拉图icon。→ 张雪忠, 柏拉图有没有说过“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这句话知乎

【2023-1-3】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

  • 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
  • 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
  • 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一个人的精神层次越高,心理越健康。心理越是健康的人,越通透阔达,柔和从容,越不屑于勾心斗角,蝇营狗苟,故而没有心机。

希腊三贤

希腊三贤:苏格拉底 → 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

如果说西方文明是长江,那荷马史诗是源头(三江源),而理想国是三峡大坝,内容总结:333341

  • 三问正义:正义就是城邦和灵魂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
  • 三个城邦:
    • 城邦分成三个部分,管理者(治国理政)、护卫者(保卫国家)和普通民众(认真生产),各司其职,就是城邦的正义
    • 人的灵魂也分成三个部分:理智、血气和欲望,人的灵魂也要处于正确的关系中,理智支配灵魂,血气引导人奋发图强,欲望在理智和血气的监督下限制在合理范围内,
  • 三次浪潮:苏格拉底预言了人类的三大浪潮——反乌托邦文学的鼻祖
    • 灵魂平等
    • 共产共妻
    • 哲人王
  • 三大比喻
    • 洞穴寓言,看破世界假象,走向光明真理的故事
  • 四种政体
  • 一个神话

3分钟读懂《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本哲学书籍,同时它也是一本文学书

  • 哲学家是什么?苏格拉底告诉你:一个热爱并追求真理的人。
  •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哲学家?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明白地告诉你:哲学家是一个具备良好记性,机智敏捷,豁达开朗,温文尔雅,喜欢并且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的人。
    • 格劳孔:不正义的最高境界就是满嘴仁义道德,实际上一肚子坏水
    • 苏格拉底:“品质越坏的人就越无所顾忌。”
    • 格劳孔:“凡带欺骗性的东西,总是具有魔力般的、蛊惑人心的作用。”
    • 第七卷中苏格拉底曾不客气地说:“年轻人的辩论就像小狗喜欢拖咬所有靠近它的人一样,来用言辞咬人。”
  • 《理想国》里的哲学家们究竟在谈论了些什么?哲学大师们的谈话范围很广泛,涉及到了家庭、婚姻、教育、民主、政治、宗教等等有关人类和社会的话题。谈话的主题很深奥,展开话题的方式却很浅显,一些抽象的概念在具体事例中经过层层分析、理解和递进式的延伸,逐步把哲学理论实体化,客观化,这一点也是柏拉图在哲学理念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马列

【2024-7-15】 朝鲜禁马哲

朝鲜和中国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是完全信奉马列主义的,而朝鲜恰恰相反,朝鲜是世界上唯一禁读马列著作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朝鲜,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是遭禁的,所以旅行社必须提示中国的马克思爱好者,到了朝鲜不要妄言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更不要向当地人赠送《资本论》。

1946年2月,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宣布成立。同年7月,金日成被斯大林指认为朝鲜领导人。1948年9月9日,金日成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那时,金日成的肖像同马、恩、列、斯并排悬挂。

上世纪60年代,金日成在朝鲜发起主体运动,起初书店的书架上还摆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及《资本论》、《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但是到了1967年后,朝鲜当局称已确立了唯一领袖的“主体思想”,此后,马克思、恩格斯的书籍就从社会主义的朝鲜消失了。

70年代以后,朝鲜书店里销售的有关意识形态的图书,只有《金日成语录》和《金日成著作选集》。在大学里,一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讲座均被取消,属于哲学、政治的都被变作了金日成语录,都弄成:据伟大领袖金日成教导…

朝鲜当局在1980年10月的第6次党代会上删掉了“朝鲜劳动党以在全社会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斗争为方针”的语句,转换成了“金日成主义”。而在朝鲜《宪法》序言部分,金日成三个字出现了17次之多,而马克思、列宁却一字不提。

对此金正日强调主体思想是“不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框架内解释的独创的思想”。他说:“主体思想”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前提”的,二者“具有共同性”,但同时又克服了唯物辩证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主体哲学”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根本区别”的。“先前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把物质经济的因素看作革命斗争的根本条件”,主体思想“把社会主义提到了新的科学基础之上”,从此“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主体时代”。1976年10月,金正日在同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者的谈话中说,“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组成来看,金日成主义是不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框架内解释的独创的思想。”“金日成主义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区别的独创的革命思想。”

维基百科网站上这样写道,在朝鲜,什么时候开始禁止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朝鲜官方1967年开始起用“主体思想”取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后者不再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朝鲜领导人也不承认他们与马克思恩格斯是一个体系的。

1967年以后,朝鲜回收了所有马克思和列宁等有名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家们的著作,禁止一般百姓阅览。图书馆把这些书列在阅览书目中,但只有得到相关机关特许的人才能借阅。

儒释道

性本恶 vs 性本善

【2024-9-20】荀子赢了‌孟子‌: 这个说法指在人性论方面的观点

  • 荀子提出“人性恶”观点: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和规范来约束和管理
    • 在后世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和实践。可能反映了社会对人性中恶,以及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强调法律和规范的重要性。需要通过礼法来约束和管理
    • 这种观点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相契合
  • 相比之下,孟子的“人性善”观点: 强调人的内在善良本性,通过教化和道德引导可以改善社会。

两者观点的不同,导致了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方法。因此,可以说荀子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赢了”孟子尤其是在强调法律和社会规范重要性

总结

【2022-3-27】一图看完儒家、道家、佛家的区别

  • 还是儒家比较符合当世的价值取向!道家隐世,佛家出世,向往这两个的前提是得先看破红尘啊!山中的道士、庙中的和尚,隐居倒是容易,但是在躁动的世界中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吗?
角度 儒家 道家 佛家
哲学研究 入世 隐世 出世
功用 治世 治身 治心
文化主旨 进取 规律 奉献
生活比喻 粮店 药店 杂货店
身心修养 正心 静心 明心
气度修养 养正气 养大气 化怨气
提升方式
研究方向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超自然关系
智慧 德性 空灵 解脱
人生观 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世界观 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 相由心生,世界在自己心中
个人修养 仁义礼智信 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价值观 努力进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
游戏 社会的“游戏规则” 游戏技巧 融通

【2024-2-17】马克思·韦伯评价儒家

  • 儒家文化不是实学,而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学校既不教数学,也不教自然科学和地理,培养出来的人,毫无逻辑创造 的才能!生活里都是一些机智的文字游戏、婉转的甚至是转弯抹角的表达方式、以及引经据典的考证,这也造成了形式主义的极度泛滥。对经济管理放任自流,或者根本就没有能力对其进行管理,这种仅靠吟诗作赋式的管理从古代持续到近代。

马克斯·韦伯 《儒教与道教》让中国人学到什么?

  • 黑格尔认为“中国是一切例外中的例外”的古老国度。
  • 1915年,韦伯写了《儒教与道教》,并于1916年发表在《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文献》的第41卷第5册上

韦伯延续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思路,研究了儒教伦理与东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阻力之间的生成关系。韦伯在本书中先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接着考察了在此社会结构之上被视作正统的儒教文化,以及异端文化——道家文化。最后,他将儒家思想(韦伯称之为“儒教”)与新教伦理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得出结论:儒家伦理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什么儒释道

儒释道的解释

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

  • 儒家 —— 入世的哲学,道家 —— 隐世的哲学,佛家 —— 出世的哲学
    • 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 —— 治世,道家 —— 治身,佛家 —— 治心

  • 儒家以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
  • 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
  • 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

  • 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 佛教以“牺牲”为教义,“牺牲”就是奉献。地藏王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家讲布施,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是奉献精神的体现。

4、从日常生活的需要方面来讲:儒家——粮店,道家——药店,佛家——百货

  • 儒家思想,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DNA。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世中,受伦理道德的规范,有礼有节地待人接物。怀有积极入世的热情,去投身自己的事业。儒家精神,是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的。
  • 当国家战乱、社会动荡的时候,道家就像一剂良药,为社会疗伤。人在社会中遭遇不顺的时候,也需要去药店逛逛,疗疗伤,舒缓一下紧绷的心。以道家的广阔视角看我们生活的人世间,实在很渺小。生活中的烦心事,更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暂时放下尘世的事务,体会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大逍遥境界。
  • 佛家则是不论生病或不生病,它都存在。百货店不是必须的,有粮吃、治好病,就可以在世上生存了。百货商店可以去逛逛,不去也不会不能生存。正如佛家,信仰也好,不信也好,是每个人的选择。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能从佛家的佛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5、从身心修养来说: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明心

