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啸九天 自律更自由,平凡不平庸 Less is More

互联网人职业发展之路-Future for the tech

2019-07-12
阅读量

Notes(温馨提示):

  1. ★ 首次阅读建议浏览:导航指南, 或划到本页末尾, 或直接点击跳转, 查看全站导航图
  2. 右上角工具条搜索文章,右下角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鹤啸九天),底栏分享、赞赏、评论
  3. ★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知识点积累起来不容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谢谢理解
  4. ★ 如有疑问,邮件讨论,欢迎贡献优质资料


互联网人职业发展之路

奋斗路径

  • 【2021-12-1】互联网大厂程序员梦醒时分:攒够400万,到40岁退休
  • 【2021-9-5】普通人奋斗路径
    • 第一种:房奴模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每天辛苦工作,拿着正常工资,在合适的城市定居,平淡过完一生。
    • 第二种:奋斗模式。职场中的卷王,一路升职,拿着高薪资,勉强在一线城市体面生活,属于普通人的极限。
    • 第三种:混吃等死模式。工作不太努力,每天划水摸鱼,30岁后容易被裁,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
    • 第四种:地狱模式。不甘于平庸的人,什么事情都尝试,辞职创业,风口投机。人生极度不稳定,可能成功,但大概率失败凄惨无比。
  • 【2020-6-17】人的一生,靠本事保底,靠运气探顶。年轻人不要把运气误当本事自叹不如。珍惜时间和机会,发奋图强,不断提升自己就好。创造条件等机会而已。机会没来之前,也要懂得知足长乐。 ​​​​
  • 人的自由之路,无非是两条:一条是给能力法,一条是给欲望法。
  • 【2021-3-20】毕业两年,才看清有身边人的差距

人生追求

  • 【2021-4-2】基金经理coco:最近发现一个事:
    • 资产在10亿以上的男人都在想着长生不老;
    • 资产在几千万到10亿之间的都在拼命生娃,生男孩,越多越好;
    • 资产在几百万到几千万之间的,都在拼命买学区房想着孩子怎么上好学校,将来不啃老;
    • 资产几十万到几百万的,都佛系了,也不想结婚,结了婚,也买不起学区房;
    • 资产几十万以下的,天天都在刷抖音,就图刹那间的快乐与解脱。
  • 【2021-10-14】41岁的我,想对“35岁的自己”说这10句话
    • 1 知行合一,少做与内心渴望相背离的事,你无法坚持而且会非常痛苦. 一位女明星讲:极度坦诚就是无坚不摧
    • 2 人生很短,跟三观相近的人在一起;你不是人民币,不必让所有人喜欢
    • 3 人生很长你还要活很久,对世界保持好奇心,每年解锁一项新技能,买一件新东西,
    • 4 强烈的动机胜过一切方法,如果你学不会,那只是因为你不想学会
    • 5 安全感不来自于领导和公司,来自于你的市场价值和对生活的控制感
    • 6 管理你的注意力,热搜榜上的大部分事情与你毫无关系,关注你能影响的事情,
    • 7 放弃短板,聚焦长板,做不好的就别做了,要做,就要做的特别好
    • 8 做不了决定的事,拉长时间来获得上帝视角,问自己,这件事做了,三年以后,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9 去看人物传记,看看那些伟大牛b的人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如何天人交战,又是如何直面内心做出选择
    • 10 对过去有复盘,对当下有耐心,对未来有期待

2021年趋势

【2021-3-10】脉脉,目前看到的几个扎心的现象:

  • 1,互联网格局进入收官阶段了(相对于2018年的互联网下半场),已经没有太多的创新余地了
  • 2,随着第一点,不少人的工作快变成没有意义的事了,岗位人数还会进一步缩减,35岁的槛慢慢向30岁靠近,创业也更难
  • 3,随着第2点,各家HC也越来越少了,市面上看着坑多,但很多都是慢慢招人,不见大鱼不下钩子的那种
  • 4,智能对话已凉
  • 5,人工智能独角兽们,快变成独脚兽了,找不到合适的盈利点,一只脚站不稳了,还要和互联网巨头安防巨头竞争,撑不了几年。那些名校硕博、sota、比赛冠军的title,并不能带来技术优势甚至商业优势
  • 6,机器学习的搜推广应用场景,应该还会保持人数一段时间,去冲击上限,当上限不能再上了,团队可能也要大优化了
  • 7,阿里巴巴被多方围剿,内部内斗内卷的情况还很严重,还有很多中高层在为了自身利益错误的招人来扩大权利,102年越发艰难
  • 8,入局短视频,电商,本地生活,游戏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宇宙条,大家会在多方内卷中越来越难受
  • 9,大城市的房价还不会降下来,最多就波动一下,长期来看还是慢慢上涨
  • 10,各种开发框架越来越方便,使得人员替换的成本越来越低

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是个病,但病因是什么?你问问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例如建筑工人,售货员,保安),问问他们有没有中年危机,估计人都会笑你矫情,生活对他们从来就没有轻松过

说的不好听点,所谓的「中年危机」都是小布尔乔亚们臆想出来的。年轻的时候仗着身体好,加上被各种消费主义洗脑,出卖青春,挣些血汗钱,住着在大城市按揭的小房子,飘飘间恍然觉得自己已经实现了阶级跨越,成为了所谓的中产阶级。其实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幻觉罢了。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你原来怎么活,现在依然可以那么活。

中年危机为什么在IT行业特别能成为一个话题,而很少听传统行业嚷嚷所谓的中年危机,因为传统行业的很多人从走上社会的那天起,危机(青年危机)就扑面而来。从毕业到中年都挣着卑微的薪水,生活从来就没有给过其希望,如果一定要说危机,那么这一生都是在危机中度过

什么是中年危机

【2023-5-16】天涯顶级神贴《人,应该怎么活?应该怎么赚钱》

什么是中年危机?中年危机其实 有两层意思: 收入减少超限、支出增多超限

  • 1、 个人能力和资金储备没有跟上年龄增长,和因为年龄增长导致的开支增加;
  • 2、 个人能力和资金增长正常,但是消费过于畸形增长,导致家庭的财务状况恶化。

年纪增长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体力、注意力的下降,工作习惯也导致了创新能力降低,荷尔蒙水平则导致消极心态。与年轻人比较,如果个人体力、精力下降了,如果创造力、拼劲儿下降了,那么必然要有相应的补益才能与年轻人在这个社会上竞争。

常见的对中年人有补益的,是经验、人脉和资源沉淀

  • 经验是什么?对已经发生事物的总结。大多数中年人的经验只不过是和人打交道的“圆滑”水平!这个经验值多少钱? 关键岗位上,这个很值钱, 非关键岗位上很不值钱!
  • 人脉,年轻时是关键性资源,是快速上升的通道!对于中年人,人脉的关键是“合作共赢” ,资源能和同龄人形成合力。如果你手上没有资源的情况下,人脉会变得比较尴尬!中年人之间,人脉的作用是“合作”而非“提携”。
  • 如果没有资源——技术或者资本,那就很难找到合作的基础,人脉会变得没太大用处当然,你和马爸爸是朋友,是另外一回事!对于中 年人,资本沉淀才是关键!毕竟掌握特殊的“人脉”或者“独门技术”终归是少数。

中年人丧失了年轻人的优势,又没有积累自己的优势,且不能学习新技能,这才是中年危机的实质!

总结:

  • 中年危机的实质是“资本沉淀不足”和“能力提高不足”!
  • 中年危机,其实是对一个人在中年以前“欠债”的集中追讨!

人应该怎么活?钱应该怎么赚?这些年来 确实渐渐有了答案。

  • NO1. 永远记住,靠近资源中心是获取机会的最佳方式!
  • NO2. 与经济潮流保持一致,是一种坐电梯的感受,你不动, 就已经到了很高的地方了!

第一批35岁

【2024-5-17】中年失业者的去处:

  • 体力好的参加“铁人三项”; 外卖、快递与司机
  • 年纪大的参加“吉祥三保”;保安、保姆与保洁
  • 心有不甘的参加“创业三部曲”,摆摊、开店与自媒体

35岁后常规出路

【2021-12-9】

  • 千帆过尽,方解油盐非易事
  • 青丝渐白,才知岁月不饶人
  • 年近四十志渐衰,久叹青春不重来
  • 东拼西闯无一获,额头青丝一半白
  • 目神散,面染霾,满腹累赘腿难抬
  • 岁月赠我百斤肉,可曾留下一两财

【2021-10-21】互联网人35岁后出路

  1. 成为BAT等一二线互联网中的小领导,team leader (很难,需要异于常人的实力)
  2. 上岸:考进稳定的GWY/事业编/国企单位 (竞争大但稳定)
  3. 升不上去,互联网大龄大头兵 (易被后浪淘汰)
  4. 外企 (不错的选择,但英语要好)
  5. 大力发展副业 (需要毅力与头脑)
  6. 自己创业 (极难)
  7. 跑滴滴or送外卖 (悲催)
  8. 失业在家 (悲惨人生)
  9. 继承家业 (这种人基本不会来互联网)
  10. 直接退休,赚够了 (有这能力的不会失业)

互联网人不容易,国家开始逐渐管控,建议大家早点想好后路,越早越好。

【2024-5-5】一些 35+ 前同事的现状,现状如下:

  • A: 去新西兰做 iOS 开发快 10 年,马上拿到永久居留证
    • 新西兰 IT 收入在整个行业都是比较 Top(可能是人少),在新西兰买了大豪宅,再加上之前在杭州抄底的一套房子(1.6w 买的,目前 4w),现在基本可以躺平了。
    • 新西兰工作非常人性化,WLB 自不必说,每天 5 点多就能回家做饭了,要是到点不下班,老板还会催你走 ^_^
    • iOS 开发在国内现在很难找工作了,不过在国外像新西兰这种地方技术类的人才比较稀缺,如果大家家庭条件允许,想出海发展,新西兰等地很不错哦,风景很好,也不内耗,确实可以考虑一下
  • B: iOS 开发,35+,大龄不好找工作,当时不想做互联网了,然后想转行做会计,花了一年半考了个会计证,结果求职后无人要,想干回老本行?
    • iOS 地狱式求职环境+大龄,求职太困难,目前被迫做独立开发(出海方向),收入很一般,收入较巅峰期相差甚远
    • 不要轻易转行,不然之前积累的经验一夜归零,如果要转一定要早点转,不然成本只会越来越大,你凭什么认为零基础经验能追得上那些在行业里辛苦耕耘了数年之久的老手,尤其是在当今经济环境下,更是要慎之有慎!
  • C:后端开发,35+,被裁后,工作不太好找,索性干自由职业了,因为之前副业有一些积累(副业月入近万),我猜测做得不错
  • D:后端开发,当时公司裁员,看到行业下行,公司经营状况也不太好,正在裁员,于是就主动申请了裁员名额,然后也不准备找工作了,给了自己一年的时间准备做副业
    • 不过他申请被裁名额,有底气做副业,因为自己公众号等副业做得不错,通过公众号爆文也积累了一些粉丝,然后利用信息差赚钱,人也很勤快,基本日更,目前看做得还不错
  • 大部分前同事还是在互联网,不过这几年经济下行,多数人都挺卷的,也比较焦虑,或多或少都在考虑退路,就像京东徐雷所说:「我们不是在经济下行周期,而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时代真的变了!提前准备好未来的出路,给自己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左手主业,右手副业,这样会更有底气一点,副业也需要注意
    • 尽量选写作这种复利高的赛道,如公众号爆文等,写作是典型的一份时间多次售卖,公众号上写好一篇文章,可以把它同步到小红书,知乎等公域平台,也可以把文案制作成视频发到视频号,B 站等地
    • 反之千万谨慎考虑外卖,专车司机等一份时间只能售卖一次</span>的副业,没有积累,未来竞争力不大的

那有没有什么好的赛道跜,有的,目前互联网唯一的增量赛道是 AI+,如 AI+出海,AI+公众号爆文,AI+数字人,AI+代写等,利用 AI 能将这些工作做得又快又好

  • 公众号爆文吧,正常情况下你从 0 到 1 写一篇高质量文章需要几个小时,而用 AI,只要你调试好提示词,可能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几十篇的文章,当然了这些文章可能只能六七十分的水准,但比你从 0 到 1 开始写省下了不知多少时间和精力. 目前市面上就有人这么干,使用 AI + 矩阵号来做流量主收益,有好几位年入 500w+ 的
  • AI +数字人,只要给定好文本(GPT 批量生成),就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的高质量视频,再把这些视频发布到各个平台上就能涨粉带货了,比起你吭哧吭哧一个个地录视频效率不知高了多少倍

机遇就在眼前,当前一定要及时抓住 AI 这波风口,利用 AI 帮我们提效

【2022-12-4】脉脉 身边IT行业超35岁的,主要有如下一些出路:

  1. 升到管理层
  2. 转到咨询行业
  3. 留在大厂做行业专家
  4. 上岸(大幅降薪,生活压力大)
  5. 自主创业

虽然有五条出路,但好像每一项人都少得可怜,管理岗肯定有限,咨询没那么好转,前期需要好几年积累,一般在IBM,埃森哲,德勤干过,行业专家更是凤毛麟角,上岸要求很严格,本硕985211,跳槽次数少,创业是勇敢者的游戏,多数人望而却步。就想知道剩下80%的超龄IT人都去了哪里。

【2022-3-13】35岁之后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 (1)【职场打怪升级】在自己的赛道上成为一个可以独立做项目的人
    • 总监位置(阿里M4)就是 50:1 ,另外50个人不会在互联网大厂笑到最后;如果达不到总监级别,那么35岁后被辞退的概率越来越大,同时找其它机会的希望也会越来越渺茫
    • 毒鸡汤:只要努力,不断学习就可以不断晋升,在行业中笑到最后 —— 努力可以让自己进步,但是必须清楚,以上比例问题是不以个人意志而改变的
    • 绝对实力决定一个人的下限机遇决定一个人的上限。在这个行业中成为一个专家(对标阿里P7)的水平,一般大厂人10年都可以达到的高度。
  • (2)【发展副业】可以让爱好成为一个可能性
    • 反对把有风险的理财投资作为副业,只有少部分的人才可以赚钱,而大部分都只能成为韭菜。
    • 推荐让自己的爱好/专业产生价值, 如在垂直社区不断地贡献内容、在视频网站录制视频,亦或者是在直播平台进行知识售卖,让自己有一定的粉丝量。
  • (3)【财富与幸福】可看清行业的属性以及人生的阶段才能笑看人生
    • 人生财富过程
      • 普通人从大学毕业之后才开始赚钱。一般大厂都是研究生学历,26周岁毕业,白菜价大概是年薪30万。
      • 截至35岁,不得不离开互联网大厂,每年收入涨幅10%,那么35周岁大概可以赚400万,就算扣除税,也会有大概300万的收入;没有过多负债的话,生活是不会有太大压力。
      • 35岁之后只要有可以保证日常生活的收入就可以了,而无需为了自己可能下降的的收入而过于忧虑。
    • 互联网危机:严格来说不是互联网危机,而是互联网大厂的职场危机。互联网其实并没有危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不仅不会萎缩,反而会蓬勃发展。因为互联网不是一种行业,而是生产力。除了大厂,还可以去中小厂,产业互联网(如造车新势力蔚小理)独当一面,当技术经理/总监;或者做IT培训
    • 人生的幸福目标:看清自己人生的财富积累过程,看懂自己未来的天花板高度,了解自己的爱好和专业实力,才可以让自己更好的安排自己的人生。

