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啸九天 自律更自由,平凡不平庸 Less is More

教育与人生-Education & Life

Notes(温馨提示):

  1. ★ 首次阅读建议浏览:导航指南, 或划到本页末尾, 或直接点击跳转, 查看全站导航图
  2. 右上角工具条搜索文章,右下角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鹤啸九天),底栏分享、赞赏、评论
  3. ★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知识点积累起来不容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谢谢理解
  4. ★ 如有疑问,邮件讨论,欢迎贡献优质资料


总结

【2022-11-15】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如薄纸,却有不屈之心。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有朝一日,必将辉煌腾达!

  • 【2022-1-4】群消息:教育是富人的装饰品,穷人的避难所。富人、穷人才华横溢,富人还是富人,穷人还是穷人!
  • 【2022-11-13】
    • 平等 equality:人平等,左图。
    • 公平 equity:做事公平,中图。
    • 公正 just:做事公正,右图。

纪录片

  1. 了不起的妈妈,
  2. 他乡的童年,
  3. 生门,
  4. 十三邀,
  5. 她在家

教育作用

【2024-6-2】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说:学历是一种残酷的社会设计,学历不是个人选择,是社会速度的一种机制,有三种作用

  • 第一:让你具备一定的技能
  • 第二: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够维持下去,没有学生就没有办大学的必要,老师活着也没价值。
  • 第三:延缓就业,很重要,因为社会上没有那么多工作

这个残酷的社会设计,如果能够尽早的就业,满足自己一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或者家庭的需求,只要能够做到,因为那个学历也一样

视频:彭凯平:学历是一种残酷的社会设计,若能养活自己其实没学历也一样

学校作用

【2023-11-1】学校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毕业证一拿就该回到原本阶层了。

  • 同一个班级上课的经历,让人产生了大家都是同一阶层的错觉
  • 其实大家本来就不是同一路人,只实恰好在等同一个红灯,也不用等到毕业。
  • 其实一放暑假就可以看出来了,有人在美国大峡谷夏威夷旅游度假,有人在电子厂流水线,这学费。
  • 视频

教育意义

【2023-11-17】

孩子天赋过人上交国家资质平庸承欢膝下。又不是十恶不赦,身体健康足矣!没有人因为考试赢得所有,也没有人因考试输掉一生,答卷不过一张纸,未来才是一幅画。

杜克大学 This is water

【2015-7-4】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

教育的本质: 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有意识(Self-awareness),知道什么对你是重要的,学会控制你的想法。

  • 时刻保持有意识状态:This is water。
  • 而反面是无意识,是默认设置,是汲汲营营,是争斗,是一切想法都依照动物本能。

真正受教育的思维方式还有哪些?

2014年,杜克大学的老师和教工们,给2014届的毕业生画了14幅漫画,讲述的他们对新一届毕业生的期许,也正是真正受教育者终其一生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