  • 儒家讲“正心”。《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
  • 道家讲“静心”。《道德经》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不虚伪、不做作,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自己的身心也和谐一体,不跟自己较劲,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虚静的。所以道家讲要“静心”,修虚静之心。
  • 佛家讲“明心”。“明”的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6、从气度的修养来说:儒家——养正气,道家——养大气,佛家——化怨气

  • 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养大气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
    • 如何化解心中的怨气呢?佛学上说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更别提区区怨气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

7、从提升的方式上来讲:儒家——,道家——,佛家——

  • 儒家讲敬是敬畏,人要有敬畏感,才能敬天,敬地,敬人。
  • 道家讲静是清静无为,人要有清静感,只有在内心清静的时候才能感悟到道的存在。佛家讲净,是指人心内的清净没有污浊,欲望和烦恼。心净了也就是放下所有烦恼痛苦,人也就得到解脱,获得了自在。
  • 做事敬心,敬德,敬自然,谨慎而为!谓之儒!为人自省,除欲安心,心平不澜,喜怒自然,不行于色,追求静花止水,谓之道!十方世界,花是花,物是物!心中执念以来世,清心薄欲修来生!这应该算佛,不痴不嗔!无欲无求!烦是自扰!遵循万物,道法自然!

8、从研究的方向来讲:儒家——人与之间的关系,道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佛家——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关系

  • 在儒家思想中,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关系,所以儒家心目中的人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各种伦理关系的总和,把个体视作在各种伦理关系中占据特定置的人。因此,儒家尤其强调一个人的“份”,即一个人在伦理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身份。其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爱孝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
  •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不自生而能长生,告诫人们不要做无谓的争斗和掠夺,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一切要顺其自然,就像水一样无往不利。
    • 不争不胜,才得以长存!反自然之道而行之,就将作茧自缚,必然会危害人类自身,引起自绝于天地的严重后果,甚至被大自然把整个人类都开除出”地球村”。
  • 佛家处理的则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讲生命的超越。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和其他生命最深的因缘,我们跟宇宙大化最深的连接,乃至直接地了生脱死,这是佛家修行要你观照的地方。
    •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问“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动物,在这里就有人与超自然的连接,而它关联着终极的关怀。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超验的生死观,中国人才有了死后来生、轮回转世这些观念。

9、从智慧的角度来讲:儒家——德性的智慧,道家——空灵的智慧,佛家——解脱的智慧

  • 儒家强调礼乐教化,内圣外王;
  •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 佛家强调缘起性空,转识成智。

10、从人生观方面来讲: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
    • 同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不怨天,不尤人”。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种“忧道不忧贫”、忧天下而不忧个人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成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启迪、昭示着后人,激励着后世之仁人君子以天下为己任,自觉地为国家分忧,为人民大众分忧。
  •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道家受“无为意识”的支配,倡导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社会理念,强调人的内部自然而发的东西。即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够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
  • 佛教的人生观是普世的人生观,它关注一切生命,而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本身,把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命都作为考察和关怀的对象。同时,佛教的人生观既联通现世,又承接过去,指引未来。人生苦短,处处的无常和苦难困扰着我们,作为人本身要重视当下的自我完善,从当下的自我做起,做到心灵的和谐和生命的升华,扬善除恶,用“慈悲喜舍”、“悲智双运”的佛教思想,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从世界观方面来讲:

  • 儒家——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 道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 佛家——相由心生,世界在自己心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2、从个人修养角度来讲:

  • 儒家——仁义礼智信
  • 道家——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 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13、从价值观角度来讲:

  • 儒家——在努力进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 道家——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 佛家——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

14、从游戏的角度来讲:

  • 儒家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
  • 道教讲的是“游戏技巧”
  • 佛家则是讲的游戏中融通的大智慧。

老子:无为而治

  •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1]
  •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2022-5-19】《道德经》阐明了一个真相,什么才算是道?老子到底想表达什么?

庄子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区别

【2021-5-21】老子(道德经)和庄子(逍遥游)的区别

  • 若见老子,无所为之。若见庄子,无所不为。
    • 老子无为而治,重点不是无为,而是而治,提倡以/规则/法律 管人,尊重事物运行规律,不干涉
    • 老子看起来“消极”,其实不然
  • 老子讲的是规律,庄子讲的是态度
  • 老子是从领导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是从员工的角度看世界。

韩非子

韩非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商鞅的严刑峻法思想,申不害的“术”治观念,慎到的“势”治学说都有批判地继承。他肯定了商鞅的“刑重而必”、“法不阿贵”、“任法不任智”、“修耕战”及“告奸连坐之法”,却批评他“无术于上”,在“术治”方面的不足。他认为申不害虽懂得使韩昭王用术,却“未尽于法也”,致使韩国有“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至于慎到则仅仅言及“势”而没有涉及“法”和“术”。韩非清醒地认识到了商、申、慎三人理论的长短利弊,故能取长补短,形成了自己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

《五蠹》

【原文】《五蠹》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歃以为民先,股无肢,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者大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矩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今则不然。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以其犯禁罪之,而多其有勇也。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也,故法禁坏而民愈乱。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辱,随仇者,贞也。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人主尊贞廉之行,而忘犯禁之罪,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胜也。不事力而衣食,谓之能;不战功而尊,则谓之贤。贤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人主说贤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祸,则私行立而公利灭矣。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论,则其于治反矣。故微妙之言,非民务也。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不欺之士者,亦无不欺之术也。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今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修明术之所烛,虽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奚待于不欺之士?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辨而不周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行身者竞于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赏其功,伐禁无用。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儥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今则不然,士民纵恣于内,言谈者为势于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忠,而借力于国也。从者,合众强以攻一弱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矣。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士官于内;求小,则以内重求利于外。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主上虽卑,人臣尊矣;国地虽削,私家富矣。事成,则以权长重;事败,则以富退处。人主之于其听说也于其臣,事未成则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缴之说而侥幸其后?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诛罚不必其后也。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则不可攻也。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也。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故周去秦为从,期年而举;卫离魏为衡,半岁而亡。是周灭于从,卫亡于衡也。使周、卫缓其从衡之计,而严其境内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天下得其地则其利少,攻其国则其伤大,万乘之国莫敢自顿于坚城之下,而使强敌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术也。舍必不亡之术而道必灭之事,治国者之过也。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亡不可振也。

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今为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则危矣。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门而完解舍,解舍完则远战,远战则安。行货赂而袭当涂者则求得,求得则私安,私安则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矣。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翻译】《五蠹》

上古时代,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经受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起来,用树枝搭成像鸟巢一样的住处来避免各种禽兽的侵害,人民就爱戴他,让他统治天下,号称有巢氏。人民吃野生的瓜果和河里的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而伤害肠胃,人民有很多疾病。有位圣人起来,钻木取火,烧熟食物以去掉腥臊气味,人民就爱戴他,让他统治天下,号称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出现洪水,鲧和禹疏通河道。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昏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征讨。假如在夏朝时还有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的人,一定会被鲧和禹所嘲笑;假如在殷商和周代还有像鲧和禹那样疏通河道的人,一定会被商汤和周武王所嘲笑。然而,假如当今之世有人赞美尧、舜、汤、武、禹那一套办法,也一定会被新时代的圣人所嘲笑。因此,新时代的圣人不羡慕远古时代,不效法永恒不变的常规,而是研究当代的实际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里有一个树桩,有一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到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农民因此就放下农具而守候在树桩旁,希望再次得到死兔。兔子当然不可能再得到了,而他自己却受到宋国人嘲笑。现在还想用先王的政治来治理当代的民众,也就像守株待兔一样可笑。

