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啸九天 自律更自由,平凡不平庸 Less is More

思维认知培养笔记-How-to-cultivate-logical-thinking

Notes(温馨提示):

  1. ★ 首次阅读建议浏览:导航指南, 或划到本页末尾, 或直接点击跳转, 查看全站导航图
  2. 右上角工具条搜索文章,右下角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鹤啸九天),底栏分享、赞赏、评论
  3. ★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知识点积累起来不容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谢谢理解
  4. ★ 如有疑问,邮件讨论,欢迎贡献优质资料


总结

  • 【2021-2-14】李华芳:斯蒂芬·平克《风格感觉》
    • “写作之难,难在将网状思想,用树状句法,以线性文字展开。 ”——平克
  • 开宗明义,平克这本《风格感觉》非常好。平克推崇的英文古典风格,中文就是大白话。
  • 有人写了一段书评:
    • 《风格感觉》将古典风格总结成四个字:朴实、简洁、清晰、真挚。
      • 朴实的语言要做到生动活泼、通俗明快;
      • 简洁的句子要做到简明扼要,不应有冗词,不应有赘句;
      • 清晰的词语要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 真挚的文章要流畅自然,而非刻意显露自己。
  • 上面这段书评是不是古典风格呢?并不是。
  • 生动活泼并不朴实;既然要简洁,那“不应有冗词,不应有赘句”就有冗词“不应有”和赘句“不应有赘句”;名词动词固然清晰,但形容词副词也可以很精准;没有自己的文章往往不真挚。
  • 事实上,我把这本书最后的结论放在这里:要想写得好,遣词造句正确只是很小的一个因素,远不如勤思考来得重要。
  • 那么写得好有哪些原则呢?
    • 第一,查资料。记忆常出错,又过分自信,这一致命组合是对人类的诅咒。要善用科技,尽量保证写的东西不出错。
    • 第二,有理有据。如果你要说个事实,要从可靠公正的渠道获得信息。经过审稿、编辑把关的渠道更可信。如果你要论证,要立足已有共识,用“如果-那么”来说明新观点。
    • 第三,别放大轶事或个人经历。你经历的或者新闻报道的,并不意味着那就是趋势。
    • 第四,谨防虚假二分法。把复杂问题简化为两个阵营或两种思想之间的斗争,对我们认识问题帮助不大。没有哪个好思想可以只用“某某主义”来表达。
    • 第五,论证要讲道理,而不是突出个人。记住语言学家安·法墨(Ann Farmer)的话:“不是我是对的,而是什么是对的。”
  • 五条原则把我们带回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关心写作风格?
    • 描述人们实际上怎么使用语言与规定人们如何有效使用语言,两者并不矛盾。
    • 可以分享写好文章的建议,但不要相互鄙视。
    • 可以尝试纠正写作错误,但不必惋惜语言退化。
    • 可以经常提醒自己为什么要努力追求良好写作风格,因为要传播思想,让世界更美丽。

道法术器

道、法、术、器。参考

  1. 道。就是规律、本质、一通百通。
  2. 法。就是发心、价值观、使命感、意义感。
  3. 术。就是技能、战术、方法。
  4. 器。就是工具、资源。

总结

  • 道处于最高层次,它主导着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
  • 法处理的是我们如何与世界相处,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是主观意志。
  • 术是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技能和方法,道指导下的术不会偏离方向,而且更高效,法给术确定了行为边界。
  • 器是我们解决问题时需要用到的工具与资源,纵有道法术,没有工具与资源,我们也无法解决问题。

阅读习惯

【2018-10-14】中美大学图书借阅榜对比 美国人的阅读品味大不相同,更加侧重哲学思辨类“枯燥”但深刻的书籍。中国和美国的大学图书借阅对比

  • 中国学生的阅读清单中出现了更多的流行读物、畅销读物、注重功能性的读物,当然还有涉及自己专业知识的书籍。
    • 《平凡的世界》、《三体》、《盗墓笔记》、《天龙八部》、《明朝那些事儿》等书籍在中国大学生书单的出现品相对更高。
  • 美国学生的关注领域最多的就是政治、历史、文学、经济、商科、哲学、计算机、数学等领域。而且热衷于阅读经典著作,同时也会非常专注于他们本身的学术专业领域。
    1. 《理想国》柏拉图
    2. 《利维坦》霍布斯
    3. 《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4. 《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5. 《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6. 《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7. 《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8. 《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9.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2023-1-20】看完你就释怀了

  • 你买车了,发现有车也就那么回事
  • 你买房了,发现大家都有房子也并不稀奇
  • 你好不容易当上老板了,才发现,有的员工比老板牛多了。

我们习惯把幸福理解为有:有车、有房、有钱、有权;其实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无忧、无虑、无病、无灾。一生所想,不过饱餐和被爱;

  • 一生所求,不过温暖与良人;
  • 一生所梦,不过幸福和快乐,
  • 一生所愿,不过平安和健康。

【2020-5-14】高智商没有朋友,高情商没有敌人

  • 网络时代的经验:只要是一杆子打死的评论,无论吹讽,都要警惕,包括发表这种言论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拒绝走极端,也远离走极端的人;支持发表不同意见,但不支持极端言论,非黑即白的是非观是文革滋生的土壤

【2022-4-8】优越感从不来自金钱地位美貌权利,只来自于无知缺见识

小的时候总以为人只分好人坏人,长大了才发现,人不单单分好与坏,还分贫穷富有,分位与位,分权与权,分、分。每遇到一种类型的人,仿佛我们都在刷新自己的三观。每一种人的处世态度都不一样。都说活久见,大概真的是活的久了,就能遇见各种各样的人,这也恰恰是生活最为有趣也最为无趣的地方

  • 有趣在于有些人觉得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更是其乐无穷。这样的人往往愿意去开拓自己的眼界。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而无趣在于,当面对现实的残酷,往往也只能哀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所以才会觉了无生趣。

当现实把人群分了类别,每种类型的人对待人与事物的态度都不尽一致。以至于某些富有的、位尊的、美貌的、权重的会产生优越感。所谓优越感是“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自我成就感以及自我满足感。” 但这种优越感,从不来自金钱、地位、美貌、权力,只来自于无知缺见识

  • (1)别人有罪,你又何尝无辜
    • 要通过别人的行为来反观自己,才能够不断的更正我们对世俗的处理方式。你会发现,与那些见过世面的人打交道,反而会更轻松,因为他们真正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即使遇到比自己相差甚远的人,也能做到不揭人短,不笑人贫。
  • (2)别人尊重你,不一定是你很优秀,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 我们常常会误解一个事实,有时候觉得别人尊重自己是因为自己足够优秀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但事实是因为别人足够优秀才懂得尊重他人。
    • 真正优秀的人却从来不会说自己到过什么样的地方,认识些什么人,跟她相处,你永远只觉得她不过是邻家的知心大姐姐。不会揶揄比自己差的人,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也从不会怯场,总能够从容应对。这大概就是见过世面最好的样子
  • (3)未经世故的人习于顺境,易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的人深谙逆境,反而宽以处世。
  • (4)真正优秀的人是管得住嘴,守得住心
    • 只要遇到能够学习新事物的机会,在不懂的领域先是学会保持沉默,不能够不懂装懂。要学会藏拙,伺机学习。学会倾听那些优秀人的话,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管住嘴,守住心,不浮躁,永远保持一种学习的姿态。
  • (5)只与同好较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
    • 换了一座城,就好像换了人间一样,遇到的人也是良莠不齐。但有一点是我至今才明白的,跟既优秀又没有优越感的人在一起,你会发现心胸会变更加宽广。每天都是在进步的。而更容易看到他人的优点。而跟有自我优越感的人在一起,你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开始变得狭隘起来。
    • 不要去试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远离或者保持距离。人生的时间很短,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值得的人身上,只与同好较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
  •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要看过世界辽阔,再评判是好是坏。我们无法选择起点,但可以努力到达更远的终点,努力去开拓自己的视界,踏遍千山。这一路无论你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不要有优越感,所谓优越感,从不来自金钱、地位、美貌、权力,只来自于无知和缺见识。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不可轻易的评判任何人,也不要轻易的看低自己。宁可让别人怀疑你的无知,也绝不亲自证实自己的无知。

【2023-2-11】人开悟了是什么状态

  • 1、低头做自己的事。经历多了,也就明白了这世界上只有两件事:“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 2、不再执着于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学会放下、学会转弯、学会放过自己。
  • 3、享受孤独。懂得人注定是孤独的,没有人真正关心你的喜怒哀乐。外人不用说,父母、伴侣、孩子其实也是从他们自身角度关心你。
  • 4、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渐渐意识到乱发脾气,跟别人互骂互喷,都是无能的表现。
  • 5、豁达。很多事情都看得开,想得开了,情绪稳定。
  • 6、没有什么拼命隐藏的东西了,人放松了。
  • 7、不喜欢跟别人争辩,觉得争辩毫无意义,喜欢顺其自然。
  • 8、喜怒哀乐不会轻易表现在脸上,懂得掩饰自己的表情,让人看不懂,琢磨不透自己。
  • 9、对自己开始建立信心,对他人和世界放下所有期待。
  • 10、不去考验别人,知道人性经不起考验。
  • 11、经常反省、反思自己,经常复盘,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自己。
  • 12、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情会主动去做,有些事情则不会去做。
  • 13、选择沉默,专注自己,明白祸从口出,人心难测。
  • 14、对世界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打破了自己固有认知的局限性, 放下了曾经放不下的人和事。
  • 15、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世界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对错,没有绝对的强大与弱小。
  • 16、为自己设定一条底线,底线之内,我真心待你,底线之外,对不起,请与我远离。
  • 17、不再内耗。开始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懂得专注才会高效的道理。
  • 18、懂得入世。对人对事,不再非黑即白,不走极端,积极进取,保持心态开放。
  • 19、不再“好为人师”,学会闭嘴。
  • 20、不再随意跟别人掏心掏肺,礼貌对待所有人。
  • 21、做任何事,会遗憾,但不会后悔了;会争取,但再也不会强求了。

社会运行本质

【2022-8-9】如何了解这个世界(社会)运行的本质?

  • 1、动上层的利益如同夺他们的生命。改底层的观念如同掘他们的祖坟。而底层观念正是上层利益的来源。试图说透这一切的人,是双方共同的敌人。
  • 2、狼与狼之间再怎么撕咬,对羊的态度是一致的。
  • 3、末法时代,利字当头。看起来很离谱、很奇葩、想不通的事情,往利益上想。
  • 4、越是和你关系好的人,越是接受不了你突然的变好。
  • 5、人脉就是骗人的把戏,人脉的本质就是价值互换,不给钱,就连乞丐都懒得看你一眼。
  • 6、人们总是刚认识的时候互相尊重,越了解,越觉得你没什么了不起。距离才能产生神秘感和崇拜感。
  • 7、要小心那些卖惨的人接近自己。他们会带走你的能量和好运。
  • 8、成王败寇,社会永远只看结果。
    • 你成功了,你的坚持就是值得歌颂的美德,你失败了,你的坚持就是执迷不悟的固执。
  • 9、如果善良得不到尊重,那么解决人际关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翻脸。
  • 10、合群的人一旦分离将变得弱不禁风,而那些经常独来独往的人心智、意志都不会低。
  • 11、不要惹身边那些吃小亏都无所谓的人,人不图小利,必有大谋。
  • 12、学校不会交给你赚钱的学问,赚钱只有两个路子,要么有贵人带,要么自己开悟走出一条路。
  • 13、不要讨好任何人,哪怕是你身边最亲的人。
  • 14、不要跟傻逼争辩,浪费时间。夏虫不可语冰。也不要在傻逼面前自嘲,他会当真。
  • 15、伤害你最深的往往是你最在意的人或事。你爱的人一个眼神都比别人的巴掌疼一百倍。
  • 16、真正要做的事,对神明都不要讲。
  • 17、当你的见识与见解超过大多数人的时候,你绝对不会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
  • 18、被拒绝了不要生气,先看看自己手上的筹码够不够。
  • 19、在人际关系方面,全世界都是帮亲不帮理的,过分追求理想、客观、公平,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 20、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成年人只能筛选不能教育。伴侣、朋友、合伙人,皆是如此。收起自己改造他人的执着,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因为人是叫不醒的,人只有痛醒。
  • 21、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 22、聪明人都知道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他知道事物之间相互矛盾,他的脑海里也能包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 23、钱包和镜子,能回答生活中大部分的“为什么”和“凭什么”。
  • 24、在很多时候,客气不是用来表达礼貌和修养的,而是用来制造距离的。
  • 25、一个人不容易动怒,说明他手里的王牌比较多。相反,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发脾气,说明他手里已经没有什么王牌了,也就只剩下发脾气这一点能耐了。人之所以会情绪激动发脾气,那都是因为没办法后的无奈之举。

认知论、方法论

【2021-6-8】硅谷王川:认识论,方法论这些东西确实非常重要。

  • 不懂认识论的时候,关注的问题是,张三的观点是不是正确的? 张三是不是 SB? 然后浪费大量时间去和观点不同的人争吵。
  • 重视认识论以后,关注的问题是,张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什么客观条件下,张三可能改变他的观点? 什么情况下,他根本不可能改变?
  • 不懂方法论的时候,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多块好省的达到目的。
  • 意识到方法论重要性的时候,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条件下,可以让自己的输入和输出效率提高更快,更有效。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诉求和目的,阻挡我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大瓶颈和障碍是什么,我是否可以通过别的地方建立的底层的优势,使这些障碍变得无关紧要。

认知惯性

什么是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认知偏差可导致感知失真、判断不精准、解释不合逻辑、或各种统称「不理性」的结果。

【2023-11-2】维基百科:认知偏误列表

分类,详见wiki原文

  • 决策、信念与行为偏误
  • 社会偏误
  • 记忆错误与偏误
  • 统计与机率偏误
  • 实验与研究偏误
  • 成因理论

总结

【2018-12-17】微博VicodinXYZ 日常人际交往中反复出现的认知惯性:

