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
好日子才20年
【2024-9-21】tiktok 视频,今天的好日子才过上没几年,真正的突飞猛进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
- 2000年, 广州、深圳还有飞车党、砍手党,抢劫手机和财务,胆敢反抗就砍手
- 2006年5月,国士
钟南山
也曾被抢过电脑包 - 2007年1月1日, 逼的羊城全面禁摩,至今没有恢复。
- 整体富裕后,城市加强治安,年轻人有了出路,外出打工挣的比飞车组更多,没有风险,所以经济发展使得更加安全。
- 失去生存土壤的飞车组,在手机普及降价、电子支付兴起, 没人带现金以及完全禁摩的基础下,逐渐销声匿迹。
过去20年里,我们实现了物质从匮乏到丰裕,从生死由命到有了医保,从出行受限到自由流动,四处旅游,这样的生活很难得,这样的日子并不长,值得每个人珍惜、守护
曲折探索”
- 1、1950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7月到1953年的“抗美援朝”;
- 2、1951年的“三反运动”;
- 3、1952年的“五反运动”:
- 4、1953年的“新三反运动”;
- 5、1956年的“肃反运动” 曲折探索
- 6、1957年的“整风反右运动”;
- 7、1958年的“大炼钢”、“公共食堂”运动;
- 8、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
- 9、1975年,“批林批孔”运动;
- 10、1975年,“反击右倾反案风”运动。
- 11、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 12、1977~1978年,揭批“四人帮”、“抓纲治国”265“拨乱反正”;
- 13、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 1992年以后,才取消了粮票。
- 2002年以后,商品供应才逐渐丰富。
- 2012年以后,人们收入才普遍提高。
- 2013年开始,智能手机才全面普及流行。
- 2018年开始,抖音才逐渐火起来。
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人才过了不到二十年的好日子。
案例
- 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距今才18年- 1986年7月,开始九年义务教育,仅免学费,家长仍然需要交学杂费(书本、教具、班费等),导致不少人失学
- 很多学生,特别是一些农村学生,因为交不起杂费被老师罚,罚抄写,甚至辍学
- 2006年,才真正免除学杂费,学费、学杂费全免
- 英语教学: 第一外语是俄语, 1960年,中俄闹掰后,英语成为第一外语,1983年,英语才在高考中同语文、数学等科目同等对待。
- 医疗:
医保
+低保
同时开始 距今才13年- 1998年12月,才有医保制度,还只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广大农民没有医保
- 1999年9月,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级所在地的建制镇,已经全部建立了
低保
。 - 2002年,对城镇下岗职工实行城市低保。
- 2006年,农村低保才实施。
- 2010年,全国性医保才开始铺开
- 工作:
双休制
距今才29年- 劳动者每天工作八小时,但必须工作六天;那时候的上班族只能把自己的事情都放在周日,流行说法:“战斗星期天,疲劳星期一。”
- 1994年2月8日,《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发布,从当年的3月1日起,实行每天8小时,平均每周44小时工时,也就是五天半。
- 1994年3月1日,开始“大小周”
- 1995年3月25日,进一步修改工作时间,改为每周工作40小时,
双休制
正式开始。如今,其实也才29年,还没有完全实现。 - 只要90前出生的,那么在上班、上学过程中,都经历过一周6天的辛苦。
- 然而劳动法到现在也没解决双休问题,大量体制外的岗位基本没有双休,但无论如何,在现在,已经通过劳动法,理论上确定了这个问题。
- 出行
- 大家出去办事出差,住宾馆,都需要介绍信。介绍信是通行证,然而,到单位、警察那边开介绍信,必须说自己要去哪里,去干什么,不然开不出来,所以,旅游就别想了。没介绍信,当地警察把你当盲流弄走,让单位或者街道来人接你,喊不来,就把你送进去(收容遣送制度)。
- 国内出行:
身份证
距今才20多年- 1995年,开始身份证制度,但有了身份证并不能像现在这样到处游玩
- 2003年3月17日,27岁大学生
孙志刚
,因未随身携带证件,在羊城一家网吧被当作“三无”,送至收容待。20日凌晨,孙志刚
被同房间8名人员群殴,抢救无效死亡,被报道后,引发大家关注。 - 2003年8月1日,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废止。出台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 收容办法废除之后,才能靠一张身份证走遍全国,旅游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 1999年,开始有了
五一
和十一
两个黄金周,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热也在持续升温,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
- 国外出行:
护照
距今才20多年- 1994年,公民可以因私出国,但需要审批,参加旅行团
- 2001年,加入WTO后10天,出国才真正放开,按需申领护照、取消港澳名额限制、扩大口岸签证点等多项措施。护照审批时代即将结束,自由领取开始
注
- 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1986年7月1日起,全国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义务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义务教育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草台班子
省里专业,市透明人,县镇乡胡乱来
【2024-4-29】社会本质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这个社会本质上就是个草台班子,根本不存在值得仰视的人、事,没必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越早洞察这个真相,你就越早能活得明白。
- 人所有的唯唯诺诺、自卑、自我否定、压抑以及失败,都是源于把社会和周围的人想得太强大、太完美了,却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空虚。
- 一旦洞察到这种空虚,那么所有的一切在你眼里都是纸老虎,所有的人和事都是表面滤镜,光鲜那里一地鸡毛。
- 上学时,
学校
就是个草台班子,学校最大的功能就是培养螺丝钉子,让螺丝钉为社会创造财富、保持社会稳定。- 为此,学校最大的工作就是用弱势文化去塑造人,积极削弱打压人本来就具有的强势属性,那最好用的工具就是儒家理念:
仁义理智信、温良恭俭让
,就这一番操作下来,老虎也会变成小绵羊。 - 老师这个角色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竞争下的失败者,他们的经历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商业世界,所以指望老师给你教赚钱的方法,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 为此,学校最大的工作就是用弱势文化去塑造人,积极削弱打压人本来就具有的强势属性,那最好用的工具就是儒家理念:
- 上班之后,
公司
、企业
也是个草台班子,不管500强还是小巨人,内部都不怎么样,充满了各种神操作,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组织,内部深挖一下,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什么各路的
专家
呀,大佬
,大咖
,也是草台班子,不要被这些人的头衔给糊住,真正落到实事上,这些人也就那么回事 - 各种所谓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更不用说了,他们的创业故事听听就行了,千万不要当真,能拿出来说的都是美化加工过的,真正的事实都是血淋淋的,黑漆漆的,根本没办法拿到台面上说。
- 什么各路的
- 所以离近了看,各路神仙都是凡夫俗子,看透了世界10个草台板子这个本质,就可以大大的松一口气了,因为没有什么配不配的,敢不敢的,只要有机会你就争取,只要你认准了那条路,就去走,没有人能把你怎么样。该上台就上台,该吹牛逼就吹牛逼,该装逼就装逼,该撕逼就撕逼,你怎么开心你就怎么活。
建国初期如何完成工业化
【2024-1-20】视频 开国遇到危机!为走出三百年周期律,新中国走过怎样的奋斗历程?