古时侯男人不耕地,是因为草木的果实充足够吃;妇女不纺织,是因为禽兽的毛皮充足够穿。不用费力劳动而生活给养就很充足,人民数量少而财物有多余的,所以人民不争夺。因此不必施行厚赏,也不用进行重罚,人民自然安定。现在的人一个人有五个孩子不算多,每个孩子分别又有五个孩子,祖父还没死就有二十五个孙子。因此,人民数量增多而财物缺少,费力劳动而供养微薄,所以人民相互争夺,即使加倍地奖赏和多次地惩罚,也难免祸乱。

尧统治天下时,茅草屋顶不用修剪,栎木椽子不用砍削;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的是质量很差的兽皮衣,夏天穿的是用葛纤维做的粗布衣;现在即使是看门的人吃穿也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天下时,自己拿着农具走在民众的前面,累得大腿肌肉消瘦,小腿上汗毛也磨掉了,现在即使是奴隶的劳动,也不比这更苦。就此而言,古人让出天子王位,不过是去掉看门人那样的供养,离开奴隶般的劳苦而已,所以古代人把天下传给别人也不值得赞扬。当今的县令,一旦死去,他的子孙接连几代都会有马车坐,所以人们看重县令的位置。因此,人们对于让位这件事,很容易辞掉古代的天子,却很难辞去现在的县令,这是因为利益待遇的大小实在很不相同啊。住在山上要到深谷去打水的人,遇到节日,用水作礼物互相赠送;住在洼地苦于水涝的人,却要雇人去挖渠排水。所以荒年的春天,对自己幼小的弟弟也没有食物供给;丰年的秋天,对来往很少的远方客人也一定招待吃喝。这不是疏远自己的亲人偏爱过路的客人,而是因为收成的多少实在很不相同啊。因此,古人轻视财物,并不是讲仁慈,而是财物很多;今人争夺财物,并不是太贪吝,而是财物太少。轻易地辞掉天子职位,不是什么品德高尚,而是因为古代的权势很小;争夺官职和依附权贵,不是什么品德卑下,而是因为今天的权势很大。所以圣人研究社会财富的多少,考虑权势的轻重,然后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所以惩罚轻不是仁慈,诛杀严不是凶暴,是适应社会情况而行事。因此,政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措施必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政事。

古时候周文王处于丰、镐一带,土地不过方圆百里,他推行仁义怀柔西戎,于是就统治了天下。徐偃王居于汉水以东,土地方圆五百里,他推行仁义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自己,就起兵讨伐徐国,于是把它灭掉了。周文王推行仁义而统治天下,徐偃王推行仁义而丧失国家,这说明仁义可以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今天。因此说:时代不同了,事情就会随之变化。当舜统治天下时,苗族人不服,禹准备去讨伐他们。舜说:“不行。我们崇尚道德还不够深厚而动用武力,这不是正确的治国原则。”于是连续三年进行德教和精神感化,人们拿着兵器跳舞,苗族人就降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短的被敌人击中,铠甲不坚固的身体受到伤害。说明拿着兵器跳舞来教化的方法,只适用于古代,不适用于现代。所以说:事情变了,措施就要跟着改变。上古时在道德上竞争,中世时在智谋上角逐,当今则在力量上较量。齐国将要攻打鲁国,鲁国派子贡去游说齐人。齐国人说:“你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说的那一套空话。”于是就发兵攻打鲁国,一直打到离鲁国都城城门十里的地方作为边界。所以徐偃王推行仁义而徐国灭亡,子贡善于辩说而鲁国丧失土地。由此说来,仁义、辩智都是不能用来保全国家的。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辩智,依靠徐国、鲁国的力量来抵抗拥有强大军队的国家,那么齐国、楚国的野心就不能在徐、鲁两国得逞了。

古今的社会情况不同,新旧时代的政治措施也不一样。假如想用宽容和缓的仁政去治理处在急剧变动时代的民众,就好像没有缰绳和鞭子而去驾驭烈马一样,这是不明智所带来的祸害。现在儒、墨两家都称颂先王爱天下的一切人,看待民众就像父母疼爱子女一样,拿什么来证明它是这样的呢?人们说:“司寇行刑时,君主为此而停止奏乐;听到死刑的判决,君主为此流泪。”这就是他们所列举的先王的例证。如果认为君臣的关系如同父子的关系,天下就一定能治理好,那么按照这种说法推论,天下就应该没有不和睦的父子了。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一种爱能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尽管子女都受到父母的爱护,但家庭未必和睦,即使爱得深厚,怎么就能保证不发生冲突呢?先王爱民,不会超过父母关爱子女,但子女未必不会叛逆,那么民众怎么就一定能治理好呢?况且按法令执行刑罚,君主却为之流泪,用这个表示仁爱,是不可以用来治国的。流着眼泪而不想用刑,这是君主的仁慈;然而却不能不用刑,这是国家的法制。先王把以法办事放在首位,而不听从仁慈的心肠办事,那么不能用仁慈来治国,道理也就很清楚了。

况且民众本来就屈服于权势,很少能被仁义所感化的。孔丘,是天下的圣人,修养德行,宣传儒学,周游海内,天下的人都喜欢他的仁,赞美他的义,而愿为他效劳的门徒只有七十人。这大概是因为看重仁的人很少,能够做到义是很难的。所以以天下之广大,而能听从他指使的人只有七十人,而行仁义的只有孔丘自己一个人。鲁哀公是一个不高明的君主,他坐在朝廷里统治国家,国内的老百姓没有敢不服从的。老百姓总是屈服于权势的,权势也的确容易使人服从,所以孔丘做了臣子,而哀公反而做了国君。孔丘并不是胸怀哀公的义,而是服从他的权势。所以根据义,孔丘不会臣服于鲁哀公,然而凭借权势,哀公就可以让孔丘臣服。现在的学者劝说君主,不是让君主依仗必胜的权势,而是让君主致力于行仁义就可以称王天下,这是要求君主必须做到像孔丘那样,而把世上的普通民众都当成孔丘的门徒,这是必定行不通的办法。

现在有一个不成器的孩子,父母训斥他,他不悔改;老乡责备他,他无动于衷;老师教诲他,他不肯改变。把父母的慈爱、老乡的品德、老师的智慧这三样美好的东西,一起施加到他身上,然而他始终不被触动,丝毫也不改变。直到地方官吏拿着官府的兵器,执行国家的法令,到处搜捕坏人的时候,他才感到恐惧,改变了坏品行,纠正了坏行为。所以父母的慈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须等待官吏执行严厉的刑罚,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骄横,见到权威就服从。因此十仞高的城墙,即使是善于攀登的楼季也不能越过,因为它太险峻了;千仞高的大山,就是跛脚的母羊也容易放牧,因为它的坡度平缓。所以英明的君王总是严峻地制订国法并严格地执行刑罚。一丈左右的布帛,一般人见了也舍不得放手;成百上千两黄金正在熔化,即使是盗跖也不敢去拿。不是一定会受害时,很小的东西也不愿放弃;一定会烧伤手时,就是大量的金子也不敢去取。所以英明的君主必须要坚定地执行刑罚。因此奖赏不妨优厚而坚决兑现,使民众党派有利可图;惩罚不妨严厉且坚决执行,使民众感到畏惧;法令不妨统一而固定,使民众都知道。所以,君主施行奖赏而不随意改变,执行惩罚不会有赦免,给予奖赏的同时辅以荣誉,实施惩罚的同时加以恶名,这样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都会尽力去干事。

现在却不是这样。因为他有功劳而给他爵位,却鄙视他做官;因为他努力耕作而给他奖赏,却轻视他创立家业;因为他不愿被录用而疏远他,却推崇他轻视世俗功利;因为他触犯禁令而责罚他,却赞美他有勇气。施加给臣下的毁誉、赏罚,互相矛盾,所以法律禁令被破坏,民众就越发混乱。现在如果自己的兄弟遭到侵犯,就必定帮他反击,这被叫做方正;知道自己的朋友受到侮辱,就跟随他一起报仇,这被叫作忠贞。方正、忠贞的风气形成了,君主的法令就会被破坏。君主尊重这种忠贞、方正的品行,而忘记他们违反法禁的罪过,因此民众就会逞勇犯禁,而官吏不能制止了。不从事农耕劳动就有吃有穿,却说他有才能;不打仗立功就受到尊重,却说他是贤人。“贤”、“能”的风气形成了,国家的兵力就会削弱,土地就会荒芜。君主喜欢所谓“贤”、“能”的品行,而忘记兵力削弱、土地荒芜的祸害,那么谋求私利的行为就会得逞,国家利益就会不存在。