【This Is Water - 中英双字】这是水—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 1 别过无意识的生活 Pay close Attention
    • 留心观察和体会,别让生活悄然溜走而浑然不觉。
    • 人每天在周而复始忙碌的生活中,常常会忘了自己。而当光阴飞逝,再回首岁月时,我们是否实现了当时的初衷呢?
  • 2 人生选择没有对错 No right or wrong
    • 人人都在为一些人生选择而焦虑操心 —— 比如接受什么样的工作与职位。
    • 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明天是确定的。你需要的只是冷静地计划,然后朝着你认为对的方向勇敢的尝试。
    • 要知道,人生的选择本没有对错,所有的明天,都是前往明天的下一步。
  • 3 “关系”比“索取”重要 Relationships matter
    • 从友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的满足感,比获得某些物质上的东西,会让你更有满足感。
    • 物质本身只是工具,可是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成了它们的奴隶。
  • 4 关注人本身,而非头衔 Respect people over job titles
    • 不以人的职位头衔去衡量Ta是否值得你尊敬,因为头衔所能代表的实在太少了。
    • 人与人之间的能力由很多因素决定,所以一定会有差别,但是人格上却是人人平等的。
    • 不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别人,心胸才会更加宽广,眼界也会更加开阔。
  • 5 学会在拒绝中找机遇 Reframe rejection
    • 重新认识你所经历的拒绝。
    • 无论你正在朝领导者的位置努力还是在组建一个新公司,你一定常常会被他人拒绝。
    • 与其把拒绝看作终结,不如把它视作机遇,并想想为什么。
    • 是你询问的对象不合适吗?是你还未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来胜任新工作吗?时间会证明,拒绝其实是给了你潜在的等待、学习和尝试的机会。
  • 6 价值在挑战中实现 This is your Life
    • 你的个人价值与你所经历的挑战是成正比关系的。
    • 走出舒适区。人们喜欢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因为熟悉会带来轻松,可是也会带来停滞不前。你,甘愿平庸吗?
  • 7 拥抱不确定的生活 Embrace ambiguity
    • Embrace ambiguity.
    • 生命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不是按部就班的。所以你不要害怕生活偏离了计划。勇敢地接受不确定性。
    • 感情、工作和生活就是因为这份由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才有乐趣、才值得。
  • 8 教育让你反思 Stop and look back
    • 受过教育的人懂得反思。
    • 在你迈向人生新台阶时,不要忘了停下了回望过去,思考过去经历的意义。这样会帮助你理解这三个问题:你是谁,你想去哪儿,和你该怎么办。
    • 受教育者知道要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 9 受教育不代表聪明 Educated ≠ Smart
    • “Never confuse being educated with being smart.” 受教育和聪明其实是两回事。
    • 你要知道,真正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人,不仅仅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它包括:愿意聆听、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自由想象、不偏不倚的评判事实。
    • 受教育和聪明共通的那个部分,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 10 慷慨 Be generous
    • 教育让我们学会对人更加慷慨。一个善意的举动的背后,可使他人受到千千万万恩惠。
  • 11 灵感来自阅读 Reading leads to inspiration
    • 保持阅读的习惯将让人更有创意。
    • 你可以主动地阅读专业领域以外的书籍,并作为一种爱好富有激情地进行下去。很多灵感会不经意间从书籍给你的启发中产生,那便是阅读智慧的结晶——创造力。
  • 12 做自己,也要善学习 Be true to yourself
    • “Be true to yourself. Be willing to learn and to be coachable.”
    • 教育让我们认识自己,同时愿意学习,保持一颗谦逊、包容的心。学会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
  • 13 拥有感恩的心 Give back
    • “Give back—serve from a sense of gratitude.”
  • 14 坚持 Stick with it
    • 这或许是老生常谈,但你不该感到厌烦。毕竟生命中的很多价值都由它创造。但你要认清选择: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
    • 教育让我们学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回报是兼具了感恩和慷慨的一种美德。

Pay close attention. This is your life. This is water.

斯坦福 think out of the box

think out of the box = 挑战传统书本知识和理论

Breakthrough Thinking from Inside the Box 跳出传统思维,突破限制

斯坦福 MBA 课程

如何在2小时内,让五块钱升值100倍?

斯坦福大学课堂上,Tina Seelig 教授做了小测试,虽然不是1美元,但也差不多:

  • 她给了班上14个小组各一个装有5美元的信封,作为启动基金。
  • 学生们有四天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完成任务 当他们打开信封,就代表任务启动。
  • 每个队伍需要在两个小时之内,运用这五美元赚到尽量多的钱。
  • 然后在周日晚上将成果整理成文档,发给教授并在周一早上用三分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虽然斯坦福的学生个个顶尖聪明,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这仍然是个不小的难题。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同学们必须最大化地利用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也就是这5美元。

  • 冒险: “拿这5美元去拉斯维加斯赌一把!”,“拿这5美元去买彩票”!—— 承担极大的风险,几乎不可能完成。
  • 普遍答案: 先用初始基金5美元去买材料,然后帮别人洗车或者开个果汁摊。—— 这些点子确实不错,赚点小钱是没问题。
  • 打破常规的办法,考虑不同的可能性,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

最宝贵的资源并不是这5美元! 别被题目限制住

挣到最多钱的几只队伍几乎都没有用上教授给的启动基金。

  • 把眼光局限于这5美元,会减少很多的可能性。五美元基本上等于什么都有没有,所以他们跳脱到这五美元之外,考虑了各种白手起家的可能性。
  • 努力观察身边:有哪些没被满足的需求。通过发现这些需求,并尝试去解决,前几名的队伍在两个小时之内赚到了超过600美金,5美元的平均回报率竟然达到了4000%!

创造奇迹的办法:

  • 有一个队伍发现了大学城里的一个常见问题——周六晚上某些热门的餐馆总是大排长队。
    • 商机,向餐馆提前预定了座位,然后在周六临近的时候将每个座位以最高20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那些不想等待的顾客。
    • 男学生负责联系餐馆预订座位,女学生负责去找客人卖出他们的这些座位的使用权。使用电子号牌
  • 在学生会旁边支了一小摊,帮同学测量自行车轮胎气压。如果压力不足的话,可以花一美元在他们的摊点充气。
    • 一小时后,调整赚钱方式,不再对充气服务收费,而在充气之后向同学们请求一些捐款。收入骤升
  • 最宝贵的资源既不是五美元,也不是两个小时的赚钱时间,而是他们周一课堂上的三分钟展示
    • 把三分钟卖给一个公司,让他们打招聘广告。简简单单,三分钟赚了650美元。

“当遇到问题时,先找出看起来最明显的解决方法,然后将它排除掉。好,现在可以开始思考其他的解决方式了。”

5美金挑战: 如何在2h内用5美金挣钱?