【2021-12-27】Top2渣硕35岁老码农2021年终总结,大连理工本清华硕的老码农的十年总结

【2021-12-1】互联网大厂程序员梦醒时分:攒够400万,到40岁退休

2021 年,这些生于 1986 年的软件工程师们陆续过了 35 岁生日。之后每一年,年满 35 岁的互联网工程师人数都将急速增加。在这个已不被周遭环境所宠爱的行业,数字 “35” 的现实感前所未有的普遍。

在 35 岁前后,其中的佼佼者们有的管理数十人技术团队,有的是架构师,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中坚。论收入,他们十年翻了一二十倍,已是今天中国社会的前 1%,贴近塔尖的少数群体。今天开始加入互联网行业的程序员们,很难再得到与他们同等的职业辉煌。即便如此,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个数字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开始换不那么激烈的大厂工作、进国企、考公务员,甚至考教师资格证,他们趋向安稳,开始安排后路,不再为曾经来自职业的骄傲而感到确信。梦醒之后,每个人对于这份职业的未来、互联网行业的未来,以及更重要的,自己的未来都有了更现实的判断,不再抱有浪漫幻想。他们依然会随意提起一位同行在偶然而精确的时点加入阿里 / 腾讯 / 字节 / 拼多多,迅速完成财富积累的故事。但这样的故事,更像是别人 “买彩票中了 500 万” 一样,充满距离感。

  • (1)【丁阳】:大数据开发工程师曾在小米工作多年,后兑现股票还了房贷,跳槽去做在线教育。几个月前,他刚过完 35 岁生日,就和这个行业里的其他几百万人一样,丢了工作。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 “35 岁” 这个年龄的现实意味——简历可以被无理由拒绝,即便有一位腾讯中层的朋友内推。绝不是因为能力的问题,他很自信:过往面试无败绩;同行业的人交流,对方在思考的问题,他早就解决过。在技术练习网站 Leetcode 上刷题——这种程序员保持进步的操作,他早就通关了,“说实话我的技术水平算是比较顶级的了。”
    • 他最后拿到了几个选择,不乏阿里、美团等大公司。但综合业务前景、适应的难度、再次被裁的风险,他做了相对更安全、更保险的选择:回到小米。现在负责的这个业务,领导是原来的领导,同事也有很多共事过。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多,他需要“更油滑一点”,觉得这对年龄大的人更加友好。
    • 丁阳已经有计划在这干到退休了。他承认,这是感受到职业和年龄限制之后,一个本能的选择。不同公司对高龄程序员的友好程度,在他内心有个排序,其中小米和京东就属于安全之列。根据脉脉研究院的数据,2019 年小米员工平均年龄为 29 岁,京东 30 岁,比其它互联网大公司普遍多一两岁。
  • (2)【路文】:今年刚满 35 岁的后端工程师路文也打算长期待着,在美团
    • 生日前一天,他刚跟妻子吵了一架。他抱怨,平时又上班又带孩子很累,原本想假期回老家肆无忌惮玩几天,把孩子扔给父母、跟同学喝喝酒,但公务员妻子的单位不放行,“我知道不该怪她,但我就很生气。” 第二天回到家,没有鲜花、没有蛋糕。公司会有表示吗?这可是在美团——最后他在群里被寥寥几条 “祝路文生日快乐” 的信息,架到了 35 岁。他也不满意入职不久的美团。除了福利只有白开水,今年的一轮薪资普涨原本说有他的份,但据说因为公司强制要求每个团队每个级别减一个名额,他因为入职时间最晚被选中。走又觉得不合适,他去年底刚经历裁员,重新看书、学技术,才拿到美团的 offer。以及他成功转进老上级负责的一个团队,同事也有不少之前就认识。这让他感到安全,“你一定要学会抱大腿,有人罩是最舒服的状态。”
    • 他打算在美团长期待下去。他估摸着,再干个 5 年,攒够 400 万元教育费用,到 40 岁退休得了——虽然他的孩子才满两岁。他唯一希望的是,现在这个领导别自己先跳槽走了,至少别在给他涨薪之前走了。
  • (3)【小楼】38 岁的测试工程师小楼,最后一次择业后已经不敢设想自己未来的机会。
    • 他的职业生涯大部分在上海一家外企度过,跳槽到互联网公司后,不到 5 年时间经历了两次裁员,他受到的打击极大,“那段时间经常半夜突然惊醒。”
    • 即便发动所有人脉,他也已经很难再找到一份大厂的工作,半年前他刚进入一家云计算相关的公司。谈及未来,他觉得是个过于沉重的话题,他觉得自己能够做的,只有把手头的工作做好,然后寻求一些开展副业的机会。
  • (4)【纪乐】纪乐可能算是 35 岁软件技术人员中最安全和成功的那一批。
    • 他在一家旅游公司携程待了 7 年,现在带 40 个人的团队。琐事繁多,虽然喜欢,他也有两三年没写代码。但他内心感觉很虚,“讲战略,讲目标,讲方法论,讲逻辑。这些重要,但安全度肯定没有工程师高。”
    • 管理的压力不小。2020 年,旅游在疫情下休克,行业第一的携程整体收入少了一半,由原来的盈利变成亏损 32 亿。压力层层传导,技术管理者也需要背上销售额和利润的指标,不仅要管技术,还要管最后卖了多少机票、卖了几家酒店。和很多工程师一样,纪乐是被推着走上管理岗位的。业务扩张、人员剧增、领导离职。而管理岗一空缺,技术优秀的人自然就被选中。
    • 公司的业务变化形态不大,他也意识到持续写代码可能难以为继,因为一线需要写的代码技术含量和工作量更适合年轻人,“能通宵,还能拼,工资又低。” 于是管理成了比做技术性价比高一些的选择。但管理和写代码是两个领域,需要重新学习。糟糕的转型例子比比皆是。有人被架到管理位置,只会分配任务,不擅长交流;有人只会每天像闹钟一样,定时提醒和询问进度。纪乐考了 PMP(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证,考了清华的工程管理硕士,甚至还会在商业模式中寻找可以迁移到管理的理念。但他压力依然很大,因为琐碎的事情太多,抓技术、抓团队、抓管理、抓业务,“很多乱糟的事,你也得处理。”
  • (5)【张岱】一位曾在百度管理 100 多人的技术负责人,但为了不做管理、纯粹地写代码,来到阿里,此后去了一家创业公司,现在过得并不好。他感叹,“你说他当时功利一点,不写代码,就专门管这一百来号人,现在肯定完全不一样。”
  • 不过在他身边,更多是普通人:在一线当程序员,不是架构师,也不在管理层。大多数相当于阿里 P7 职级,有的停在 P6(P 是 Professional 的首字母,通常指专业人员的升级通道,P6 仅比多数应届生高一级)。他看这些人觉得有点得过且过,“每天就炒炒股,发展点其他爱好。每年打完绩效,会说今年又没给我提名晋升,真气,然后就开始该炒股的炒股。” 但也理解他们的绝望,往上晋升很难,转岗也难,跳槽不会有大公司要,“等于已经向生活认命了。” 他甚至不太敢深聊,怕戳着别人痛点。看他们挣扎,他同情,但更多是引以为戒。
  • 经验:谁都有技术浪漫主义,但 “90% 的岗位需要为业务买单”;然后是要保持自驱规划。从工作第三年开始,他就会有意识地思考业务,从业务角度做职业规划。他也会让自己站在 team leader 的高度,去假想自己如果在这个位置会怎么做。张岱会更主动关注业务、公司、行业,为成为管理者做更多准备。张岱从阿里去字节,抓住了抖音爆发的机遇。这一代人也会对升迁有明确的时间表。猎头心中默认的 “30 岁之前 P7,35 岁之前 P8,40 岁之前 P9” 的时刻表在他们心中嘀嗒。这个时刻还在加速。一位猎头说,两年前,阿里就已经开始了 859 和 908 的招聘计划——在市场招聘 1985 年的 P9,1990 年的 P8。
  • 寻求稳定可控安全是到达 35 岁之后,程序员们的常见选择。不止一个人在案头摆上一本《反脆弱:在不确定性中获益》,他们都希望面对必将到来的波折,自己不但不会被击倒,甚至还能获益。

中年危机出路

40岁中年人就业方向:(1) 创业三件套、(2) 铁人三项、(3) 吉祥三宝。

  • 创业三件套: 开店、电商、自媒体;
  • 铁人三项: 外卖、滴滴、送快递;
  • 吉祥三宝: 保安、保姆、保洁。

  • 高端玩法: 啃老,继承家业
  • 肝帝玩法: 卷学历,进大厂
  • 0氪玩法:
    • 进厂
    • 铁人三项°(外卖,滴滴,物流)
    • 吉祥三宝°(保姆,保洁,保安)
    • 穷鬼三件套º(厨子,理发,技师)
    • 技工三件套(电工,木工,瓦工)
    • 混子三件套(网管,服务员,收银)
    • 纯牛马三件套(力工,搬运工,挖煤工)
    • 农民三件套(种地,养鱼,家禽)
    • 大机三件套(挖机,收割机,吊机)
  • 气运之子: 自媒体,网文,直播
  • 限定玩法:包养
  • 搏命玩法:创业
  • 稳定玩法:考公考编,警校军校,国企央企
  • 抑郁流: 私企打工
  • 淮海地区限定玩法: 创业

出路

  • 开滴滴、跑外卖(自嘲):“落魄 JAVA,在线炒粉”
  • 公务员:稳定安全、父母放心,可能还轻松。
    • 路文对这点深信不疑。这体现在他的择偶标准里。他的前女友在国企工作,现任妻子是北京的一名公务员。这给了他极大的安全感,“说实话,我现在有底气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媳妇。”
    • 早几年,程序员聚集的平台或论坛,比如知乎、V2EX、CSDN 乃至 Github,对待考公务员还是各执一边的态度。一边认为这稳定,有地位,比程序员加班掉头发好多了;一边认为,程序员的工作才更有尊严,工作可以只靠实力说话。
    • 现在,Github 这个曾经产出过程序员各地买房指南996ICU 等项目的技术平台开始有人整理公务员备考的资料、教程,至今已有上百个相关项目,其中多个被上万人收藏。还有人分享真实的公务员生活,结尾往往是美好的向往:“我们岸上见!”
  • 独立开发
    • 连续几年泡在技术至上的环境里,李志远一度也总想着要自己做个应用。起初是有前同事拉他入伙,他作为开发者做了个本地的旅游服务网站,最后无疾而终;而后,又从因为兴趣,做了个相机购买指南的应用,当然也是无人问津。
    • 到现在,这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更为难走的路。不止一位产品上过苹果应用推荐榜单的开发者觉得,目前全国做得好的独立开发者也就百来号人、百来个团队,而赚钱多过大厂工资的更是寥寥少数。
    • 李志远脱离那个时代氛围,也觉得自己不是会创业的人。他最大的爱好是买书。但书架上从来没有《硅谷之火》《乔布斯传》,取而代之的是马尔克斯全集、鲁迅全集以及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罗兰巴尔特的《明室》——他喜欢文学、喜欢摄影,但对如何创业其实一无所知。
  • 技术培训讲师:纪乐在一家在线教育网站搜出自己的课程,指给我看,“这么多人在学,而且很多人真的因此找到工作,就真挺有成就的。”
    • 他几年前开始在网上分享技术思考,先是写博客,然后录视频,起初驱动力是自我提升,“你可能要会十分,才能讲出来三四分”。慢慢地,他有了拥趸,受邀上传付费视频。他说,现在这部分收入和现在薪资收入基本持平。
    • 做技术培训是很多技术人员打算为自己铺垫的后路。一位字节 38 岁的管理者也分享,他从上家公司准备跳槽时,简历过不了腾讯、阿里、字节这些大公司。被重新捞起来,并且拿到字节 offer 的原因之一是他作为讲师参加了一次行业大会。他为那个主题准备了近三个月,如果没拿到字节的 offer,他打算去做培训讲师。

纪乐最近在看《论大战略》。书中提到两种人格类型

  • 一种是刺猬型,定好目标往前冲,有阻碍就缩起来,躲一躲;
  • 一种是狐狸型,比较审时度势不断地调整战略、方向。 他觉得自己是把两类人格做了结合,有阶段性的目标,同时也会观察环境,“有句话叫什么,阶段性混吃等死,间接性踌躇满志。” 他觉得 “关键是要提前布局。”

最近他在考虑再考个教师资格证,“以后可以去高校当个老师,挺好。40 多岁,这样就可以了。”

单纯在技术上自负,在职业规划上过于随意,但又觉得无愧于每一次选择……招聘工作者深有同感

三年升高工,七年做架构,十年送外卖

今天就帮大家畅想一下,互联网人25-35岁的职业发展之路

互联网人到中年的转型原则——好友多的卖保险,好友少的开滴滴,实在不行再送外卖

总之,在互联网公司,35岁真的是个坎,各家大厂都在优化年龄段,为了让“团队年轻化”,首先淘汰的就是35岁以上的人,更可怕的是跳槽的时候,即使明面不说,暗中也会“35岁以上的简历直接pass”,这也是很多互联网人总是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的一个原因。

35岁以后的人生就像是一团迷雾, 趁着年轻的时候能攒一点是一点,现在多攒点钱,以后兴许大热天可以少接几单外卖呢

角色 程序猿 产品经理 运维 设计 市场 测试 销售 运营 媒介 HR
路线

阿里员工焦虑发帖:35岁如果还在写代码,真的完了

“如果35岁还在写代码,就真的完了——现在才意识到这是真的,跟能力无关,咋办?焦虑啊!”