儒家利用文学扰乱法治,游侠依靠武力违犯禁令,然而君主对他们都以礼相待,这就是造成国家祸乱的原因。触犯法制的本该治罪,而那些儒生却因懂得文学得到录用;违反禁令的本该惩罚,而那些游侠却因不守法令仗剑行凶得到供养。因此,法令所反对的,君主却加以任用;官吏要处罚的,君主却加以供养。法治所反对的和君主所任用的,官吏所惩罚的和君主所供养的,这四种情况互相矛盾没有确定的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对推行仁义的人不应该称赞,称赞他们就会危害耕战;对搞文学的人不应该任用,任用他们就会扰乱法治。楚国有个很正直的人名叫直躬,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向官吏告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然忠心,对父亲却是大逆不道,因而判他有罪。由此看来,君主的直臣却是父亲的逆子。有个鲁国人跟随君主打仗,三次上阵三次败逃。孔丘问他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我上有老父,我如果战死就没有人供养他。”孔丘认为他是孝子,就提拔他做官。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却是君主的叛臣。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向上报告了;孔丘奖励了逃兵,鲁国人就容易投降敌人,临阵脱逃了。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是如此不同,君主既推崇个人的私利行为又谋求国家的利益,一定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

古代苍颉创造文字,把为自己盘算叫做“私”,和“私”相反的叫做“公”。公私的相互对立,那是苍颉本来就知道的了。现在认为公私的利益相同,是没有明察的失误。那么为个人打算,不如去修养品德、研习文学。品德修养好了就会受到信任重用,受到信任重用就能接受官职;文学研习好了就可以成为明师,成为明师就可以显贵荣耀。这是个人美满的事。然而没有功劳却能接受官职,没有爵位却能显贵荣耀,如此处理政事,国家就必然混乱,君主就必然有危难。因此互不相容的事是不能并存的。杀敌的受奖赏,同时又推行仁慈厚道的品行;攻克城池的受爵禄,同时又信奉清廉慈爱的学说;加强戒备以预防战乱,同时又赞美宽袍大袖的服饰;富国靠农民,抗敌靠士卒,同时又尊崇文学之士;不用尊君守法的臣民,却供养游侠刺客之类的人。像这样做,要想把国家治理得强大是不可能的。国家太平时养儒、侠,战争发生时用士兵,国家给予利益的人,不是国家所要用的人,国家所要用的人,却得不到国家的利益。因此农民和士兵就会荒废他们的职业,游侠和儒生却一天天多起来,这就是社会之所以发生祸乱的原因。

况且社会上所谓的贤人,是指他们有忠贞诚实的行为;所谓智者,是指他们善于深奥玄妙的言辞。深奥玄妙的言辞,就是智慧极高的人也难以理解。现在把智慧极高的人所难以理解的微妙之言,作为民众的行为规范,民众就无从懂得它。连糟糠都吃不饱的人是不会去追求精美的饭食,连粗布衣服都穿得破破烂烂的人是不会去渴望有刺绣的华丽服装。治理国家的事情,如果急切的事情还没有办好,缓慢的事情就不要急着去办。现在所治理的国家的政事以及民间的常事,那些普通男女都明白易知的道理不被运用,却去羡慕智慧极高的人也难以理解的言论,这就违反了治国的原则。所以那些深奥玄妙的言辞,不是普通民众所追求的。至于看重忠贞诚实的行为,就必然会尊重不搞欺骗的人;其实不搞欺骗的人,也没有让人不搞欺骗的办法。平民相互结交,没有丰厚的财物互相利用,也没有什么权势互相威胁,所以才寻求不搞欺骗的人。现在君主有着控制人的权势,拥有一国的财富,掌握重赏严罚的大权,可以很好地处理用术所洞察的问题,即使有田常、子罕一类的臣子,也不敢进行欺骗了,为什么要等待忠诚不欺的人呢?今天忠贞诚信的人太少了,而国内所需要的官吏却数以百计,如果一定要任用忠贞诚信的人,那么能做官的人就不够官职所需的人数。人数不够官职所需,那么能够把政事办好的人就很少,而把政事搞乱的人就很多。因此,英明君主的治国原则是,专一地用法而不追求用智,坚定地用术而不崇尚诚信,这样法治就不会败坏,群臣也就不会有奸诈的行为了。

现在的君主对于言谈,只喜欢它的巧言善辩而不管它的内容是否适当;用人做事,只欣赏他的虚名而不责求他办事的功效。因此天下的民众,那些擅长辞令的人都致力于巧言善辩而不考虑是否实用,所以导致称引先王、大谈仁义的人充满朝廷,而国家的政事就难免不混乱;那些注重道德修养的人都竞相标榜清高,而不符合国家的事功,所以有智慧的人都隐居深山,归还君主给他的俸禄而不愿意接受,致使国家的兵力难免不被削弱。国家的兵力难免不被削弱,政事就难免不混乱,造成这种局面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民众所称赞的,君主所尊重的,都是使国家混乱的办法。现在国内的民众都在议论治理国家的问题,收藏商鞅、管仲法家著述的人几乎每家都有,可是国家却越来越贫穷,这是因为空谈农耕的人很多,而实际种地的人很少;国内的民众都在议论军事问题,收藏孙子、吴起兵书的人几乎每家都有,可是国家的兵力却越来越软弱,这是因为空谈战争的人很多,而实际上战场的人很少。所以英明的君主使用民众的气力,而不听他们空谈;奖励民众的功劳,而坚决禁止无用的行为。所以民众就会竭尽全力来服从君主。耕地用力是很辛苦的劳作,而老百姓还愿意去干,说:“可以由此富裕起来。”打仗的事情是很危险的,而老百姓仍然愿意去打仗,说:“可以由此显贵。”现在讲求文学从事言谈的人,没有农耕的劳苦而享有财富的实惠,没有打仗的危险却能获得显贵的尊位,那么谁不愿意这样做呢?所以许多人去从事智辩活动,极少的人为国出力。从事智辩活动的人多了,法治就会败坏;为国出力的人少了,国家就会贫穷:这就是社会之所以混乱的原因。

所以英明君主的国家,不用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材;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制止游侠刺客的凶暴举止而鼓励杀敌立功的勇敢行为。这样国内的民众,那些擅长言谈的人一定要遵守法律,从事劳动的人让他们回归到农业生产,表现勇敢的人叫他们全部到军队中去服役。因此,太平时国家富有,发生战争则兵力强大,这就叫做称王天下的资本。已经积累了成就王业的资本,又能利用敌国的弱点,那么超过五帝赶上三王,一定得靠这种办法。