  1. 小样本归因;
  2. 结果质量判断决策质量;
  3. 分歧等同于冲突
  4. 确认性偏见。

阐述观点时,极少有人能坚持 30 秒而不陷入这四个误区之一。我自己也差不多。所以试着对大部分事情说「我不知道」或者「我对这个问题没有常识之外的见解」。

真正靠做决策讨生活的大师,都能避免这四个错误。还能说啥呢,继续努力呗

  • The moment we think, it is confusing.
  • And the moment we say something, it is contradiction.
  •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communication,  there is a successful miscommunication and unsuccessful miscommunication.
  • 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是困惑
  • 当我们开口的时候,是矛盾。 因此,世界上不存在“沟通”这件事,只存在“成功的误解”和“不成功的误解

小样本归因

待定

结果 = 决策

结果质量判断决策质量

分歧 = 冲突

分歧等同于冲突

确认性偏见

只相信愿意相信的

被阉割的名言

  1.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2. 富贵险中求完整版:
    • 欲从心头起,贫向胆边生
    • 富贵险中求,也在险中
    • 丢求时十之一,丢时十之九
  3. 以德报怨
    •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4.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完整版:
    •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你若经我苦,未必有我善
  5. 活到老,学到老
    • 活到老,学到老,最终还是以笨蛋死去
  6.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
    •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7. 岁月不饶人
    •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绕过岁月。

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不是命运,而是心智

【2022-1-16】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性格,也不是勤奋,而是心智,心智才是拉开咱们人和人之间距离的关键因素

  • 动物本能,自我反思,掌控情绪,知行合一,专注忘我,无我利他,找到自己

提升心智,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 第一阶段:动物本能。对自己毫无察觉和反思,行为完全与多本能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叫动物本能阶段,对自己完全无自知,说话办事儿不过脑子,那猪不知道自己是猪,所以他才是猪,如果猪一旦发现了,原来我就是头猪啊,那他肯定不会再甘情愿做头猪啊,它钻个地洞也会逐渐逃走啊,那你现在知不道你是啥呀?
  • 第二阶段:自我反思。开始关注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思考自己为啥会这么做为啥会这么说,我们称之为叫反思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呢?他不再会抱怨外在的人和事,开始全方位的反思他自己,就列宁说:当一个人进入反思时,他将步入一个伟大的开始。
  • 第三阶段:掌控情绪。逐渐接纳自己,减少内耗,心态趋平和稳定,自我和本我没有对抗,我们称之为控制情绪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基本不会由情绪控制自己,会变得非常理性,外界的评价,嘲笑,讽刺将不会对他产生任何影响,只专注做好自己。
  • 第四阶段:知行合一。长期的觉察和自我反思后,行动力开始越来越强,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变得越来越自律,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知行合一,由大脑来控制行为,异常的专注,而行动时会由行动来控制他的思想,行动力会超强,即使内心破碎。手都不会停
  • 第五阶段:专注忘我。进入极致专注的状态,对要达成的目标和结果进入疯狂痴迷状态,我们称之为专注忘我,进入这个阶段的人会迸发出超强的领袖魅力
  • 第六阶段:利他之心。创造力逐渐增强,内心不断会涌现出慈悲这个阶段,称之为叫利他之心。进入这个阶段的人开始明白:利众者众人利之,身边的资源将会越来越多
  • 第七阶段:开悟觉醒。我们称之为开悟觉醒,到了这个阶段呢,就会找到人生的高级使命和目标,然后专注恒久,为之奋斗一生,我们称之为这叫找到自己。 反思自我控制情绪,知行合一,专注忘我利他之心,找到自我,这七个阶段,你现在在哪阶段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升自己做你自己。你将天下无敌,你好好悟吧

顶级思维

【2023-1-24】三个可以让你快乐到死的顶级思维

  • 第一个,永远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
    • 记住是任何人,特别是那些非亲非故的人,有很多人就是打压你,故意的看不起你,看不上你,让你不快乐,或者是喷你,嫉妒你,恨你。
    • 记住这些全部都是精神内耗,添油加料,让你不快乐,就是为了故意打压你,他才过得很舒服。所以,你如果把这种人太当回事,你太在乎他,你就败给他了。
    • 圣人王阳明很早之前就说明白了这个道理
    • 如何控制情绪?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不把情绪当回事。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太在乎这个人,你就一定会失败,守在里面出不来。记住,在这个世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屁事,你永远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满足。人心最恶的一面就是见不得你过得比别人好。
  • 第二个,永远不要自卑。也永远不要感觉自己比别人差,这个人有没有钱,有多少钱,其实跟你都没有关系。有很多人就是那个奴性太强,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甚至一些装逼的人,这个胆子呀,就变得怯懦了。殊不知,有很多人都是装出来的,屎壳郎,外皮光。
    • 怎么看是不是真正的有钱人?我这么跟你说,看一个人有没有料,不是看他穿什么、开什么、吃什么,而是看他的圈子,如果这个人的圈子很高级,90%这个人是有料的,如果这个人只剩下一身行头跟一辆所谓的豪车了,他这个东西是拿来装逼的,他兜里面比脸还干净,你没有必要低一人一等,你永远是你自己。
  • 第三个,时间是有限的。你问一下自己今年多少岁了,别人让你的不快乐通常只是几秒,而这几秒呢,能够影响你很长时间的情绪,你问一下自己值不值?
    • 你现在还记得2013年7月5号以及2019年3月26号晚上七点半,你跟谁吵过架,你肯定都忘完了,或者是往前推三年的下午五点钟,谁让你因为什么破事不开心,你还记得吗?都不记得,只是你当时比较生气。
    • 所以你想要快乐,就是把时间放的长远一点,永远不要因为一件事影响了你,那个叫做精神内耗
    • 人到老了以后,只会后悔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做什么,不会后悔自己做了什么,所以及时行乐,让自己快乐一点,这样生命才好变得更有意义
    • 乐观是什么?乐观就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以后依然热爱生活,活着本来就很累,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

【2023-10-8】顶级思维。地址

  • 第一,你会死,而且是一定的。
  • 第二,你死后,什么事情都和你没有关系了。
  • 第三,人生毫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赋予的,说白了就是人玩人。
  • 第四,你活着不是为了来受折磨的,而是来体验的。
  • 第五,只要不违法,那就铆足了劲地去赚钱。
  • 第六,有那么一句话我奉为经典,”打不过就加入”,加入精英,加入公务员,加入”用利益编织的网格里”。

精神内耗

【2022-8-8】为啥现代很多人精力不足?是因为精神内耗外泄,不懂精神内守

  • 当你看电视,打游戏多了,专注这些外界事物——这叫精神外泄,时间长了就容易空虚涣散
  • 精神内耗是一直纠结某件事,担心自己这里那里;精神内耗会让你做事不成功,甚至变得讨厌自己

所以,时常打坐冥想精神内守;每天抽一段时间来闭目养神,才能让自己精力饱满

如何走出长期精神内耗的状态?

什么是精神内耗?

在群体心理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内耗效应】

  • 内耗效应是指在群体中,人们把社会或部门内部因不协调、或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等方面没有意义的消耗而产生的负效应现象。

这种内耗效应对个人现象的解释同样十分精准,为什么有时会常常感到心理疲倦,就是因为能量更多的消耗在心理摩擦上,而非对外的行动上。

  • 比如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即使这个评价没有很明显的贬义,也会将其认为是对自己的批评,进而情绪低落。
  • 总是暗地里跟自己较劲,面对更优秀的同事心里会非常不平衡,给自己在心理上施加更多压力。

不光这些,身边遇到的大多人和事都能引发体内思想的拉扯、打架,就像是消耗体力一样在消耗自己的精神,所以很时常会感到非常疲惫,这种疲倦不是体力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精神内耗危害

  • 1、做事犹豫不决,不敢决断
    • 往小了说,没有决断力就是处世优柔寡断,做事拖拖拉拉,没有效率。往大了说,这种犹豫的情绪会错过很多工作上的机会,影响事业未来。
  • 2、容易被他人话语影响情绪,导致情绪低落,起伏不定
    • 与别人聊天,只要对方展现出一点不愉快的表情,就会心头一紧,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说错话了,我该怎么办,连带着情绪也一起低落下去,甚至一整天都不见得有好转。甚至有可能会往更严重的地步去发展,比如抑郁、害怕社交等。
  • 3、常常把自己搞得很累
    • 精神内耗者的最大感受,就是我明明没做体力劳动,甚至可能什么都没做,但就是感觉非常累,这种累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 4、厌恶自己
    • 厌恶自己,本质上,厌恶的是距离心中完美形象相差甚远的自己。
    • 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只要自己偷懒了或是没有达到目标预期,就会在心里把自己贬低的一无是处,然后会更换计划重新执行,更加贬低自己,直到陷入彻底放弃自己的状态。

尝试通过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精神内耗的作用。

  • 阅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一本好书,在让你的注意力快速集中的同时,还能帮你增加知识储备,提升思维认知

为什么会精神内耗?

  • 1、对自己极度不自信
    • 自我评价很低,常常在心中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所长。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只会将目光放在自己的缺点上,而缺乏对优点的欣赏。
    • 通常这种人不敢接受他人的褒奖,不敢将自己展现在别人的面前,觉得褒奖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压力。
    • 总是不自觉的,将自己的缺点对比别人特别突出的地方,以至于在心中更加贬低自己。
  • 2、内心很敏感
    • 过度在意身边的人和事,甚至会不知觉得往自己身上去联想,并常常能够得出负面的结果。
    • 同事、朋友的一个眼神,就能体会出多种情绪,一个动作就能感受到各种意思,如果跟自己相关的,又是比较负面的信息,就会让自己难受很久。
    • 其实敏感的人能够注意到很多人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做事更仔细、周全,但如果对自身没有自信,就难免陷入长久的自卑状态。
  • 3、总是把想法落到过去或未来的事情上
    • 回想几天前的做错的一个小事,感觉万分懊恼,不断思考会造成什么影响,该怎么去弥补。
    • 一想到未来即将经历某件事就很焦虑,怕自己做不好,怕辜负了别人的期望,怕人家轻视自己。
    • 怕这怕那,总是将目光想法落到过去或未来的事情上,一直处于精神打架中。
    • 最终选择逃避事情,将事情一再拖延,并且越拖延越焦虑,陷入恶性循环。
  • 4、给自己树立高要求
    • 给自己制定一个很理想化的目标,然后每天强迫自己去执行。
    • 什么时候要起床、睡觉,什么时候要完成任务、达成什么目标,每天每时都处在忙碌的状态里,一刻都不敢松懈,好像只要有一丝懈怠,立马就会被人甩到天涯海角。
    • 这种努力持续一段时间,当自己发现越来越难以进展的时候,焦虑感就会充满内心,此时若是尝试过各种方法后还是没有成效,就会陷入长久的自我贬低状态,加剧自己的精神内耗。

中了以上任何一条,你大概率就处于精神内耗的状态中。

精神内耗小的人会觉得生活越来越轻松,而精神内耗大的人就会觉得越来越痛苦。

怎么应对精神内耗?

  • 1、把自己的事与他人的事剥离开
    •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一个概念——【课题分离】。
    • 想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他人的课题,什么是自己的课题,在心中树立一条清晰地分界线。就是分清楚什么是他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 别人如何对待你,要怎么做,那是别人的事,你无法干涉。同样的,你也有你的事,也是别人无法涉足的,只能靠你自己。
    • 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后,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够看开很多人际关系上的矛盾。
    • 比如同事想要请你帮忙,而你想拒绝,但你认为拒绝之后对方会很不爽,觉得你小气。在这段故事里,哪些是别人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
    • 实际上,同事想请你帮忙是同事的事,你想拒绝是你的事,同事觉得很不爽说你小气是同事的事,那既然是同事的事,又为何要让它去影响到你的事呢,课题分离就是这个道理。
  • 2、用激励刺激行动
    • 很多人之所以想的太多,就是因为对过去和未来太过在意,而忽略了当下的行动。
    • 在我刚上大一的时候,也是每天浑浑噩噩,只会打游戏。事实上,我不是没有过焦虑,这段时间内给自己制定了很多目标,但最终都因目标太理想化而没能实现,反而内心更加讨厌这个不争气的自己。
    • 而我屡次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目标太理想,距离自己太远,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 所以我改变了方法,将目标不断拆分细化下去,变成一个个小任务。不光如此,我还会给每个任务设置奖励,就好像是打游戏一样,每过一关都能拿到通关奖励,那种成就感不言而喻。
    • 而这,也正是我能够摆脱精神内耗的一个关键因素。
    • ps.其实之所以行动起来这么难,是因为熬夜看剧、通宵玩游戏,都能快速释放多巴胺,让你沉迷短暂快感。如果你尝试了各种方法,还是戒不掉拖延,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铁木君】,我把这几年摸索积累的无痛苦高效自律经验,手把手教给你,让你像玩手机一样轻松做到自律,迅速超越同龄人~
  • 3、推翻负面情绪
    • 个人情绪的产生,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的信念。
    •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其中A指事情的前因,C指事情的后果,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有前因才会有后果,但其实少了其中一个关键部分,那就是信念B。
    • 不同的B,就会产生不同的C。
    • 我们都知道精神内耗的人很敏感,总是会容易将微不足道的事联想到极为负面的事,比如开会汇报工作,老板对我的汇报皱了皱眉,这个时候精神内耗的人就有很大概率觉得自己搞砸了,年终奖没了,随之情绪一落千丈。
    • 会出现这种想法的原因,就是因为精神内耗的人信念就是悲观的、糟糕的和不自信的,所以才会冒出年终奖没了的后果,最终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 想要改变,就要推翻信念B。
    • 尝试着把信念扭转,一次汇报的失败并不能决定年终奖,事实上我还有几次工作是完成得很出色的,下次汇报可以尽力去凸显出来。
    • 你看,两种不同的信念所产生的想法,取得的情绪是完全不一样的。
    •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的状态,容易被很多事影响情绪,不如多尝试一下转换自己思考的信念,用不了多久就能彻底摆脱精神内耗。
  • 4、学会接纳自己
    • 正视自己的缺点,欣赏自己的优点,是减少内耗的关键。
    •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不要在心里给自己塑造一个完美的标杆形象,这个形象不是你,两者也并没有多大关系。
    • 试着拿出一张纸,写出自己身上的标签,数量越多越好。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找:
      • 1、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
      • 2、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
      • 3、我觉得真实的我是什么样
    • 合理审视自己,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差劲,只不过优势与劣势跟别人不一样。自己也有属于自己的长处。
  • 5、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
    • 放过自己吧,该认怂的时候就要认怂。
    • 不要再在心里给自己加油鼓气了,“我很强”、“别人能做到我肯定也能做到”、“凭什么我不行”等等,其实本质上就是通过撒谎给自己心理暗示,施加压力,起不到任何正面效果。
    • 同时,也不要刻意去压制这些想法,真正的 “自我接纳” 是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 在做事前,不如跟我在心中默念这句:全力以赴吧,哪怕做不到也没关系,找到不足之处加以改正,自己以后会更优秀。
    •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

看到这里,铁木君真心希望,一直处在精神内耗状态中的同学能够尽快摆脱这种状态,积极面对生活。

方法小结:

  • 1、把自己的事与他人的事剥离开
  • 2、用激励刺激行动
  • 3、推翻负面情绪
  • 4、学会接纳自己
  • 5、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

只要你按照这5个方法,从心态上改变自己,不需要多长时间,就能逐渐的减轻自己的精神内耗。

久而久之,你身边的人就会发现,你的笑容变多了,精神更加饱满,也更加自信。不管是工作,还是人际关系,你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处理方法,哪怕得不到所有人的喜欢也没关系,反正是别人的事,不关我的事呢~

如何降低90%内耗?