发帖楼主觉得主要有两条出路:转管理、积累行业名气

  • 1、尽早转管理,带团队。
  • 2、圈内打造名气,达到“一提到这个领域就想到你”的标准,学会包装自己。

说的也没错,这也是大部分的成长轨迹,要么带人(赚公司的钱),要么就做个人IP(赚行业的钱),都可以生活得不错,也都有各自的风险,但做啥不都这样么?

35岁是不是一定要转管理?不转管理的程序员出路在哪里?

  • 首先,正如某位百度员工说的:“如果你没得到面试机会或者技术面试过了但HR面没过,那说明是年龄问题”。
    • 能力问题不要甩锅给中年危机,要是真的厉害,静静写代码依然可以拿高薪,关键是技术够不够强,以及公司和你的方向是不是匹配,比如很多业务驱动的互联网公司,技术可能就不是重点,光牛批不行,得能落地,这就是问题。
  • 再者,不管什么岗位,到了一定年龄有没有核心竞争力都是最关键的,毕竟这时候拼的就是经验、解决过的问题复杂程度等等,这一点放到一个产品或者运营身上同样适用。
    • 所谓的要沉淀“可迁移能力”就是这个道理。
    • 蘑菇街员工提到:“有个管理级别的老员工,没怎么做过东西,水平下降得很快,之后好几年没升职加薪了,最后受不了走了,现在据说也不好找工作”。
    • 光说不干不行,能干不会说,至少还能凭本事吃这碗饭,这个故事已经很扎心了,尤其是那些“ppt领导”,早晚都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刻,等到互联网泡沫啥时候被戳得干干净净了,谁裸泳一看便知。
  • 35岁还在写代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35岁除了写代码啥也做不了!自己把人生的众多可能性给扼杀掉了,怪谁呢?怪年轻时书读得少,水划得多吧。

北漂七年的大龄码农安全着陆

  • 【2020-1-9】北漂7年,一位大龄程序员的安全着陆之旅,作者的基本履历如下:
  • 2012年,西北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进入百度,做数据挖掘,技含量低,想做工程,自学大数据技术
    • 拿过部门优秀新人,好几个部门级工具平台奖,绩效一直在2以上。
    • 离职原因是做的事情本身不符合自己期望,低逼格的数据挖掘,个人更喜欢做工程。但有缘结识了大数据技术,自己工作之余花了些时间研究和实践。
    • 在百度最后半年,也和架构组合作搞事,但那个阶段的架构已经比较成熟,空间不大,做的项目很边缘。
    • 所以从百度离职,主要是因为成长空间受限。在百度也收获了很多软性的东西,比如沟通,协调,安排事情的能力。百度期间一直有个很好的导师带着,至今很感恩他。
  • 2014年去猎豹,大数据leader,待遇很给力,后来遭遇架构调整
    • 技术方面夯实了很多,待遇很好、年终奖也多,工作也称心,受领导器重(期间经历两个领导,待我都不错),自我成长也能满足。
    • 在猎豹期间整体做得很开心。赶上猎豹上市,这个时期,造富神话已经铺天盖地,我已经有了发财的想法。
    • 2015年10月以后,由于外来团队强势加入,导致内斗异常凶残,加上一些外部机会,16年3月下决定去创业公司,寻求财务自由。
    • 财富自由是那几年开始出现的词,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上市,造就了一批码农财富神话
  • 2016年去创业公司
    • 这个阶段非常有激情,带了个大数据团队。对公司的信息不了解,也不关注,直到2017.4月开始出现现金流紧张,突然醒悟。
    • 随着团队大佬离开,自己梦醒了,于是决定离开。整个过程,感觉自己都蒙在鼓里,活在梦里。
    • 出去面试,拿了几个offer,其中有一个阿里p8-的offer(自己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行业权威来谈待遇)
  • 2017年去短视频公司,实际工作不同,好歹有400w股票,被当p6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被安排做一个和大数据无关的事情,从零开始做。自此开始了郁闷的经历,成长空间倒退,领导不信任,待遇一般(按p8-来对比),有不多不少的股票(目前大概400万左右),所以陷进去了
    • 离开股票舍不得,不离开,自我成长放弃了。一直到现在,都是这种状态。期间完全被当做p6来用,带2个人。自己非常清楚,不能呆满4年,呆满2年左右就可以出去了。
  • 2018年10月,开始看机会,先后拿了华为,腾讯,阿里大厂的offer,也有几个小有名气的创业公司的offer。全是T3-3/P8+的offer
    • 生活方面,小孩已经5岁,在上幼儿园中班,没有北京户口,很多事情吃过亏,抗不过政策的压制和排挤。
    • 工作方面,中年焦虑,大龄程序员这些词,也无数次冲击自己的内心。
  • 2019年4月,偶然的机会,某国企性质的国家级金融监管机构,待遇好,级别高,还能解决户口,special offer,带20人+的技术团队,资深架构师title
    • 互联网公司给总包,是最大值,到手减少很大一部分。同时身体代价消耗相当大,工作前5年,基本都是12:30以后才睡,1-2点睡也是常有。到现在,熬个夜会神经衰弱,不容易睡着。
    • 即将要去的这家,从待遇,舒适度,成长空间都比较符合自己的期望,发大财这个事暂时不考虑了,小财靠实力,大财靠命,已经认命。
    • 职场下半程,需要找个平台安全着陆,不管是从工作还是从家庭。以后有时间了把自己的技术积累和理解,整理成出版物(正在规划中)

中年危机,如何自救?

思考

【2020-2-18】

  • (1)不断积累技术,打造知名度,如技术博客、写书、演讲,最好发挥自媒体的规模优势
  • (2)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保持行业灵敏度,多跟进需求侧变化,先发于人
  • (3)接触创投圈,熟悉行业规则,结识大佬,提升自身认知格局
  • (4)少幻想,多动手,有什么点子,实现出来
  • (5)改变,从自己开始,拒绝精神鸦片,短视频杀时间,多看书,勤于思考、规划、精进
  • (6)学习理财,炒股,投资,以钱生钱

  • 比高房价更可怕的是:35岁以后你还能干啥?中年危机,如何自救?

【2023-1-31】2022年回顾:一个37岁中年程序员的一百场面试

程序员创业方向

【2024-7-8】程序员创业的几个方向

程序员创业的几个方向

  • 卖课
    • 把自己会的技术,成体系的整理一下,按照难易程度录成课程,基础课免费分发,高级课收费。按照草台班子理论,不要觉得很难,只要有一技之长和足够耐心就可以。
  • 开源
    • 技术很好的可以做开源项目,通过不断累加的star提升自己影响力,依然是代码差异化,基础模块完全公开,核心代码收费。不要不好意思,每个人都要吃饭,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 外包
    • 通过人脉、群、某脉、各类接单平台、某书、某鱼等去寻找那些私活,做的多了甚至可以成立公司,沉淀技术中间件,后续服务客户就更简单了。
  • 自媒体
    • 自媒体种类很多,挑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某度元老被裁后顺利转型为裁员领域大V,或者通过写技术文章,成长经验,创业经验,甚至装修,育儿,旅行,搞笑,科技等等,每一个领域都有做的很优秀的,你说他智商比我们强,人均天才吧,也不见得。有粉丝关注后通过广告变现。
  • 独立开发
    • 自己做或者找会的人做一些对别人有用的软件、Web站、系统… 做完之后去卖,或者上架后等着别人主动来买。

比较重要的几点就是:执行力、销售能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独立开发”。做了:

  • Island Widgets-学伟®灵动岛锁屏小组件:灵动岛/锁屏小组件,包含骑行距离/步数/心率/运动热量/跑步距离/运动时间/体温/下班倒计时/照片/待办/天气/热搜/倒计时/手机使用次数/实时网速/CPU/RAM/屏幕帧率等 (iOS)
  • 加一 - 自律打卡:习惯养成打卡,追踪生活小事,记录日常情绪,计数、统计 (iOS)
  • 学伟扫描 - OCR&PDF扫描打印:OCR、识别图片文字、翻译、图片转PDF、打印、相册资料整理 (iOS)
  • Nap - Break Reminder:休息提醒,番茄钟,计时软件(Mac)

正在做第5个产品,AIGC相关的文字生成图片的软件:AI画图王。除了自动生成插画、PPT或者文章配图,还计划集成AI头像、老照片修复、Logo设计、照片增强等一系列AI图片相关的功能

1. 35岁,职场上尴尬的年龄

尴尬在于,这时你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房贷、车贷等,是最需要用钱的时候,职场上却遭遇年龄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 25岁,你投给10家公司简历,可能回复的有8家、9家
  • 35岁, 再投10家公司,可能仅一、两家回复,甚至都没有;
  • 25岁,公司巴不得你成长,内部各种培训、教学、福利,甚至还花钱送到外面培训;
  • 35岁,公司开始不指望你了,基本榨干了,你工资还三五倍的高出毕业二三年的年轻人,性价比不高,开始默默躺进裁员名单内。

远的有华为劝退34岁交付工程维护人员,IBM对40岁人员裁员,中兴42岁程序员跳楼事件;近的有京东劝退“三类人”、腾讯中层优化、甲骨文裁员等。

  • 年龄危机是职场上绕不过的坎,可能是35岁,38岁,也可能40岁,都说35岁,是因为是一个代表性的节点。
  • 很多企事业社招时明文规定,35岁以下,就连考公务员也是。

可见,35岁对每个人都需要重视,未雨绸缪、想好破局。除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创业、做生意、极少数的大企业高管等,35岁危机永远存在,逃无可逃,唯有正面刚它。

2. 为什么不待见35岁员工

那么,职场上这么不喜欢35岁以上的,是啥原因。

任职知名地产公司HR时,每天面对各种简历,如果年龄太大了,基本上第一关就pass。为啥?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说说这个问题,也是普遍存在于员工身上的现状。

  • 一、年纪大了,身体机能下降,经不起加班。25岁之前熬个通宵,睡一觉后依旧生龙活虎,35岁你再熬个通宵试试,连睡三天都缓不过来,身体已经告别996式的工作了。
  • 二、背负家庭责任,三天两头请假。35岁,上有老下有小,背负一身责任。老人生病了,孩子感冒了,都是需要请假上医院,经常请假,耽误工作的几率更大,同时还会影响团队士气。
  • 三、性价比不高。35岁,职场经验十几年了,要价不低,工作能力、效率却没呈相应增长,同样的工资,也许可能请来2位毕业三年的员工,还能干更多活。
  • 四、为了提高招聘效率。现在很多项目领导、管理层都几乎85、88、90后了,如果还招聘一个79、80的员工,人力这关过了,领导那关也过不了。

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拒绝,尽管作为人力资源,很欣赏这份简历也是没用的。

所以,如果你35岁以上,需要重新找工作,先打听下领导是不是比你老,最好人力资源也比你老,他们才会觉得你还年轻……

  • 也有人会反驳,我举得例子是针对普通员工的应聘,应聘管理人员呢?
  • 也有人应聘管理层的,但这是少数,年龄可以放宽到35岁,但也基本就是35—40之间了,45岁以上连门都没有。
  • 管理层毕竟是少数,还有空缺的位置并不都是社招的,很大部分是内部晋升,特别在大公司,除了因为能力提上来的,还有因为派系提上来的,外面招的其实不多。

3. 35岁危机,如何破局?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的。

首先要明白:一切年纪危机,实则经济危机未富先老才是最恐怖的。

  • 害怕失业、下岗、生病,无法应对高企的房价、高额房贷、生活开销等才是35岁危机之根本。
  • 如果拥有宽松的经济能力,举手投足之间淡定从容,那么35岁简直就是正值少年。
  • 所以,危机的焦点在于收入与花费是否能平衡。

那么,对于35岁左右或往上的你该怎么办?

  • 一、不要随意辞职,通过简历找到满意的下家很难。如果没有明确的下家企业接手,同事矛盾、领导责骂,工作再难也得忍,不年轻了,收起坏脾气,能赚着钱就行,该妥协得妥协。
    • 35岁后,跳槽最好通过对方挖猎、猎头挖猎、朋友引荐,不要再随意投简历。
  • 二、老油条就是等死,也许自己觉得没什么,但领导同事看得清清楚楚呢,一旦缩编,淘汰的就是你。
  • 三、心态要年轻,多接触、多学习新事物,多跟年轻人在一起,不要在技术上、效率上去落后于年轻人
  • 四、发展斜杠能力,这几年知识付费很流行,很多上班族都参与到这波潮流来,赚了不少钱,有些人成功换了行业。比如开写作专栏、写作培训演讲培训等。
  • 五、随时做好下岗准备。在企业干,35岁不退,40岁也会退,时间问题,不像政府、学校可以干到退休。
    • 这里就涉及到下岗后干啥的问题,都需要未雨绸缪,提前了解身边那些赚大钱的人做哪些行业,摸清赚钱逻辑
    • 很多人转行后去做了以下这些。
      • 开小卖部、开餐馆、开咖啡馆等去了
      • 开滴滴、的士司机去了
      • 当房产中介,很多还赚了不少钱
      • 写作、演讲培训去了……
      • 原本行业的顾问、培训等
  • 六、走出消费主义陷阱。很多年轻人信奉有一块钱花一块,甚至有一块花二块,流行的话讲,“不花钱,哪来的动力赚钱”,“靠省钱是省不出钱的”,典型的陷入消费主义的坑。

这些话很亮眼、很动听,貌似很有道理,实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既花了钱,也赚不到钱,或者有赚了点钱,实际上没存款,有好投资机会也没钱,只能靠贩卖劳动力收入,死循环,穷循环,一直穷忙下去!

如果有这种习惯,35岁后,请务必收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降低欲望,多存款,多理财投资、增加收入渠道,减少负资产,增加正资产等等。

35岁以上程序员都去哪儿了?