世界各国教育

韩国教育

  • 【2021-2-28】韩国KBS的纪录片《学习的战争》,读书笔记: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
    • 该纪录片筹备数年,拍摄历经18个月,走访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法国,英国,以色列,印度等全世界教育先进的地区,调查了解这些地区教育的特色和优缺点,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目的是帮助所有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了解全世界各种先进的教育,好在哪,为什么好,和哪不好,让读者在全方位了解这种教育方式、理念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真正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教育方式。
    • 韩国:为了“现实”而拼命学习
    • 中国: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学习战争”
    • 日本:执着于“标准”的教育
    • 印度:世界上最难的考试
    • 犹太人:以家庭本位出发的能力型教育
    • 法国:最重视哲学教育的国家
    • 美国:精英教育的相互分享模式
    • 英国:一对一导师制
  • 什么是最好的学习和教育?
    • 在走访了全世界教育最先进的地区实地走访考察之后,我们发现,东西方的学习和教育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 东方人学习为了家人,西方人为了自己。
    • 东方人更看中努力,西方人更看重天赋。
    • 东方人更注重共性的感受,西方人更注重个性的体验。
    • 东方人在基础教育方面占优,西方人的启发式教育更灵活。
    • 东方人更注重智慧,西方人更注重知识。
    • …… ……
    •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源自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东亚文明源自水利农耕文明,这种文明安土重迁,注重集体协作(兴修水利),注重努力(精耕细作);与流动性大的海洋文明,注重个人的强悍(注重个人)和选择更好地机会(注重天赋)以获得更多利益,有性质上的差异。
    • 实际上,这次历时18个月的实地考察,最大的意义在于,“最好的学习和教育”不会仅仅停留在某个国家、某个族裔、某种模式。对家长和所有教育从业者而言,不去偏信某一种教育模式和理念,而是根据孩子的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特点,结合孩子长大后所必须面临的社会竞争环境,选择最适合孩子自身情况的教育方法,这才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 【KBS纪录片】学习的人.Homo.Academics,一共五集

美国教育

美国教育制度

【2024-3-10】图解美国教育制度 参考

学渣更容易融入美国社会

  • 【2021-11-21】呼兰脱口秀:讨厌的学霸-音频视频,学渣更容易融入美国社会

【2023-11-13】脱口秀不是法外之地,罗翔调侃李诞,视频

美国教育阶层化

美国教育的阶层化:

  • 上层培养领袖
  • 中产培养精英
  • 下层培养螺丝钉

【2020-10-9】美国教育的阶层化:上层培养领袖,中产培养精英,下层培养螺丝钉,旅美作家、教育问题研究者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在他的《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中,基于自己的亲身感受,分析了美国不同阶层的教育,指出了国内大多数人在中美教育上的一些不太全面的认知,值得一读。

  • (1)底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
    • 普通工人阶层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流程。整个教学充满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程序,几乎没有做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
  • (2)中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艺品,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
    • 美国一般中产阶层的学校也是这样,一切为找工作和上大学服务。专业人士(医生、律师)阶层的学校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收入不菲,对生活和职业都有很好的规划
  • (3)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
    • 资本家阶层,学生家长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和拥有者,他们当然没必要训练怎么遵守别人的章程,他们不用关心怎么用漂亮的简历取悦雇主。
    • 这个阶层的学生学的不是怎么遵守规则,而是怎么制定规则。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决策和选择。
    • Greate!上可以查到美国中小学得分
  • 思考:阶层比分数重要,因为各阶层的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
    • 现代流水线式的教育只能把人送到第一层;
    • 想要进入第二层,家庭必须出力,争取去精英大学;
    • 而第三层,则几乎完全是家庭个人的事情,学校教育的作用很小。
阶层 定位 目标 备注
底层 工具(螺丝钉) 找工作 螺丝钉,遵守规章制度,没有选择、决定的机会
中层 工艺品(精英) 提升个人价值 一般中产学校也以找工作、上大学服务
医生、律师阶层学校强调创造性、独立性
高层 主人翁(领袖) 欣赏、选择、改变世界 资本家阶层,家长是国家统治者、拥有者,关心的是怎么指定规则,教育核心是决策、选择