中国建国后三十年,有黑点(饥饿/贫困/青年/大锅饭),但也成功抓住了二战后窗口期,快速完成了工业化,改变国运
- 建国前期,抗战末期,美苏超级大国都支持
国民党
。- 1944年,毛主席想美国投橄榄枝,希望拿工业原材料和农产品换重工业合作,和美国合作符合远交近攻的战略目标,苏联容易被控制
- 1946年,
美国
选择了国民党
,拒绝合作。 - 于是,
中国
外交只能一边倒,投靠苏联;然而,苏联
也更倾向于国民党
- 建国初期,约5亿人,农业大国,重工业基本为0,只有少数轻工业。那么,如何工业化?
- 土地改革,释放农村生产力,先发展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即保留私有经济,让农村和城市循环起来,恢复经济,积累资金
- 问题:时间长,小农经济基本自给自足,不需要购买工业品
- 土地改革,释放农村生产力,先发展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即保留私有经济,让农村和城市循环起来,恢复经济,积累资金
- 国际局势变化:朝鲜战争开始,苏联坐山观虎斗,中国参战 —— 这一切是志愿军用生命换来的
- 打败美国后,斯大林震惊了,决定武装中国,全面支持中国工业化,遏制资本主义阵营(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把中国作为缓冲区,远比苏联边境线安全
- 1952年,156项工程全面启动
- 1954年,
赫鲁晓夫
访华,继续签署154项工程,价值40亿美元,几乎涉及所有门类工业体系 -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但工业技术人口缺口达30万,高校只能输送4万人,远远不够
- 大规模扫盲:先后进行4次扫盲运动,各地办夜校,冬学课本
- 1964年,文盲率从80%降到52%,脱盲人口成为中国的工业人口红利
- 高校院系调整:
- 民国出大师的真相: 大师多是文人墨客,理科严重拖后腿 —— 清末民国重文轻理的后果
- 1952年,教育部草拟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涉及75%高校,把理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起来,调整后,有201所大学,平均每个学校700人增加到1172人。
- 巨无霸高校分拆出多个大学,如南京大学分成了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南京林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
- 人民公社
- 原始资本积累路线:侵略他国(英美法日)+割自己的肉(苏联)
- 中国采用第二种,通过人民公社把农民组织起来,最终有5.4万个公社,71.8万个生产大队,600.4万个生产队
- 消灭了小农经济,使用剪刀差:国家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价格,最大限度提高工业品价格,公社低卖高买,价差形成了工业化原始积累。这种方式给工业化提供了足够的燃料,但农民生活苦
- 建国前40年,农村给工业化提供了1万亿资金,平均每年250亿,每个劳动力每年80元
- 如果放弃工业化,农民宽裕很多,代价是国运天花板很低,危机爆发,大仁政和小仁政的区别,一代人吃了5代人的苦,做了5代人的事业,换来千秋万代的幸福安康
- 60年代的苦难岁月
- 苏联帮助中国为什么?控制中国。在中国建联合舰队,让中国失去独立主权,导致中苏爆发矛盾
- 1961年,苏联全面撤回专家,威胁发射核武器;中国被美苏两大恶霸威胁。中国成了国际上的流浪孤儿。
- 毛主席曾想拉拢欧洲、日本,但美国不同意,其它国家都不敢动
- 1969年,越南战争结束,美国经济缺乏刺激,第三次工业革命消耗殆尽,也缺乏经济动力
- 中国熬过了困难期,获得辉煌成就,让欧美不敢小觑
- 1964年,第一颗
原子弹
爆炸成功 - 1967年,第一颗
氢弹
爆炸成功 - 1970年,
东方红卫星
发射成功 - 1971年,中国恢复
联合国
合法席位
- 1964年,第一颗
- 美国总统
尼克松
派基辛格
秘密访华,传递友好信号 - 1972年2月,
尼克松
正式访华,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美苏围堵中国的岁月结束
- 轻工业不足,严重影响衣食住行。
- 棉花产量低,石油产量高,但由于缺乏石油冶炼技术,无法自己解决穿衣问题
- 1973年1月,推出四三方案,26个项目,涉及化纤、石化、化肥、电站、钢铁,投资国日本、美、德、荷兰等,大规模引起欧美国家轻工业体系,改变了轻重不均的产业结构
- 化肥项目改变了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路径,80年代农产品年年大丰收
- 四大化纤基地建成投产,诞生了确良布料,人们不用再穿灰布粗蓝的衣服
- 四三方案落成时,那一代领导人已过时,没有看到成就:再造山河
大仁政+小仁政
1953年9月,北京召开的一场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十九次扩大会议。当时刚建国,还没有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也就是临时的最高权力机构。
- 这次会议上,周总理作了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报告,核心内容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化改造。
- 总路线基本确定了
工业化
的发展重心 - 民主人士、著名的学者
梁漱溟
先生, 站出来 为农民说话。我党是依靠农民才取得革命胜利的,可如今对农村不太重视,要伤了农民的心。“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此类的言语。
他的言论自然不为伟人所接受,由此遭到了严厉批判。
- 我们的政权是工农联盟,工农有着相同的根本利益,这个基础不能分裂、不能破坏!