【2022-10-15】如何降低90%以上的烦恼,一条视频告诉你!

  • 视频文字内容由小程序(视频语音转文字神器)生成,直接输入视频链接,产出文字

只要你不当救世主,不天天想着去改变任何人,你就能避免90%以上的烦恼。

  • 你必须明白,所有人都是有限的,包括你自己
  • 这世上绝大多数的人和事都与你无关
    • 他们都拥有自己的经历、性格、角度和观点,他们最终要走的是自己该走的路,成为自己该成为的人,而不是你想要他们成为的谁。
    • 你所谓的那些菩萨心肠,所谓的为他们好,不过是你一厢情愿的精神内耗自我折磨
    • 别人过得怎么样,其实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 你这辈子只需要做好三件事: ① 把自己做好,② 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③ 不拖累别人
    • 把自己的事做好,保证自己和更多人因为你的成功而受益,把自己过得开心,让自己和身边人都开心,就已经完成了你此生最大的任务和福报了。
  • 而这世上你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和任何人的关系
    • 因为所有的关系,究其根本不在于你的讨好和维护,而在于你是否能为他们带来利益和价值
    • 只要利益价值还在,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你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也在。
    • 当有一天利益破灭,无论你在他们面前多么卑微和努力,你在他们那里就会一文不值。
  • 从古至今,人类最愚蠢的行为就是试图去改变任何人
    • 真相是,你越是为谁好,谁就越会讨厌你。你认为最珍贵的东西,可能在别人那里连垃圾都不如。
  • 人类内心的很多东西都是本性里自带的,天真、固执却愚蠢
    • 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没有亲自撞到南墙或遭遇人生最大的挫折和灾难的话,没有人会主动去改变自己
    • 故而,有智慧的人从不好为人师
      • 面对至亲,找到好的机会,稍微提点一二,听就听,不听拉倒。
      • 至于其他的人,说实在的,你没有教育他的义务,即使教育了也不一定对,即使对,他也大多不会听,直接放生是最好的选择。
    • 所以
      • 不要试图去说服你的儿女要好好学习,除非他自己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 不要试图去说服你的伴侣疯狂赚钱,除非他尝尽了贫穷的困苦
      • 不要试图去说服你的父母改变旧观念,除非他自己想要进步
      • 更不要试图去说服一切不相关的人去纠正思想和习性。
  • 这世上没有一个人的觉醒是发生在岁月静好的时候
    • 没有经历过人性的险恶、社会的吊打、赚钱的艰辛、现实的无情、贫困的压力和身边最亲近人的背叛的话,人永远不会成长。
  • 所以
    • 不要替任何人挡灾,因为那是她人生的功课,更不要因为你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这是对的,就强求别人去改变
    • 不要苦口婆心的劝别人,不要去讲大道理,不要一厢情愿的去为谁好
    • 你的善良和好意,只会让人心生反感,而你也只会不断的消耗自己,徒增烦恼。
  • 记住,你改变不了任何人,更救不了任何人,你唯一能救的,只有那个最可怜的自己

马斯克如何解决内耗

【2024-8-10】马斯克 Elon Musk

我有一个停止内耗屡试不爽的方法,那就是不去分析对方的动机。成大事前,你先研究自己就好了,想要什么,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愿意拿出什么交换,付出什么代价,搞懂自己的真实需求就可以了。

所以,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 当我们自身能量充足的时候,你才有余力去爱别人。
  • 我曾经也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负面情绪的泥沼里无法抽离,什么都没做就觉得自己疲惫不堪,会不断琢磨别人对我的看法和评价,敏感、自卑、焦虑几乎快把我淹没了。
  • 从南非到美国后我花了快十年的时间,我看过心理医生、阅读大量心理学的书和高能量的朋友交流,找了很多种方法才发现,最重要的就是“别在意别人的想法”。
  • 如果你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光是搞好自己,就耗费了大量的力气,哪还有剩余的时间精力去在意别人呢?

“人生中最重要的合作关系,就是你和大脑的合作关系,告诉它你想要什么,最终你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埃隆 马斯克

如何做决策

如何在不确定时代做决策?

升维,是战略和创新的核心,是突破“囚徒困境”、“内卷”现象的出路所在。在不确定环境、“算无可算”的情况下,升维是最大化机会的决策原则。

不确定时代下,4种数字化的局限,和3种对应的思维方式

  • 第1种局限:不确定性
    • 我们有那么多厉害先进发达的工具,但没有任何一件工具,可以帮我们预测到疫情的不确定性。
    • 不确定性发生之前,没有人知道它会发生,这和风险是两回事,也就无从谈起概率
    • 上个世纪20年代,经济学家法兰克·奈特就在成名作《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区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
    • “风险”,在某些情况下,意味着一个可测度不稳定的“量”,而在其他情况下,这个“量”是无法测度的。这两种现象的影响力,存在着深远且至关重要的差异,具体取决于两种现象中的哪一种确实存在,并发挥作用。
      • 可测度的“量”,就是我们熟悉的传统的风险概念。
      • 无法测度的“量”,才是根本意义上的不确定性
    • 这次疫情告诉我们什么叫不确定性。但,面对不确定性做出的决定,才叫决策。
    • 不一定正确的,才叫做决策。一定正确的,那叫做计算
  • 第2种局限:信息不对称
    • 信息不对称就是有些事情,我知道,而你不知道。
    • 互联网,数字化,让“信息对称”变得容易多了,但互联网和数字化并没有解决了所有的信息差,否则市场没有存在的意义,可以直接定计划,不用管专业分工,不用管个性偏好,直接把任务和资源,分配给你就好了,这和经济发展的规律相违背的。我们不会再回到计划经济的时代,因为都在享受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好处。
  • 第3种局限:有限理性
    • 如果有人和你说,我的决策都是基于数据的理性判断,你千万不要相信他。
    • 因为我们的思维其实是受到局限的。误判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是会“偷懒”的。
      • 避免怀疑倾向:大脑有一种尽快做出决定,来消除不确定性的倾向。面对一个两难的决策时,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纠结,难受,煎熬。最后怎么办?算了算了不管了,赶紧选一个。
      • 避免不一致倾向:大脑有一种不愿意改变的倾向。习惯于走同一条路回家,习惯于权威说的都是对的,习惯于做拿手的事。
    • 于是,我们习惯早早地做出决定,并且打死不改。明明是有个信息,放在我的办公桌上的,但它不符合我的想法,我就是不愿意看到它。
    • 完美的决策,需要充分的信息环境,需要极高的认知水平和决策模型。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信息总是不完美的,而人是患得患失的。
    • 患得就是理性,患失就是非理性
      • 得的时候理性,因为拥有很多,害怕失去。失的时候,一无所有,希望小概率事件发生。
      • 得的时候算很精细的账,生怕走错一步,满盘皆输。失的时候想逆风翻盘,想一把6个6,赢回所有。
      • 得的时候游刃有余,从容大度。失的时候惊慌失措,自乱阵脚。
    •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但这就是人,完全的理性只会在理论模型里存在。下属,老板,竞争对手,家人,他们的理性也都是有限的
    • 决策,做到完美很难,做到“满意”就行。
      • 大卫·休谟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如果这个世界是完全理性的,什么都是计算,什么都是功利,那是非常可怕的。正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个世界才充满了趣味。
  • 第4种局限:知识无形化
    • 最重要的能力,靠语言是很难说清楚的。语言是在生活非常简单的静态下产生的,它很难表达现在快速和抽象的生活。
    • 商业的本质,就是关注这些无法量化的核心能力。像企业的高管,级别越高,贡献越是无形化。你一定要知道怎么把这些无形化的知识整合起来,才能形成长久的核心竞争力。

3种应对思维

  • 第1种思维: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
    • 虽然这个世界上没有100%的成功概率,但只要重复做大概率成功的事情,成功的概率就能接近100%。比如一个80%成功率的事情,重复做13.42次,成功的概率就能达到95%
    • 正确的事,重复去做,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今后十年,什么不会变比什么会变,更重要。商业决策,只能建立在那些对于时间来说相对稳定的东西之上。
    • 不确定时代下,什么事情是能确定的呢?
      • 未来是否能成功,是不确定的。但是,我可以每天看书、每天思考、每天运动。这些事情都能让未来的我变得更加优秀,这是可以确定的。
      • 明天有个非常重要的晨会,不能迟到。但明天是否会堵车,这是不确定的。那我能确定的是,明天早起30分钟,早出门30分钟。这样我起码能保证不迟到。
  • 第2种思维:矩阵思维
    • 既然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那怎么从不对称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呢?
    • 虽然决策所面对的东西很复杂,但可以用矩阵思维去找信息,看最后是哪两个信息在互相博弈。
    • 时间管理矩阵
    • 重要且紧急的事,立刻去做。产品暴雷,客户要说法,立刻去处理。方案出问题,出现紧急状况,立刻去修改。
    •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定出时间去做。和思想有波动的员工聊一聊职业发展,和同事聊一聊下个阶段的工作如何提升。看起来,今天做也可以,明天做也可以,但一定要定好时间。这类工作,拖下去,就变成了重要且紧急的事。
    • 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授权别人去做。汇报临时会议,电话邀约,邮件批阅,都需要管理者尽快处理。但如果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停留在低价值工作的重复之中,时间一久,我们自己也就变得不重要了。
    • 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打发时间时做。先想一想,这件事如果根本不去理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果答案是,什么都没发生。那就应该立刻停止做这件事。
  • 第3种思维:升维 —— 解决两难问题
    • 矩阵只是为我们找到了两难,可人是有限理性的,怎么抉择呢?可以向上爬升一个维度,把短期的经济理性思维,转变成长期的博弈思维。
    • 乍一看,电车难题是无解的。但如果用一种长期的博弈思维来看,电车难题就是有解的。这其实就是卡斯的“有限游戏还是无限游戏”思想。如果把电车难题,看成是一场无限游戏,那我们就不会拉下操纵杆。
    • 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叫有限游戏,另一种叫无限游戏。有限游戏,是以取胜为目的。无限游戏,是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 不确定时代,决策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留在游戏之中。面对世界的不可预测性,无限游戏提供了适应、调整、反馈的余地,只有想办法留在游戏之中,机会才是最大化的。

互联网的作用

【2022-2-7】关于互联网作用的描述,源自 咖啡日报 PMcaff

  • 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为了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
  • 可是,结果发现:成千上万只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互相认同、互相肯定,并通过长期的交流之后达成共识:世界确实只有井口那么大。

两个前提:

  • 1、人天然就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人会完全是座孤岛;
  • 2、归属感、认同感发展到最后就成了政治问题。

所以就有了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描述的观点:

  • 依附于旧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通常不会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要发动一场成功的改革相当困难。

的确,互联网的发展缩短了信息差,但它并没有改变人性

过去只是在一城一域的连接,现在变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基于上述的两个前提,这些人形成圈子,进而变成既得利益者,他们吃的是这个圈子带来的红利。

  • 举个例子,喜欢搞各种产品方法论的产品经理就会聚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既得利益者的局面,即使说的不对,无论是出于他们自身还是出于这个圈层的牢固,想改变这个「理」都很困难,进而变成一种死循环。

说到底,互联网也只是工具,我们不能强求它太多。

不过这个问题我还是要给个结论:

  • 如果追求真理,那应该保持孤独,甘愿坐冷板凳;
  • 如果只是追求名利财富,那应该想办法让自己成为既得利益者,重要的在于建立连接

观点

  • 一、互联网本来想让井底之蛙走出去 ——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 互联网只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学习、知识普及、认知、文明进步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 学完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数学这些,我从井底之蛙到了窥见世界的一丝本质,这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功劳,不是互联网,互联网只是帮助了教育发展
  • 二、实际上让更多的井底之蛙发现彼此并且联合了起来,认为世界只有这么大 —— 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
    • 互联网开放、去中心化,每个人连接上去获得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也许觉得世界就这么大,有的人反而觉得世界永无止境,取决于每个人对信息资源的检索、消化和认知的能力,也许能力出众的人并不多,但是现象不是本质

但凡了解点这个历史的人,都不敢下“互联网本想让井底之蛙走出去”这个定义,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是不是可以说:

  • 信件、电报、电话、电视…的出现本想让井底之蛙走出去,结果让更多井底之蛙联合起来了?

这个观点里面,不论是对互联网用途的定义,还是使用“井底之蛙”的描述,本身就透漏着:无知并且还傲慢。

抛开傲慢的“井底之蛙”描述,为什么“更多人发现彼此并联合了起来”,需要先了解两个现象:

  • 信息茧房: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 回声室效应: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上,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到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换成通俗的解释就是:人们只相信/接受自己愿意相信/接受的事。这是人性,也是客观事实,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互联网本质是一个“信息工具”,解决的是“效率问题”。那么,凭什么认为一个解决效率问题的信息工具,能够改变人性???