  • 百度T9胡嵩:那些牛X的程序员,35岁以后都去了哪?
    • 干程序员这行前期发展快, 越到后面越吃力。所以顺风顺水时,就应该考虑自己的Plan B了。像Jack Ma所说的:在晴天补屋顶。
  • 作者调研身边的大龄技术人,出路如下:
    • 15%,大厂高P,技术 or 管理路线
      • 技术路线:至少P8往上了,早已成为一个领域(架构、算法)的专家,指导着几十号、上百号兄弟,不可替代。
      • 管理路线:至少总监往上,不是单纯的技术管理, 还负责一摊业务, 产品/运营/研发一把抓。如果能扛营收,那是非常稳的,最次也是产品/研发都负责。
      • 留在大厂的, 必须到一定的level(当前样本目测下来就是P8)。但跳槽不容易, 除非是特别热门的技术专家,走纯管理都会比较难
    • 25%,小厂做高管
      • 小厂在人才市场竞争力弱,对年龄比较宽容
      • 上对车占据好位置,如合伙人、早期员工,一直干下去问题不大
      • 大公司偏技术路线的,在小厂更吃的开,小厂往往要求技术负责人管理、技术两手抓,纯管理的人很难适应的。同时技术上不能止步不前,仍然要更新
      • 问题:小厂抗风险能力弱,如果没发展好,不幸被裁,想回大厂没那么容易
    • 1%,自己当老板
      • 高风险高回报,能被统计到已经是幸存者偏差了,创业99死1生
    • 10%,美帝大厂养老
      • 同样有偏差,一般是Google、Facebook、Amazon、Mircosoft、Airbnb、Uber这类公司
      • 途径:美帝读研留下、先进中国分部,再transfer过去、直接社招
      • 去美帝是个不错的选择,好山好水好无聊,但别指望大富大贵
        • 很多人一辈子就晋升两次,混到Senior就差不多了,做到管十几号人的TL更少了
        • 印度裔是华裔的天花板
        • 华一代难以融入美国主流圈子,文化差异不只是简单的语言问题
    • 20%,转售前/销售/BD
      • 面向企业外部,跑客户做营收,一个企业如果只留一个岗位,那必须是销售。
        • 背后的道理:身处价值交换网络,销售是连接企业内外的关键环节。
        • 连接创造价值,离价值创造越近的节点越重要
        • 在整个价值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你的个人价值,这句话中外皆然,只要还存在商业存在价值交换,就永远都成立。
      • 这个群体对年龄问题最为乐观
      • 接下来是互联网、大数据、AI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10年,必然会有大量的程序员进入到行业中,程序员们有机会要往业务下沉
    • 15%,国企、事业单位
      • 国企养老,尤其是家里有关系的
      • 去高校读博、教书,女生居多;一个大学老师一周真实工作时间就两个半天,合计不到6个小时。时薪比很多P8还要高。
      • 轻松自在,有大把的时间干自己的事。
    • 10%,投资
      • 大部分都坐过火箭(不止一次), 财务自由,成功上岸成为职业投资人。未必组基金做VC,也有就是二级市场买股票的
      • 特点:很早就有理财意识,对商业特别敏感
      • 吃到最多互联网红利的人群,年龄根本不是问题,可以一直做到老
    • 5%,咨询、保险
      • 程序员走这行比较少,设计/产品多,码农不善言辞?
      • 咨询卖专业知识,保险则是2C销售靠人脉变现,都是时间自由,两者的商业逻辑有点区别,不过基本都是个体单干,或成立一个小工作室
      • 中国保险业还在蓬勃发展中,未来选择这条路的会越来越多
  • 可视化(附代码)
#from example.commons import Faker
from pyecharts import options as opts
from pyecharts.charts import Page, Pie
#https://www.cnblogs.com/adam012019/p/11395666.html

my_data = [['小厂高管', 25], ['转销售', 20], ['大厂高P', 15], ['国企/事业单位', 15], ['美帝大厂养老', 10],  
         ['投资', 10],['咨询/保险', 5], ['自己当老板', 1]]
my_title = 'IT码农出路'
pie=(
   Pie()
        .add(
            '百分比(%)',
            my_data,
            radius=["30%", "75%"],
            #center=["25%", "50%"],
            rosetype="radius", # area,radius
            label_opts=opts.LabelOpts(is_show=True),
        ).set_global_opts(
            title_opts=opts.TitleOpts(title=my_title, subtitle='[2020-4-20] 如何破解中年危机'),
            legend_opts=opts.LegendOpts(
                orient="vertical", pos_top="15%", pos_left="5%"
            ),
        )
    )
pie.render('tech_life.html')
pie

总结

  • 从身边35+人群分布看, 真正留在大厂的很少,即便算上进小厂和出国的,继续在技术这条线(包括产品运营等),也就50%左右
  • 在更广的范围内,35岁之后继续做技术的,不超过20%
  • 这给奔三的小伙伴们提了个醒:技术之外必须要有Plan B
    • 有足够的被动收入支撑,都会让你的选择更加从容
  • 从后台走向前台会存在很大的挑战,但正因为难,走出来往往前途广阔,毕竟既懂技术又能搞定客户的人是非常稀缺的。(注:这是离做老板最近的路。)

4. 如何应对这场10年后、5年后的危机

如果你还没到35岁,只是25岁,或30岁。那么如何应对这场10年后、5年后的危机?

前面说了,年龄危机背后是经济危机,你能做的就是为35岁时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做准备。

  • 一、早点结婚,早点生娃、早点买房。这里先别骂我,我知道很多新青年、女权者不喜欢这样的观点,在他们眼里结婚意味着妥协,而生娃简直就是把女人当工具。
    • 就像前不久黄晓明老婆说女孩子要早点结婚一样,遭到不少女权癌、情感大V抨击。
    • 我只能说,如果你跟我一样,只想过个大众、普通人的生活,尽早结婚,找跟你差不多的人结婚。
    • 两个人在一起,比一个人的时候,更会规划。人生中的很多大事就会提上议程,比如在哪里生活、买房生子,然后慢慢朝目标前进。
    • 发现身边结婚早的一般买房都比较早,买的时候房价比较低,到35岁的时,按揭压力也不那么大。
    • 如果是一个人,生活随意拖沓,很可能过一天是一天,狐朋狗友吃吃喝喝,没什么规划、储蓄,徒增年纪罢了。
    •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买房,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前半生。
    • 再者早点生娃的好处就是,带娃也是一项需耗费巨大精力的工作,年纪大了,折腾不起,一个晚上起来三五次的,第二天上班都没劲。
    • 结婚、买房、生娃都要一笔不少的花费,这三项都早的话,35岁时的硬件支出、精力损耗必定会少了一些,省了些力做其他的事。
    • 所以,想尽量减少35岁危机对你的冲击,这三者一定不能太晚,还没有进展的童学,看完文章后,记得提上议程。
  • 二、赚钱的行业和喜欢的行业有冲突的时,选择赚钱的。年轻时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坚持内心,相信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正是这种思维害了很多人。
    • 孤家寡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时,你说这个没问题。拖家带口,住房、医疗、教育都需要钱时,你就明白曾经多么幼稚。
    • 这时候,如果喜欢的行业换不来钱时,你会讨厌它,而那些曾经讨厌却能赚钱的行业,反而更能吸引你。
    • 所以趁年轻,就应该选择前景大、能赚钱的行业。大城市有互联网、金融等,小城市有房地产等。
  • 三、在三四线城市的话,考个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是不错选择。虽然不会大富大贵,但在当地过个中等水平的生活没啥问题。
    • 这条建议也会跟上面一样,遭来鄙视,很多理想主义青年不喜欢稳定,不喜欢一眼看到头生活,鄙视按部就班的生活。
    • 这也就是刚毕业时的想法,在外面撞个头破血流,来到35岁危机时,就知道有个安稳体面的工作有多重要。
    • 当然这是针对小城市的建议,如果在一线城市,另当别论。
  • 四、销售是份好工作,同行业的话,比技术、内勤之类赚钱要多刚毕业的人不喜欢做销售,觉得低级,是严重的认知错误。
    • 销售是一份有直接数据反馈的工作,你的好坏很明显。你今天的业绩、这个月的业绩,黑纸白字显示出来,哪里不足,哪里需要提高很明确,对症下药进步会很快,业绩都跟你的收入挂钩,每天也干劲十足。
    • 如果是技术、内勤岗,就不一定了,做得好坏有时候没有很直接的反馈,或者只跟领导的喜好有关,换个领导也许就不行了,无法把自己扔在市场上,无法让大众评判,但销售岗可以。
    • 刚毕业的童学,如果不进体制内,也不在大城市有很多机会,强烈建议去做销售,锻炼人又能赚钱。做销售久了,手里把握了客户资源,也可以为之后创业做准备。
  • 五、趁年轻,学习学习再学习,升级认知、开阔视野,还要争取当上管理者
    • 学习这方面不必多说,每个人都知道重要性,10000小时天才理论不无道理。
    • 升级认知是因为,人与人的差距,本质就是认知的差距。拓宽认知边界,才知道自己有哪些进步空间。
    •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高,明白自己不知道的事就越多,想法也越多,判断力会更科学,人生选择才会更正确。
    • 当上管理者虽然也避不开35岁危机,但至少能缓刑几年,待遇还能高一些,用这几年时间,可以去筹备新的职业方向。

提升技术影响力

  • drawio自动跳转,影响阅读,关闭

如何转型做管理

  • 【2020-1-17】35岁技术人如何转型做管理
  • 身处中台的算法团队,需要具备 4 项能力:连接-生产-传播-服务
    • 连接:就是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筛选出其中最优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比如算法团队需要的爬虫、标注工具、分布式模型训练工具、模型的评测工具等,都能在公司范围内获取,就没必要刀耕火种从头开始自己建设了。
    • 生产:这是传统意义上算法工程师的工作,指获取数据后产出效果和效率达标的算法模型,并上线。
      • 对算法的要求,主管的主管早有论述:算法要全!算法要强!算法要快!算法要便宜!, 精炼简洁,振聋发聩,细化一下就有:
    • 传播:针对中台的算法团队提的要求,因为需要让目标业务节点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能力项,以及细节。
    • 服务:如果是专属某业务的算法团队,只需要考虑该业务下的 SLA 即可;如果是中台的算法团队,还需要考虑如何满足不同业务节点的需求,同时又不至于做开发和维护成本很高的个性化定制,避免随着接入业务的增长各种资源的开销也随着线性增长
  • 为什么需要一个组织呢?
    • 先从一个现象出发:在小区业主和物业公司的纠纷斗争中,业主获胜的概率很低。从人数、个体的教育背景和素质来看,业主都占据绝对优势,可是为什么会输?
    • 粗略分析,大体有三个原因:
      • 1、共同利益,目标明确。物业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为了从业主那里赚钱,这也是物业人员的共同利益。业主人多,情况各有不同,各自的利益诉求差异大,容易被分化。
      • 2、组织严密,相互协同。物业内部有明确的分工,平时也长期一起工作,相互间有信任感,能够进行配合。业主彼此之间往往是陌生人,缺乏信任感,难以统一行动,是原子化的散点。
      • 3、局部相对优势。相对单个业主,物业具有明显力量优势。比如,物业有资金,而业主因为缺乏信任很难筹措资金。
    • 好,看出来了,小规模组织的力量可以超过大规模原子化散点存在的个体集合的力量。
  • 组织为个人提供什么?
    • 1、组织能使资源增效组织能把各种资源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使各种分散的力量形成合力,从而产生大于这些资源和力量机械总和的效能。这个原理 2000 多年前亚里斯多德就论述过了,后来马克思又更严密地论述过一次。
    • 2、组织是实现目标的依托:个人可以依托组织的能力和资源去做事,而组织的能力和资源远大于个人,所以依托组织的时候,个人能够实现比单打独斗模式大得多的目标。
    • 举个例子,我们团队做了 UGC 场景效果超越开源模型的预训练模型,每个同学都可以在这个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去做下游的有监督学习任务,起点就比别人高。
  • 个人为组织提供什么?
    • 是否有短板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要有长板,能够对组织的能力雷达图做贡献。
    • 这一节留一个思考题:
      • 公司设置主管这个职位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像幼儿园阿姨那样,保障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 招什么样的人
    • 时代背景:快速变化,新算法层出不穷。不变的是什么: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动手能力
    • 很难预测新技术的具体实现,但是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需要能够快速地分析、学习、掌握。在复杂的业务场景里,问题经常没有确定性的答案,我们往往通过对过程的合理性来判断整个方案是否合乎要求。寻找答案的过程很少有一帆风顺的,大概率会遭遇挫折,非常需要候选人不断尝试不断修正去抵达终点。
    • 至于教育背景、之前从业经历,反而不怎么重要。我不赞成对于毕业好几年的社招候选人还要参考毕业学校、最高学位,甚至本科学校是否 985 ——如果一个人能力强,是不需要靠学校学位来旁证的,直接用行动证明就行了。
    • 对于候选人的考察,我往往从基础的硬技能创新性/开放性思维精神素质三方面考察。
      • 硬技能
        • 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矩阵论、随机过程。
        • 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组成原理、数据结构。
        • 算法能力:领域内主流模型的演进,优缺点对比;在具体设定的场景下选择合适的方案。
        • 动手:C++/python/Java (什么?你说matlab?工业界里这个不算编程语言),发展得好的算法同学,动手能力都比较强。毕竟,算法工程师,首先是一个工程师。
      • 创新性/开放性思维:其实我还经常干比代码测试更令人发指的事情——做智力题。这是学来的,甚至是直接找网上流传的面试题换个马甲来用。前面的硬技能,看的往往是结果;这里对思考能力的考察,看的是过程:是否有方法论,思路是否清晰,是否言之有据。所以,这种问题的面试方式往往是讨论式。如果候选人能够完成,最后再请TA做个总结,观察归纳要点的能力,视线的高度。
      • 精神素质:公司对人才的要求是:乐观皮实聪明自省。四个词里面有两个都在强调坚韧不拔,在面试过程中,我会看候选人在解题不顺时的表现,有时甚至故意小刺激一下观察候选人的反应,偶尔还会故意中途改变限制条件。阿里内部竞争激烈,经常需要拥抱变化,如果心理承受力脆弱,是不适合当同路人的。还有自我驱动力
    • 即使这三方面我都满意了,如果主管,主管的主管, HR 对候选人明确提出疑虑,我一般不申辩直接放弃掉。因为,他们比我 level 高,阅人无数,往往不会错。
    • 这样子做,会不会错失优秀人才?是的,我的方式几乎可以确保招进来的同学肯定是好的,但会漏掉一些优秀的候选人,不过这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相比之下,招进来不合格的人才会有大麻烦。
  • 主管的角色是什么?
    • 以前有句话,叫做“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说的是前动车时代。动车和高铁为什么比传统的火车速度更快?根本原因是:大多数车厢都能提供动力。
    • 同样的,如果一个团队完全靠主管来驱动,来提供动力,主管很容易成为团队的瓶颈。我的团队成员,很多都是自己领域的高手,专业能力在我之上,我就应该顺应实际情况,不要拿自己的愚见去束缚同学们的发挥。因此,我的角色更多的是眺望远方,掌握方向盘,有时踩一下刹车;团队大多数同学一起构成动力引擎。
  • 对内管理模式
    •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放羊
    • 堂而皇之的理由是“因为信任,所以简单”。技术层面的原因,对算法类同学做过程管理性价比太低。
    • 算法类工作,创造性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创造性很难在过程中量化度量,也很难从外部观测现象来判断。比如:身边的同学坐在工位直视屏幕目不转睛,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在思考论文中的公式还是在回味昨天晚上看的电影。
    • 选择信任我的同学,只在一些必须监管的事项上把关,比如数据安全、安全生产等,其他事项一般不做过程管理,只做结果管理。得益于招聘时把关严格,绝大多数同学的自我驱动力都比较强,我并不用操心偷懒的事情;相反,偶尔需要操心一下少部分同学拼过了头的问题。
    • 不担心出工不出力,那么,怎么解释出力的问题呢?你难道不指导同学做项目吗?
      • 一般只给出项目的目标,有时给一个粗略的方案设想,有时不给。公司对于P6同学已经有“独当一面拿结果” 的要求,大家都应该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而且,按照前面说的,团队内大部分同学都应该是提供动力的车厢,没必要依赖我。人是否有自我意志?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如果一个人认为主意是自己想出来的,决定是自己做的,会更有动力去实现。尝试做决策,尝试完成不确定的任务,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 管理有很多种style。有的主管喜欢自己做需求分析,然后拆解细化到原子级的技术问题,让下属做执行。这种模式,和“放羊”模式相比,从主管视角,以及下属视角看,各有什么优缺点?
    • 综合以上两点,我觉得放羊是可行的。而且,放羊这件事,羊倌也是要做很多工作的:选择合适的天气,找到草地,把羊群带到草地,放哨保护羊群,是不是?如果还要把青草割好喂给羊吃,那成什么了?
    • 羊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寻找丰美的草地,购买强壮的羊,与其他羊倌交流这些事情上,要是成天忙于喂羊,督促偷懒的羊快点吃草,拉开打架的羊这些内部事务,羊群怎么发展壮大?