现在却不是这样,士民在国内违法乱纪,言谈者在国外造就自己的声势,他们内外一同作恶,要对付强大的敌人,不是也很危险吗!所以那些议论外交大事的群臣,不是属于合纵或连横的一党,就是对某国怀有报仇的私心,想借助国内的力量进行报复。合纵,就是联合众多弱小的国家去攻打一个强国;而连横,就是事奉一个强国去攻打许多弱小的国家:这都不是保全国家的办法。当今主张连横的大臣们都说:“不事奉大国,遇到强敌就会受到祸害。”事奉大国不一定有什么实际好处,必须先献出本国的地图,呈上国家的印章来求得军事上援助。献出地图,国家的土地就会缩小;献上印章,君主的名声就会降低;国土缩小国家就削弱,君主名声降低政治就混乱了。事奉大国参与连横,还没有看到它的利益,就已丧失了土地,搞乱了政治。主张合纵的大臣们都说:“不去援救小国而攻打大国,就会失去天下各国的信任,失去天下各国的信任,国家就危险了,国家危险了,君主的地位也就降低了。”援救小国不一定有实际的好处,且要起兵对抗大国。援救小国不一定能保存小国,对抗大国不一定没有疏失,有疏失就会被强国所制服。出兵打仗军队就会失败,退兵防守城池就会被攻占。援救小国参与合纵还没有看到它的利益,就已丧失了国土,让军队打了败仗。因此,事奉强国,就让那些主张连横的人借助国外势力在国内捞取官职;援救小国,就让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借助国内的权势在国外取得好处。国家的利益没有确立,而那些搞连横合纵的人却把封地和厚禄捞到手了;君主的地位降低了,而臣子的地位却尊贵起来;国家的土地被削弱了,权门豪族却富足了。事情成功了,那些纵横家凭借猎取的权势长期受到重用;事情失败了,他们就靠获得的财富隐居起来。君主听取了那些搞合纵连横的臣下的意见,事情还没有办成就给予他们很高的爵位与俸禄;事情失败了也不责罚他们,那么游说之士谁不愿意用猎取功名富贵的花言巧语来谋取爵禄,而希望在事败之后侥幸地免除祸害呢?所以国家破灭、君主死亡都是因为听信了那些纵横家的夸夸其谈。这其中的缘故是什么呢?是因为君主分不清公与私的利益,没有考察正确与错误的言论,事败之后又不坚决惩罚他们。都说:“搞外交,收效大的可以称王天下,收效小的可以保持安全。”所谓称王天下,就是能攻打别人;所谓保持安全,就是不可能被别人所攻破。强大,就是能进攻别人;安定,就是不可能被别人所攻破。国家的安定强大不能救助于外交活动,只有从搞好内政中取得。现在不在国内推行法术,而专门在外交上动脑筋,那是达不到使国家安定强大的目的的。

民间的谚语说:“袖子长便可跳舞,本钱多好做买卖。”这是说条件好的事情容易成功。所以国家安定强大,就容易谋划;国家贫弱混乱,就难以想办法。所以为秦国出计谋,变化十次也很少失败;为燕国出计谋,变化一次也很少成功。不是替秦国出计谋的人一定聪明,替燕国出计谋的人一定愚蠢,而是因为秦国安定强大,燕国贫弱混乱,两国的条件不同。所以周背离秦国去搞合纵,只一年的时间就被秦攻陷了;卫背离魏国搞连横,只半年的功夫就被魏灭亡了。这就是说周因合纵而被消灭,卫因连横而被覆亡。假使周、卫放缓参加合纵连横的计划,加强国内的治理,彰明法律禁令,坚定地实行赏罚,充分利用地力增加物质积累,劝导百姓竭尽全力坚守城池,天下各国即使夺取它们的土地所得利益也很少,攻打它们则会伤亡惨重,就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也不敢在这样坚城之下把自己拖垮,而让别的强敌利用这种疲惫来进行攻击,这才是使国家一定不会灭亡的办法。放弃一定不会亡国的办法而去干势必亡国的事情,这是治国者的过失。外交上无计可施,内政上又陷入混乱,那么国家的灭亡就不可挽救了。

民众通常的打算,都是追求安全和利益而避开危险和困苦。今天让他们去打仗,前进就会被敌人打死,后退又要被军法处死,那他可就危险了。抛弃私人的家事而坚定地去承受战争的劳苦,家庭有困难上面也不过问,那他家可就穷困了。处在穷困和危险的境地,民众怎能不逃避呢?所以就事奉私家贵族而替他们修缮房屋,替贵族服劳役就能避开战争,避开战争就能得到安全。用财物进行贿赂而投靠当权者,就可以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要求得到满足,就能使自身得到安全;自身得到安全,利益就明显地摆在那里,怎能不去追求呢?因此为国家出力的人少而为私家贵族出力的人就多了。

英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使商人、手工业者和游手好闲的人尽量减少,而且使他们名位卑贱,因为从事农耕的人太少而经营商业、手工业的人太多。现在社会上向亲近君主的人请托的事情很风行,这样官职爵位就可以买到;官职爵位可以买到,那么经营商业和手工业的人就不卑贱了。用非法钱财做买卖的通行于市场,那么商人就不会少了。奸商搜括所得成倍地超过农民的收入,而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又超过从事耕战的人,那么光明正直的人就会减少,而经营工商业的人就会增多。

所以扰乱国家的风气是:那些学者称颂先王之道,凭借仁义进行说教,讲究仪表服饰而又注意言语修辞,用以扰乱当代的法治,动摇君主依法治国的决心。那些言谈者,制造谎言,借助外国的力量,谋求他们的私利,把国家的利益抛在一边。那些游侠剑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用来显扬他们的名声,而触犯国家的禁令。那些害怕服兵役的人,聚集在豪门贵族门下,大行贿赂,依仗权贵的请托,逃避战争的劳苦。那些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制造粗劣的器物,积聚奢侈的财物,囤积居奇,等待时机,从农民身上牟取利益。这五种人,是国家的蛀虫。君主如果不去掉这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不供养光明正直的人,那么四海之内即使出现残破覆亡的国家,地削国灭的朝廷,也就不足为怪了。

儒家思想流派

程朱理学 vs 陆王心学

【2022-1-7】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朱松纯:三读《赤壁赋》,并从人工智能的角度解读“心”与“理”的平衡, 转载版本,可显示图片

个体的思维活动与行为决策受到两大因素(模型、表达)的驱动,分别对应于中国儒家两大派别的思想:

  • 程朱理学,注重“天理”,这包含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世界的“物理”,对应于人类的直觉、朴素的物理模型 (Intuitive physics),和人文社会的“伦理”与社会规范 (ethics and social norm),后者对应于人工智能的行为决策函数所产生的行为模式。
  • 陆王心学,这里可以理解为内心的欲望,暂且称作为“”。现代的语言称作价值观。人工智能的语言称作价值函数或者功利函数。机器学习领域针对具体小任务而定义的“目标函数”、“损失函数”是其中的一种。

规范欲望,这两者常常是不一致的,有矛盾。这个矛盾或许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痛苦的根源。当人的个体能力、社会角色、地位,或者社会环境发生转变的时候,心态的调整就是“心”的欲望与“理”的规范之间要达成一个新的平衡,重新定位自己。《赤壁赋》反映了苏轼在人生大变局,心态大调整之时的内心活动。

要真正达成“心”与“理”的平衡是很难的,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里的“矩”指规矩,也就是社会规范,是天理对人的约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自己心中想做的与社会期望你做的,达成一致了。作为圣人的孔子,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天理”与“心欲”的平衡,可见这是多么困难。包括对天理的更深刻认识,心欲的消退与调整,以及对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的理解。

那么,“心”与“理”这一对关系中谁是主导?这是东西方哲学的一个十分深刻的议题,也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给机器人树立三观的关键问题。

理与心的关系:对立统一

  • “程朱理学”提倡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而“陆王心学”则提倡“心即是理,心无外物,心本身包含着理,伦理根植于心中”。
  • “理学”认为要“存天理,灭人欲”,而“陆王心学”则提倡“人性本善,应该发明本心”。“程朱理学”以格物致知为方法论,知先行后,“陆王心学”则讲究从心出发,致良知(V系统),做到知行合一。
  • “理学”是从由外(数据)而内(模型)的归纳法,鹅湖之会时,朱熹主张先博览而后归之于约,认为陆九渊的教法太简易;“心学”则更遵从内心,是由内(价值)而外的演绎法,陆九渊主张先发明人的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朱熹的教法过于支离。这两者必须相互作用,最后达成动态的平衡,而牵引这个动态平衡不断移动的,是V系统。总之,“理”和“心”在本质上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心”应是主体 。

东坡先生

苏轼一辈子都在迁徙之中:

  • 从朝廷(京城)被贬至黄州,东山再起回到京城之后,又被贬到杭州,最后到海南岛,可以说是“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
  • 他一直在努力调节自己的内心(V系统),力求在不同的位置与环境中(U系统)都能达到新的UV平衡。
    • 例如“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就体现了苏轼的豁达心态,他能够随遇而安、进退自如,能够使主观V系统与外在U系统进行匹配与适应。同时,苏东坡又欲成大事,实现对国家和人民的抱负,即存在入世的愿望很强烈的时候。