所以,我对于这个观点的理解就是:这个观点提出者无知、傲慢,且没有逻辑性。

50个认知偏差

马斯克忽然在推上发了个“50种从小就该学的认知偏差”文字注释

认知偏差 解释 图解 示例
基本归因错误 经常根据个性或者性格来定义别人,但会用情境因素帮自己开脱 Sally上课迟到,肯定是她懒;你自己迟到,就是因为早上太忙乱了
自私偏见 失败总是有原因的,但成功全靠自己 得奖是因为自己努力工作,而不是靠别人的帮助和运气。但如果考试不及格,只是因为睡眠不足而已
组内偏爱 我们会更喜欢圈子内,而不是圈子外的人 Francis跟你一个教堂,所以你喜欢他多过Sally
从众效应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收到某些理念、时尚和信仰,这些理念的影响也会随之壮大 Sally觉得指尖陀螺对孩子挺好的,Francis也这么觉得
群体思维 人们更希望与团体能保持一致与和谐,为了尽量减少冲突,偶尔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决定 Sally想买冰淇淋,Francis想买T恤,所以你最终建议买印有冰淇淋图案的T恤
光环效应 如果你认为一个人有积极的特质,这种积极印象就会辐射到那个人其它的特质当中(同样适用于负面特质) Taylor这么可爱,她肯定一点也不刻薄!
道德运气 一个更好的结果会提高人们对其道德的评价,反之亦然 XX文化赢得了XX之争,是因为他们比输掉的人更有德行
错误共识 现实中支持我们观点的人,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少 “所有人都这么想!”
知识的诅咒 一旦我们知道了某件事,就很容易假设其他人也同样知道这件事 Alice是一名教师,她很难理解新同学们看事情的角度。
聚光灯效应 我们会高估人们对我们的行为和外表的关注程度 Sally很担心大家会注意到她的冰淇淋T恤有多丑
可用性启发式 判断时通常都依赖于脑海中出现的最直观的例子 选择商店时,你通常会选择最近看到过广告的那家
防御性归因 一件事故中,目击者会隐秘地担心自己也受到同样的指责,如果目击者与受害者的经历更相似,他们就会更少地责怪受害者,转而去攻击加害者。反之亦然 ally等绿灯时一直在车里玩手机,结果被追尾了。目击事故的Greg也有开车发短信的习惯。所以他下了车,对撞了Sally的人大吼大叫
世界公正假设 人们倾向于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因此,我们会认为出现不公正的事是有原因的 “Sally的钱包被偷了,看,她总因为T恤的事批评Francis,遭报应了吧。”
朴素现实主义 我们习惯相信自己观察到的是客观事实,而其他人是不理性,不知情的或者有偏见的。 “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其他人都很蠢”
朴素犬儒主义 相信自己观察到的是客观事实,而其他人比他们表现出来的还要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这人对我好的唯一原因,肯定是想从我这得到点什么。”
福勒效应(又名巴纳姆效应) 很容易接受一些含混不清,用途广泛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性格 “这个星座指南真是太准了!”
邓宁·克鲁格效应 你知道的越少就越自信,知道的越多就越谦虚 Francis自信地向大家保证,冰淇淋里绝对没有海带。海带也没有被用于乳制品行业
锚定效应 做决定时非常依赖第一眼信息 “这东西写着打五折?那肯定老便宜了。”
自动化系统偏差 很依赖自动化系统,甚至有时候会过于相信,导致真正正确的决策被修改了 你的手机会自动把“its”改为“it`s”,所以你会以为这是正确的用法
谷歌效应(又名数码健忘症) 经常会忘记在搜索引擎中很容易找到的信息。 “那个喜剧片里的演员叫啥来着??我都查了8次了”
阻抗理论 自由受到限制时,我们会产生不快,所以会做出一些被禁止的行为来释放情绪 老师和家长越让孩子去做作业,他越是不肯去
确认偏差 我们倾向于找到并记住能证实我们想法的信息 用不完整的证据得出一个阴谋论,却忽略那些反例
逆火效应 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时,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不符,反而会无端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 推翻你阴谋论的证据,很可能是政府伪造的!
第三人效应 我们会认为别人比自己更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 “你显然是被媒体洗脑了!”
信念偏差 当我们判断一个观点是否可信时,凭借的不是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而是我们愿不愿意相信这个观点 “Sally说她也支持你那个阴谋论。但她没说出什么证据来。”
可用性级联 某些事情越是被公开和重复讨论,为了融入社会,我们就越会相信这件事的真实性 一个糖果里藏了剃须刀片的故事广为流传,最终许多美国人不再在万圣节时提供自制糖果
衰落主义 我们会更倾向于将过去浪漫化,并消极地看待未来,认为全世界都在走下坡路。 “在我们那个时代,孩子更懂得尊重!”
现状偏见 更倾向于保持不变,认为即使是有利的变化也是一种损失 即使一个APP的服务条款侵犯了Sally的隐私,她也不愿意换另一个程序
沉没成本谬误(又名承诺升级) 即使面临着负面的结果,人们也不愿意放弃前期投入,反而会在这些注定失败的事情上投入更多 “来都来了,一不做二不休!”
赌徒谬误 认为未来的可能性会受到过去事件的影响 Alice猜硬币已经输了9次,下次肯定能猜中
零风险偏差 人们会追求让小风险趋于零,却不会通过某种方式降低大风险的概率 “你应该买个保修服务”或者是“疫情来了,快多囤点厕纸”
框架效应 人们经常从相同的信息中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取决于信息呈现的方式 Alice听说最喜欢的候选人以45%的支持率“大获全胜”;Sally听说候选人的支持率45%“让全国失望”;他们对相同的统计数据有不同的解释
刻板印象 人们普遍认为,尽管没有具体的个人信息,但一个群体的成员肯定有某种相同的特征 那个留着精致小胡子的人肯定是个嬉皮士,估计还收集了一些黑胶唱片
外群体同质性偏差 人们会认为圈外人千篇一律,而自己圈子里的人各个不同 Alice不打游戏,但她觉得玩游戏的人都一样。
权威偏见 我们信任权威人物的意见,并经常受其影响 “我老师告诉我可以这么做。”
安慰剂效应 当我们相信某种(原本无效的)治疗会奏效,它通常就会产生一点点生理上的效应 Alice服用了一种安慰剂来止痛,结果疼痛真的减轻了
幸存者偏差 人们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幸存下来的事物,而忽略那些失败了的 Greg告诉Alice,她的包包生意肯定很好,因为有一家成功的时尚公司运用了同样的策略。【但其实其它10家倒闭的公司也用了同样的策略】
精神活动过速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取决于创伤、药物使用和体力消耗 当汽车差点撞到我的时候,时间都慢了下来……
琐碎法则(又名自行车棚效应) 人们通常会对琐碎的问题给予不成比例的重视,同时又避免面对更复杂的问题 当地政府没有考虑如何解决流浪人口问题,而是花了大量时间讨论修建自行车道和车棚的问题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比起已经完成的任务,人们更容易记住未完成的任务 Greg因得自己什么事都没做而感到很沮丧,直到他看了自己的任务清单上已经划掉了很多项
宜家效应 人们会更看重自己参与了一部分创造过程的东西 “你喜欢我花20块钱买的这个盆吗?我自己上的色。”
本·富兰克林效应 人们喜欢帮助别人。如果我们已经帮了别人一个忙之后,我们会更期待去帮他另一个忙,而不是从他那得到一个回馈 Greg给Francis借了一支钢笔,等Francis又向Greg借5块钱时,Greg很爽快就借了
旁观者效应 周围人越多,我们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群学生看到有人打架受伤,没有人报警
暗示感受性 我们尤其是儿童,有时候会将提问者的想法误认为是记忆 “你从沙发上摔下来是在你妈妈打你之前还是之后?”,注:此处为陷阱式提问,很可能妈妈并没有打孩子,但孩子的回答极易被误导
虚假记忆 我们会把想象误认为是真实的记忆 Greg确定Sally说了一个关于菠萝的笑话,但这个笑话其实是他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
潜隐记忆 我们也会把真实的记忆误认为是想象 Greg以为他去了墓地,但他确定自己只是做了个很可怕的梦
聚类错觉 我们会在原本随机的数据信息中发现模式和规律 Alice!你看那朵云彩好像你的猫啊!
悲观偏见 我们有时候会高估坏结果的概率 “水只剩半杯了,啥都不会变好了。”
乐观偏见 我们有时候会对好结果过于乐观 “水还有半杯呢,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偏见盲点 人们不认为自己有偏见,还会觉得别人比我们自己更偏激 “我没有偏见!”

怎么说呢,似乎每个人都能在这些偏见当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就比如……“谁会看这个啊!”

ref:

什么是逻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列为7门基础学科中的第二门,仅次于数学,《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为五门基础学科之一,足见其重要性。遗憾的是,逻辑学在中国没有得到重视,人们常常依靠最原始的习惯来思考,逻辑谬误无处不在。

逻辑学入门

逻辑是什么?在BBC的一部纪录片——《逻辑的乐趣》(The Joy of Logic)中,深入浅出、幽默感十足地介绍了逻辑学的重要概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价值。乐在其中逻辑学.2013

这部纪录片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去讲解,相反,它讲了一个故事……

三个逻辑学家走进一个酒馆,侍者问:

  • 你们三个都需要啤酒吗?(Would all three of you like a beer)
  • 第一个逻辑学家一脸懵,咕哝到:“我不知道。”
  • 第二个逻辑学家也说:“我不知道。”
  • 第三个逻辑学家却笑着回答:“我们三个人都要喝酒。”

为什么第三个人会做出这样的回答?

  • 侍者是问 “你们仨都需要啤酒吗(Would all three of you like a beer)?”,关键词在于 all three(三个人都)。若是第一个和第二个人不想喝酒,轮到他的时候,只需要说 “我不想喝酒” 就可以了。然而,前两个人都没有给出否定性的回答,只回答了“我不知道(I don’t know)”。这就意味着前面两个人都想喝酒,在依次回答侍者问题时,被问到的他们不知道后面的人是否想喝。于是,他们只能回答 “我不知道” 。

而这个回答有两层寓意:

  • 1、轮到我了,我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说 “我不想喝”;
  • 2、我不知道后面的人是否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说“我们仨都想喝”;

轮到第三个人的时候,他明白了前面两人的意思,而他也正好想要喝酒,便做出了肯定的回复。就这样,纪录片告诉给了我们逻辑的概念——

逻辑不是知识,逻辑不生产知识,它所做的事提供我们一套严谨的规则,用来组织和运用知识。

纪录片将深奥的概念融进了生动的故事中,这样的讲解易于孩子理解,也能够让小朋友迅速破冰,喜欢上这门新的知识。

这个纪录片虽然是给孩子看的,但其对逻辑学的讨论并没有浮于表面。相反,它对这门学科的讨论十分深入:三段论布尔运算悖论不确定性不完全性……这些至为重要的逻辑概念,在短短的纪录片中都得到了讲解。

为了讲解现代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布尔运算”,主持人Dave Cliff 教授让孩子们集体“变成一台计算机”, 并完成了 3 + 2 的运算。全片对逻辑学中知识点的讲解是由一个又一个游戏构成的,爸爸妈妈们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把这些游戏的玩法记录下来,在亲子游戏中进行孩子的逻辑学启蒙,有爱又温馨。

此外,全片沿着历史的脉络,对逻辑学发展进行了梳理。从亚里士多德到《爱丽丝漫游仙境》的作者查尔斯 · 道奇森(Charles Dodgson);再到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先驱,《逻辑的数学分析》的作者乔治 · 布尔(George Boole);从德国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和英国哲学家伯特兰 · 罗素(Bertrand Russell),再到计算机之父阿兰 · 图灵(Alan Turing);

全片关于逻辑学发展史的论述,系统、简明又不失趣味。在讲到三段论时,知道自己“终有一死”的苏格拉底发出了富有幽默感的哀叹。

  • 人终有一死(大前提);
  •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小前提);
  • 苏格拉底终有一死(结论)。

逻辑不仅影响各领域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从街角酒吧到金融市场交易所,从古老的哲学研究到前卫的人工智能科技,逻辑无处不在。

相信在纪录片众多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小观众们一定会爱上这门学科,也会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逻辑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充要条件

  • 充分必要条件也即充要条件,意思是说,如果能从命题p推出命题q,而且也能从命题q推出命题p ,则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且q也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
  • 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B,则必然有事物情况A,那么B就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 ( 简称:充要条件 ),反之亦然 。

逻辑推理

  • 对“逻辑”这个词一般会有两种模糊的印象
    • 一种是硬核的逻辑学,精确、系统化;
    • 另一种更加宽泛,也没那么严密,指在生活中整理语言、说服别人的能力。
  • 暂且用硬逻辑、软逻辑来区分

  •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线性思维

  • 线性思维是学习逻辑思考的前提
  • 靠连接来完成,由A推导出B,由B联想到C

逻辑推理方法

演绎法

  • 演绎法,就是由「因」推导出「果」,由一般推导出特殊的思维方式。

补充: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 「大前提 → 小前提 → 结论」式的推理过程
  • 著名的「苏格拉底三段论」:
    •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归纳法

  • 所谓归纳法,就是由「结果」出发,寻找「原因」;通过观察、比对、分析,找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联的过程。
  • 十九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穆勒」对归纳法做了一次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探索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穆勒五法
    • 求同法
    • 求异法
    • 并用法
    • 共变法
    • 剩余法

类比法

  • 类比法,就是拿一件事来理解另一件事。
  • 不像「演绎法」那样,是从一般到特殊;也不像「归纳法」那样,是从特殊到一般,它是从特殊到特殊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 【2021-5-13】浅谈“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异同

  •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将逻辑分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并且指出形式逻辑研究的是思维的主观形式,而辩证逻辑研究的是思维的客观内容,二者之间如同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之间的关系。
    • 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一些逻辑方法。
    • 辩证逻辑是关于辩证思维的规律、方法和形式的科学。
  • 二者的共同点的都认可思维是有规律可循的,思维的形式和内容是可以作为对象来进行科学研究的,而不同点在于具体内容上、规律和作用方面有着根本的分歧。

《遥远的救世主》丁元英描述女人

“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辩证逻辑的障碍”。

这里的女人特指亲密关系中的女人,案例

  • 女朋友开车,男朋友坐副驾驶;
  • 突然遇到危险,男生大声提醒女生刹车,女生很大概率会生气的
  • 即使她明确知道你是在为两人的生命负责,也是会不高兴的——因为男朋友凶她。

辩证逻辑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形式逻辑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

  • 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逻辑,这是线性思维,往往执其两端
  • 这种逻辑思维方式执于一个静态立场,这个立场就是“我”,或以“我”或与我同构的个体的认知为第一性。
  • 这是执于“名”“相”的逻辑思维方式,会把一种形式认定为其固有的性质,也就是常说的容易“著相”,但同时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 在这种逻辑下,往往以自我的主观情绪来判断客观事物的状态,而导致容易被贪嗔痴的情绪所转。

形式逻辑是执于“名”“相”的逻辑思维方式,会把一种形式认定为固有的性质,也就是常说的容易“著相”,但同时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示例

  • 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 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
  • 我觉得你是好人,那么你处处都好;
  • 我觉得你不好,你处处都不顺眼;
  • 扶贫做的就是好事;
  • 他没送我生日礼物,说明他不够爱我
  • 益虫是善的,害虫是恶的
  • 敌人都该被消灭

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

  • 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逻辑,这是环形思维,如太极图一般,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交替,运行不悖。
  • 这种逻辑思维方式就是动态立场,无常,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一切形式因时空、立场的变化而变化。
  • 这是一种“无我”的、辩证的、整体的、相对理性和客观的思维方式。

比如:

  • 对错是并存的
  • 有无是相生的
  • 善恶是一体的
  • 大爱不爱
  • 无住而住
  • 物极必反
  • 不一不二
  •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 益虫对于害虫来说是害虫
  • 美女既是美女又不是美女
  • 佛家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顶级思维

【2022-10-12】什么是顶级思维

政策鼓励的行业不赚钱,但上游可以

政策鼓励的行业,很难赚钱,但是它们的上游可以赚钱

为什么这么说?