如何管理团队

  • 【2020-5-30】如何快速接手一个部门?
    1. 尽快发现第一梯队和核心,如果是团队规模大,则找到下面一级汇报对象,分辨哪些可以团建那些需要靠边站,不配合的心里有数,不要有动作;
    2. 在此基础上,必须保障业务的稳定进行,这是重要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保障人员的稳定,刺头先哄着,发现其核心下属,物色人;
    3. 自己熟悉业务和各条线,和对接的同曾经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伺候好
    4. 待平稳过度,业务稳定,人员相对稳定时,将刺头靠边站,如晾着,闲职,提拔其下属等。
    • 第一要务是保证业务稳定,接手了后先静心观察,不要有大动作,因为不知道水深浅

程序猿职业路线图

原理篇

  • 价值论
    • 根本原则:你的价值和技术牛不牛无关,只和你能为雇主提供多少价值有关
    • 增加自己的使用价值很简单,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就好
  • 供需
    • 虽然交换价值以使用价值为基础,但它更容易受供需影响。
    • 供需也是可以调整的,技巧就在于选择更好的细分市场
      • 因为需求的多样性是存在的,所以如果能在一个大的需求中切入一个需大于求的细分市场,那么就能得到远高于其他人的回报。
      • 比如一个普通运维要变成云计算运维,需要补充的知识并不是特别多,所以只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比如以相对较低的薪资到类似新浪云这样的地方工作一到两年,你的能力和交换价值都会大幅度提升。
  • 信息透明度
    • 当人才市场很小时,信息是很透明的。因为很容易了解到各自的情况。
    • 但信息量变大后,就会发现虽然整个市场很大,但只有你接触到的才有意义。
    • 所以要想拿到足够好的薪资和获得足够多的机会,我们要学会和信息对称进行抗争。一定要在短时间内获取到大量的机会,这样才能做“选择题”而不是“判断题”。

跳槽不是什么

  • (1) 跳槽不是投资,追求价值最大化
    • 不推荐求职者单纯地通过薪资的高低来进行选择雇主,原因有两个:
      •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 职业不可逆性
    • 别的事情错了我们可以重来,而职业选择上,每一步都是好几年的时光。一旦走下去,就很难回头,因为一旦换职业方向,哪怕换个开发语言,都意味着之前的积累很可能前功尽弃。所以眼光放长远点,不要只看眼前的高薪,更要看好未来的发展,方向错了,跑得越猛输得越狠。
  • (2) 跳槽不是找工作
    • 跳槽不是找工作,而是换工作,是有成本的,需要放弃原来公司的期权,需要重新熟悉业务,重新和同事搞好人际关系。
    • 跳槽要考虑好自己的付出和收益,衡量好得失,没事别裸辞。
  • (3) 跳槽不是加薪的砝码
    • 不要以跳槽为砝码去谈加薪,这种迫胁性谈薪资方式会使主管丧失信任。
    • 类似的,提离职时,如果主管通过加薪挽留,最好也不要同意。

程序员如何谈薪资

如果你对现在公司很满意,只是觉得薪资太低,那么可以先和主管聊聊:

  • 首先,讲一讲自己最近在工作上的成长,看主管是否认同;
  • 然后,从能力提升角度,向主管要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业务挑战;
  • 最后,问问当你的能力达到整个新的水平时,薪资是否可以同步提升起来。

  • 【2021-3-20】AI大佬hinton当初的求职策略,九年前,Hinton 发起了一场拍卖,没有选择百度的理由让人咂舌!,如何从1200万提升到了4400万
    • 百度开出1200万美元聘请Hinton和他的两个学生,聘任期限仅仅为几年
    • Hinton想可能有更多的机会,不想放弃,先问百度在达成1200万协议之前他是否可以征求其他的报价,百度同意了。
    • Hinton翻转了整个局面,在学生的激励下,他意识到,相比聘请学界人士,不管是百度还是它的竞争对手都更愿意斥巨资收购一家公司,于是,浸淫学界40年的Hinton创业了,成立了一家名为DNNresearch的小公司,名字是deep neural networks(深度神经网络)的缩写,也是向神经网络致敬。
    • 他向多伦多一名律师咨询,如何才能让一家只有三名员工、没有产品、没有历史的初创公司的价格最大化
    • 律师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直接雇一名专业谈判和大公司谈判,不过这样也容易激怒有收购意向的小公司,要么就发起一次竞拍:谁出价高就卖给谁。
    • Hinton选择了竞拍。最后入围的有四家公司:微软、谷歌、百度、deepmind.
    • 出价达到2200万美元的时候,Hinton暂停了拍卖,他想与一位竞标者讨论,半小时后,微软再次退出。只剩下百度和谷歌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家公司出价更高了,报价达到2400万美元
    • 百度和谷歌的出价一直上涨,直涨到4400万。然后Hinton终止了拍卖,因为他决定把公司卖给谷歌
    • 当他告诉谷歌他将以4400万美元停止拍卖时,他们认为他是在开玩笑ーー价格还在涨,为什么现在停下来。但他不是在开玩笑,他的学生和他一样了解情况。他们是学者,而不是企业家,更忠于他们的想法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 2017年,当他被要求透露参与竞标的公司时,他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答案。「我签了合同,永远不会透露与我们谈话的对象。我与微软、百度和谷歌分别签订了协议。」他拒绝提DeepMind,这意味着直到现在,一些参与竞拍的人从未完全了解他们的对手是谁。

跳槽到底为什么

求职的本质

  •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是积累金钱
  • 挣钱这个事情,至少有四种形式:
    1. 打工E: 帮别人挣钱
    2. SOHOS: 为自己挣钱
    3. 企业主B: 雇别人挣钱
    4. 投资I: 让钱生钱
  • 第一种门槛和风险最低。而求职只是在自己资源和能力不足以进入后几种挣钱形式时,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换取资源的阶段性行为

跳槽的意义

  • 跳槽其实是打工这种挣钱形态下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通过合理地跳槽,可以寻找到市场需求和自我实现的最佳匹配,从而在金钱和成长上双丰收。“市场需求“描述了企业渴求的员工,”自我实现“描述了你想要的生活;当它们重合到一起,梦想就照进了现实。

跳槽的原则

  • 永远不要因为”现在很差“而跳槽,要因为”未来更好“而跳槽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一直往上走。

跳槽的节奏和路线图

  • 比如最终目标是CTO,那么它的路线图可能是:
    • 应届生 --> 初级程序员 --> 小组主管 --> 部门经理 --> 总监 --> CTO

  • 然后给每一个节点设置一个达标能力和一个参考时间。
    • 当我们的能力已经开始可以胜任下一个节点的工作时,就会开始寻找相关机会,最理想的是在当前公司进入下一个节点,如果当前公司提供不了的话,那么就要通过换公司来前进。
    • 当然路线图是可以调整的,比如:
      • 应届生 --> 初级程序员 --> 小组主管 --> 初创公司CTO --> B轮公司CTO --> 上市公司CTO

    • 但不管怎么调整,自己头脑里边要有清晰的目标。
  • 我们总是先在风险最小的路径(比如当前公司)寻求成长不成功时再考虑其他的路径。

准备篇

自我认识自我实现

  • 你该去什么样的公司、做什么样的事情、拿多少钱,都取决于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用来支撑你人生价值的核心框架之一,在你自己没有想明白的时候,没有人能帮你

对于没有人生目标的同学,我有两个建议:

  • 第一,给自己定义一年期的目标。人生的意义都是我们赋予它的。
  • 第二,如果暂时没有发现人生意义,那么就多挣点钱,因为等有一天发现它的时候,一定用得上。

程序员职业的四大象限

  • 雇员象限 E
  • SOHO象限 S
  • 创业象限 B
  • 投资象限 I

职业路线图

  • 职业路线图:BESI,横轴控制力,纵轴影响力(猜测)
  • 技术人员发展之路

  • 【2021-5-3】职业发展路线图:技术线,管理线,业务线。
  • 【2021-6-28】知乎:35岁以上程序猿都去哪儿了
  • 【2022-1-23】职业生涯中体力、智力、社会资源变化趋势
  • 从职业生涯中体力、智力、社会资源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黄金十年:30~40;普通人的常见的几个生存模式(源自:湾区大佬)
  • (1)追热点,手游互联网金融区块链口罩机元宇宙,什么热做什么,这个要脑子灵反应快,反应快吃肉,反应慢舔骨头,将来百年之后对孙子说,你爷爷我这辈子至少做了99个行业
  • (2)守专注,一辈子只做一个行业一件事,五香豆腐干、香辣肥肠、酱牛肉,这个要求耐得住寂寞,将来百年之后对孙子说,你爷爷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香辣肥肠
  • (3)人勤快,通马桶装灯泡修水管补地漏贴瓷砖打家具写代码,这个要求心灵手巧腿勤快随喊随到服务周到,将来百年之后对孙子说,你爷爷我这辈子除了光刻机不会修其他都会
  • (4)抱大腿,一辈子坚持紧跟大腿,紧抱大腿,亲大腿吻大腿,给老爷太太端茶倒水敲背洗脚,任打任骂不放手,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巍然紧抱,将来百年之后对孙子说,孙子你要好好学着你爷爷我这辈子没有抱不住的大腿

市场需求分析

在认识了自我,想清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大致路线后,就可以根据你自己已经掌握的技术,定出你下一步想要到达的节点。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做市场调研了,把符合你标准的公司一个个列出来,去他们的官方网站,从你想要应聘的招聘启事复制下来放到数据库里,样本量稍微大点,至少50份以上吧,然后分词,按词频降序列出来,很快你就可以了解到这些公司对这个职位的要求是什么。如果想知道某个公司的情况,可以找那个公司的工程师吃个饭聊一聊,或者让在那个公司的朋友介绍下,或者在微博上搜一下。

  • 根据需求调整自己的定位
    • 当你了解了市场的需求后,就要开始和自己的能力进行匹配,看看哪些地方是你的强项,这些在写简历的时候要重点突出;哪些时自己的弱项,争取在准备期强化它,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 学会观察技术潮流
    • 如果你要知道什么语言流行,就去看看技术Guru们都在用什么。
    • 从根源上讲,一个技术是否流行,和人们使用技术的方式密切相关。

投资新兴市场和细分市场

  • 新兴市场
    • 新兴市场对程序员来说,就是一种新的语言、一个新的平台、一套新的框架。新兴市场因为刚刚兴起,所以几乎所有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特别适合后进者。
  • 细分市场
    • 如果你只能进入一个成熟市场,那么记得给自己确立一个细分的定位。

源自:程序猿跳槽全攻略-笔记

互联网寒冬

互联网增速慢下来以后,就像传统产业一样,积累了许多不上不下的一线骨干或者小leader. 特征是:

  • 30-35岁,对标百度t6~t8或者阿里p7~p8
  • 有比较丰富的实操经验,在过去几年的行业高峰期成长起来,负责一个小方向,但还没达到真正的“领导层”。
  • 收入不错(大几十万~200万)、有一定积蓄和股票(百万数量级),比大部分行业的收入都强得多,但离一线城市的财务自由还差很远。

如果互联网还能继续高速发展,那就还有把小团队发展成大团队,从大公司小坑跳到新兴公司大坑,让事业再上一个台阶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 业务增长放缓甚至不增长
  • 有前景的创业公司不再大规模涌现
  • 已有创业公司的想象力和坑位变少 就像船在顺水流动,以前不用怎么划也可开的很快,现在水流慢下来,真正需要上手去划了.但又很难像25岁博士一样紧跟时代前沿(还要得少、干活拼、能熬夜),危机感逐渐降临

前两年,许多中型公司扩张很快,或多或少都有点“BAT宁有种乎”、“用大数据和AI助力,把业务扩张成生态“的梦想,对算法和AI人才很舍得给,跳槽升职和薪水翻番不少见。

但是慢慢的,生态梦平台梦破灭,AI也被证明效果有限、回报不高,市场逐渐理性,就出现了现在的行情:

  • (1) 滴滴、微博、知乎、小米等中型公司的骨干和小leader大量出来寻求机会,但好坑很少.
  • (2) 大公司算法部门越来越追求学术影响力,年轻博士吃香。大公司里赶不上前沿的老员工也和(1)一样,处于上不去、不好跳、又不敢走的状态。

长此以往,可能就越来越趋向于金融业的感觉:

  • (1) 整体上还是“高工资阶层”,比大部分行业的工资都高得多,仍然热门。
  • (2) 大公司核心技术部门就像金融业的顶尖岗位一样,人均产值高,倾向于使用高学历人才(容易筛选和稳妥),和金融业不同的是,会更重视学术产出,为本部门打造学术和业界影响力。
  • (3) 中型公司里也有一些收入不错、更偏业务导向的中高层员工,不再不切实际的追求前沿突破。
  • (4) 行业里的大部分人再难以获得前几年那样快的增长机会,经济和心理压力会更大一些,但仍然不失为一个好行业,其它理工科肯定压力更大、更累、钱还更少。