等待超人

读书翻身

马驹桥

【2023-8-20】北京马驹桥实访,日结工的一天,头条视频

二本学生出路

【2022-11-20】一个二本老师的人生实验,一群寒门学子的20年

  • 绥化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黑龙江及中西部地区的县城和农村。他们是下岗职工、农民和农民工的子女,贫困生超过1/3,有50%以上的学生需要靠助学贷款和打工完成学业。来绥化上大学,是很多人第一次坐火车或出远门。
  • 艾苓是绥化学院的写作课老师,执教17年,接触过的学生超过3000人。她把绥化学院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梢”,把这群贫困生称为“泥泞中的摸爬者”。
  • 从2017年开始,艾苓先后采访了200多名绥化学院的毕业生,试图通过梳理这些贫困生的故事,探究贫困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作为我国偏远地区二本院校的缩影,绥化学院学生真实的成长历程,或许能回答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最关心的问题:出身寒门的人,是否还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 2017 年初,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贫困生调查说明》,邀请绥化学院的学生参与采访,想通过梳理这些贫困生的故事,弄清楚贫困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反响超乎想象的热烈,最终,我得到了一个由好几百人组成的数据库。我选择了2000年后毕业的学生作为采访对象,在我看来,2000年是中国教育内卷的开始,这一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取消了毕业分配制度,家庭出身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更加明显。采访从1月持续到9月,我走访了200多名学生,记录了70多个学生从出生到上学,从毕业求职到结婚买房等各个人生关键阶段,最终选取了56个孩子的故事,写进《我教过的苦孩子》这本书中。

风雨哈佛路

【2022-11-6】励志片:从贫民窟到哈佛,她创造了奇迹,若你正绝望就一定要看看,真实故事改编

垫底辣妹

【2022-11-6】韩国电影:垫底辣妹,真实事件改编:倒数第一的女学渣,高三一年逆袭,考上最顶尖大学

家庭教育

【2024-1-20】家有儿女:20年前就有的前卫教育方式,现在家长却还是用的老一套

  • 家长都自以为是,不愿承认自己教育无能
  • 家教的教学方法:费曼学习法,鼓励法,设置目标,自驱式学习(对赌协议),积少成多(扣压岁钱→背单词),人生不是只有学习,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教育孩子

【2022-1-14】德校招育儿:12句话,正确的夸孩子, 哥伦比亚大学硕士,老外观点:大部分家长不会夸孩子,夸孩子是孩子优秀的开始(种子),不要夸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

  1. 夸努力:这么多作业都做好了,你真努力
  2. 夸态度:今天去学画画时,我发现你特别认真
  3. 夸坚持:这件事挺难的,但是你没有放弃
  4. 夸思考:这个解决办法很好,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5. 夸习惯:发现你今天写完作业,书包放得很整齐
  6. 夸善良:爸爸看到你帮助受伤的同学被书包
  7. 夸独立:你是个很独立的孩子,因为你都可以自己起床,不需要爸爸叫了
  8. 夸勇气:上台发言挺难的,但我看到你很勇敢,上去发言了
  9. 夸信用:说好每天只玩30分钟的手机,你说到做到,真守信用
  10. 夸细心:今天你提醒爸爸带雨伞,真实个细心的孩子
  11. 夸领导力:你带着好几个小朋友排队荡秋千,你真会领导
  12. 责任心:出门时,你一直拉妹妹的手,你真有责任心

【2022-1-3】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这十条能中五条以上,孩子长大可能更有出息。

  1. 情绪稳定的家庭。
  2. 好好说话的家庭。
  3. 有仪式感的家庭。
  4. 作息规律的家庭。
  5. 爱看书的家庭。
  6. 允许孩子犯错的家庭。
  7. 懂得放手的家庭。
  8. 环境整洁的家庭。
  9. 父母恩爱的家庭。
  10. 奖惩分明的家庭。

【2022-1-2】如果你的孩子在十岁左右,这个视频你一定要看看;孩子正确的三观建立在10岁左右,

  • 1、爱自己:有时候连妈妈都烦,要不要期待所有人都爱你,但是一定要喜欢自己
  • 2、学会赞美/肯定他人:受到帮助,及时感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人际圈子不断扩大
  • 3、努力学习才有更好的未来:学习是为了自己,提升生活技能、工作能力,变得更优秀,而不是为了任何人,包括父母
  • 4、适度消费观:钱是为人服务的,买必备的东西,但不要但便宜,还要体谅父母,挣钱不容易,不要攀比,量力而行
  • 5、规则与生命:遵守规则成为有修养的人,但当生命受到威胁时,所有的规则都不需要遵守,生命才是最宝贵的
  • 6、心态要好:凡事不要纠结对错,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不要计较公不公平,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心态的好与坏
  • 7、终身学习:天道酬勤,一懒毁所有,终身努力是最智慧的选择

名校光环背后

衡水中学

【2021-10-30】“复读时去了传说中的衡水中学,看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三观被颠覆了…完整版