  • 第一,赚钱的行业不用任何政策的鼓励,都会有资本愿意涌入。只要不是赔本的买卖,都会有一大堆人涌入。
  • 第二,当政策鼓励时,就会出现一窝蜂的情况。而所有人都涌入时,就会产生过度竞争,利润会瞬间被压低。

于是,可以跑到一个被鼓励的方向的上游去,这样会更容易盈利。因为这个行业的创业者足够多,让我们站在上游,就可以分到足够的利润。

  • 淘金热赚钱的是淘金者吗?不是,赚钱的是卖牛仔裤的、卖铲子的,开旅馆的,这都是为淘金者服务的人。
  • 14、15 年那会,政府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经过学校的孵化基地的时候,发现不到半年全都满了。可以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
    • 怎样才能够爬到这些企业的上游呢?几个方向,一个是创业孵化器,一个是软件外包开发,还有一个是产品推广
    • 前面两个都需要本钱,而产品推广,所需的成本比较低。
    • 因此,我就找了另外两个搭档,开始做校园推广。事实也证明,知识就是力量!
    • 那两年,手机应用推广,也就是公众号和 APP 的推广,十分火热。我们推广过的项目有 Uber、叮当快药、HUGO 眼镜、车来了、跟谁学、翼支付、广州吃喝玩乐、兼职猫。
    • 虽然它们大多已经「销声匿迹」了,不过当时还是很有钱的。每个应用的推广量都是成千上万的。
    • 我们三个人,在半年左右的时间,赚到了 20 万。对于大二的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这基本解决了我大学的财务问题。

再后来,我因为这些经历,更加笃定知识思考的价值。于是我在图书馆看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大三出版了我第一本书《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

  • 因为电子媒体的影响,现在一本纸质书能够卖到一万册就是畅销书,3 万册就是 IP 畅销书,而我的书,当时卖到了 10 万册,并且被翻译成台湾版和泰国版。前前后后拿了 40 多万的稿费。

知识就是力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是对我来说,这句话就是我的人生!正是知识让我从贫困生创业成功,后来又成为一个作家。

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运气特别好的人。但是,这种运气有很多深度思考的成分!

在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的《思辨与立场》一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低质量的思考会导致低质量的生活

因为,一个低质量的思考者,往往会面临三个困境:

  • (1)更多被欺骗的经历
    • 因为低质量的思考者,既无法分清他人好坏,也不能辨别信息真假。更可怕的是,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点,被骗了还会「帮人数钱」。
  • (2)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更多的麻烦和意外
    • 因为低质量的思考者,总是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找不到问题的关键。因此,做同样的事情,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以及出现更多的错误。
  • (3)产生更多的争执
    • 因为低质量的思考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充满傲慢和偏执。他们在奉行所谓「独立思考」的同时,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更无法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观念。

所以,低质量的思考者,看上去「运气很差」!因为他们总是被他人欺骗、在做事的时候会出现很多「意外」,又或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错了道路。

如果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很多看似「运气不好」的事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当我们能够用更本质,更深刻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也就更容易获得所谓的「好运」。这也是养成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反面案例

【2023-1-1】中国式思维模式:

  • ① 轻逻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② 重伦理,研究圣人,君子,小人…
  • ③ 因人而异,前提一变,什么道理都变,周易式

【2023-1-24】百善孝为先,是断章取义

  •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
  •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中国人的五大逻辑缺陷

中国人的五大逻辑缺陷

著名学者宋怀常指出了“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据此可以看到一些人们常见的逻辑缺陷:

1、概念模糊

概念(Concept)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概念。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那么后面的问题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几个人讨论马。

  • 第一个人说,我见过一匹10000斤重的马;第二个人说,我见过一匹10厘米长的马;第三个人说,哪里有重达万斤的马?更不会有10厘米长的马!
  • 第一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河马!” 第二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海马。”

正是因为他们对“马”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如,我们讨论美女时,一个人说这个女孩好漂亮,另一个人说一般,又有一个人说根本就是个恐龙嘛!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别,因为在他们心中,美女的标准是不同的,见国际超模吕燕的相貌,东西方看法截然不同。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讨论,这种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

2、不懂集合概念

人群的集体观念比较强时,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现象:

  • 批评个人就等于批评集体
  • 批判集体就等于批评集体里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 “集合概念” 错误。实际上,说某个群体具有一个特点的时候,不代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这个特点。比如,我们说南方人善于做生意,这里的“南方人”是集合概念,但不代表每个南方人都善于做生意。

3、类比推理,生拉硬扯

我们常说的一些谚语,比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都是用的类比推理,这些话真的很有道理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中使用类比时,经常会忘记了类比推理的或然性,经常把类比的结论当成了必然,甚至生拉硬扯,乱比一气。

但这种思维是有问题的,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狗不嫌家贫和母子关系没有什么可比性,硬把他们归在一类,其实是生拉硬扯。

再者,丑和贫都是没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如果是一个虐待儿童的恶母呢,还能要求孩子爱她吗?如果养狗的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屠夫呢,狗难道不能嫌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流传久远的成语、谚语都是用类比的方式。如“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这些说法同样是有问题的,是不能把它们当成真理的。

无风也会起浪,印度洋海啸的浪大吧,不是风引起的;苍蝇也会叮无缝的蛋,只需给蛋抹上狗屎就行了,许多人正是通过造谣生事来诋毁别人的。

过多地使用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4、非黑即白,二元思维

这种思维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两面或两端,忽视了其他方面或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间情况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二元思维是一种常见的思维,但这也是一种很简单的思维,小孩就会的好坏人思维,人的思想不断成熟之后,应该考虑到更多的不同状况。

这种思维缺陷在对待历史人物上表现很明显,比如将好的神圣化,如孔子、孟子、唐太宗、诸葛亮等,似乎他们是没有缺点的完人;将坏的妖魔化,如一些奸臣、暴君等,似乎他们一无是处。

这种思维是片面的,没有认清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同样体现在对待现代人,常常容易将某一地区、某一阶层或是某一职业的人妖魔化。

5、乱立靶子,错误推理

我们在与人的讨论中有时会发现这种现象:

你说的话明明不是这个意思,但某人却认为你就是这个意思,然后他根据这个错误的理解对你进行批驳。

对于这种行为,有人给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 他自己树立了一个靶子,却说是别人的靶子,然后对着这个靶子进行猛烈的攻击。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多次谈到同性恋的问题,引起不少人的攻击。有个人在网上发评论说:“我是个医学院的教授,我认为,同性恋不宜提倡。”

这里面有明显的逻辑错误,他作出了错误的推论。因为李银河从来没有说过要提倡同性恋,只是说政府和公众要正视,而不要装作看不见而已。

这位教授的逻辑是:你替同性恋说话,你就是提倡同性恋。他所反驳的观点根本不是李银河的观点,这不是乱放炮嘛!并且,此人还以“教授”自居,似乎做了教授就代表了正确,显示了其无知与自大,格调更低一等。这种思维的错误就在于从别人的论述中推不出反驳者所理解的观点。

思维模型:幂律分布

【2021-6-13】幂律分布一强者恒强 弱者愈弱

为什么在经济系统中会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现象?社会中会出现了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现象呢?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解释,可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缺陷造成的。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数学定律“幂次法则”。

  • Peter Thiel《从0到1》一书中写到:“幂次法则是宇宙的力量,是宇宙最强大的力量。它完整定义了我们周围的环境,而我们几乎毫无察觉。”
  • 《新约.马太福音》一书中提到:“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
  • 概率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凡是相信大数定律的,凡是相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就不要去赌博,不要去炒股,不要去买彩票,不要去进行任何投机,而应该去开赌场。”

什么是幂律分布?

在统计学中,幂律power law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其中一个量的相对变化会导致另一个量的相应幂次比例的变化,且与初值无关:表现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幂次方。例如,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如果长度扩大到两倍,那么面积扩大到四倍。

  • 幂函数:y=x^a(a为有理数)
  • 指数函数:y=a^x(a为常数且以a>0,a≠1)
  • 幂律分布:是一种概率分布,假设变量x服从参数为α的幂律分布,则其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表示为:概率密度函数为f(x)=cx^-a-1(x→∞)

幂律法则指在任何一件事物中,极少数的关键事物带来绝大多数收益,其他大多数普通事物只获得少量收益。平时经常能见到的马太效应长尾理论帕累托法则(上面所说的二八法则)其实就是和幂次法则的意思差不多。

而符合幂律法则的事物体现在图表上则会呈现出幂律分布,例如,水变成冰的临界状态,各个城市的人口分布,投资回报现象等。通过幂律分布图表的形态我们能够的看出,对一件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少数几个因素,而其它大部分的因素都无关紧要。

天道正态,人道幂律

正态分布 vs 幂律分布

  • 某事物符合正态分布还是幂律分布的一个重要评判条件在于: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有联系
    • 正态分布的各个因素之间是没有联系,也就是互不影响,例如身高,智商等;
    • 而符合幂律分布的事物各个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社会财富,网络传播效应等

幂律分布告诉我们,对一件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少数几个因素,而其它大部分的因素都无关紧要。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常出现正态分布,而人类社会中会常出现幂律分布。幂律分布与正太分布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各个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现实世界是非线性的,而我们的大脑更容易使用线性思维去解读,如何能更准确地了解世界,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点。

幂律分布带来的启示主要有3点

  • 第一,把最基本的事情做对就能够走得很远;
  • 第二,学会放弃,按照事情背后的价值程度来分配精力,而不是平均分配。
  • 第三,优先学习核心概念和核心技能,可能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思维模型18 - 幂律分布是什么?

有哪些幂律分布

常见的幂律分布有齐普夫定律二八法则长尾效应马太效应

齐普夫定律

1932年哈佛大学的语言学专家齐夫(Zipf)在研究英文单词出现的频率时,发现如果把单词出现的频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则每个单词出现的频率与它的名次的常数次幂存在简单的反比关系,这种分布就称为齐夫定律,即对于指数为2的幂律分布(a=2),事件的等级排列序号乘以它的大小等于常数,也就是事件等级×事件大小=常数。

各种语言中,只有极少数的词被经常使用,而绝大多数词很少被使用。2016年,江南大学的研究者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蛙》和《透明的红萝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字频统计软件和汉语词频统计软件,统计莫言作品中字频、词频,发现都能满足齐普夫定律。所得结果与包括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在内的多种语言研究结果一致。

二八法则

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VilfredoPareto)研究了个人收入的统计分布,发现少数人的收入要远多于大多数人的收入,提出了著名的80/20法则,即20%的人口占据了80%的社会财富。

长尾理论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derson)的“长尾理论”即是幂律的口语化表达。安德森系统研究了亚马逊、狂想曲公司、Blog、Google、eBay、Netflix等互联网零售商的销售数据,并与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商的销售数据进行了对比,观察到一种符合统计规律(大数定律)的现象。这种现象恰如以数量、品种二维坐标上的一条需求曲线,拖着长长的尾巴,向代表“品种”的横轴尽头延伸,长尾由此得名。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它反映着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一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也就是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统计物理学家习惯把服从幂律分布的现象称为无标度现象,即系统中个体的尺度相差悬殊,缺乏一个优选的规模。凡有生命、有进化、有竞争的地方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无标度现象。

幂律分布的产生原因

1、优先链接模型

Barabási与Albert针对复杂网络中普遍存在的幂律分布现象,提出了网络动态演化的BA模型,他们解释,成长性和优先连接性是无标度网络度分布呈现幂律的两个最根本的原因。所谓成长性是指网络节点数的增加,像路由器的添加、网站或网页的增加等,优先连接性是指新加入的节点总是优先选择与度值较高的节点相连。

比如:新网站总是优先选择人们经常访问的网站作为超链接。随着时间的演进,网络会逐渐呈现出一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

不妨想象一下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时的情景。第一个来到学校的学生创建了一个新的社团,第二个到达的学生以较小的概率创建了自己的社团,更有可能的是,他会加入第一个学生创建的社团。前10个到达的学生可能会创建3个社团:一个有7个成员,一个有两个成员,一个有一个成员。第11个到达的学生只会以极小的概率创建第4个社团,如果不创建新的社团,她就加入现有的社团。如果这样做,那么她有70%的可能性加入已有7个学生的社团,有20%的可能性加入已有两个学生的社团,只有10%的可能性加入只有一个学生的社团。

优先连接模型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网络链接、城市规模、企业规模、图书销量和学术引用数量的分布都是幂律分布。在这些情况下,一个行动会增加其他人也这样做的可能性。

例如:吃饭要选择人多的饭店,买奶茶要选择排队长的店家,网上购物选择销量高的产品等。这是不是从众效应呢?