第一批90后30岁了,有人已望见人生天花板

  • 第一批90后30岁了,有人已望见人生天花板

  • 【2019-12-16】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企业不易,导致大多数职场人更不易,这两年尤其。面对这样的情况,每个职场人都应更加注意修炼自己的内功,化解被裁跳槽难涨薪难的困境。

如果问最应该注意什么?我觉得其中之一就是:避免成为企业的“定制化人才”

  • 什么意思?就是培养自己横向的通用能力,不要变成企业的“螺丝钉”
  • 这样才不会遭遇被现在公司裁了之后,就找不到下一个好坑的问题。

怎么培养?可以有下面这三个方向。

  • 1、调整主体,给自己定好发展方向
    • 当你进入一家公司的时候,就要想好:如果我离开这里,还能干嘛?
  • 2、提升能力,让自己成为横向可迁移的人才
    • 在职场上,针对不同阶段的人,要求的能力是不同的。
      • 比如职场新人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多任务高效工作、清晰表达等能力;
      • 小主管又要有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辅导和激励下属让团队提升效率的能力、在公开场合演讲的能力;
      • 而做到更高,就需要有一些战略思维、营销思维,和更全面的领导力。
    • 这些能力,在不同的行业、公司、岗位,都是通用的。
  • 3、提升认知高度,让自己成为纵向可拓展的人才
    • 除了横向可迁移之外,还得纵向可拓展。不只关注其中一个环节,而要有全局观。
    • 比如需要去思考:
      • 这个行业和公司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
      • 对用户、对社会的价值是什么?
      • 你所在的部门和岗位,对公司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 在职场,职位越高,对专业的要求会降低,而对战略全局观、商业敏感度、领导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

做好以上三个维度,你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在的职场挑战。

  • 上班谨记

第二职业

生涯三阶段

  • 如果你以赚钱为目的去做第二职业,很多时候会收获到金钱,但是相应的也失去了收获其他东西的可能性,更可能的是你失去了发展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的机会。

只要年轻就有机会,本职业的收入只要能保证自己的生存(蓝线高于红线),再有盈余投资自己的事业线(绿色的线),就有机会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虽然先开始都是投入而没有实质上金钱的产出,但是事业线的特点是,你自己喜欢,越做越有力量越做越好,不像职业线上,做到后面会疲倦和倦怠,会慢慢进入瓶颈或者平台期。如果以赚钱为目的,第二职业很有可能也和第一职业一样在消耗你,而不是在滋养你。发展第二职业,最好的导向不是结果(金钱),而是兴趣。

链接

技术人员发展之路

技术人员的发展之路

2012年的时候写过一篇叫《程序算法与人生选择》的文章,我用算法来类比如何做选择,说白了就是怎么去计算,但是并没有讲程序员可以发展的方向有哪些。 所以,就算是有这些所谓的方法论,我们可能对自己的发展还是会很纠结和无所事从,尤其是人到了30岁,这种彷徨和迷惑越来越重。虽然我之前也写过一篇《编程年龄和编程技能》的文章,但是还是有很多做技术的人对于自己能否在年纪大时还能去做技术感到没有信心。我猜测,这其中,最大的问题的是:

目前从事技术工作的种种负面的经历(比如经常性的加班,被当成棋子或劳动力等等),让人完全看不到希望和前途,尤其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对未来的越来越没有信心。

同时,也是因为在GIAC的大会被问到,程序员老了怎么办?而在年底这段时间,也和几个朋友在交流中不断地重复谈到个人发展的这个话题。我的人生过半,活到“不惑”的年纪,自然经常性的对什么事都会回头看看总结归纳,所以,在交谈过程中和交谈过后,自己也有一些思考想记录下来。因为我本人也是在这条路上的人,所以,谈不上给他人指导,我同样也是在瞎乱折腾同样每天在思考自己要去哪儿的“一尘世间迷途老生”。况且,我的经历和眼界非常有限,因此,下面的这些关于个人发展的文字和思考必然是受我的眼界和经历所局限的。也欢迎大家补充和指正。

这些东西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就是全部,期许可以让你在年底的时候有所思考,在明年的时候有所计划。

一个重要阶段和标志

在讲个人发展之前,我需要先说一下人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20到30岁

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难题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几乎决定着你的未来。

30岁以前,这个时间段,应该是人学习和积累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就是努力学习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你一定要把时间花在解决问题的技能上。就是说,你一定要练就成的技能是——你能解决大多数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使蛮力埋头加班苦干,当一个搬砖老黄牛的是肯定没有前途的。如果你不幸呆在了一个搬砖的地方,天天被业务压得喘不过气来,我建议你宁可让你的项目延期被老板骂,也要把时间挤出来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多掌握一些技术(很多技术在思路上是相通的),然后才能有机会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因为,比起你的个人未来,项目延期被老板骂、绩效不好拿不到奖金,都不是什么事儿。

总结一下,你在30岁前,工作5-7年,你需要拥有:

  • 高效的学习能力

    。这意味着——基础知识扎实、触类旁通、读英文文档不费劲、有寻找前沿知识的能力、能够看到问题和技术的本质、善于思辩、能独立思考。

  •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意味着——你要高效的学习能力、见过很多的场景、犯过或是处理很多错误、能够防火而不是救火。 如果你拥有这两个能力的现象是—— 在团队或身边的人群中的显现出Leadership。

Leadership并不是当领导和经理,而是一种特征,这种特征有如下两个简单的表象:

  • 帮人解问题 团队或身边中大多数人都在问:“这问题怎么办?”,而总是你能站出来告诉大家这事该怎么办?
  • 被人所依赖 团队或身边中大多数人在做比较关键的决定时,都会来找你咨询你的意见和想法。

如果在30岁之间出现了Leadership特征,那么,你会进入一个正循环的阶段:

  • 因为学习能力强,所以会有更多的机会解决难题。
  • 有更多的机会解决难题,就会学更多的东西,于是就会更强。

上面这个循环,只要循环上几年,就会让你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大大的增加。

注意

  • 要达到这样的特质,需要找到自己的长处、以及适合自己的环境。就像鱼的特长是呆在水里,让鱼儿去追求陆上动物的刺激生活并不靠谱。 一般说来,有这样的潜质的人,在学校中就应该要出现。如果你在大学中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潜质,那么,你在工作当中要加倍努力了

    (注:所谓的加倍努力,不是让你使蛮力加班,而是让你多学习成长,使蛮力拼命是弥补不了能力、思维、眼界上的缺陷的)。

Leadership也有范围的,比如,身边的朋友,工作中的团队/部分,圈内,整个行业。Leadership的范围越大,你的个人发展的选择性就越高。反之则越小。如果已到了30岁左右,还是没有出现这样的特征。那么,可能未来你也很难有这样的Leadership了。而你的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可能也就不多了(sigh…)

读到这里,我必需要说一下,如果你已开始显现出你的Leadership,那么你才谈得上个人发展,这篇文章后续的内容也可能才会对你有意义。

个人发展的三个方向

以我个人短浅的经历和视野,目前只看到的人的发展有如下三个大方向(他们之间可能会有重叠):

  • 1)在职场中打拼
  • 2)去经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 3)追求一种自由的生活

这三个方向,我个人或多或少都体验过,也见过身边的很多人走这三个方向走的比较成功。也许还有别的方向,没办法,现在,我的视野就这么大,所以, 主要谈谈这三个方向。Again,人有资格去走这三个方向的前提是——已有了上面我说的Leadership那种特质!

一、在职场中发展

在职场中发展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通过加入公司来达到人生的发展。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所谓的“职业规划”,但是大多数职业规划只不过人力资源搞出来的东西,和实际其实是有很大出入的。我的人生经历中,有18年左右是在公司中度过的,在过银行,小公司,大公司,民营公司,外国公司,传统IT公司,互联网公司,不同的公司有完全不同的玩法和文化,我的经历还算丰富,但也不算特别成功,这里只分享一些我在职场中的心得(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1、去顶尖公司

去顶尖公司的一个目的就是让你的Leadership的范围的可能性扩大。

因为公司和公司的差距也不小,所以,就算你在低端公司里是骨干份子,但在高端公司里可能只是一个普通员工(就像中国足球队的主力到了英超可能都无法入选)。所以,在职场中,如果要让个人价值最大化,一定要去顶尖的公司。因为顶尖公司里有非常不错的工作方法和场景,这并不是能看书或是交流得来的,这是必需要去亲身体验的。所以说,在顶尖公司掌握的技能,开阔的眼界,通常来说都会比低端公司的要多得多。

另外,每个公司的工作级别都是有相互对标的,比如:阿里的P几对应于百度的T几。国内的一线公司职位还相当,但是如果和国外一线公司的比,那就有差距了,而且差距还很大。比如,Google或Facebook的某个高级工程师,可能就对应于阿里的P8/P9甚至更高。

是的,对于职场来说,如果你在顶尖公司是骨干,那么,你去低端公司,则有很大机会会成为他们高管和核心。就好像你在Facebook里干三五年成为他们的技术骨干,那么你到BAT去成成为高管概率是非常大的。反过来,如果你毕业主去了BAT成为了一个螺丝钉,在天天加班中度过你的青春,你干个十年能成为BAT的高管的概率可能会非常的低。——大公司跳到小公司后的 “溢价”

2、去真正的创业公司

去顶尖公司和去创业公司在某些时候并不冲突。不过,这里我想讲的是,一个技术能力强的人在大公司可能会被埋没掉。因为大公司业务成功后,

  • 大公司在招聘容易:各种高级技术人才都不会成为问题,于是少你一个不少,多你一个不多。
  • 大公司其整个技术体系已经完成,Legacy的问题也比较多,所以,可以供你发挥的余地不大。
  • 大公司更更想要要稳定的系统,稳定必然会产生保守,而保守则产生不思进取。

所以,对于中高级人才来说,在大公司里的能产生的个人价值,可能远远不如那些求贤若渴、没有包袱、可以尽情施展、相对更为灵活和自由的创业型公司。

不过,去创业公司需要小心仔细的挑选和评估,创业公司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也和创始人的因素太大了,所以,需要小心了解创始人和他们的业务情况,想法和理念差不多才能更好的共事。

好多创业公司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创业公司,他们创业有很大的侥幸驱利心理,要小心甄别。因为那不是真正的创业公司。

3、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

首先,有一个不争事实——整个社会是会把最重要的工作交给30岁左右的这群人的。也就是说,30岁左右这群人是这个社会的做事的中坚力量。

所以,这是一个机遇!如果你有了Leadership,你就一定能在这个时间段内赶得上这个机遇——公司和领导对你寄于信任和厚望,并把重要的团队和工作交给你。

于是,你的30岁到40岁就成了一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期,也就是你的事业上升期。如果你到40岁都没有赶上,那么你的职业生涯也就这样了,老有所成的人是少数

事业上升期需要更多的软技能,比如:

  • 带领产品和业务的发展的能力
  • 推行自己喜欢的文化的能力
  • 项目管理的能力——在任务重、时间紧中求全
  • 沟通和说服别人的能力
  • 解决冲突的能力
  • 管理和发展团队的能力
  • 解决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 …… ……

另外,还要明白在职场里的几个冷酷的事实:

  • 你开始要关心并处理复杂的人事

    。尤其在大公司,大量的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关系复杂,目标不一致,每个人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想法。这个时候再也不是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而是, code is cheap,talk is the matter**。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和观察形形色色的人。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在不同的人之间周旋,而不是花时间去创造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 你要开始学会使用各种政治手段

    。办公室政治不可避免,越大的公司越重,自从成为一线的leader的那一天起,你就开始成为“里外不是人”的角色,需要在下属和领导,员工和公司之间周旋。随而级别越来越高,你需要使用更多的政治手段,学会审时度世的站队,学会迎合员工和领导,学会用官员的语言说话,学会此一时彼一时,学会妥协和交换,学会忍气吞声,学会在在适当的时机表现自己,学会波澜不惊,学会把自己隐藏起来,甚至你还会迷失自我,开始学会一些厚黑学,比如不得不在适当的时机在背后捅人刀子……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自己都讨厌的人

听上去真的好无聊,所以,你现在也明白为什么高层们都看上去很忙很累,而且抽不出时间来关心细节问题,因为,他们更多的是要协调整个组织和系统来运转,甚至还要四处周旋,各种博弈,没办法,这是职场的必需的东西!听起来是不是感觉人类很愚蠢?这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你不想或是也没有能力玩这些东西,那么你需要去那些可以让技术人员安安心心做技术的公司。这类的公司,我见过Microsoft、Google、Amazon或是一些创业公司里都有。国内的大公司中也有让技术人员成长的职业成长线,但老实说,表面上看似是一个让人专心做技术的升职成长线,但其实还是管理岗位。

所以,技术人员在职场中的归宿有两条路

  • 到真正的技术公司成为一个专心做技术的人
  • 或是在成为一个职业的经理人

二、追求人生的经历

先说三个故事

  • 第一个,是在阿里的时候,有一天在内网里看到一个贴子,一个做产品的女孩说自己准备离职要去法国学烘培厨艺,引得大家热评。
  • 第二个,是在亚马逊的美国老板,他每年都要去报个培训班学一个技能,比如:厨艺、开双翼飞机、夜总会里的DJ……、甚至去华盛顿去学当一个政客。
  • 第三个,是在汤森路透工作时,一个英国的同事,有一天他说他离职了,和自己的老婆准备用余生去周游世界,我问他是不是有足够多的钱了?他和我说,钱不够,他俩口子的计划是,边旅游边打工,打工打够到下一站的钱就走。他还说,那种用假期去另一个城市的旅游太没意思了,如果你不在那个地方生活上一段时间 ,你怎么能算是好的旅游体验呢?好吧,无法反驳。

我是觉得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如此有意思,令我很佩服。虽然跨界跨得有点猛,但是 Why Not?

在这里,我想说,去追求一种和众人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也是一件挺好的事,比起在职场里有趣地多多了。如果你厌倦了职场,其实为什么不去追求一下不同的人生经历呢。就算你不想去追求跨度比较大的人生经历,那么,在技术圈里,也有很多有价值有意思的经历也可以去的。追求刺激有意义的与众不同的经历的人,其实也能算是一种人生的成功,不是吗?