苏轼生平

  • 出生于四川眉州,20岁中进士,在北宋朝廷与文坛轰动一时
  • 公元1079年,42岁的苏轼任湖州知州时,遭人陷害,卷入“乌台诗案”文字狱,后经多方营救得以释放,被贬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地方民兵武装部副部长),跌落至人生低谷。从活得好、活得有意义,跌落到活着艰难的层次。到黄州后,他和家人一起开垦城东一块坡地,种地以贴家资,始称“东坡居士”。
  • 公元1082年-1084年间,他连续创作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寒食帖》等诗词与书法,在中国文学与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中国有了苏东坡。

《前赤壁赋》1082年农历7月16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赤壁赋》1082年农历10月15

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赤壁赋》著成93年后,南宋1175年,在江西省一个叫做鹅湖的小镇,记载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由理学代表朱熹和心学代表陆九渊围绕“理”与“心”的关系展开了一场辩论。

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三纲、五常、八端”等基本的社会伦理规范与礼仪制度,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入世的路线图。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外来的佛学有更宏观、完整的理论体系,唐代的禅宗六祖慧能又把佛学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传播。传统的儒学已经势微了,儒学家从程颖、程颐开始了革新运动,希望重振儒学,这而后分出两派:理学与心学。

缺乏这些哲学概念的支撑,特别是完全没有现代数学的工具,苏轼在1082年很难想明白入世出世的根本问题。

《赤壁赋》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而经久不衰,很大的原因在于它给人们留下了“普遍存在的、人人需要回答的谜团”没有得到答复:

  • 一是理与心的平衡;
  • 二是人生能得到什么、有什么终极意义。

佛学总结的人生意义也是三个层次:

  • 第一是求做和尚,就是穷人出家,找一条活路;
  • 第二是求作,就是做一个觉悟的人。显然,佛教并不追求物质丰裕和社会虚名这种世俗的活得好,而是直接跳过这一层。
  • 第三是求涅槃,涅槃就是放下一切执念,包括对佛法本身的执着,忘记自己“登山”的路径,从而达到一种融通的境界。

果然,佛学的智慧否定了我的入世观点:

  •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无意义,无意义就是最大的意义。
  • 越有价值就越无价值,越无价值就是越有价值。
  • 一生求索活得明白,临了方知难得糊涂。

横渠四句

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横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 1、 “为天地立心”,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 4、“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 【2021-5-1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阳明心学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曾筑室于故乡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中国文化中的儒家大师,而且是属于那种站在顶峰上的大师,可以称之为全能型的思想家。相比于王阳明取得的赫赫战绩,王阳明为中华文化做出最大的贡献,是他创造了心学,在他的有生之年和今后的历史中,心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王阳明的心学,也成为中华民族对外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的产品,他的心学思想,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王阳明的思想精髓是心学,他的思想其实来源于儒家的亚圣孟子的思想。孟子认为,人人有良知良能,这个良知良能就像是我们的四肢一样,先天地存在我们的内心。在宋程朱理学之后,王阳明在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理论影响下,王阳明在历经人间的无数的艰难险阻之后,在茫茫大荒的贵州龙场悟道,开创了他的心学理论。

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朱熹理学(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曲越腐朽。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至于怎么反映,就是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运用内心的良知,使得自己的良知得到彰显,知和行必须同步进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切都是心的体现。

王阳明的心学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他否认了物质对于心(即精神)的决定作用。但是,这也不能掩盖他的“致良知”理论的光彩,这是其理论最精彩的地方。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

  • 一是心即理
  • 二是知行合一
  • 三是致良知 这构成了王阳明心学大厦的三个基柱,但最为核心的还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不同于儒家的其他的思想,强调心的作用。

  • 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万事万物都是依靠人的认识而存在的。
  •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有人说这是唯心主义,其实不然,王阳明的意思是说

人认识了这个事物,这个事物对于我而言,才发生价值,否则这个事物对于我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他没有被我所感知。就相当于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女,她漂亮的像天仙一样,但是我没有看见她,她就不在我的心里,这个美女于我而言,是没有意义的,一旦我看到这个美女了,她美丽的倩影在我的心里投下了层层涟漪,她的美对我产生了价值和意义。

所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哲学内涵并非是心产生了万物,而是心认识了万物,万物对于我才产生了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2023-1-25】年少不懂王阳明,读懂已是局中人,简要介绍阳明生平事迹

心即理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就是说,我们总是通过心来认识外界万事万物的。因此所谓的心即理,其实就是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一种价值观不被自己的本心所认同,那也不是理,所以,心即理其实就是人内心深处的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

王阳明在陆九渊的思想上,提出了“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理念。

  • 所谓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心即理也,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 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
  • 而“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是说,一切物和事都与你的心同为一体,对你来说,你能看到的物才是物,你能想到的事才是事,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这句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这句话其实可以证明,王阳明心学并没有否认“物”的客观存在,只是针对于一个特定的人来讲的。比如一本书,张三看到它了,那么它就存在张三的心里,李四没有看到它,那么它在李四的心里就不存在。但客观上讲,这本书仍然是存在的。过去王阳明心学曾长期被简单地贴上唯心论的标签,其实是不公正的,更是不科学的,王阳明心学也是唯物的。

知行合一

知行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它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和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换句话说,知行合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灵的修行。传统的儒家认为,知是行的开始,知的善恶关乎行的善恶,所以儒家最为强调的是致良知。你得学好,不能学坏,一旦学坏了,你的行为也就是坏的了。王阳明在传统儒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开创了中国儒家学说的新天地。王阳明的基本主张是知行合一,大概的意思是说,不管是人的知和行,本源自于自我内心的道德律令,都是心的本体,知行是同一个功夫,不可脱离,也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有良知,就要按照这个去做,不去做算不上知。所以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就是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但是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要是我想做一件坏事,那就立即去做吗?王阳明很显然已经考虑到这个逻辑的黑洞。其实,儒家学说是建立的人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的,所谓良知良能,就是人类在内心深处的善念。当然,人是社会的动物,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是会有恶念产生的。所以王阳明明确提出,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最根本的宗旨是要去恶念,因为要是把知行分成两半,心里有了恶念,但是我还没有去做,那就不是恶,我们就不知道去禁止,其实这恰恰是恶的开始。现在我们提倡知行合一,有了恶念的知就是行了,所以,必须去除恶念。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作用。

致良知

  •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思想,认为良知人人都有,不需要外求,它是我们的本性。所以,致良知就是要把人的良知,推广到万事万物。一个人只有首先认识到自己的良知,并且能够把这种良知推广扩展出去,才能达到天地一体的通晓天理的境界。

致良知不仅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中国儒家道德修养论的核心。在致良知的基础上,王阳明还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恶方法,比如克己省察,比如静坐,比如万事要在事情上磨练和自信立志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心擦得更亮,不让自己的良知被私人的欲望所污染所遮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良知。

总结

阳明心学立足于人的内心,这是一种让人内心强大的哲学,也是襄助人走向成功走向圣境的力量。人为什么会焦虑,这来源于人的欲望和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只有收拾好内心,安定自己的内心,你才能达到苏东坡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才能够在狼奔豕突的欲望中,在混乱复杂的社会中,找到一处安静、安然、淡然的精神家园!

视频

算命 fortune teller

命理学

【2022-5-4】漫画八字命理基础

有钱人为什么喜欢算命?富人为何热衷易学?