伟人认为工人和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梁漱溟
的说辞明里是为了农民说话,实则反对工业化总路线。
对于梁漱溟的辩驳,伟人提出了“大仁政
”和“小仁政
”之说。有人不同意总路线,觉得农民过得太苦,要照顾农民。然须知大仁政, 小仁政者,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照顾了美国人。
文件内容
- “大仁政”就是要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和根本利益。
- “小仁政’就是要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
正确处理好“大仁政”与“小仁政”的关系必须做到:
- 首先,坚决地实施仁政是正确处理好“大仁政”与“小仁政”关系的前提基础。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是要施仁政的”。事实上,我们施不施仁政,究竟是施小仁政还是施大仁政,不仅关系到党的施政方针和方向,关系到政府及其成员行为的价值取向,更关系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问题。
- 其次,清晰地划定政策实施的范围是正确处理好“大仁政”与“小仁政”关系的关键环节。“我们对于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决不施仁政。我们仅仅施仁政于人民内部,而不施于人民外部的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
- 最后,以农、轻、重为序重新调整国民经济发展序列是正确处理好“大仁政”与“小仁政”关系的根本原则。毛泽东在其经典文献《论十大关系》中对此作了精彩论述。其具体政策实践在当时主要是在发展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权衡取舍和秩序安排,实现国家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协调发展,国家预算既要保证重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的生活。
三农
拯救房产
【2024-8-31】万万没想到,拯救房地产的最后一招还是来了,那就是让农村地在最后一次再燃烧自己,来拯救国家。
天涯神贴系列拯救房地产
不管是七八十年代的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还是曾经的亚洲金融危机,或者是近年来的土地财政,只要国家的经济遇到了危机,需要进行软着陆的时候,都到了农民们需要站出来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时候。
近期会议清晰表明,今年要加速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这意味着要把农业人口大规模迁移至城市,使其成为城里人,同时城里人也能随意回到农村落户。
这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一大批富人和城里人拍手叫好,他们已经在城市里遭了半辈子罪,如今终于可以拿着高额退休金,回农村买地养老,养养花,种种地,享受一些田园生活了,如果能再弄些房地传给子孙,那人生就更完美了。
以后可能连户籍都要取消了,但很多农村人可能就不乐意了,毕竟农村户口多好啊,有钱有地去大城市简直是活受罪,不仅空气质量差,自己每天还要起早贪黑的去给别人做牛做马。
最关键的是,很多农村人压根就买不起房,于是找最巧妙的地方来了,未来农村宅基地终于能够随意买卖了,不管是企业还是城里人都可以自由交易了。而且最巧的是,随着近年来首付金额的不断下降,农民只要愿意把自家的宅基地卖,加上自己的一些积蓄,这笔钱呀就刚好足够支付首付了。
如此一来,农村人卖了地便有钱进城,城里人也能回农村买地养老,国家的经济问题也能够被完美解决。
当然,这时候贫民区可能又会跳出来说: 傻子才上当,若我是农村人,打死我,我也不去城里,别急,还有一手呢。
近年来农村的所有医疗设施以及教育设施都正在慢慢消失,除非你城里村里各有一套房,不然未来你家老人突然生病了要怎么办?
- 你家孩子还要不要上学?难道就不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吗?
- 你难道就想让自己的孩子一辈子留在农村?
只要你愿意进城,那就能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分高低贵贱,孩子上学都将不再是难题,哪怕你是租房,孩子也能上名校。
所以,这也是上面给予所有人的一次财富重新分配的契机,其意义不亚于改革开放的浪潮。只是可惜,这次怕是又要再苦一苦某些人了。变革总是要有人去做牺牲的。
三农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连续19年
20000年3月8日,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写一封反应农村真实境况给温家宝,直言:现在农村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危险
- ① 粮食安全要求农民种地
- ② 城乡落差有要求农民进城务工谋生
- ③ 工业化需要从农村抽走大量廉价青壮年劳动力
结果城乡差异越大,农民越想逃离农村,农村人就越少,粮食就越不安全,城市内卷也越严重
三农问题为什么重要?
问题 | 解决好 | 没解决 |
---|---|---|
农民 | 农民有稳定生计 | 农民到处跑 |
粮食安全 | 粮食安全有保障 | 耕地荒废,粮食安全危险 |
城镇化 | 城镇化和工业化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 城镇化失控,工业化难以为继 |
【2022-12-16】 土地流转之殇:是圈地运动,还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命门?