如果只说技术方面,我个人看到的去追求经历的人,有两种追求的人其实也很成功的:

  • 到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去经历创新。计算机互联网各种技术的创新引擎,基本上来说,就是在美国了。我们赶上了这个时代,也选对了这个时代最火热的行业,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去这个时代的技术发动机那里去经历呢?在美国硅谷湾区,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都在迸发着各式各样的创新,如果有能力有机会,为什么不努力去经历一下呢?不经历一下,老了不会觉得错过了是一种后悔吗?
  • 去经历下一个热点技术的发展。从IT,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再到未来的AI,VR,IoT……,技术创新的浪潮一波接一波的过来,你是想在那继续搬砖搬下去,是想迎浪而上去经历浪潮,还是想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打工也好,创业也好,在国内也好,在国外也好,这些都是形式,不是内容。内容则是你有没有和有想法的人去经历有意义有价值事?人生苦短,白驹过隙,我们技术人员最大的幸运就是生在这样一个刺激的时代,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追逐这些前沿刺激的经历呢?

三、追求自由的生活

我相信“自由”这个事,是所有人的心中都会想去追求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哈哈)

但一说起自由,绝大多数人都想到的是“财富自由”或是“财务自由”,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在自由的通路上,我个人的经历告诉我,其实,你会有很多的不同类型的自由。下面,是我对几个层次的“自由”的理解。

  • 第一层自由——工作自由。人的第一层自由的境界是——“工作自由”,我到不是说你在工作单位上可以很自由,虽然有特例,但并不普遍。我想说的“工作自由”是——你不会有失业危机感了。也就是说,你成了各个公司的抢手货,你不但不愁找不到工作,而且你是完全不愁找不到好工作。试想一下,如果是工作来找你,一方面,你就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作选择权了,另一方面,你都不愁工作了,你完全就可以随时离职去干你想干的事了。此时,你就达到了“工作自由”。
  • 第二层自由——技能自由。工作自由已是不错,不过前提是你还是需要依赖于别人提供的工作机会。而技能自由则是你可以用自己的技能养活自己,而不需要去公司里工作。也就是所谓的自由职业者了,社会上,这样的人也不少,比如,一些健身体育教练、设计师、翻译者、作者……这些都可以算是自由职业者,程序员这个职业中只要不是搬砖的,有想法的,就有可以成为自由积业者的潜质,想一想,你拥有的编程能力,其实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就是创造力,只要你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YC创业公司的slogan),你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技能来养活自己的。如果你通过某些自动化的东西,或是你在App上做了一个软件个体户,让自己的收入不断,甚至你做了一个开源软件,社区每个月都给你捐款捐到比你打工挣的还多,那么你就真正的有了技能自由了。
  • 第三层自由——物质自由。我把财务自由换了一种说法。我个人觉得,除了有个好爸爸之外这种特例的情况,如果你想有物质自由的话,本质上来说,你一定要学会投资,投资不一定是你的钱,时间也是一种财富,年轻更是,你怎么投资你的时间还有你的青春?你要把你的投资投到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人?对于投资这个事,风险也比较大。但是,人生不敢冒险可能才是最大的冒险。这个世界有很多技术不是你能看书学来的,而要只能在实战中学会的,比如:游泳。投资可能也是一种。只有真正懂投资的人,或是运气非常好的人,才可能实现物质自由。

追求自由的生活,其实也是个人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不错的选择。通常来说,自由的人,能力都不差,钱也不会少。因为,他们懂得投资。

也就是说,拥有追求自由能力的的人,不但有领导力和创造力(也可指导大多数人并走在大多数人前面)同时他还懂得怎么投资(知道时间和精力和金钱应该投在什么地方)

(注:这里我没有提精神自由,老实说,精神上的自由我也不清楚是什么东西,因为我还没有见过,眼界有限,所以先按不表了,不然真成鸡汤文了)

总结

无论是在职场中打拼,还是追求精彩的经历,还是去实现自由,我觉得都是不错的个人发展的方向。

他们都有重叠,比如:

  • 你可以在职场中去追求那些刺激的经历的公司。
  • 同样也可以通过加入有潜力高速发展的公司来达到自由。
  • 你也可以通过追寻不一样的经历来达到人生的自由。
  • ……

总之,这里的逻辑是——

  • 能够去规划自己的个人发展的人,通常都是有很多机会和可能性的人。
  • 有很多机会和可能性的人,通常都是有Leadership,喜欢冒险的人。
  • 有Leadership喜欢冒险的人,通常都是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喜欢折腾,懂得“投资”的人。
  • 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人,通常来说,都是喜欢看书,喜欢实践和新鲜事物,不怕艰难和挑战,用智力而不是使蛮力的人。
  • 懂得“投资”的人,通常来说,他们更多的关注的是未来和长远的成长,而不是当下的KPI、奖金和晋升。

插图来自电影《飞屋环游记》

程序员职场快捷路径

【2024-11-25】真实案例:程序员技术最大化变现路径

  • 985或211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进入当时的名牌外企,或国内互联网公司。程序员入行,到业务骨干,再转管理,从大公司跳槽到上升期的小公司,头衔上升,跟公司一起成长,凭借期权,早早财务自由。

职场思考

  • 1、程序员职业生涯短暂,竞争惨烈,如果有条件,早入行早脱离一线岗位,尽早跟同龄人拉开距离。
    • 本科能去大厂(不容易),不建议读研读博(不差钱随意),一方面大厂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专业方面的成长,另一方面也为后续职场赢得了宝贵的年龄优势
    • 字节跳动研发两位高级副总裁,杨震原洪定坤都是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
    • 杨震原负责推荐、广告算法方面的业务,这一块对学历要求最高,团队下面一大票名校硕士博士。杨受益于早入行,并进了当时的头部企业百度。
    •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快手CEO宿华,美团创始人王兴,都是程序员出身,都是本科学历。
    • 杨震原本想读博,没读成,真读博了,财务回报远没有现在高。
  • 2、职场初期不急于赚钱,学本事长经验,为后续发力铺垫。
    • 职场早期目标是进大厂、核心部门锻炼,攒资本。翅膀硬了,视野认知人脉都有了,寻找上升期的小厂变现。
    • 杨震原王奉坤洪定坤,14年去头条,严强2016年去快手,都是非常好的时间窗口。能力有了,后东家的业务进入指数增长期,被投资人追着下一轮融资,同时老板求贤若渴。
    • 另外两位(洪定乾廖宝华)毕业时专业能力毫无疑问都非常强,平台也好,没有及时换车或者换错车,财务回报就逊色一些。
    • 选择“火箭”公司:毕业3-5年,百度T6或者阿里P7,14年底15年初,跳槽去头条,目前都管理100-300号人的团队,一上市,都财务自由了。
    • 择机而动:985硕士毕业,2008-2012在百度,升的慢,2012年T5(或者T4)离职去360,小组长,2014年离职去深圳的小公司,技术总监,2015年跳槽杭州中型电商公司技术总监,2018年跳槽到网易某产品线,高级技术总监,现在是这个一级部门数据智能方面的负责人。
    • 成长模式:大厂积累经验(升不上去),跳小厂,title提升,干几年,平级跳大厂。业务增长放缓,停滞,甚至下坡,一旦内功练成,毫不犹豫,赶紧换车
  • 3、程序员要跳出技术思维,从业务视角来看问题。
    • 某大厂技术出身的副总裁告诫后辈:工程师把合适的技术放在合适位置,解决好麻烦的问题就好,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弄得高大上,实际上就是绣花枕头。
    • 太多程序员早期醉心于技术出不来,戴上耳机,写起代码来一副极客范,凡尘烟火从此与我无关。等到30多岁反应过来,屁股没上去,家庭负担上升,热情逐渐逝去,技术上又经不起后辈的冲击,很是尴尬。
  • 4、市场化的行业,业务能力是底色,首先要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才有立足之地。
    • 人脉能锦上添花,职场中后期,某些关键节点,能带来质变腾飞。
    • 无论求学还是在职场,做好分内事,广结善缘,职场中后期,抱对大腿
      • 李彦宏曾经把自己在美国Infoseek打工时的同事威廉·张,请到百度做首席科学家。
      • 张一鸣把自己在酷讯的老板谢欣,请到字节跳动做主管企业效率的副总裁。
      • 印奇把自己在微软实习的老师孙剑,请到旷视科技做首席科学家。
    • 而一旦谋取高位,招募原来的同僚或下属就更常见了
      • 杨震原洪定坤到字节跳动后,招来了一大票原来百度大搜或者贴吧的部下。
      • 严强到快手后,也招了一大票原来中科院的同学。
    • 肖金梅张一鸣九九房时代的HR,后跟着去了字节跳动,据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最有钱的HR。
  • 5、个人命运,既要靠自我奋斗,也要看历史进程
    • 有些幸运儿坐上了PC互联网时代的高铁,又顺势跳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火箭。好像早生几年,晚生几年都不容易抓住时代技术浪潮的红利。
    • 2019年,互联网流量见顶,4G红利消逝,5G还未来,厂家之间,APP之间都在存量搏杀,到处优化裁员,呆在大厂修炼内功,保住饭碗比较保险,当然也不要忘了留意业界趋势和机会,能力栈上提前做准备。
  • 6、今后几年,大龄互联网从业人员失业,必将惨烈。
    • 因为需求端再也没有了2012-2017年这么大的增量,供给端年轻毕业生一茬一茬从各大院校流水线出厂,排队求福报。
    • 基层执行岗,跟工地上的搬砖工没有区别,在大中型公司都是标准化的螺丝钉,或带通用接口的干电池。新人进来干2-3年就能成为熟练工,相对要价还低。
    • 纪录片《美国工厂》都看过吧,让工人舒服的通用工厂倒闭了,不听话、效率低、成本高的工人,都被开掉了。影片的最后,还有一些岗位的工人,即将被成本更低的机器人取代。
    • 开除你与你无关,因为不需要了。这一点上,中国资本家比美国资本家更直截了当,且毫不含糊。
    • 如果工作几年,职场能力与增长的年龄不匹配,尽早考虑后路。

从技术、管理到业务

  • 从技术、管理到业务

  • 从自己的经验来看,技术、管理和业务工作的本质差异很大,背后需要完全不一样的核心能力。作为工程师,核心技能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系统能力,本质上是如何组合现有的工具、方法和流程,以合适的成本设计一个可靠的系统来高效的解决某个工程问题;作为管理者,核心技能是以团队目标为导向的资源协调能力,本质上是聚焦目标、拆解路径、凝聚共识、协调资源和推动执行,并迭代复盘来打造一支高绩效的团队;作为业务负责人,核心技能是以业务结果为导向的战略、运营和组织能力,本质上是如何根据波特五力的变化来制定战略打法,根据科学的方法来运营执行策略和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组织。
  • 有一本管理学经典《管理梯队》,描述了一个职场人从一个职能到管理最后到业务的全过程(上面这张图从技术人员的角度画了一下职场打怪升级的全部可能性,从左到右分别是技术、管理和业务)。对很多人来说,从技术转管理,或者从职能管理到业务管理,是职场升迁的一种路径。但是,技术、管理和业务的核心能力几乎是完全独立的,一个好的工程师并不意味着能做一个好的管理者,一个好的管理者也不意味着能独立做一个业务,从技术转管理,或者从职能管理转业务管理的风险并不低。那么,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想走从技术、管理到业务这条路呢?我想有三方面原因。
  • 从收益回报上来说,这条路是不断加杠杆的过程。做技术时,通常都是个人单枪匹马去拿结果的。做管理时,技术团队是杠杆,通过管理团队和协调资源拿结果。做业务时,各个职能团队都是杠杆,通过战略、运营和组织来驱动各个团队拿结果。这个杠杆是逐渐加大的,风险也是逐渐加大的。
  • 从个人成长上来说,这条路是不断的扩展自己认知边界的过程。很多大公司的工程师,会在工作五年左右技术能力达到领域专家的水平,发现自己的技术成长曲线变平,这时候有一条转管理的路可以选择。同样,在做管理五年左右时间后,常见的理念、方法和实践已经积累足够了,很多管理者会跳出舒适区去自己创业,面对更加未知的挑战。而在当前这个时代,创业做一个商业产品或服务,对个人的认知和执行的挑战几乎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情。
  • 从价值创造上来说,这条路是提高自己端到端交付能力的过程。我们在职场上能够投入自己的工作时间获得回报,本质上背后是因为我们给公司的客户/用户交付了某些价值。技术工作,通常是很难评估工作价值的,因为产出离最终的客户/用户价值较远。团队管理工作,通常能够说清楚团队的工作跟最终价值的关系,但依然是很间接的。业务工作,一般是跟业务价值直接相关,直接为价值交付负责。
  • 本质上,从技术、管理到业务,是一个不断给自己加杠杆,来驱动自我成长,从而最终提高自己端到端价值交付能力的过程。

技术、管理与业务之间的关系

【2020-7-5】技术、管理与业务之间的关系

程序员的悲哀

  • 想吃技术饭,那就要走专家路线,但是中国软件开发绝大多数是应用,能给得起钱的也是应用,对专家的需求就没多少。
  • 这条路才真的是独木桥,走到后来,你会发现,你潜心研究的技术都是狗屁,不赚钱。
  • 如果只是钻研技术这条路,天花板很低,竞争压力极大
  • 中国最缺的,是懂管理、懂技术、懂业务的人

CTO这个群体

  • 要说技术能力,一群人跑出来七嘴八舌给你出主意。
  • 一说业务,好多人就只是粗糙的背背宣传材料,公司到底怎么赚钱,行业趋势什么样,商业模式怎么创新,两眼一抹黑。对业务的理解就是“代码中的业务逻辑”。
  • 一说管理,全抓瞎,连沟通都费劲,别说激发员工潜力,打造技术COE这种话题了。

作者:上官人

算法工程发展之路

公司组织架构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聊个人职业发展为什么要先介绍公司的组织架构?它和职业发展有什么关系呢?我想说不仅有关系,关系还挺大。

  • 首先,每个公司的组织架构都不同,不同的架构决定了不同的晋升通道
  • 第二,职业路径规划是为了在职场上走的更高更远,所以脱离实际的晋升通道谈规划是不实际的。

你在做职业路径规划时,首先就要了解所处公司的架构情况,明确可能的职业路径有哪些,然后才能确立目标并为之计划和执行。

接下来我就简单介绍下三种常见的组织架构:

第一种是AI LAB。这种模式在大公司很常见,老牌的有以MSRA为代表的外企研究机构,国内的如百度的深度学习研究院、阿里达摩院、头条的AI LAB等。AI Lab可以算是工业界中顶级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汇聚了众多的业界大牛和顶尖人才,做出很多根植于工业界的研究贡献。在这样的结构下,你向上走需要具备的技能和产出、能达到的高度肯定与在研发线的同学是不一样的。