  • 李嘉诚有专用的命理顾问和风水团队
  • 龚如心付给风水师20亿 命理学预测范围包括:财富、事业、子息、灾祸、官运、婚姻、健康,只有财富可以量化,清晰显示出波动,其它无法量化,缺乏感知渠道;这些波动本质上是整体运势的变化
  • 富人感觉到波动,却无法预测走向,需要命理师帮忙分析
  • 富人资产主要来自投资,而投资技巧重要,运势更重要

知识点

  • 易学将运分成:
    • 天运:预测何时出现战争、饥荒、天灾、朝代更迭等影响天下的大事儿
      • 天运循环周期非常漫长,循环规律极其复杂,古代偶有天才发现规律,但往往秘而不宣;历史上一共有三部根据天运规律预测朝代更迭的书籍
        • 北宋邵雍的《梅花诗》里有晦涩难懂的天运推演方法
        • 《烧饼歌》
        • 《推背图》
      • 斗转星移,主时间,一般持续千年
    • 地运:风水对人命运的影响,主要应用在风水学中
      • 东南西北,主空间,一般180年
    • 人运:富贵贫贱,人的命运,命理学研究人的命运运行规律,八字命理学是其中一个分支,根据人出生的时间(生辰八字),结合大运、流年来推算一生的命运起伏:生、旺、衰、死、绝、墓、胎、养
  • 干支纪年法:商朝到清末
  • 为什么用出生时间?
    • 因为出生日期包含了天运,古人用阴阳五行表示这种状态,人出生的那一刻就隐含某种命运,如阶级、贫富贵贱等
    • 命理学中的命和运是两个概念,命好,运不一定好,反之亦然;
      • 命:先天早就,基本不变
      • 运:后天际遇,持续变化
    • 命像车,运像路,好车不一定碰到好路,宝马早高速公路上发挥最佳性能,但遇到泥泞小路,不一定跑得过拖拉机,这就是生不逢时
    • 命得到运的相生相助时,命主便兴旺发达,反之则衰落败亡,这就是命理推算的基本思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毛泽东)
  • 命理学发展历史
    • 唐朝李虚中首创,但当时只用了年月日三柱
    • 宋初,徐子平增加了时柱,奠定了八字命理学的基本框架
    • 历代先贤不断探索、研究
  • 阴阳五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总称
    • 阴阳学说是对立统一论,诞生于商周,最早记载于《国语-周语》中
    •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论,最早见于《尚书》中的《甘誓》、《洪范》
      • 五行构成万物,本质上是阴阳构成万物,因为阴阳解释万物过于笼统,所以出现五行;五行依然笼统,于是五行又细分阴阳
      • 五行是一种象征、隐喻说法,尝试对万物进行归类
    •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将两者融合行程阴阳五行说
  • 五行
    • 五行源自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金木水火土是阴阳消长程度的体现
    • 五行存在四种关系:生、克、乘、悔,乘悔是生克的特殊体现,可以相互转化,生 <-> 乘,克 <-> 悔
      • 生:强助弱,旺助衰,如你给乞丐钱10元
        • 五行相生:土 → 金 → 水 → 木 → 火 → 土
      • 克:强损弱,旺损衰,如打人欺负小孩
        • 五行相克:金 → 木 → 土 → 水 → 火 → 金
      • 乘:生过伤己为乘,如你给了100万给乞丐,导致自己狼狈不堪
      • 悔:反客为悔,如你去欺负一个老头子,没想到对方深藏不漏,是太极拳掌门人
  • 推算规则
    • 22个天干、地支像一副扑克牌
    • 易学推算规则。易学属于哲学范畴,详情:朱邦复《易学探微》,仓颉输入法发明人,中文电脑之父,传信集团副主席
      • 八种规则中,天干占了4种,而地支八种都有,因为多了方位信息
    • 合化:合是前提,化是结果,合到化需要严格的条件;合不同于生克,属于八字组合,出现概率低
      • 六合局
      • 三合局:十二长生中的长生、帝旺、墓库组成;三合局不容易凑齐,往往需要跟流年、大运结合
      • 半合局:不完整的三合局,构成半合局的两个地址必须有帝旺
      • 会方局:不属于合化,是聚乙方一季之力的八字组合,威力极大
      • 合化优先级
      • 冲:与合相反,六冲
      • 刑:有争议,有三种
      • 害:不合,六害,传闻的属相婚配歌是谬误
      • 破:不明,六破
  • 十神六亲
    • 十神表示日干与其他干支之间的关系的10个专有名词
    • 六亲
  • 纳音神煞
    • 纳音是易学里失落的环节,具体用法已经失传,不必浪费时间
    • 神煞过于混乱,经常出现在干支上,命理学家基本不用
  • 案例

风水

  • 【2021-3-28】 北大教授,中国第一风水大师于希贤教授的基础风水概论。非常有趣的北大风水学课程!帮助大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 【2021-3-8】风水看户型图
  • 问:群里有懂风水的吗,龙锦苑东四区的这个户型有啥优缺点,望不惜赐教?房子在第三层,总高六层,第一层是底商,临的街道是两个小区之间的路。
  • 答(金土土):如果仅从户型看的话,最大的问题确实是户型偏狭长,宫位不全,东侧震宫缺位较大,龙方不静且空,不利家中男性事业和长子,另外西南角实缺,对家中成年女性也不太友好,家人容易有脾胃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 还有几个尖角冲煞,总体看不是很好的户型,不过讲真,要是结合风水,商品房的户型很难找到理想的,只能是权衡。风水外局的力量大于内局,光看户型也不够
  • 风水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以判断风水必须要整体考虑。理论上正方形也不是最佳选择,比例匀称的长方形最佳
    • 1、外局重于内局。阳宅风水主要力量在外局,就是以所处这栋楼为着眼点,整个小区、乃至小区周边、所处区域的大环境。外局和内局大概是7:3的能量对比。好比说,外局是我们身处的环境,内局(户型及内部家居布局)是我们自身免疫系统。免疫力再好,也总会有一个阴晴圆缺的周期。所以如果外局上有很明显的缺陷、不利的形煞,短期内可能没啥,但是一旦到不利的流年、流月、时日,那就会容易出问题,给居家的住户造成影响。所以不到现场实地看盘,或者没有结合详细的资料就论断房子的风水情况,本质上属于耍流氓。。。
    • 2、内局情况也不止要看户型。楼层的布局,尤其是我们关注这个房型临近的功能区、户型分布,以及在房子内部的家居布局也很重要。比如我师父看过一家案例,一个卧室旁边临着电梯,客户好巧不巧,把床头就对着电梯那面墙,这就形成了吊颈煞。很凶险,但也好调处理,把床的位置挪一下就好了。风水调理就是这么个过程,不是动不动摆个麒麟,架个八卦镜,家居风水以平安为主要目的,就是把不合理的地方尽量调整顺畅
    • 3、没有完美的户型,重在权衡取舍。每一个房子多多少少都有问题,要结合住户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来看。家庭成员结构、性别、年龄、属相,甚至再细化的职业,都需要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各位让我看的户型,都有缺点,也有各自的优点。关键看这个问题对当事人要不要紧,有多大影响,能不能化解
  • 所以各位发户型给我看,真的意义不大。就是建议尽量选择规整的户型,太多奇葩一定别选。如果特别在意,真心建议找一位信得过的、专业水平可靠的风水师傅一起现场看盘选择
  • 如果条件有限,我也有个不成熟的建议。可以在感觉运势比较旺,或者说近期生活比较平安的时候选择房子。尽量不要在情绪起伏很大,或者生活波折较多、运势低迷的时候做重大决定。另外就是刚才有位大哥说的,第一眼看着就很别扭,心里不舒服,不太满意的房子,条件允许就尽量不选。看风水过去也叫看阴阳,这阴阳就是就是一个基本的吉凶的判断。福人居福地,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2023-3-12】央视出品:中国风水 100集

【2023-4-10】

东方风水流派鄙视链

  • 东方风水流派鄙视链

玄学圈子鄙视链

  • 玄学圈子鄙视链

茅山术

茅山术

  • 红白撞煞,丧喜相冲,红衣进白衣出,冲人不冲路,鬼打墙里最邪门的一招,遇到了躲不掉的,永远在中间,进红轿会被喜烛烧死,进白棺会被河水淹死。
  • 如果真正按茅山术的理论去探讨,没有破解方法,至少人力无法解。因为红白双煞本身就不是通过布置而来的,你也就没法顺着果而寻因,自然无法破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玄学理论,邪物为害生灵是会受到天道天时天威罚、地到地利地载惩、人道人和人法诛的,而邪物成煞就必定经历了乾坤道业火雷霆穿风业水之罚和人道正玄门内方法巫术道修者的诛灭。而且撞煞位置要求极为讲究,需要生死相逆之所,即为阳土阳泽丑艮寅震艮生门十四山对上死门二十四凶星天常星同时阴土阴泽未坤申巽坤死门十四山对上生门二十四吉星天格星。干支年月为星宿纳音及冲煞位凶神皆为破土之土煞气风水且月相末日。此条件之苛刻远不是通常所流传之死去的新娘与修行有成的水鬼相遇便能成的,人力在红白撞煞中唯一可以操控的只有新婚之夜新郎溺死、新娘火焚。之后男身属阳溺毙而带阴、女身属阴焚亡而带阳,然后还需要此而邪阴阳结合杀生无数,汲取煞气渡过三劫,之后再经历上述即为苛刻的一切,才可形成最为凶狠的红白撞煞。可以说这本身就是天地杀局,不为人力所改。