北大刘丁宁

刘丁宁

  • 女,高中毕业于本溪市高级中学
  • 2013年和2014年两届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
  • 2013年高考,刘丁宁考出了668(含加分10分)分,为辽宁高考文科状元,被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
  • 2013年10月,刘丁宁离开香港大学重回母校复读,只为追寻纯粹国学。
  • 2014年高考,刘丁宁以666分再次获得辽宁省高考文科最高分,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网友评价“彪悍的人生也不需要解释”。
  • 2023年12月29日,博主 “在下辉子”(以下简称“辉子”)发视频介绍“弃港大选北大”女孩刘丁宁现状,目前她在教育行业工作。她称,一直到大二才敢回看之前的采访,以前很在乎外界评价,但现在释然了。之所以退学港大选择北大,是内心的一种执着,想在青春能沉浸在文史哲艺术里

大学期间曾遭遇校园霸凌,收到很多“莫名其妙地指摘”。她参加戏曲方面的社团,她非常投入地为一次演出参加了半年地排练,却遇到同学排挤,对方说:“你再来排练我就报警了,不要觉得你天下第一。”这件事对她的伤害十分巨大,“你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感情去做你的事业,但是不被理解。”

北大杜青云

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15岁进北大,退学复读考上清华,我不想再当「做题工具人」

  • 小镇做题家:杜青云,湖南张家界农家子弟,15岁以湖南省第二名考入北大,按父母意愿进入光华管理学院,然而室友家庭背景很好,功利心较重,边缘化农村学生,转寝室申请被辅导员驳回后,杜青云开始抑郁,失去方向,完成自我重构后,大三重新高考,再次以湖南省第一考入清华
    • 父亲夸“乖”,实际上是一种驯化,工具人,培养奴性
    • 考第一又怎么样呢?只是某种规则上胜利者,被驯化,并没有多厉害
    • 周围人经常说我是神童,伤仲永,被父母带出去炫耀。
    • 有北大学生到社会上分享学习心得、人生经验,是一种很功利的行为,大家只看重成果,而忽略这个人,这很危险,分数绝对不是一切,我不会参与这些事情

北大硕士厌倦北大身份

“如果能重来,我宁愿从未来过北大这座‘神坛’” 完整版

  • 2007年考入北师大,毕业后回山西当老师,两年后,考北大研究生、博士
  • 按道理,没背景的北大毕业生应该极大利用北大名气为自己获取最高收入的社会地位,最好的工作,然而,社会地位和收入对我来说,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这是我觉得难受的原因,我想做的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像政治学里的天下为公,而现实却无能为力,所以开始抑郁。其实也可以放弃这些责任,每天躺尸,也挺开心的。只是受限于现实,父母养老,物质问题,已经没有那么多资源和胆量了
  • 我不愿意跟北大光环绑定,别人问我哪个学校,我一般说北师大,而不是北大,也是凡人,并不能比别人高多少,不一定能满足大家的高预期。北大读书时我常说的是:我自己是个垃圾我自己知道,但你们是垃圾却不知道。到底是北大让我失望,还是我看低北大了?身边同学也这样,来之前把北大想的很好,来之后发现并不是这样,在巨大落差中给自己寻找一个坐标,成功就过得开心,失败就我这样。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离开北大。外人觉得在未名湖读书一定很舒服,而我却觉得太压抑,赶紧离开。我不会去博雅塔拍照,都是围城
  • 那些985、211毕业,工作光鲜的人,其实并没多少选择,人生只有一个单行道,那就是好好学习,找个世俗眼中的好工作。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因为那些想法早就被单行道人生淹没掉了,这样的人不可悲,这样的社会才可悲。社会是个结构,人跟结构互构关系,人被社会限制,也可以改变结构。
  • 当代青年的心理状态急需得到重视,30岁左右的人没几个开心、舒适、放松的,没什么人生目标,但仍然觉得压力好大,尤其北京的。现代人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进步,但是不知道朝什么方向走,不停的走,越走越快,越走越累,要死要活,不知道路的尽头在哪里。个体有什么解决办法?跟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对抗,这是一个出路,尽管对抗并不能持久,还是得跟自己的欲望、周边环境和解,我也一样迷茫
  • 学霸感觉好,但会带来无形的压力,要持续保持优秀。当进入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标准已经不是优秀这么简单时,这种心理压力(思维惯性)就会成为巨大的精神加锁。比如考上北大后,过得并不开心,因为优秀标准建立在横向对比上,要比别人强,才觉得优秀;差生更需要关怀,特别缺爱,成绩不好已经够难过了,老师还那样对待,智力、应试能力很多是天赋,拿成绩全盘否定一个人,特别残忍。其实只要一个小小的表扬,就能开心很久。我当老师时,对把差生座位往后放的行为当众表达反对意见,不管成绩好坏,都会一视同仁,下课原因跟差生聊天,成为好朋友,到现在都还在联系。
  • 李雪琴说自己是北大废柴,但至少给人带来快乐,而我给大家带来痛苦。彩超查出甲状腺恶性肿瘤不影响寿命,但影响家人关系,没必要非得找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大夫。哲学上有句话:向死而生。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肉体局限性,可能很多事情做不了了,进而缓解了焦虑,想做什么赶紧去做。