第二种的AI团队是在研发线,位于CTO下面,支持不同产品线和公司级别的AI需求。对这个架构下的AI团队,公司希望它提供的是一种通用的类似于中台的能力。

第三种的AI团队位于不同的产品线上,这种结构在大公司常见。产品线比较丰富,且用户量较大,因此需要有专门的AI团队进行支持。比如在现场与我沟通的一个小朋友,他是腾讯看一看团队的算法实习生,听他介绍了解到腾讯里面团队分工很细致,算法团队和工程团队是分开的,算法团队又分为独立的召回团队和排序团队,每个团队在自己的方向上做的很精细。

以上三种结构是比较普遍的,大家可以对照想一想你们团队在哪个架构下面,你又在团队的什么位置上。两三年后你肯定是想往上晋升的,那在现有的晋升通道下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和产出呢?在向上呢,还需要怎么做?继续向上又如何呢?这些都是需要大家提前思考的。

人才模型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人才模型,在给定了公司架构后,你要怎么做呢?大家可以看这个图,一个大写的字母“T”。这是我经常给Hulu的同事讲的,我们要想象我们的技能就像一个“T-shaped”。也可以比喻为大家熟识的“wide&deep”算法,就是你要走多宽,你要走多深。

有一类人,尤其是我们今天的受众,应该是倾向于偏深的,从而成为一个专家型人才。比如有一个人,他想成为一个专家,我们对话如下:

  • 问:5年之后你想干什么?
  • 答:我想做一个专家;
  • 问:那10年之后呢?
  • 答:更专的专家。

想成为专家很好,但只说专家是不够的,假如说要成为Machine Learning的专家,好像有点太泛了。所以接下来还要问自己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要“专”什么?对于技术同学来讲,大概有三个维度上的专家:

  • 第一,某一项技术的专家。比如说我是强化学习方向的专家,我对强化学习演进的历史特别清楚,过往的技术点有哪些,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有哪些,更重要的是我还为这项技术的发展做出过某些重要的贡献。那我就算是强化学习的专家了,这是一个很确定的。
  • 第二,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家。比如说CV是一个技术领域,这个领域里有很多特定的算法,虽然我不是某一特定算法的专家,但是我都了解,更关键的是我可以利用这些成熟的算法解决特定的业务问题,这也是一类专家;例如推荐系统也是一个领域,也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 第三,某一商业领域的技术专家。比如说拿商业广告来说,它包含了一整套的技术,例如说怎么优化网上广告的配型,比如说怎么做广告的个性化推荐等,你不仅都知道还可以带领团队搞定整个系统的问题,所以你也可以成为这一商业领域的算法专家。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专家,那到底是你想成为上述三种的哪一种呢?有过思考吗?

我们接下来说第二类,与专家相对应的是偏宽度,简称为“杂家”吧,也有三个维度:

  • 第一,全能型算法工程师;这类工程师的学习能力特别强,给他任何一个问题,都能通过快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然后把问题解决;再抛给他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依然可以快速解决。其实在某些类型的企业或者某些阶段的企业,给算法工程师营造的工作学习环境就是这样的,你没有办法决定精专一个方向,因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且都需要你尽快解决。但是大家可以想象在这种环境长期发展下去的话,对算法工程师长期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 第二,可能不完全包含算法工程师,在特定的领域内,你对数据全流程都了解,对数据怎么从头到尾应用到机器学习领域都了解,有点数据科学家的意思。
  • 第三类,在大厂或者大平台有过丰富的经验,用同样的算法解决不同量级的问题;相较于其他没有相关经历的算法工程师,你知道怎么去处理更大的问题面对更大的挑战,这是很重要的优势。

总结来说,即使说你什么都能干,也要想一想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框架下处理什么样的问题。

再说第三类,还有些人在特定阶段要走向管理,转向管理需要具备的技能与前两类又不一样。

其实当你已经是一个领域的专家后,大家都会在继续走专家线还是走向管理线间有过思考和摇摆。但是不管你最终走向何方,一定要知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怎么判断自己更适合哪个呢?那就需要把专家线和管理线对人才模型的要求搞清楚。专家线前面已经说过,我们在介绍下管理人才需要具备的技能。

  • 第一点,“学而优则仕”。怎么理解呢?只有那些已经成为技术专家的人,才有选择的机会。转管理是有门槛的,发展路径会一般是技术专家-技术leader-管理。;
  • 第二点,需要学习相应的软技能。这个涵盖的范围还挺大,简单列举些:如何招人、如何用人、如何保人,领导力,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等等。

如果你未来想要走向管理岗,在技术上一定要有建树,还要提前学习和储备相应的软技能,而不是转过之后在补充。

想辞职?

我发现,身边裸辞的人,慢慢开始回到职场

工作几年后,非常容易陷入迷茫。能学的东西差不多了,未来的路不知道在哪里。这时,不妨停下来,问一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 1、我究竟是谁?我最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 2、相比于别人,我有什么优势和擅长?
  • 3、什么样的环境和事情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我的优势和擅长?

这些问题不好回答,但种下了这个种子,并且为之付出努力,你早晚会得到答案。如果,当前的状态真的特别差,那也不必太害怕,可以就停下来休息一阵。不必害怕没有足够的钱,不必害怕重新开始,相信世界是富足的,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但,请记得给自己一些时间限制,探寻方向不能成为无休止停滞的借口。

  • 维持现状,拒绝改变,是一种逃避;认为换个环境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也是一种逃避,只是更好听、更能自我安慰罢了。我不劝你裸辞,也不劝你留下,我只劝你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 打工和创业的根本区别不是在职与否,而是筹划的是自己的事业还是那份工资。
  • 你能走多远,取决于多精确的知道未来在哪里。否则,走的所有路都是在原地打转。

考虑清楚这三个问题:

  • 1、我真的必须要辞职吗?
    • 在职会导致我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吗?比如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思考和研究,再比如会和工作有冲突
    • 在职和辞职哪个对我想做的事情更有利呢?
    • 我能不能从公司学一些必要的技能、积攒一些必要的资源呢?
  • 2、辞职之后做什么
    • 我要怎么去找到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 我要给自己多久的时间去寻找方向和休养生息?
    • 如果找不到,我要怎么办?还有后路和兜底策略吗?
  • 3、我的收入问题要如何解决?
    • 我有其他的收入来源能覆盖我的基本支出吗?
    • 如果没有,我的现有资金能支撑我过多久?
    • 我的社保等问题要如何解决?
    • 如果只是没有什么激情,你辞职了就会有吗?不辞职就不能先去找到自己的激情吗?

这世上从没有什么救世主,这世上也不存在任何一种简单的方案可以解决你的一切痛苦。辞职可能可以解决你的问题,但同样需要你付出大量的努力去探索。

所以,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在冲动时做出任何决策。认真想清楚,不要让你的辞职,变成逃避困难的情绪宣泄。

辞职后各种形态:

  • 有人看准了自己未来需要某一项技能,所以回到公司去学习。
  • 有人奔着财富自由,追求通过拿到公司的期权去实现。
  • 也有人想明白了自己的方向,进入行业,开始深耕。
  • 他们虽然回到了职场,但此职场已非彼职场。
  • 每一步,都是在为自己已经筹划好的那个未来在做努力,而不再是致力于成为一个能挣钱的高级打工人。
  • 当然,也有人,只是歇了歇,又回到了原来的道路上。

转行

去国企(上岸)

【2021-9-22】作为某中字头央企省公司员工,告诉大家:好的国企真的基本不公开社招,都是开个小口子招一下有后台的人进去。你连招聘信息在哪都不知道,有后台的人已经在准备入职了。能进来这里的人:

  1. 没后台没背景校招,机缘巧合进了
  2. 从其他地市公司调入省公司(集团则从省公司调)
  3. 关系户(2 也有很多关系户
  4. 活都给外包和 (1 的人干

【2021-10-1】现身说法,给在一线互联网的忠告,不要太迷信国企了,国企的好机会真的很少很少。

  • 1、央企在二线的研发中心,普遍往互联网发展。可能比一线还累,但是薪资连一半也没有,比如中国移动,航天科工的研发中心,可能还得出差。
  • 2、金融it现在普遍口碑都很差,卷还没钱,银行子公司这些,农行,建信金科这些,说一个大家喷一个。
  • 3、地方真国企,招聘一年可能就一次,关系户早已经录取了,社招走流程,钱少稳定,比如在省市国资委名单那些,但是普遍工资低。
  • 4、假国企,特点是国资控股,国资委不承认,但是私企运营,就跟牌照代持一样,跟私企没啥两样,人员流动性很高很高。 很多不正规的操作来自于假国企。

如果老铁们可以在一线立足,就别想着退居二线了。一个企业好不好看财力和权利。 这种优势在国企很少,还会越来越少。所以国企给人的感觉是累还没钱,还得像互联网学习提高竞争力。

转金融行业

【2022-4-15】金科人才抢手!华泰猛增2000多名一骑绝尘、中金、招商增员紧随其后,向大厂要人,头部券商招聘更紧锣密鼓

截至2021年底,IT人员超过千名的券商,分别有华泰证券(3169名)、海通证券(1764名)、招商证券(1413名)、中金公司(1285名)、中信证券(1250名)、申万宏源(1111名)、中信建投(1109名)。

  • 除了投顾保代分析师是券商当下的心头好,科技人员也正在成为券商人才竞争的角力点。

券商如今在金融科技转型方面,有了自己更加深刻的用人遐想。这一次,他们将目标直接细化、聚焦到了市场热议的“互联网大厂”。

针对该情况,一位北京券商互金部门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透露,在用人方面,他们部门确实倚重、青睐招聘“互联网大厂”出来的人才,“券商相对互联网是比较偏传统的公司,对于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方法应用相对较慢,而互联网大厂出来的技术人员有着明显的专业优势。不过这也并非一概而论的,还是要具体看人才的特质。”

目前券商对于科技人才方面侧重对产品、运营、前端、后端、客户端及大数据等多元化的背景。一位刚离开互联网大厂打算入职券商的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我是产品这一块的,一方面可能也是受到行业风向变化的影响,一方面券商也确实提出了性价比比较高的待遇,压力上券商会比互联网应该小一点。”

自由职业

  • 详情点击:自由职业之路-How to work for youself
  • 基本路线:从职业技能发展而来,第二曲线(副业)超过正职时,出来单干,人力紧张,成立自己的公司
  • 行业不断下行,互联网“民工”们越来越焦虑,不知道未来改怎么走,迷茫吗?不妨试试这个路子:打磨职业技能→通过自媒体发展副业→辞掉主业全心投入→成立公司出任CEO→积累年龄无关的生存技能,破解35岁危机

个人名气

转行

教育行业

  • 案例1:【2020-3】奇迹课堂:百度测试工程师,她对自己未来迷茫,于是探索出测试培训这条路,在沙河租了个房间,亲自来西二旗地铁站发传单

  • 案例2:【2021-9-3】我从大厂裸辞了,百度工作几年,同时发展副业,职业教育,发生冲突时,决定离职,全力以赴,做教育。她在今年4月就定了一个小目标:年底前建立稳定营收,全职干教育,那时还没有任何一笔营收,甚至不知道能怎么养活自己,但她有个念头:我一定要做到!
  • 「自我优势探索训练营」的第一天,我给大家做了一套测评,其中有一道题是:如果没有人给你收入,让你继续做现在的工作,你愿意吗?
  • 晋升季到来,曾经对这件事最为积极的我,此刻却提不起一点兴趣,上班对我的能量形成了压制,让我畏手畏脚、不能尽情做自己,我越来越迫切的想要破除它。相对来说,暂时性的没有收入还没有那么可怕,了解社保知识后,保障自己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不会断掉。但是我真的会很怕耽误自己的成长,也会很焦虑走弯路
  • 给自己定一个最后通牒:
    • 到什么时间,要做到什么份上(比如营收多少),否则就回去上班
    • 如果要在这个时间做到这样,大致的路径是什么
  • 事实上,我只是持续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快乐,收入仅仅是副产品

读书深造

博士

  • 在职读博:如中科大在职博士
  • 【2021-8-17】优异者:尤洋,2011年保送清华读研,https://zhuanlan.zhihu.com/p/67238945,LARS算法:当今训练ImageNet最快的算法,清华学子尤洋 荣升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青年教授”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7473465

MBA/MPA

【2022-9-16】MBA与MPA:看完这篇,你就知道MBA和MPA该怎么选了

  • MBA:工商管理硕士
  • MPA:公共管理硕士

MBA和MPA的相同点

  • MBA和MPA的报考条件和考试科目相同,都属于管理类专业硕士,注重实践能力,毕业后都是国家认可的双证研究生。

MBA和MPA的不同点

维度 MBA MPA
报考人群 MBA报考人群比较宽泛,涉及各行各业,主要是想在企业管理方面有更深发展的人群报考。如果目前是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群想要跳出体制外,重新选择发展路径,往企业方向发展,也可以考虑MBA。 MPA主要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人群选择报考,俗称“体制内的人”。主要培养在公共部门、政府机关、非盈利机构工作的管理者。
就业方向 MBA的毕业生普遍都是在企业从事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等岗位,或者是直接创业 MPA毕业生大部分还是往体制内方向发展。但随着院校研究方向和课程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甚至是外企、民营企业、私企的员工也可以考虑报考MPA。
课程设置 MBA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企业管理人员,课程设置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市场营销、公司运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 MPA目标是培养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学习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如:城市发展与管理、地方政府政策与治理、教育与卫生管理、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等
学费标准 受报考人群、课程设置、师资情况等影响,两个专业的学费相差甚大,同一所院校MBA的学费会比MPA高出两倍甚至五倍。 如果单纯只是想提升学历无所谓专业的话,那么MPA相对来说性价比会更高
报考难度 MBA总体报考人数较多,所以各地热门院校的淘汰率非常高,每年的竞争十分激烈。 MPA总体报考人数相对较少,院校的招生规模也不大。但热门院校MPA的复试分数线相对都比较高,有一定的淘汰率
提前面试 大部分MBA院校都开设了提前面试 开设MPA提前面试的院校比较少,只有20所左右,而且以985/211院校为主

出书

【2021-5-20】互联网内卷越来越严重,清北遍地,处处高P堰塞湖,工作多年的人,性价比又不如刚工作几年的年轻人,学习速度快,团队产出惊人

保险

【2021-9-8】外经贸金融硕士,专注于中高端人群的金融和法律的财务规划

结束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Share

Related Posts

标题:代码开发规范及测试

摘要:代码开发规范、代码评审及测试知识点

标题:优质视频资源汇总

摘要:汇总优质视频,启发思考,开阔视野

站内可视化导航

文章可视化导读:鼠标划过图形块时,如果出现蓝色光环, 点击即可跳转到对应主题

Comments

--disqus--

    Content
    My Moment ( 微信公众号 )
    欢迎关注鹤啸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