2、自组织临界模型

自组织临界模型,通过在系统中建立相互依赖关系的过程产生幂律分布,直到系统达到临界状态为止。许多真实的系统, 如地震、网络、金融、沙堆、火灾等系统,都是自组织临界性系统。

其中著名的有沙堆模型,假设有人将沙粒从距桌面几十厘米的地方洒落到桌子上。随着沙粒不断增多,一个沙堆开始形成。最终,沙子的堆积会达到临界状态,此后每加一次沙子都可能导致“沙崩”。在这种临界状态下,多加入的沙子通常要么没有影响,要么最多只会导致一些沙子下滑。这些属于幂律分布中的数量众多的小事件。但有时,只要再加入一粒沙子就会导致大规模的“沙崩”,这就是大事件。

森林火灾模型(forest fire model)也是自组织临界模型的一种。假设树木可以在一个二维网格上生长,这些树木也可能会随机地被闪电击中。当树木的密度较低时,由闪电引发的任何火灾的规模都很小,最多只会蔓延到几个格点。当树木密度变得足够高时,再被闪电击中就会导致森林大火。

因为真实的森林火灾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着能量的交换:它的能量输入就是可燃物树木的增长,它的能量输出就是火灾。森林火灾系统具有自组织临界性系统的典型特征:系统的能量注入是持续、缓慢而均匀的;能量耗散相对于能量注入来说是瞬时的、“雪崩式”的,但发生的次数相对比较少。具有这种性质的系统通常可以自发地演化到一个临界状态,最终导致大事件的发生。

幂律分布的应用

幂律分布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普遍应用于物理学、纯数学、应用数学、经济学、统计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许许多多领域中,至今已经确定了成百种的幂律分布。下面从和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投资、学习和创业角度进行分析。

1、投资

下面我们做一个关于财富分配的模拟实验,你可以把这个实验看作真实世界里财富分配的简化模型。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房间里有100人,每人都有100元,他们在玩一个游戏,每轮游戏每个人都要拿出1元钱随机给到另一人。那么请问,当这个游戏进行了数万轮之后,最后这100个人的财富分布会是怎样的呢?下图是三个不同的答案,请你猜猜会是哪个?

117思维模型:幂律分布一强者恒强 弱者愈弱

假设,每个人是从18岁开始进入这个游戏的,每天玩一次,一直玩到65岁退休。那么从18岁一直到65岁,差不多是17 000天,所以,我们的游戏也模拟执行17000次。

游戏中设定的每人每次都需要拿出1元钱的行为,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日常消费;而获得1元钱的人,可以视为提供了一次服务而获得了报酬。分配的方式设定为完全随机是为了让游戏更公平,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提供同样的服务,每次服务获得的收入也是相同的。

然后为了简化模型,我们在过程中也不设置负债;也就是说,如果你没钱了,这一轮就不必再拿出1元进行分配,而是等到哪次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了新的收入后,再继续参与分配。我们来看看这个模拟实验,最终结果会如何……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的财富都是一样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开始逐渐拉开,并且越拉越大,最终财富的分配接近于情况C,也就是幂律分布,结果如下图:

117思维模型:幂律分布一强者恒强 弱者愈弱

前10%的人掌握着超过30%的财富;前20%的人掌握着超过半数的财富;最富有的人财富为417元,是初始值的4倍多…… 而超过60%的人已低于100元;超过40%的人不足50元……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即使在最公平的环境下,哪怕财富的分配方式完全随机,最终的结果也会是少部分的富人掌握着社会大部分的财富。而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富人掌握的资源更多,他们的初始财富更多(富二代),他们的能力更强(通过良好的教育获得),因此他们获得财富的概率也会比普通人更高,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数值的差距会变得更大……

这是因为时间的乘积效应,初始状态和能力上的微弱优势,乘以时间,就会得到价值(财富)几何级的增长。现实世界的财富分配比上面这个模拟更加极端。超级富豪越来越少,但他们占有总财富的比例却越来越大,早已突破了二八法则,按照长尾理论,应该是98法则,也就是2%的人拥有的财富等于98%的财富总和。根据国外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世界上最富有的26人所掌握的财富,相当于最穷的38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50%)的财富总和。

117思维模型:幂律分布一强者恒强 弱者愈弱

出现财富分配的幂律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的罪恶,而是符合天道的自然规律。那我们如何利用这个自然规律在投资的过程中获胜呢?

如果你是一个风险投资人,一般在公司创办早期进行投资,风险极大,一旦项目失败,就血本无归,出现这样的事件概率极高,所以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多投几个项目,假如100笔投资可能大部分表现一般,还有几十笔打水漂,但会有少数几笔投资回报率惊人,可能会有高达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收益,足以弥补其他投资的亏损。

如果你是一名股票投资者,我们不宜采用风险投资的策略,上市往往是公司相对成熟的阶段,指望个别的股票能够带来几百倍的回报弥补其他的亏损很不现实。股市投资的策略最好是将资金集中在少数确定性极高的公司上,长期持有。

2、创业

我们是工作还是创业?如果你不能成为公司的高管,也不能获得公司的股权分配,那么一个基础的工作,随着时间的积累,你的收入只能获得线性增长,你拥有的财富很难指数级增长。

117思维模型:幂律分布一强者恒强 弱者愈弱

例如:一名职场人士通过不断的换工作来提升收入,通过10年时间换了5次工作,做到了部门总监,也不过年薪百万,因为很少公司为部门总监开出1千万的年薪。而创业就不一样了,虽然风险比较大,但通过持续学习,可以降低创业风险,如果创业5次,一旦一次成功就可能收入千万,同样是10年时间,同样是5次选择,因为一个是正态分布(上班收入)一个是幂律分布(创业收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据统计,更富有的人更愿意选择风险高的机会,机会的增加可以创造风险激励,创新者经常冒险,他们往往是连续创业者,只要捕捉一只独角兽(市值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不仅可以补偿多次失败的项目,还可以带来很大的利润。当然创业之前一定要评估一下自己的风险承受力,设定好止损线,不能让自己血本无归,永无翻身之日。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借鉴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到的“杠铃法则”。大意是这样的,如果你有100万,在你面前有一个投资虚拟货币的项目,充满了极高的风险,如果投资成功,可以获得几百上千倍的收益,如果亏了,可能血本无归,你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看好这个项目,根据杠铃法则,你应该拿出10%的钱投入,而不是全部,这样的结果即使全部亏损,也就是10万元,对你的生活没什么太大影响,而如果赚钱了,可能会带来几千万的收益。

杠铃法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把少量的钱投入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上,并且要多投几个,或许你会捕捉一只正向黑天鹅。

3、学习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说:“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查理芒格说:“我认识的所有成功人士,没有一个不爱读书,一个都没有。我和巴菲特读过的书,超乎你的想象。”巴菲特曾经评价查理芒格,他就是一个移动的书家。

为什么越成功的人越愿意投入时间学习呢?因为学习可以带来正反馈。在下图中大家可以看到,在学习和读书上投入时间越多的人,他的认知能力就会越强,认知能力越强他认识的人就越高端。因为高端的人愿意和认知能力强的人交流。这样呢,他就越容易发现更多的商业机会,商业机会多了,自然获得财富的概率就高了。财富多了自然就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了。因为能够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收益,所以在学习读书的投入上就越来越多了,最终越来越成功。

例如:有很多成功的老板,大量的时间在大学里上课,国外的公司考察学习等,这种学习带来的正反馈会让他们越来越成功。

117思维模型:幂律分布一强者恒强 弱者愈弱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不学习的正反馈。不学习容易让你跌入贫穷的陷阱。假如你学习和读书的投入时间特别少,你的认知能力就会弱,看不清世界的本质。那你就认识不了高端人士。就越不容易发现商业机会。你经常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面对生活的压力,你只能做一些低价值的劳动,工资也很低。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你不得不再打一些零工、做一些兼职等。这样学习的时间就没有啦,认知能力就越来越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跌入贫穷陷阱,永远跑不出去。

117思维模型:幂律分布一强者恒强 弱者愈弱

我们来看一个公式:成功=基因×环境×选择×努力×运气

其中基因和运气不可改变,环境因素在小时候你也无法选择,长大后你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选择和努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所以要想成功,你需要选择一个好的城市,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才能跳出贫穷陷阱,登上财富飞轮。

总结

  • 当个体之间没有联系,互不影响的时候,就呈现正态分布,比如人类的身高、智商;
  • 当个体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时候,就呈现幂律分布,比如社会财富分配、网络传播效应;判断一个系统是呈现正态分布还是幂律分布,可以观察系统的实体之间有没有产生连接,只要有自组织存在的地方,就有幂律分布出现。

幂次法则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最重要的事只有极少数几件,其他都是次要的。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把90%的时间投入到极少数重大的事件中,而不是平均分配。全面均衡意味着全面平庸。

此外,幂次法则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启发是大胆地拥抱无序状态。幂律分布的出现通常标志着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过渡。

  • 从热力学角度,随机网络熵值高,幂律分布网络熵值低,网络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由随机网络熵值演化成幂律分布网络,形成负熵和秩序,即不断降低自身熵值,使系统从无序变得有序;
  • 从生物学角度,拥有幂律分布结构的细胞组织可以使生物个体在持续新陈代谢状态下保持功能稳定;从经济学角度,所有节点“自动寻找最短路径”“瞬间发现最多信息”使得大多数连接指向中心节点,这样连接交易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最低;
  • 从心理学解释,模仿(内部)和从众(外部)引发的“同嗜性”和“自分类”理论”是产生幂律分布现象的群体动力学机制;从管理学解释,广泛存在的科层制组织使得信息流动天然形成了幂律分布态势;
  • 从社会物理学解释,梅特卡夫定律所描述的网络中节点数量以线性方式增加,网络价值则以指数方式增长,大型网络媒体成为的连接力加速提升的“吸引子”,强力扭曲了周围常规连接行为,从而使相关人群优先连接它们。

代码实验

【2021-6-14】按照时间线轮播,kaggle代码地址

# -*- coding: UTF-8 -*-
import copy
import random

NUM = 10
wealth_list = [100]*NUM
person_id = [ '编号{}'.format(i) for i in range(NUM)]
print("迭代前的财富分配:{}".format(wealth_list))
wealth_process = {}
MAX = 1000000
stop = [1, 1000, 10000, 100000, MAX]
for iter in range(MAX):
	for i,v in enumerate(wealth_list):
		send_person = random.randint(0,NUM-1)
		#print('第{}轮: {} -> {}'.format(iter, i, send_person))
		#if wealth_list[i] > 0:
		#	wealth_list[i] -= 1
		wealth_list[i] -= 1
		wealth_list[send_person] += 1
	if iter+1 in stop:
		wealth_process[iter+1] = {'data': [], 'range':[]}
		wealth_process[iter+1]['range'] = [min(wealth_list), max(wealth_list), max(wealth_list)/min(wealth_list),sum(wealth_list)/NUM]
		wealth_process[iter+1]['data'] = copy.deepcopy(wealth_list)
        
		print("迭代{}轮后的财富分配:[{},{}], 极差:{}, 均值:{}, 详情:{}".format(iter+1, 
                       *wealth_process[iter+1]['range'], wealth_process[iter+1]['data']))
print("迭代{}轮后的财富分配:{}".format(iter+1, wealth_list))


from pyecharts import options as opts
from pyecharts.charts import Bar, Timeline
from pyecharts.commons.utils import JsCode
#from pyecharts.faker import Faker

#x = Faker.choose()
x = person_id
tl = Timeline()
for i in wealth_process:
    bar = (
        Bar()
        .add_xaxis(x)
        .add_yaxis("财富值", wealth_process[i]['data'])
        #.add_yaxis("商家B", Faker.values())
        .set_global_opts(
            #title_opts=opts.TitleOpts("幂律分布:财富随机分配实验,第{}轮".format(i)),
            title_opts=opts.TitleOpts(title="幂律分布:财富随机分配实验",
                    subtitle="{}人,每人底钱100元,每轮随机给别人1元,迭代{}轮后,[{},{}], 均值{:.2f}, 极差{}".format(NUM, MAX,
                                                                             *wealth_process[i]['range'])),
            graphic_opts=[
                opts.GraphicGroup(
                    graphic_item=opts.GraphicItem(
                        rotation=JsCode("Math.PI / 4"),
                        bounding="raw",
                        right=100,
                        bottom=110,
                        z=100,
                    ),
                    children=[
                        opts.GraphicRect(
                            graphic_item=opts.GraphicItem(
                                left="center", top="center", z=100
                            ),
                            graphic_shape_opts=opts.GraphicShapeOpts(
                                width=400, height=50
                            ),
                            graphic_basicstyle_opts=opts.GraphicBasicStyleOpts(
                                fill="rgba(0,0,0,0.3)"
                            ),
                        ),
                        opts.GraphicText(
                            graphic_item=opts.GraphicItem(
                                left="center", top="center", z=100
                            ),
                            graphic_textstyle_opts=opts.GraphicTextStyleOpts(
                                text="第{}轮→马太效应".format(i),
                                font="bold 26px Microsoft YaHei",
                                graphic_basicstyle_opts=opts.GraphicBasicStyleOpts(
                                    fill="#fff"
                                ),
                            ),
                        ),
                    ],
                )
            ],
        )
    )
    tl.add(bar, "第{}轮".format(i))
tl.render("timeline_bar_with_graphic.html")
tl.render_notebook()

数学思维与决策

【2022-5-4】数学思维如何引导商业决策?源自:刘润的底层逻辑

  1. 概率论:成功率为20%的事情重复14次即可达到95%可能成功,但如果1%成功率比如广撒网需要298次才能达到95%可能成功,这就是为啥需要专注。
  2. 微积分:从加速度到速度到位移都需要时间积累这就是积分,而对位移“求导“拆解到速度进而到加速度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就是微分
    • 从努力到能力到被赏识到出成绩就是积分,其实就是需要动态眼光看问题?
  3. 公理体系:几何学有欧式几何公理包含五条基本公理:
    • 1)任意两点可以通过一条直线相连
    • 2)任意小段可以无限延长为一条直线
    • 3)若有直角彼此相等。。。
    • 从这几条公理可以推导出无数条定理,比如 每条直线的角度都是180度。
    • 同样一家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就是这家企业的公理,可以决定这家企业的若有规章制度和工作及决策流程。
  4. 数字的方向性:比如正数负数都有向量,而业务的方向性也如此,比如你向左拉行李力度30牛,对手向右拉行李力度20牛,箱子还会向左但速度会慢下来,团队如果无法合力的话,不如让一个人去做。
  5. 博弈论:像下棋之类的是零和游戏,而像商场中经常是需要合作让全局达成最优
    • 这个很难,但可以从两个当面着手:1)找到可以建立信任的人 2)主动释放值得信任的信号