农民工
【2024-1-9】网易发布安师大纪录片《如此打工30年》,被禁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数量巨大的廉价农民工劳动力成为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秘密武器”。
- 他们离开农村前往大城市谋生,在低劣拥挤无隐私的居住环境和超长的劳动时长中,他们建造了各种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他们低廉的工资帮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让城市充满活力。
如今形势艰难,工作愈发难找,社会福利本就极其薄弱的约3亿农民工几乎失去了退路。他们享受不到和城镇人口相同的医保、失业和退休福利。一旦过了劳动的黄金年龄,农民工就只能回乡务农,或者一头扎入“拥挤”的零工市场。
很难衡量当今的困境给农民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失业率略高于5%,但这仅代表了城镇失业率。另据统计,2022年,农民工的月均收入为4615元,还不到公务员的一半。但这些数据也并不完善,因为只包含了农民工能打工的月份。
农民工面临的另一个现实是,回乡务农赚钱的路是走不通的。
“种地的越来越少。”今年58岁的老周告诉赤焰新闻说,“因为收入太低了。”
为了生计,老周大约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走进工地。具体是哪一年,他也不记得了,只知道在工地的这些年,勉强拉扯大了三个孩子。
“没有什么钱,反而还被老板欠薪。”没有什么积蓄的老周,根本不敢去想退休的事,“孩子长大了也有压力,趁还干得动,能帮一点是一点。”
在网易新闻《如此打工30年》视频中有这样一处细节:
- 在合肥劳工市场找活做的农民工,大部分都在55岁到60岁。但是他们要隐瞒年龄,因为超过55岁就没人愿意要了。
近几年,多个城市接连祭出建筑业“清退令”,从上海、天津、广东深圳、江西南昌到湖北荆州等地方政府都发文称,要“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管理”,基于安全因素要停止雇用60岁以上、体力跟注意力都相对衰退的超龄工人,以免发生意外。
对于“上了年纪”的农民工来说,一些需要操作机器、具备一定技术的工作早已将他们排除在外,因此,建筑工地的体力活,自然是他们最后的栖身之所。面对“清退令”,这部分人只能靠打零工维生。但“拥挤”的零工市场,一连几天都没揽上活也是常有的事。
从湖南老家赴浙江打工的张叔,今年49岁,在浙江一家工厂的铸造车间上班。
- “一个车间里有十多个钢锅。里面装着800多度的铝合金铝水。车间温度非常高。我们要把铝水舀到模具里,不断重复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天班下来,要重复很多次。工作很简单,但劳动强度非常大。工作时间是三班倒,还是八个小时,但是劳动强度是一般人想象不出来的。拼命地干,就像机器一样,总在拼命。干不动,也要干动,因为干不动,就没饭吃。”
这是张叔向赤焰新闻的讲述。
- “干不动,也要干动”。或许是很多农民工的缩影。
只要孩子们能过得好,一切都值得
中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始于1958年颁布的 《户口登记条例》,所有个体被基本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
1978年改革开放后,各个城市对落户作了严格限制。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的一份报告称,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涉及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截止2023年,中国农民工人数达到了2.86亿,占中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农村人口约为中国总人口的一半。这意味着数亿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健康和生存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也很难在雇佣关系中维护自身的权利。
即使如此,缺乏保障和社会地位的农民工仍任劳任怨,夜以继日地为国家的繁荣添砖加瓦。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数量巨大的廉价农民工劳动力成为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动力。
在网易新闻《如此打工30年》视频出圈之前,去年7月,一篇关于第一代农民工打工命运的调查报告《如此打工三十年》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这篇文章讲述了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30年后,每个月养老金只有人民币100元、200元,带着一身病痛无法退休。
这篇文章是根据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仇凤仙针对农民工做的一项研究,由新媒体《正面连接》刊发。
所谓第一代农民工,大致生于1970年代之前,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从农村进城打工,规模约8600多万人,这期间是中国城市发展最快的30年。调查针对2500份问卷以及访谈200人,了解他们如何维生,结果发现,在退休问题上,他们中有60%的人称只能干到干不动为止。
文章说,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年轻时顾不上晚年,只能把工资用于当下,2009年养老金政策公布,35%的人不理解或不相信这项政策,于是没有参保。等到他们60岁后,只能领基础养老金,每个月仅100多元。为了未来,为了偿还儿子结婚造成的债务,他们不打算退休。四分之三的人表示,60岁后会继续在城里打工。
“只要孩子们能过得好,一切都值得。”在接受赤焰新闻采访时,老周和张叔不约而同给出了这个回答。
面向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024年1月,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脱贫劳动力等为重点,面向广大农民工群体开展大规模、广覆盖、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融入城市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其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和创业创新。
此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意见》从组织实施、资金使用、服务管理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为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指导。
这意味着,把相关要求落实好,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会帮助农民工更好适应现代化产业的需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这也意味着,农民工未来会有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他们的退路或许也就不再是个问题。
宅基地
【2022-4-15】农村宅基地新规:三不批、四禁止、两注意,这些你知道吗?
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大力度保护和管控农村宅基地资源,是当前农村宅基地改革的主要目标,关于宅基地改革的的新规,可以总结为:三不批、四禁止、两注意。
- “
三不批
”- 1、不满足一户一宅条件申请宅基地不予批准。
- 2、将宅基地出卖、出租、赠与、有偿退出等申请宅基地不予批准。
- 3、非农村集体成员申请宅基地不予批准。
- “
四禁止
”- 1、禁止违背农村村民意愿强制流转宅基地。
- 2、禁止违法收回农村村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
- 3、禁止以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村村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 4、禁止强迫农村村民搬迁退出宅基地。
- “
两注意
”- 1、不得长期闲置宅基地。
- 2、不得擅自在宅基地上修建厂房等非居住性房屋。
“三不批”
当前农村宅基地改革之中,严格加强农村宅基地的管控,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在保障农村居民合法建房权益、保障农村宅基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使用的基础之上,规范农村宅基地的申请审批流程,下放农村宅基地审批权限,新《土地管理法》规定三类情况申请宅基地将不予批准。
- 1、不满足一户一宅条件申请宅基地不予批准。
- “一户一宅”已经成为农村宅基地使用最基本的原则,通过宅基地确权登记、闲置宅基地清理整治、宅基地付费使用改革等对“一户多宅”问题进行清理,从而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规定,保障农村宅基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使用,所以现阶段如果农村居民不满足一户一宅条件,其申请宅基地修建住房,将不予批准。
- 2、将宅基地出卖、出租、赠与、有偿退出等申请宅基地不予批准。