原生家庭

视频地址

年龄越大,就越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人是形形色色,天差地别的。有的人我们一生都无法理解,而他们也永远无法理解。我们以前总以为人的性格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形成的,可后来才知道,原来大多数人的一生从他们出生开始就已经被注定了

  •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两个家庭,一是出生和成长的家,另一个是自己长大后组建的家。
  • 而第一个家对我们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没错,就是原生家庭

每个人年轻时都在想方设法的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我们和我们的父母也都一样,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父母之所以会决定要一个孩子,其实都是出于自身的需要

  • 比如想要和大多数人一样有个自己的孩子,想要有个孩子传宗接代或给自己养老送终,想孩子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更多的快乐,想要在夫妻情感日益淡漠的时候要个孩子来调剂下生活的。

真相是,极少有父母单纯是为了想要见证一个生命的成长,而不求任何回报的去生下一个孩子,抚养一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被动的,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有生育的能力,却不代表每一个人都有能教育好孩子的能力。但可笑的是,父母这么重要的岗位竟然是不需要学习的,只要有生育能力就能上岗

大多数父母自己活得浑浑噩噩,却在用各种自以为是的方式管教和影响着孩子。

  • 他们以为自己一直在付出,其实只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将孩子培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而非发挥孩子的天性和特长。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 更有些父母人云亦云,朋友的孩子上补习班,他的孩子就也要上,邻居的孩子考了100分,他的孩子考95分就不行,同时带孩子到国外旅游,他看了照片就马上也开始订机票。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本质上是自己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见

太多的孩子从小就在负担着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就像当初为了满足大人才被送到这个世界上来一样。扪心自问,这些真的都是为孩子好吗?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的翻版,孩子更不是你家大号练肺之后重开的小号

而以上这些荒唐的做法,与父母的认知有关,与孩子无关。

  • 不健康的原生家庭能把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生吞活剥,看看那些受点刺激就用极端的方式去表达反抗的孩子,再看看那些后天自卑自闭的孩子,现在满大街的行。走的人们虽然大多表面光鲜亮丽,可内心满是创伤和畸形的也不少。

有句话:好的原生家庭将治愈你的一生,不好的原生家庭将用你的一生去治愈

也许你也遇到过很多中年或老年人,尽管已经离开原生家庭很多年,尽管已经耗尽半生去原谅和化解那些负能量,却依然一提到当年就泪流满面,无法平复。

这世上的父母分为两种,一种是成为孩子一生的榜样,一种是让孩子决心永远不要活成他们那样。

如果一个人

  • 习惯性的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暴,那么在他的原生家庭里一定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因为他就是看着这些长大的。
  • 做事没有担当,没有责任,那么在他的童年时期也一定被无数次的辜负过。
  • 非常自卑、自闭,没有主见,那么在他的原生家庭里,大多有个非常强势的母亲
  • 独立又冷漠,内心缺乏安全感,那他的父母一定经常冷战或已经离婚。

还有那些在原生家庭里极度缺乏爱和呵护的人,一旦走入社会,如果得到一点异性的关心或爱,就会如同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一般,任由对方不断欺负和打压都不敢放手。

所有原生家庭都会无一例外的影响再生家庭,而再生家庭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代代相传。当然,说原生家庭,并不是把过往的不幸统统甩给父母,而是为了帮助你找出自己性格缺陷的由来,并学会自我更新,更要避免下一代继续受到影响。

其实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包括我们自己和父母。人生是条不归路,但是不需要每个脚印都承载成长的厚重,因为只有往前走,才会有更。每个旅程,愿每个承受过原生家庭不幸的个体都能迈向新生,愿每个曾饱受原生家庭折磨的灵魂都能得到安然的蜕变。

精英教育

【2024-1-10】接触港圈大佬后,对精英教育彻底怯魅了

最近和几个大佬客户聊天,一提到小孩教育的问题,大家基本都一个想法:上国际,去藤校,最后留在国外,或者回来继承家业😂

乍一听好像没毛病,很多中产现在也在效仿这个路子,但与依旧在卷精英教育、尤其对藤校有执念的朋友分享几个认知:

  • 1 藤校不是唯一解
    • 对藤校高看一眼, 源自东亚人对单一价值体系内【线性排名】的刻板追求🙅。
    • 国内就是清北,国外就是藤校,但其实从教育资源来看,UCB、UCLA 等公立大学完全不差,而且录取的考核体系更接近中国高考(学习够好就可以),学费也低(尤其对州内学生)。其实很多美国家庭都会因为性价比的考虑,舍弃哈耶普、选择公立校。
  • 2 弄清楚精英教育的本质
    • 想卷精英教育,必须先理解精英教育到底是什么,想达成什么目的,为了这个目的成为什么样的学生。
    • 藤校要找的是未来能给学校长脸、能给校友捐钱的,所谓“最有可能成功”的人🤔
    • 拆下去只有两类:世家门阀继承人(所谓z-list关系户),或按照藤校标准判断的有才华有潜力的人。【我们能卷的只有后者】,前者的人生本来就不需要卷😅
  • 3 标配育儿公式可能并不管用
    • 爬藤是一场藤校筛选眼光和家长/学生刷履历之间的博弈。藤校希望找宝藏野生人参,而中国家长最擅长在大棚里培育整齐漂亮的激素萝卜。众所周知,亚裔名额是被人为限制的。
    • 当【完美标化成绩】+【一门接近专业水平的乐器】+【一项非对抗性体育运动(花样滑冰、游泳等,谷爱凌之后的滑雪)】成为标配,那藤校一定有新的、不透明的偏好条件来实现极低的过筛率⚠️
  • 4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 爬藤并不难。本质类似打游戏,只要搞清楚任务胜利条件、所选角色、装备体系和资源分配,接下来按部就班地执行就行。【最难的其实是运气】,即使做到一切,最终是否真的能被录取也像抽奖

所谓顶级精英教育光环并没什么用。这只是一种来自藤校的主观筛选,与是否成才顶多只有一些相关性,并没有因果性。换言之,如果你的孩子真的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去哪里都会闪闪发光✨👍

上海教育

上海户口

【2023-1-18】2022年上海居住证积分满120就能落户上海?

2022年上海落户方式:

  • 1、人才引进落户上海:这个方式对个人或者公司要求比较高。
  • 2、上海居转户落户上海:这个方式对申请人要求相对较低,只对居住证持证年限、社保个税缴纳基数有要求,学历甚至可以不做要求。
  • 3、留学生落户上海:得是海外留学归国的人员,并满足一定的学历和工作社保缴纳要求。
  • 4、应届生打分落户上海:这个打分不同于居住证积分,是针对学校、个人获奖情况、成绩等等来看的,必须是全日制应届毕业生。
  • 5、结婚投靠落户上海:结婚满十年,对于社保缴纳这些没有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积分满120就可以落户上海,上海居住证积分120积分对于落户上海来说没有直接作用,但是个别区为了卡掉一部分人就要求满足120积分,为了日后办理居转户顺利,可以先把120积分办起来,而且对于非沪籍人员来说作用也很

落户上海的条件,就五项

  • 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
  • 持证期间按规定缴纳上海市社保累积满7年
  • 持有上海居住证期间累积缴纳个税满7年
  • 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期间近四年满36个月2倍社保或者有中级职称
  • 符合上海市或国家的计划生育规定。

上海居住证120积分的用途

  1. 孩子们可以在上海参加中、高考
  2. 孩子可以在当地缴纳医疗保险。
  3. 免交房产税
  4. 公租房等其它福利政策

积分落户对比

  • 上海:按分数落户,跟自己比
  • 北京:按排名落户,跟别人比

评论:微博

  • 上海2021年落户了97628人,相比之下,北京积分落户6000多人似乎太儿戏了
  • 不去想办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运作能力,单纯靠疏解缩减人口来缓解大城市病,置广大北漂的切身利益于不顾,造成众多孩子转学回老家,家长辞职回去陪读,这是懒政、不作为!是对人民的不负责!谁为几百万北漂想过这事?

上海行政区划

【2023-12-15】全市共16区(7市区,9郊区)[7,5,3,1阵型]

  1. 黄浦区(10),静安区(14),徐汇区(13),长宁区(10),普陀区(10),虹口区(8),杨浦区(12)
  2. 闵行区(14),宝山区(13),嘉定区(12),青浦区(11),松江区(17)
  3. 奉贤区(11),金山区(10),崇明区(18)
  4. 浦东新区(36)

参考

北京教育

详见站内专题:北京生活指南

湖北教育

2002年,黄高卖入学名额,县一中(蕲春一中)提前优录,组建清北班

(1)2002年,蕲春一中偷偷组织提前优录考试,中考提前批招生,全县top60,组成清华北大班,与普通版教学独立,提前上课,每次考试根据成绩调整座位,压抑;其中有人偷偷离开,参加黄高预录、中考,最后只剩下51人

  • 叶鹏,易伟在这个班,提前优录进去,导致茅山镇中第3-4名去了黄高,高李娟,王武峰(中考逆袭),后来高考还是说明了学校因素没那么大,叶鹏去了中山大学,易伟西安交大,高李娟勉强一本,复读后去了华科,王武峰去二本学校;
  • 清北班51人,50个上一本,一半在武大、华科
  • 记得初中同学还有个爆发力很强的,张金国,正常中考,年级第三,后来在一中一次考试中,拿到第四名,把清北班都压去了…