“红白双煞”是阴间最厉害两种小鬼

  • “红煞”代表因喜事而意外死亡的灵魂
  • “白煞”则代表青年意外遭遇死亡的灵魂

这两种灵魂在风水学上来说是怨气最重的,喜和丧本来就是两种最极端的情绪,而大喜大悲两两相遇便会产生强大的能量

财富

盐铁论

【2024-6-13】读懂《盐铁论》这10句话,让你少走10年弯路,一句顶一年

《盐铁论》是西汉桓宽编著,记录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名言

  • 一、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 出自《盐铁论·非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很轻易地制订出将来的行动计划,但是要将计划付诸于实践就很困难了。
  • 二、贱不害智,贫不妨行
    •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 卑贱并没有损害智慧,那些卑贱的人,不一定就没有大的智慧。
    • 贫穷也没有妨害德行,那些贫穷的人,也不一定没有高尚的德行。
  • 三、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时
    • 出自《盐铁论·地广》。守住正道以取得美名,加强自身修养以待时机到来。
  • 四、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 出自《盐铁论·击之》。
    • 做事情做一半就放弃的人,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 耕田懈怠偷懒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 五、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
    • 出自《盐铁论·地广》。
    • 不因为贫穷而改变节操,不因为处境卑微而改变志向。
  • 六、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
    • 出自《盐铁论·险固》。
    • 地势好,不如得到人民群众拥护。以武力征服人,不如用道德思想感化人。
  • 七、今之在位者,见利不虞害,贪得不顾耻
    • 出自《盐铁论·毁学》。
    • 现在的统治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预见到将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只贪图获取利益而不顾礼义廉耻。这是揭露和批评当时的统治者见利忘义、贪财背德的丑恶行径
  • 八、市,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
    • 出自《盐铁论·本议》。
    • 市场上,商人不会经营没有用处的物品,工匠不会制作没有用处的器具。
  • 九、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
    • 出自《盐铁论·刺议》。
    • 顿功:即失败,不成功。
    • 凡事与下面的人商量的人不会有不当的决策,做事能够发挥众人作用的人不会不成功。
  • 十、以利易身,以财易死;无仁义之德而有富贵之禄。
    • 出自《盐铁论·毁学》。
    • 统治者以妄图用利益来换取身心健康,用财富来换取不死之术。这些统治者享受着富贵的生活和丰厚的俸禄,却没有仁义之心和高尚的德行。统治者应该倡导清正廉明的执政理念,注意节俭用需,抚慰民生,同时要注重传播和维护道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戴和赞扬。

第一句: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

分析

  • 致富在于筹划方法,不在于亲自劳动;
  • 获利在于处事优越,而不在于努力耕种。

导致亏钱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过于自大、骄傲或冒犯了他人。然而,如果一个人未能积累财富,通常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缺乏主动性。这里的懒惰,不仅仅是行动上的迟缓,更多是指思维上的停滞。

第二句:

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这里的仁不是仁慈的仁,主要是两种。

  • 第一种那种烂好人的仁,没有原则,就守不住底线,底线不停的被突破的过程,就是你破财的过程。
  • 另外一种为仁不富的仁,是对那种普世道德观的盲从。

请牢记,道德的尺度应首先用于自我审视,而非衡量他人。许多人倾向于用道德的尺度去苛责他人,贬低他事。然而,这种做法往往意味着与财富的缘分渐行渐远。

第三句: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人必须得

  • 吃饱了再追求吃好;
  • 穿暖了你再琢磨着好看;
  • 住的安稳了,再考虑享乐人间。

请注意,对于那些沉迷于无节制消费和难以摆脱小额贷款的朋友们,这是一个警醒。

第四句: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明智的人会根据时代的变迁而做出改变,有见识的人会根据事情的发展而制定策略。

世界不断在变化,每时每刻都在演进,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正在加快。

那个只需选择一个职业就能安稳度过一生的年代已经结束。现在,要想成功,必须时刻关注趋势的变化,并灵活地适应这些变化,才能乘势而起,抓住机遇。

第五句:

善为仁者能自为,善治人者能自治。

凡事都能站在别人角度去考虑问题的人,他自己必然过得不差;善于管理别人的人,本质上是因为他会管理自己。

因果关系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其中“舍”是先行的一步,而“得”则是随之而来的结果。小小的放弃会换来小小的收获,而更为慷慨的放弃则能赢得更大的回报,若无放弃,则无收获。

第六句: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纷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法律法规要奖罚分明,律令是用来明确责任,防止内部纷争的。指令是要清晰明确,能指导行为的。

治理一个大国就如同烹饪小鲜,都需要精细的调理。无论是国家还是公司的管理,其核心原理是相通的。当公司出现问题,归根结底,往往都是人的管理问题。

如果岗位与员工能力不匹配,管理层职责不明确,权力过于集中而不愿意下放,责任不明确分配,那么公司就难以走上正轨。仅仅依靠空喊口号是无法实现财富积累的。对于小公司而言,应该少些空洞的承诺,多些实际行动。

第七句: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分析

  • 坐了别人的车,就要分担别人的忧患
  • 穿了人家的衣服,就要关心人家的烦恼。
  • 吃别人的饭,就得给别人卖命。

感恩并非一种特权,而是应尽的责任。只有心存感激,才能持续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恩惠。

然而,总有一些人,在得到帮助之后,不仅不感激,反而做出过河拆桥的行为。他们吃完饭就摔碗,一旦达到目的就忘记了恩情。如果一个人总是这样不留余地,那么最终他会发现,自己已经无路可走。

第八句:

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之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 如果不考察事物是非,只喜欢听别人的赞美,那就是最糊涂的。
  • 如果不衡量道理所在,而只会阿谀奉承,以求得别人的容纳,那就是最谄媚的。

懂得适时给予他人适当的奉承和赞赏是一种社交技巧,但这不应该成为你唯一的处世策略。只听取一面之词会让人视野狭窄,而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则能让人洞察明晰。真正有能力的领导者不是容易被几句甜言蜜语所迷惑的人,那些仅因几句好话就失去理智的人,并不能成为真正的领袖。

第九句:

是以王者不蓄聚,下藏于民,远浮利,务本业。

英明的君主不会聚敛财富,而是将财富藏于民间。他们不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是致力于主业的发展。

想做个好老板,大老板,学会分钱是最基础的本事。

选合作伙伴时,小技巧是偷偷的看这个老板手下的人开什么车,你别看有些老板自己开着劳斯莱斯啊。但是跟着他混的人,要是连车都买不起。这样的人,慎重合作。

最后一句:

茂林之下无芳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 大树葱笼的茂盛的森林里很难有高长的小草的。
  • 辽阔的田地里边,禾苗也很难出类拔萃。

很多年轻人喜欢跻身大城市,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世界里,终日奔波劳作,苦心经营多年,依然名不见经传。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事情,喜欢扎堆儿不一定能看到好风景。

财富森林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道路。不必随波逐流,也无需妄自菲薄。认识自己,坚持自我,您终将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茁壮成长,成就一番事业。

结束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Share

Related Posts

下一篇 历史文化

标题:北京生活指南 - Life in Beijing

摘要:香港生活点点滴滴

标题:历史文化

摘要:历史知识及其人文影响

站内可视化导航

文章可视化导读:鼠标划过图形块时,如果出现蓝色光环, 点击即可跳转到对应主题

Comments

--disqus--

    Content
    My Moment ( 微信公众号 )
    欢迎关注鹤啸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