思维模式

正反两说

【2022-1-12】利己主义,古话正反两说

正说 反说
好马不吃回头草 浪子回头金不换
兔子不吃窝边草 近水楼台先得月
宰相肚里能撑船 有仇不报非君子
大丈夫能屈能伸 大丈夫宁死不屈
车到山前必有路 不撞南墙不回头
退一步海阔天空 狭路相逢勇者胜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脱毛的凤凰不如鸡
有仇不报非君子 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定胜天 天意难违
一个好汉三个帮 靠人不如靠己
天上不会掉馅饼 瞎猫碰上死耗子
出淤泥而不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沉默是金祸从口出
自古英雄出少年 姜还是老的辣
公道自在人心 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达克效应

【2021-10-25】达克效应,时刻警醒自己:

  • 达克效应也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指,那些能力不足的人,会容易在自己缺乏考虑的情况下得出错误的结论,不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经常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无法对他人进行客观的评价。
  • “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 查尔斯·达尔文
  • 四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我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成因:

  • 元认知能力
    • 指个体能知道自己表现的怎么样,也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元认知能力与自身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呈正相关,能力高者能认识到自己的过人之处,能力低者则不光无法认识到自己能力低下,甚至反而会产生无端的自负。
  • 1、元认知能力缺陷
    • 是能力低者却自负的成因,表现为能力高/低者的元认知能力均存在缺陷,是不准确的,导致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元认知能力是个体在某一领域客观能力水平与其自我评价的中介变量。能力低者元认知能力存在缺陷,无法取得能力测验好成绩,也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通过能力训练,可以一定程度上修正元认知能力缺陷。
  • 2、虚假一致性效应
    • 是高能力者过低估计的成因,即人们进行评价性判断时,会对自己的信念,判断准确性,行为普遍性做出过高估计或夸大。高能力者在进行评价时,会参考他人表现,但当其无法认知他人情况时,由于虚假一致性效应,会错误地估计他人也能呈现与自己相似的表现,对自己能力突出这一特征并不敏感,所以给出自我评价时会有低估趋势。

思维密码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帮神一样的人物存在。就像读到的那句话:

人类就像是一条历史长河中的鱼,只有某几条鱼跳出河面,看到世界的法则,但是却无法改变,当那几条鱼中有跳上岸,进化了,改变河道流向,那样才能改变法则。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不断寻在内心的东西,同时也在不断的去反省和否定自己的一些思维模式,尝试重构自己的底层思维,这篇文章作为这段时间不断寻找的一个短暂总结,因为这条路的成长还有很远。

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按照马斯洛的理论需求,有五方面的需要。

而在奋斗的现实过程中,往往首先将财富定为首要目标,包括自己也一样。然后了解和研究如何实现财富自由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传统的财富=钱的思维是完全错误的,甚至是非常愚蠢的。钱从来就不等于财富,它本身只是财富的替代物或者衡量物而已。如果用钱来代表财富,那么财富一定是在不断缩水的。正确的思维应该是财富=资产,而资产本身是可以不断产生增值效应的。

而在不断学习和了解牛人的过程中,发现牛人和一般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思维上的差距。一直隐约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局限受到自己整个成长环境的极大限制,整个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那种感觉就好像有人站在可观测到的宇宙界线外,默默的看着在地球上的你一样,无比的渺小感。

想体验这种感觉?推荐视频《直观感受数量级视频》

或者玩《宇宙的刻度游戏》 当用这样的视野来看待自己时,整个世界就不一样了。

在这里写一点自己了解到并在不断实践学习的牛人思维:

1.顶级思维——制定规则

用互联网的通俗语来说,屌丝就是在惨死在规则里的人。就跟物理一样,不管是在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有其自有体系也就是规则的存在。但是在屌丝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人去教如何打造顶层规则,因为顶层的规则设计往往把持在精英中手中。

在某些国度,规则的设定有生杀大权,想死就死,想生就生,因此无数人为此醉生梦死。而牛人在往往是那些掌握了一定规则的人,在现实中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总是能所向披靡,所以往往被人称为牛人。

而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些人在掌握了信息以后,其物质以及能量都不断扩大形成正向循环。当无法突破这一层的理解时,牛人和屌丝就有了巨大而无法填满的鸿沟。因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中,我们总是在顺从被人制定的规则,而没有耐心下来思考其背后的“为什么”,而那些思考过的鱼就成为跳出河面的鱼,瞬间就长出了翅膀。

李嘉诚在采访中被问到如何管理他庞大的商业帝国,他说他更多的是做一件事就是问问题,问现在的各种变化跟他集团的有什么关系。比如新型媒体的出现,会对他的媒体集团有什么影响?然后他底下一堆人就去研究这个问题。通过问为什么的方法论,就能不断去触摸规则,顺应规则,甚至改变规则。

而各种牛人推荐的书目,最后总结起来就是分为几类:

  • 自然科学类(世界运行规则)
  • 社会科学类(人类组织内规则)
  • 各种心理学(自身思维的漏洞)
  • 历史类(规则效果)
  • 财经类(方法论)

2.杠杆思维——放大效应

很多人喜欢用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来描述杠杆效应。而在牛人的眼中杠杆不止可以撬动地球。所有的信息、物质和能量都是可以用杠杆来撬动的。

比如:财富投资中的房产投资,就是很简单的杠杆效应,只要付30%的首付杠杆就可以撬动100%的房产,甚至流行过透过规则实现0首付的方式,最终获得资产的增值。

各种商业模式的很多核心就在于杠杆的运用,比如小米虽然雷军一直强调互联网思维,但是100亿的估值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杠杆。巴菲特强调看不懂科技行业也是因为这个行业所拥有的巨大杠杆,一堆神奇的企业,市盈率高达100以上。

信息比如雕爷的网络文章,每次雕爷一发文章,第二天所有的互联网科技报道类的都是雕爷文章的报道,各种分析文甚至批判文层出不穷。雕爷不花一分钱,网络媒体免费帮他打广告。

而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杠杆的使用更是必不可少。所谓的屌丝,总是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赚钱,而更进一步老板是通过组织杠杆来赚取利润,最后资本家则完全是通过金融杠杆在赚钱。而牛人们对杠杆的控制和使用则让人叹为观止。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强的自我价值认同感,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

牛人不是活在当下的,他所有的努力或者付出是为了未来的自己。

看了很多的励志文,最有感触的就是一个老板为了偷学行业规则而去打工的故事,类似李嘉诚偷学塑胶花而打工的故事一样。翻看各种牛人故事其中都有一个核心点,就是他们的自我价值认同感不是来自于所谓的老板的表扬或者其他人的赞赏,而是源于内心中那一颗不断超越的心。

而屌丝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则完全或者是大部分来自于外部,比如有钱就可以对别人显摆,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甚至透过物质的奢侈消费来满足自我价值感。而对牛人来说,金钱只是对于他们亮闪闪思维的奖励而已。

一个人如果无法形成自我的价值观认同,就无法形成稳定的思维体系,经不起诱惑,从而很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很难成长为一个牛人。另一方面,自我价值认同感也可以延伸为一个人的自律、独立思考能力、目标感强等等。

而这种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就需要对整个世界运行规则的了解和学习。比如了解了财富的理念,就能自然形成财富安全感,而不用整天担心失业的风险。

以知乎的牛人“采铜”,提到的对于事情的评价方法论举例:

用二维的思维来考虑

  • 一是收益值,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
  • 二是收益半衰期,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地较久较长。

我们更多的应该集中于做高收益值、长半衰期和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

而对于收益值和半衰期的判断就源于我们内心对自己的价值认同判断。

比如在牛人眼中有价值的跳槽只有一种就是能力已经提高至一个相当的高度,找更大的平台或者被挖走。

PS: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救世主

4.反直觉思维——我们知道的其实是错的

这个思维是源自科学松鼠会里关于化学渗透的文章。

其中有个最牛的思维体系架构就是关于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自然科学中的各个领域,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其中一些学科是另一些的天然基础。

最主要的一个层次系统是这样的:

物理学→ 化学 → 生物学→ 医学,人类学,心理学 → 社会科学

越前面的越基础,每一种科学也许人类开始认识的时候是独立的,但追究到深处,你总是会发现你需要前面一层的大量知识才能产生认识突破。

而反直觉思维最简单反例的就是:“更重的物体下落更快”,这就是既简单又错误的直觉。另一方面直觉的缺陷就在于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就像《穷查理宝典》中提高的关于人类的偏见描述一样,这些偏见其实来源于人类的天生直觉。

牛人之所以称其是牛人,也就是其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和扩展,懂得原有无往不利的思维只是在某些限度之内,就跟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区别一样,当站在经典物理学的巅峰时,不代表现代物理学不存在。

我仍然走在否定之否定的成长路上,一起共勉。

后记

牛人为什么牛?因为思维上就甩开屌丝几条街:

  • ①勤于思考,凡事多问为什么,洞穿事物本质
  • ②不盲从,反权威,反直觉,独立思考
  • ③善假于物也,眼光超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 ④谦卑,深知自己的渺小,找准自己的定位
  • ⑤目标清晰,知道每一个阶段想要什么,不因物喜,不以己悲。

  • 【2020-12-20】摘自:
  • 人和人的本质差别在于认知, 所有你想象到的出身、相貌、天赋、环境、教育、机遇等等都只是影响因素,而真正的本质差别是在认知。
    •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练工种。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 —— 傅盛
    • 我一生都在追寻更好的思维模型 —— 芒格
    • 很多一流的创业家都存在认知上的盲点,造成这个盲点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太忙,本质上还是在于底层认知和思维方式的陈旧,固守陈规,害怕变革。 ——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
    • 在还没有过去的这一年中,最大的收获来自于认知心理学这个学科 —— 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
  • 一个人认知的四种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也是人的四种境界: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 可怕的是,95%的人都处在第一个状态,甚至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碌碌无为的人是大多数。视而不见,只会失去升级的可能性。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态,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长,实现跨越。
  • 人和人比拼的,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执行很重要,但执行本质是为了实践认知。
  • 真正的认知需要通过行动展现,行动一旦缺失,认知容易陷入误区。
    • 误区一:以为自己知道,远远不如以为自己不知道
      • 自我否定,就是假设自己无知,是自我认知升级的唯一路径。
    • 误区二:以为自己认为重要和真的认为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 不行动的认知,就是伪认知。炫耀自己知道,有什么用?一个浪潮打过来,认知就没了,如同没有。真正的认知,必须知行结合。
  • 认知升级的三剂解药
    • 解药一:坚信大趋势
      • 想法要立刻转为行动。坚信大趋势,坚信这家公司的各种认知决定。不要简单的批判,你一定要相信那些行业领头人。
    • 解药二:对外求教,不做井底之蛙
      • 认知理解与聪明度无关。只有从认知角度,而不从聪明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所在行业,你才会有更多不一样的认知,才能看到更多别人看不到以及顽固不愿去理解的机会
    • 解药三:活在当下,面向未来
  • 管理,本质是认知管理
    • 管理三段论:目标、路径、资源。
    • 找到一个目标,想清楚路径,再投入资源。但它有一个大前提——有判断力。
    • 没有判断力,搞错了目标,路径切不进去,资源就调不动。而这种判断力的本质,就是认知。
    • 管理不是执行管理,不是组织结构管理,而是你比别人更理解一件事情。
    • 领导力的核心不是所谓的高情商,而是在大格局下构建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体系,用大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 在这个大的认知体系下,管理又可被细化为“信息、时间、人”三个维度:怎样利用“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怎样通过抓关键让“时间”更高效,怎样运用简化管理“人”。

如何看人?

  • 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言:
    •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 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 其实简而言之,就是从对方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真可谓面面俱到。
  • 周易的核心是“象数理占”
    • “象”是具象的符号化,“数”是对象的量化,“理”是对象数以哲学上的阐述,“占”则是象、数、理在社会生活,人生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识人术

鬼谷子

【2021-11-22】鬼谷子识人术, 鬼谷子最高深的謀術:

《鬼谷子》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鬼谷子》残篇十一涉猎的东西非常之杂。内容中不止有捭阖,还有揣摩,更有权谋等等篇章,并且是分别论述不同的内容,而在这些内容里面又是有道也有术 。

《鬼谷子》这本书研究的是社会系统,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事,事与事之间的探索

那么研究人与研究事最大的不同则是:

  • 研究人,那么必须知道人之性格与人之思维,也就是人性所在。
  • 研究事,那么必须知道事情的因果,也就是看到事情的端倪预兆,这样才能找到处事之道。

鬼谷子研究人事的思路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达人心之理”。如何揣测人的内心活动。总结起来就是十六个字:

  • 权衡利害,趋吉避凶,
  • 天地万物,为我所用。 所谓鬼谷纵横,纵横家可谓是最为功利的一派,仿佛他们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大展宏图,必须要用一番作为来证明自己的人。
  • 纵横一系的人几乎是杂合了各家学说,他们整合了各家言语和行为,但却都是功利性的言语和行为,希望靠着这样的功利去改变征服这个世界。从而才有了一人可兴一国,一人可灭一国的威力。
  • 《鬼谷子》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则比纵横更为庞杂,因为它的核心针对的是社会法则,而鬼谷子的追求就是“社会圣人”。
  •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 翻译:一个人如何在社会上养成一个处事之道,也是社会中的成圣之道。 关键词:揣摩、预知、掌握、探索…
  • 揣摩,必然会懂得人性所在,而预知人之所向,方可百战百胜。
  • 掌握,必能控制人心,控制规律,使社会如圆环无休止一环扣一环,达到无始无终的境界。
  • 探索,就会发现阴阳消长的规律,人心的规律,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
  • 预知,你就知道何时该勇,何时该惧。何处该进,何处该守。

当然,任何学说都是变化无穷的,其中有利也有害。鬼谷子身处春秋战国时期,他所处的世界角度和我们不一样,从而从他的角度看待世界,才产生了这样一种学说。

鬼谷子的人性法则:

  • 穷者重利,以利切入;
  • 弱者重尊,以谦切入;
  • 强者重果,以事切入;
  • 老者重捧,以礼切入;
  • 妇者重情,以柔切入;
  • 智者重修,以真切入;
  • 小人重计,以虚切入!