彭思张体学中学:几次考试,月考,四校联考什么的,我们4个一直都是年级前几名,成绩稳定,当时学校考虑,以前每年彭思都有几个上黄高的,学校就觉得我们几个人上黄高可能问题不大,但是没想到,那年一中搞了个提前批考试。每个班抽调了5-10个人去一中,参加那个预录考试。考完后,我跟张明两个人是进了前60名。隔壁班三二班,那两个成绩最好的反而没有进前60名,而是排名第3-5左右。后来班主任就慌了,觉得觉得坏了,这俩人儿要去了一中的话,那我们班可能没人儿能考黄高了,然后,班主任就多了个心眼儿,隔壁班的班主任提前想到了这个事儿,故意叫那两个成绩最好的学生考的水一点儿,别考那么好,好好考黄高去,但是我们班主任就没有交代这个事儿,我跟张明两个人,真的考的就考进去了,班主任后来使了个法子,叫我们去优录班,因为好像是提前两三个月,就去那个班里去上课去了,班主任就把我名字给留下来了,把我给扛下来了,就没让我去。

但是后来就情况很意外,我其实是想去,而班主任想叫我考黄高。张明去了一中的优录班,但是,他在那儿读了一个月后,不想读了,想去黄高,我们俩人反过来了,但是一中当时有60个人去了,进去之后学校就直接把那批学生给封锁了,正常上课,下课,去食堂吃完饭,晚上自习,直接回宿舍睡觉。把门都锁上,那批学生出不来,而张明就非要去黄高考试,就半夜趁老师不在,偷偷的从寝室里面翻墙爬出来了,彭思的老师就把他接走了,送去黄高考试,后来去了黄高;那个班刚开始60个人,加上中途有自己离开的,走了七八个。再到了高二,分文理科,然后又分文理科儿,去了2个文科班的,所以最后就剩下51个人。人走之后,学校没有再招,因为觉得再招的话,上课进度已经跟不上了,他们从初三下学期开始,就开始上高中的课了,一直稳定到51个人不变了。彭思那一届最后想考黄冈,班主任觉得我们几个人能考黄冈那几个人,结果都没有考上黄冈,都去了一中。

彭思中学老师,属于那种领导干部制,像是当年羽毛球队一样,领导说让谁上,就让谁上,让你下,就让你下,所以谁去谁不去,这个事儿班主任也没有跟我们商量,自己决定了,可能是觉得,比如张明,成绩挺好的,一中看上了,然后可能喷中学也怕得罪一中,所以,就把他给放了。然后觉得,我还是有希望冲一冲黄高的,然后就先把我留下了,结果后来那一届,也就那个张明是从在一中那个优录班儿读了两读了个把月,然后又去参加了黄高的那个优录考试,他就那么跳去黄高了。我跟张明后来在高一高二左右放暑假,聊了聊,他跟我讲当年的事儿,当时蕲春一中使了这个招儿,把黄冈中学的老师给搞毛了,黄冈中学,没想到一中不讲武德,以前我们都是中考招生,按按成绩分数线招,你提前招生,所以就给那帮学生就放那个烟雾弹,就说忽悠那帮就是在一中提前批读书的学生,说愿意去黄高的到我们这儿来,考个试,过了成绩的我们都招,都要,结果一中的那些学生,就有很多人都想去黄高,黄高的那个优生考试特别简单,基本上就是普通的题你做对了,你只要做了,基本上就能过。

2002届茅山镇中挺厉害,两个优录,两个黄高

(2)中考印象:中考在张体学考,老师们在考场外面放风,最后五分钟让我们相互之间对答案,我身边一堆教师子女,看他们抄,我也坐不住了,抄了别人的一个选择题,结果原来对的改错了…两分没了,刚好卡在录取线下两分,间接失去了一个一中指标,改变王攀的命运,初中毕业就去上海学裁缝…班主任叶海霞总跟我说,要是多考两分该多好… 考数学太紧张了…高考,考研都是栽数学上了。 县一中招生组成:三三制,①线上生,②线下生,③花钱,总共一个年级1600人…

(3)横车高中,全县 教学,卫生伙食 条件 最差的 学校,伙食都 赶不上 我初中的 伙食,好几次 晚上没吃好, 刷脾气, 没上 晚自习, 跑宿舍 睡觉

香港教育

详见站内专题: 【看世界】香港篇

结束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Share

Related Posts

标题:财务自由之路-financial-freedom

摘要:如何走向财务自由?

标题:香港生活 - Life in HongKong

摘要:香港生活点点滴滴

站内可视化导航

文章可视化导读:鼠标划过图形块时,如果出现蓝色光环, 点击即可跳转到对应主题

Comments

--disqus--

    Content
    My Moment ( 微信公众号 )
    欢迎关注鹤啸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