- 提高农村宅基地使用效率,对于增加农村居民经济收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2019年《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及2021年《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指出将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所以现阶段很多农村居民都将农村宅基地出卖、出租、赠与、有偿退出,而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将宅基地出卖、出租、赠与、有偿退出的人,申请宅基地将不予批准。
- 3、非农村集体成员申请宅基地不予批准。
-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宅基地是属于农村集体组织所有,只有农村集体组织成员才有资格才能够申请宅基地宅基地,所以依据此项规定,非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包括将户口迁出农村集体的人),在农村申请宅基地都将不会予以批准。
“四禁止”
保障农村居民合法的宅基地权益,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让农村宅基地能够得到合理的使用,是近些年宅基地改革的主要目的,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四类行为将会被禁止。
- 1、禁止违背农村村民意愿强制流转宅基地。
- 通过宅基地流转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宅基地使用效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推动农村宅基地流转是以农村居民自愿为原则,然而许多农村地区却强行要求农村居民流转宅基地,甚至不顾农村居民的意愿,强行推动农村宅基地流转,对于这一类行为,《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明确禁止违背农村居民意愿强制流转宅基地。
- 2、禁止违法收回农村村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
- 为了提高农村宅基地使用效率,加强对农村宅基地资源的保护,推动农村宅基地的清理整治,对农村居民违规违法获得的宅基地以及长期闲置的宅基地进行收回处理,不过在此过程中,农村居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禁止违法收回农村村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
- 3、禁止以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村村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 推动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当前农村居民重要的改革政策之一,为了免除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宅基地改革之中要保护进城落户农村居民的合法耕地和宅基地权益,禁止以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村村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 4、禁止强迫农村村民搬迁退出宅基地。
- 在改革之中,禁止强迫农村村民搬迁退出宅基地,要尊重农村居民的意愿、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权益,合理的推动合村并镇等改革。
“两注意”
宅基地作为农村重要土地资源之一,要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控,保障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效率,保障农村居民合法的宅基地权益,所以在当前的农村宅基地改革之中,农村居民需要注意两件事。
- 1、不得长期闲置宅基地。
- 现阶段正逐步盘活农村闲置的宅基地资源,并深入推动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清理整治,农村居民也需要合理的对闲置宅基地进行使用,杜绝宅基地闲置浪费等行为,根据《土地管理法》《宅基地管理办法》规定,闲置、房屋倒塌超过两年以上未恢复重建的宅基地将会被农村集体组织收回,所以农村居民在使用宅基地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宅基地长期闲置。
- 2、不得擅自在宅基地上修建厂房等非居住性房屋。
- 宅基地是保障农村居民住房权益的土地资源,但是近些年有的农村居民获得宅基地申请审批之后,并没有将农村宅基地用于住房建设,反而是违规在宅基地上修建厂房、养殖场等,对于其违规修建的厂房、养殖场等将会予以拆除处理,对于其违规取得的宅基地也将会进行收回处理。
土地流转
- 2012年,国家启动土地流转
- 2013年,启动土地确权,为了保障农民利益,三权分立:所有权(国家),承包权(农民),经营权(企业),其中,承包权大于经营权,流转出去的只是经营权,如果两年撂荒,农民有权回收,流转手续不能强迫,不能改变土地用途
- 2018年,为了进一步保障宅基地利益,中央又推出宅基地三权分置
【2024-7-25】农村土地流转,不是这个流转法
- 重庆黄奇帆2008年创造土地流转, 每户能拿到6-9w, 给重庆城市开发提供土地, 但政策仅适用于偏远地区
- 变质: 部分地方zf开始引导农民放弃宅基地, 给房票, 去城市买房
80-90年代社会困境
【2024-7-8】盛年不常在,一日难再晨!其实过上好日子才没多少年
1978后其实增长并不快。到了1996左右还略微向下降低了,直到千禧后,严格来说,2001加入WTO后,才开始突飞向上猛进。
从1952到1981,中国采用苏联发展起来的物质产品平衡表,即MPS
体系。
- 1985年,随着市场经济深入,
MPS
体系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开始实行MPS
体系与SNA
体系并存。 - 1993取消了
MPS
体系,正式采用GDP
。这个词才出现在大家生活中。
物质供应
凭票供应: 粮、油、肉、布、自行车票、酒、缝纫机等等。
1993年4月起,按照《关于加快粮食流通通知》精神,才正式取消了粮票
和油票
,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
2001年,别克赛欧开始上市,整个人群都为之轰动,电视台电台争相报道的场景历历在目,仿佛一夜之间进入了全民家轿车时代。
伊兰特、凯越等合资,取代了更加宏大叙事化的大众。
买车成为东大人可以合理实现的目标,也才23年。
娱乐
物质丰腴了,精神生活也更丰富了。
从1949到1976,其实一直有进口影片上映,但除了影片交换等非商业发行外,是“买断”发行的,用来“买断”国外影片的价格是2万美刀。
1994为改变电影市场的萧条,广电电影局批准了一个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
1994年11月,第一部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的哈里逊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在魔都、津门、帝都、郑姆斯特丹、山城、羊城6个城市进行了一周的放映,观众人次达到了139万,票房达到了2500万,创造了进口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
当时几部比较有名的电影,至今仍是很多80、90的童年记忆,比如,施瓦辛格的《真实的谎言》,基努李维斯的《生死时速》,动画片《狮子王》,大片《泰坦尼克号》,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
三提五统
三提五统
- 三提留: 村里提留,村级集体组织从农民收入中提取的, 用于村里一些食物费用,包括三项,即
公积金
、公益金
和管理费
,所以叫做三提留
。 - 五统筹: 乡里统筹,乡(镇)经济组织,向所属单位和农户收取的费用,是用于
乡村两级办学
、计划生育
、优抚
、民兵训练
、修建道路
等民办公助事业的款项,一共五个,所以叫做五统筹
。
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当年的“三提五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农业税
除此之外,还有交公粮。
1998年,长江大水那年,家里有4亩地,“三提五统”交了204元,公粮交了527斤,这在当时不是小数的。
- 如果家里特别贫或供几个孩子读书,那更是难上难。
直到
- 2002年,这笔钱才取消
- 2006年,地租彻底取消。
2006年2月22日,邮政发行面值80分的纪念邮票,名字叫做《全面取消农业税》,庆祝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
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传统税收终结了,必须感谢那个黄金时代和那两位老人,距今也才18年。
计划生育
现在各级都在引导要多生,要赶紧婚恋生育,可仅仅在十年前,还在抓超生,甚至强制引产。
80年代,一些地方的《计H生育条例》中规定“凡是计划外怀上的,必须采取人流或者引产。”
- 不管肚子里的几个月,都要流下来,大月份就是强制引,先在子宫内戳S小人,在流下来,因为生出来就不能戳了。
- 生个孩子都会被通缉
2002年,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推行工作中应当严格依法,文明执法,不得侵犯公民的权益”,才从法律意义上,禁了大月份引产。
实际上,直到 2012年,仍有大月份胎儿被强制引产。
80-90年代真的好吗
【2023-11-27】觉得中国未来“艰难”?历史会告诉你答案, 上,下
80-90年代真的好吗?