详解:

  • 第一条,者重,以切入。更没钱的人,你就不要去谈什么理想愿景了,直接告诉他能赚多少钱就行了。但天天操心的柴米油盐的人,你就不要去谈什么琴棋书画了。哪能有意思呢?
  • 第二条,者重,以切入,你去求比你地位低的人,办事的时候就要显得你格外的尊重他。因为啊他最缺的就是别人的尊重。
  • 第三条。强者重果,以事切入。强者不喜欢跟弱者打交道,跟他们交往的时候,不需要太谦虚,就事论事,直奔主题就行了。他们最反感的就是那种形式化的废话,他们只注重结果,所以就直接了当一点。你要啥你能给别人什么,不要绕弯子。
  • 第四条,老者重,以切入。跟年长的人打交道呀,一定要有礼貌,多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情,多捧着他们点儿。因为他们自认为年纪大就是智慧高。你嘴上要顺着他们,然后呢心里有自己的主见就好了,千万不要和老年人来蒸梨。
  • 第五条,者重,以切入。最蠢的男人啊,就是总喜欢跟女人去讲道理,那女人的道理就是情绪啊。你让他难受了,你对都是错,你让他开心了,你错都是对。这就是女人的逻辑。女人生气的时候说的话都是相反的。他生气的时候说啊,我们分手吧,意思就是说你赶紧来跟我和好吧,你得搞明白他是啥意思来对。她生气说我们各自冷静几天吧,意思是这几天千万不能冷落我
  • 第六条。者重,以切入。真正的高手啊都是注重每天修炼自己,反省自己。简称就是活明白的人。在这种人面前,你就是透明的,你那点小伎俩或者小套路,人家一眼就看的清清楚楚。所以呢你唯一的选择就是绝对的真实。但高手过招最大的套路就叫做真诚。
  • 第七条,小人重,以切入。对待智者越真越好,讲真话,干真事做真人,对待小人越虚越好,说假话干假事儿,交假心。你记住了。越是那种满嘴漂亮话称兄道弟的人,你就要越小心一点儿。这种人往往在钱上会给你舌。该要钱的时候,你千万别含糊。该谈规矩的时候,你千万别手软,否则吃亏的就是你。

说最软的话,办最硬的事。

四句处事口诀:

  1. 者言,依于。和智慧的人、博学的人说话,要说他不知道的,这样才能交流。
  2. 者言,依于。和不够聪明的人、嘴比较笨拙的人说话,要合理进行交流,避免发生过多口角之争。
  3. 者言,依于。和有地位、有权势的人说话,要懂得借势,言谈举止得体,说话不卑不亢,站在平等的角度讨论问题。
  4. 者言,依于。和身份卑微的人说话,要放下身段,说话要谦卑自牧,尊重他人。

李叔同

  • 李叔同,弘一法师
    • 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家里经营盐业和钱庄,是天津巨富。
    • 他的前半生是风情才子,后半生是却是世外高僧。
    • 在中国百年的文化史中,李叔同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 无论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堪称全才大师,中国现代艺术的鼻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艺术巨匠。
    •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最早将油画、钢琴、话剧引入中国,
    • 擅长书法、诗词、丹青、音律、金石,在当时是整个学术界神一般的存在。
    • 我们熟知的漫画大家丰子恺先生,就是李叔同的得意弟子。
    • 但是在盛名抵达巅峰之际,他却选择抛妻弃子,遁入空门,从此苦修半生,留给世人难以揣测的玄迷。
  • 识人术,又说曾国藩所言
    • 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虑
    • 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 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
    • 理不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
  • 李叔同在1914年创作《送别》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2021-1-17】刘伯温的“神书”——烧饼歌,预言后面五百年;又说,清末有人故意写这本书,意在鼓动大家造反

驭民五术

《商君书》包含驭民五术,如下:

  • 1,壹民:统一思想。让老百姓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思想都不统一,百家争鸣,说什么都有,你拜他,我拜她,那怎么行,必须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心里想的一致,没有二心,这是最基本的。最好的办法,是颁布一条准则,全民遵守。这一条很好理解;
  • 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 这一条的意思是,让百姓的实力削弱,如果百姓都富强了,富可敌国,那怎么行,不好管理。估计商鞅给当时的统治者提的建议就是这个。
  • 3,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疲民,让老百姓疲于奔命。
    • 这一条看似简单,其实是采用了战略,就像两个人打架,你故意消耗对方的体力;或者,故意用别的事情拖延住对手,让对手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思考。商鞅把这一条战术运用到了民众身上。
  • 4,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 让民众没有自尊,让他们互相揭发,这样的话彼此没有信任感。试想,如果一群人互相猜忌,那还能形成战斗力吗?不能抱团就没有威胁;连尊严都没有了,谈什么更高级的想法。商鞅为什么不建议让民众活的更有尊严呢,这一点令人深思。
  • 5,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即通货膨胀或狂印钞票);人穷志短。
    • 不让民众有多余财富,这个很好理解,没有钱办不成事。整天为了一点钱奔波,生活都顾不着了,哪还有那么多时间想别的。
  • 五者若不灵,杀之。
    • 最后一句,五者若不灵,我可以理解为封杀。可以不让他发声,想办法控制住。实在不行就让他消失。
  • 当然,商鞅作为一个古代的人,为他的老板出谋划策,稳定员工的心,其管理的心情可以理解,他还发明了很多酷刑,连坐制度,这些在当代看来,算是那本书的糟粕了,其实商鞅也说了很多其他的有道理的话。有时候,我看看这五句话,不管是不是真的是商鞅说的,谁能把这五句话放到一起,也算是高人了,做个谋士绰绰有余,放在企业里,那就是令人恐怖的人力资源或者总经理了;让人不寒而栗;为什么要发明这么多让员工辛苦又赚不到钱的方法,还动不动想辞退员工?就不能实实在在让员工得到点好处,然后让员工畅所欲言?这值得商鞅思考,也值得员工思考,这样的企业能做大吗?

商鞅最后的结局不是太好,这么聪明的人,令人唏嘘。

新闻联播

如何看新闻联播

【2022-3-19】论看《新闻联播》的价值

《新闻联播》作为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是政界、商界和学界精英人士的最爱,极具价值,而大多数普通人竟然没有发现。

《新闻联播》是一档非常重要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有两个重点:一个“新闻”,这毋庸赘言,没有新闻就撑不起这么一档节目;另一个常被人忽视的,就是“联播”。

《新闻联播》里的新闻有三种类型:告知型、抚慰型、引导型(有价值引导和行为引导)。不同类型的新闻有不同的作用。

看新闻联播的方法:从关键词看、从频率和时间长短看、比较(映衬、对比)着看、从播报方式看、连起来看。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你觉得《新闻联播》刻板枯燥,那么很遗憾,在筛选信息和发现机会方面,你可能还是个外行。收看《新闻联播》究竟价值几何?看了你就知道了。

  • 1、发现潜在商机
    • 台湾《旺报》曾报道称,台商发财秘诀首要在坚持看《新闻联播》,熟知政策风向。
    • 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浙商的22条商规》中,“坚持看央视新闻联播”也排在所有规则之首。
    • 关于透过《新闻联播》发现投资机会的例子非常多,比如:
      • 《新闻联播》当日播出总理在飞机上吃家常咸菜,第二天涪陵榨菜股票就应声涨停;
      • 《新闻联播》曾对梁稳根做了一个关于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小专题,第二天三一股票全线飘红;
    • 股票、房地产皆是如此,而这些还只是《新闻联播》价值的冰山一角。
  • 2、提前预知风险
    • 危机往往隐藏在新闻的细节里,所以要具有风险意识:
      • 《新闻联播》报道晋煤外运困难,与煤炭相关的行业费用和电费就要大涨;
      • 《新闻联播》报道政府出台环境保护法,高污染企业就要提早转型或者控制排污;
      • 《新闻联播》透露了新媒体广告的监管制度,新媒体从业者在做广告时就要更谨慎;
    • 《新闻联播》对于一则消息的叙述,代表着中央对它的表态和“定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的趋势,提前防范风险,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 3、发现政策红利
    • 小米的掌门人雷军在评价“移动互联网”时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被外界误读为机会主义,其实他是说的是做事要顺势而为,在职场、创业同样如此,要紧跟大趋势,看准机会。
    • 《新闻联播》宣传创业政策,那顺势而来的就是各种利好的创业环境,以及银行贷款优惠等政策,能否抢到第一波红利,勇做吃螃蟹的人决定了境遇和机遇的不同。
    • 《新闻联播》报道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实行零关税,你是否想到自己可以去搞搞边贸生意;
    • 《新闻联播》宣传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你是否想到这些区域将来大有可为。

投资理财,你一定要懂得付出,付出学习的时间,不要那么急功近利,一投资就想马上得到回报,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轻松得到的东西往往都不长久,长久的财富,都是需要一定的努力和积累,才能最终获得的。

经验分享

好在我是个常年坚持看《新闻联播》的人,因为现实生活经常让人很失望,看看新闻联播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那种感觉,比喝鸿茅药酒还舒畅。

我把自己看《新闻联播》的一点经验跟分享一下,希望每个人都爱上《新闻联播》,都可以做个上等人。

  • 第一个经验:各国领导人来访这种新闻是很重要,一般就意味着双边可能达成某种协议,很多外贸的机会就是这么产生的。外交辞令
    • 如果新闻里说双方亲切友好的交谈,那么合作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 如果双方领导人坦率交谈,就说明分歧很大,暂时无法沟通。
    • 如果新闻里说交换了意见,意思就是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 如果新闻里说深入交换了意见,意思就是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厉害。
    • 如果新闻里说增进了双方的了解,意思双方分歧很大。
    • 如果新闻里说会谈是有益的说明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 第二个经验:领导去哪里出差很重要
    • 如果去上市公司参观,那么接下来就差不多要买这个公司的股票。
    • 如果去参加某个展会,这行业的股票就保持关注。
    • 如果领导到了某个地方,开了个会,还播出了会议的部分内容,这个地方接下来就会变革的可能,比如雄安。
  • 第三个经验:每年的几号文件很重要,往往代表某个领域有政策的支持,比如一号文件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那么最好是马上去买地,然后来点高科技农业,比如花卉啊,比如自动化水稻田啊,然后等着政策的扶持。
  • 第四个经验,跟着领导出访团队也注意观察,往往带的团队成员都是要真刀真枪跟人签订单的,而且一般这些企业家都是在一段时间比较安全的。所以这样的企业是看好的。毕竟在中国,企业做大了,就不仅仅是经商了。
  • 第五个经验:地方大员的调动也是重大新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调去经济落后的地方,那么对后者这样的城市就该埋伏了。比如合肥的领导调去重庆,那就意味着重庆的房价可以涨了。如果经济落后的地方的领导调去了经济好的地方,那么就是去稳定去了。接下来这个地方的热度可能就要降一降了。喜欢买房的可以特别留意这方面的新闻。
  • 第六个经验:如果新闻里特别让一个犯罪分子去道歉,一般两种情况,一是民愤极大需要去缓和。另一种情况就是警告这个领域的其他人,所谓杀鸡骇猴,那么就需要小心了。比如某段时间让微博大佬去新闻里忏悔,那意思就是接下来要严管微博,不允许再做同样的事情了。那么普通人就别不知死活往里冲了。
  • 第七个经验:另外在新闻里说要让大家宽心的事情,都要多长个心眼,尽量反着想。比如说外汇不要出逃,那么我们要反问的是,别人为什么要兑换外汇。再比如播出某企业家说中国税负不重的新闻,那就想想是不是真的不重。这种都属于引导类的新闻。

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 对于告知性的新闻,往往隐藏着机会。
  • 对于引导类的新闻,往往反面更有机会。 希望你爱上新闻联播。

专用术语

【2022-3-19】我国外交辞令和其真实意义

术语 含义  
亲切友好的交谈 字面意思  
坦率交谈 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交换了意见 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充分交换了意见 没有达成协议,还吵得厉害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双方分歧很大  
会谈是有益的 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我们持保留态度 我们拒绝同意  
尊重 不完全同意  
赞赏 不尽同意  
遗憾 不满  
不愉快 激烈的冲突  
表示极大的愤慨 现在我拿你没办法  
严重关切 可能要干预  
不能置之不理 即将干涉  
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 我们将报复  
我们将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的立场 我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友好)政策  
拭目以待 最后警告  
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负责 -可能的话我国将诉诸武力(这也可能是虚张声势的俗语)  
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容忍的 战争在即这是不友好的行动 这是敌视我们的行动;可能引起战争的行动
亲切友好的交谈 字面意思  
坦率交谈 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交换了意见 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充分交换了意见 没有达成协议,还吵得厉害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双方分歧很大  
会谈是有益的 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我们持保留态度 我们拒绝同意  
尊重 不完全同意  
赞赏 不尽同意  
遗憾 不满  
不愉快 激烈的冲突  
表示极大的愤慨 现在我拿你没办法  
严重关切 可能要干预  
不能置之不理 即将干涉  
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 我们将报复  
我们将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的立场 我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友好)政策  
拭目以待 最后警告  
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负责 可能的话我国将诉诸武力(这也可能是虚张声势的俗语)  
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容忍的;战争在即这是不友好的行动 这是敌视我们的行动;可能引起战争的行动  

资料

  • 【2002-10-16】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如何说话》完整版
    • 在麻省理工有40多年传统的帕特里克·温斯顿经典讲座,旨在通过教会一些启发式规则,来提高你在紧急情况下的说话能力。 教授指出的问题,通常是我们日常很有可能犯的错误,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借鉴,在工作、生活中都能派上用场,建议收藏

结束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Share

Similar Posts

Related Posts

标题:如何营造团队技术氛围-How-to-shape-technical-environment

摘要:如何在团队中创建良好的技术氛围,相互分享,共同成长

标题:职业化要点-Points to Be More Professional

摘要:为什么有的人虽然工作十年,但实际上只有一年经验?

站内可视化导航

文章可视化导读:鼠标划过图形块时,如果出现蓝色光环, 点击即可跳转到对应主题

Comments

--disqus--

    My Moment ( 微信公众号 )
    欢迎关注鹤啸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