- 一、中国年轻粉丝群体的焦虑情绪,但现在的困难与之前的困境相比并不算什么,举例说明了80年代中国社会困境。
- 00:01 - 年轻粉丝群体存在着焦虑情绪,担心失业率高、工作不好找等
- 00:58 - 80年代的生活充满了忧虑和战战兢兢,社会治安一塌糊涂
- 02:16 - 价格双轨制计划低估了人性,倒爷利用全渠道拿到国家定价物资
- 二、90年代商品双轨制以及种种问题,包括物资倒卖、批文控制、价格闯关等,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 03:00 - 物资倒卖导致国家定价商品批文出现
- 04:33 - 双轨制导致国企亏损、三角债和职工下岗
- 05:01 - 物价闯关导致全国物价风波和疯狂抢购
- 三、80年代的物资紧缺和犯罪问题,90年代的经济过热和房地产问题。那个年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国家。
- 06:00 - 80年代物资紧缺年代,人们抢购食品和生活用品的情况
- 06:22 - 当时人们为了补贴家用,选择捞偏门的情况
- 07:06 - 80年代社会治安的败坏,犯罪团伙的兴起,人们晚上不敢出门
- 四、1990年代海南房地产崩盘的原因,以及国企改制和大量职工下岗的悲剧。
- 09:01 - 银行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渠道,投向了海南房地产市场。
- 09:27 - 海口和三亚的GDP的83%和74%都源于土地交易。
- 10:05 - 房地产投资过热导致长期资金占用太多、短期债务风险暴露、通货膨胀快速飙升等问题
- 一、中国在90年代所经历的屈辱历史,包括
银河号事件
、台海危机
、北约炸馆事件
和南海撞机
等,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 00:01 - 回顾中国80年代的混乱和物资紧缺时代
- 01:06 - 中国四大恨中的三个发生在90年代,包括银河号事件和台海危机
- 03:19 -
北约炸馆事件
在1999年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人员伤亡和尊严践踏
- 二、中国在90年代面对失业率、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挑战,以及在加入WTO过程中的忍辱负重。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的进步与发展。
- 03:13 - 政府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保持了克制
- 03:45 - 国家层面出台了失业保险金等保障措施
- 05:47 - 中国必须把外贸搞起来,加入WTO,中美谈判是重心
- 三、中国加入WTO的历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带来的危机和挑战。
- 06:26 - 中美签署了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市场准入协议
- 07:03 - 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 09:09 - 加入WTO后,国外汽车涌入,国产车被视为工业垃圾
- 四、中国汽车产业、液晶面板产业在00年代面临的市场丢失和产业绞杀问题,以及中国在过去十多年里逐步提升的经济实力和贸易机制。
- 09:39 - 市场出去技术却没换来,中外合资企业技术图纸有窟窿
- 10:38 - 彩电向液晶电视迭代,中国没有自己的电视机,液晶面板产业缺芯少屏
- 12:43 - 中国有自己的RCEP以及中国中东、中国中亚、中国南美贸易机制,不再屈膝于美国
- 五、中国在汽车工业和液晶面板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和崛起。
- 12:53 - 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出口国,国际汽车巨头来中国买技术
- 13:50 - 焦虑主要来自信息,媒体渲染的负面信息会得到错误结论
- 14:48 - 中国拥有完整产业链和人才,能自给自足,周边形势平稳
普通人跨越阶层的8次机会
【2022-8-5】普通人跨越阶层的8次机会
- 1977-1979: 恢复高考
- 3年录取人数近百万,无数寒门子弟借此成功逆袭
- 1984-1988, 1992-1995: 乡镇企业
- 史上农民群体唯一的大规模“农转商”
- 1984-1989: 双轨制套利
- “倒爷”催生,低价获取商品再用计划外市场价卖出
- 1992: 下海经商
- 南巡讲话后,嗅觉敏锐的体制内人员和知识分子成为下海主力
- 2002-2012: WTO红利期
- 加入WTO带来资源巨潮,煤老板等工厂主暴富
- 1998-2020: 房地产大热
- 门槛低、时间长、涨幅大、带杠杆
- 1999-至今: 互联网兴起
-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红利
- 未来5-7年: 全国统一大市场
- 应对出口衰退问题,打破地域垄断,共同富裕
编号 | 时间 | 阶段 | 详情 | 备注 |
---|---|---|---|---|
① | 1977-1979 | 恢复高考 | 3年录取人数近百万,无数寒门子弟借此成功逆袭 | |
② | 1984-1988 1992-1995 |
乡镇企业 | 史上农民群体唯一的大规模“农转商” | |
③ | 1984-1989 | 双轨制套利 | “倒爷”催生,低价获取商品再用计划外市场价卖出 | |
④ | 1992 | 下海经商 | 南巡讲话后,嗅觉敏锐的体制内人员和知识分子成为下海主力 | |
⑤ | 2002-2012 | WTO红利期 | 加入WTO带来资源巨潮,煤老板等工厂主暴富 | |
⑥ | 1998-2020 | 房地产大热 | 门槛低、时间长、涨幅大、带杠杆 | |
⑦ | 1999-至今 | 互联网兴起 |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红利 | |
⑧ | 未来5-7年 | 全国统一大市场 | 应对出口衰退问题,打破地域垄断,共同富裕 |
谋略
中国高铁
【2023-12-12】
人口问题
【2024-2-26】视频
- 问题: 现在出生率下降这么多,生孩子是个好时机?
- 回答:你以为是分蛋糕呢?实际上,大部分是抬轿子的,坐娇子的人越来越多,抬轿子的人越来越少
- 以前是八个人踩自行车发电,以后人不够了就是四个人踩,而且要加大工作时间
- 庞氏骗局的核心就是拉人头
改变命运的七次机遇
【2019-2-19】大江大河40年:改变命运的七次机遇
2018年,电视剧《大江大河》在全国热映,口碑爆棚。这部片子以三个贫穷青年的奋斗历程为主线,观众们透过步步推进的剧情,看着他们考大学、办窑厂、卖馒头、做生意等,一路从底层拾级而上。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逆袭故事,迎合了时代的宏伟叙事,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双重追捧。
津津有味的观众,不应该忽略这样的问题:
-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普通中国人到底有多少次改变阶层
的机会?
阶层和阶级,历来都是能拨弄群众神经的词汇。在改革开放前,经过多年运动的碾压,中国社会形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组成的“两阶级,一阶层”的格局,对此梁晓声曾经这样比喻:
生产力{:style=”color:blue”}就像一把梳子,在落后的时代,梳齿稀少,只能将人群划分成几个有限的群体。
但扁平只是表面现象,底下早已暗流涌动。1978年前的平均主义和群众运动,碾碎的只是家庭积累的经济资本,而阶层跃迁的另外两个重要的资本——政治资本和知识资本——正在悄无声的沉淀和聚集。这两种压抑多年的力量,将在日后成为撬动阶层分化的重要元素。
1978年之后,中国的经济进入腾飞的四十年,而中国的阶层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革命导师说过: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在铸造伟大时代的同时,他们自己本身也有7次较大的改变阶层的机遇,应该说中国几千年以来,这样高密度的跃迁时机屈指可数。
四十年过去了,昔日的扁平结构如同被篦子犁过一般,早已层级复杂。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宣泄着固化的焦虑,而那跃迁的秘密却逐渐从大众视野里褪去,隐藏在偷摸开工的乡镇作坊、亟待填补的干部断层、双轨套利的薄纸批文、昼夜不停的印钞水闸等看似不相关的历史细节里。
穿越阶层的秘密和方法,是治愈固化焦虑的良药,看得清昨日是如何发生,才能辨得明未来该怎样前行。
第一次: 高考归来
我的时代在背后,突然敲响大鼓。
——1978年,北岛
1977年恢复高考真实影像,这一年,27万考生命运被改写
1977年10月夜色蒙昧,四川达县钢铁厂,一个名叫罗中立的年轻人在锅炉房劳作了一天后匆忙背起画架,沿着大巴山下的州河,抹黑走了十几里的山路去报名参加全国高考。他每次进城都要走河边,大雾聚集。母亲是当地的知识分子,文革中受到冲击,被剃阴阳头,渴望儿子能够借此改变命运。
这一年,跟罗中立一同参加高考的还有570万考生,比如在黑龙江插队、日后成了国务委员的王毅,和在内蒙插队、后来官至银保监会主席的郭树清。同样参加了这届高考,后来成为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的钱颖一字字铿锵:我们这代人,就是高考改变命运。媒体更是这样讴歌:1977年,没有冬天。
通过考试改变命运,在中国历史悠久,这是朝堂和民间之间长达千年的默契。
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就是中国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通道给了天下读书人以希望,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稳定。清末,运行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普通人再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路变成了:考大学。
建国之前,大学在中国是个货真价实的精英事物,各大高校招生都是自己考录。新中国成立后,各校的招生权被逐步收回,先是同一地区联合招生(1950年),再是大行政区统一招生(1951年),最后是全国统一的高考(1952年),一直到1966年被废除,此间15年共招生合计231万人。
1966年,风向骤变。6月11日,以孔丹为代表的北京四中高三(五)班的革命学生,察觉到风向的变化,瞅准时机给毛主席写信呼吁立即废除高考。这封信以独特的方式传到最高层,随即便登上6月18日的《人民日报》,5天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布要将高考“扔进垃圾堆里去”。
于是很快,高校招生就变成了“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四条方针。
凡是走“推荐+批准”的路子,葫芦里到底是什么套路,老百姓心里是有数的。比如1973年王石从军队复员,来到郑州铁路局水电段做工人,彼时他父亲正在柳州铁路局担任领导。工作仅仅一年,王石就脱颖而出,拿到了整个郑州局两个推荐上大学名额中的一个,你说厉不厉害。
1977年,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抓科教工作。8月份,他组织了有30名科学家参加的科教工作座谈会,会议期间武大教授查全性言辞激烈,狂批当时的招生制度并谏言恢复高考,邓小平当机立断,让坐在旁边的教育部长刘西尧追回已经发出的招生文件,重新组织统一考试。
卷子是抽调《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印的,这种寓意极强的动作令人感慨万千。而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举国青年为之振奋。历史证明,“开科取士”是稳定知识青年的最佳手段。1984年,这批赶上了改变命运第一次机遇的大学生们,在国庆阅兵时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标语。
77年~79年上大学的这批人,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在农村都有过摸爬滚打的经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身上都有一股韧劲儿,求知若渴,比如根据同窗回忆,当时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就读的现任总理,那会儿终日揣着一叠自己做的英文单词卡片,用橡皮筋儿一扎,一有空就拿出来背。
时代亏欠这代人的东西,会用另一种方式进行补偿。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补偿会是无比的丰厚。
十年动乱,国家的人才供应出现了严重断层,干部年轻化成为一个必然趋势。1982年,陈云提出要大量选拔中青年干部[^2]:“现在,中央、省、地三级党委的主要领导同志大多数在六七十岁左右。到这些干部成批离去的时候,就将构成一个重大的问题。因此,现在就要下决心挑选一批四五十岁的人上来。”
这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留下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这几年的大学生,毕业后或供职政府机关,身居要职,或下海经商,终成巨贾,或投身文艺,名扬海内。77届、78届等几批早期上大学的毕业生,逐渐占据了社会最顶尖的资源,政界、学界、商界、文艺界········都有他们的影子。
1977年到79年,三年高考录取人数大约有100万,被称为“百万雄师”,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在整个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学生仍然是稀缺资源,是社会公认的“天之骄子”,考上大学依然是贫寒子弟阶层跃迁的最简捷的方式。当然,1999年大学扩招之后,普通高校已经很难承担阶层跃迁的职能,需要211、985甚至更高的学校,才能有机会改变命运。
昔日挑战制度的韩寒,也在成年后这样写道:“通过教育可以大概率改变命运和阶层这个窗口期的时间不会很长,可能也就几代人……几代人后,社会的阶级基本固化,改变命运就会变得更难了……趁现在,大家都尼玛自然吸气,你赶紧多吸几口,让自己排量大一些吧。”
有一个故事很说明问题:昔日带领一群北京四中高干子弟呼吁废除高考的孔丹(父亲是中央调查部部长),虽然没读大学,但动乱结束后直接考上了社科院的研究生,后来做了中信集团董事长;而当年瞎起哄的“白卷英雄”张铁生(毫无背景的农民子弟),则足足坐了15年的牢。
这正如韩寒所总结的:成熟的向上流动通道,寒门子弟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学别人那样潇洒地弃如敝屣,最终倒霉的都是自己。
第二次: 乡镇企业
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
——邓小平,1987年
1980年冬天,一场汽配展销会正在山东胶南县城里的一个破旧体育馆里举行。令人感到不解的是,体育馆内冷冷清清,馆外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摊儿前却挤满了人,35岁的鲁冠球正在热情地接待着顾客,正当他扯着嗓子推销着自家产品时,有人从突然楼上泼下一盆冷水,把他们浇了个透心凉。
这是展厅里心生妒忌的同行送给鲁冠球的一个下马威。虽然连脚底破洞的解放鞋都被淋湿了,但鲁冠球依旧开心的嘴不合拢。他们产品的价格比体育馆里的那些“正规国营厂家”优惠足足20%,没几天的光景,就拿到了200多万的订单。在那个年代,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这200万只是一个开始。半个世纪后,鲁冠球手里的这个小作坊,一步步变成了一家民营汽车零配件巨头。从小吃不饱饭的鲁冠球,完成了一个农民到企业家的的人生跃迁。
农民,几千年来都处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是食物链的最末端,改变阶层的机会少之又少。
1955年,旨在消灭农民私有制的“合作化”运动兴起,农民加入合作社后集体劳动,吃大锅饭,而后全国兴起了“割资本主义尾巴”风潮,禁止农民自养牲畜、发展家庭副业。这股风潮一致持续到改革开放。生产资料被没收,中国农民传统靠劳动发家致富的可能性,也几乎被消灭殆尽。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8位不堪忍受穷困生活的村民,用生死状撕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一道口子,农村生产力得到释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获得了温饱,但仍然无法改变农民的身份和阶层,此时,一批脑子活的农民开始寻求新的出路,在70年代末80年代中,乡镇企业借势崛起。
早在1969年,鲁冠球就带着同村的6个庄稼汉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在此之前,他进城当过铁匠,开过面粉厂,六年换了7个地方,都因“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罪名无疾而终。这次,精明的他学了个新办法,他说服了大队干部,让他使用农机修配的招牌,大队给鲁冠球记工分,赚了钱归大队。
到了1979年,脑子灵活的鲁冠球将修配厂转向汽车零配件-万向节,厂子也更名为萧山万向节厂。这时候,计划经济的威严还笼罩在这个国家的上空,社会的主流声音对乡镇企业噤若寒蝉。想要参加汽车展销会却拿不到资质的鲁冠球,想到了开头摆地摊的办法,这就有了本章开头的那一幕。
事情在1984年迎来转机。这年,中央下发了4号文件,第一次明确了乡镇企业的含义和地位。文件中,将农名户办、联户办的企业与原有社队集体企业统称为乡镇企业。并且提出鼓励三者共同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对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同等对待,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
在整个乡镇企业历史上,有两次大的飞跃期:第一次是1984~88年,第二次是1992~95年。到1995年时,乡镇企业创造的工业附加值已经占到全国工业附加值的的1/3左右,不仅如此,乡镇企业的崛起还解决了大量的农民就业问题,“到88年前后差不多能达到1700万到1800万”。
除了鲁冠球,今天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很多一穷二白,面朝黄土背朝天、白手起家的农民企业家案例。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兄弟、华西村的吴仁宝、横店集团的徐文荣、福耀玻璃的曹德旺、温氏集团的温北英······80年代的乡镇企业,给了农民第一次翻身实现阶层跃迁的机会。
这是中国历史上,农民群体唯一的一次大规模“由农入商”,有相当一部分人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完成了阶层跃迁。而随着城镇化接近尾声,这种机遇恐怕也将成为绝响。
第三次: 双轨生意
这一场春天的雷暴,不会将我们轻轻放过。
——骆一禾,1989年
如前文所述,家庭三大资本中的知识资本和政治资本,在1978年之前缺乏套现的土壤,但在80年代,政治资本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兑现高潮:价格双轨制套利。
价格双轨制是80年代的一种特殊经济制度。79年后,国家对原材料实行价格管制,同时又允许企业生产自销产品,这就形成了“计划”和“市场”的两个价格。从1984年提出到1989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双规变单轨”,价格双轨制只存在了短短数年时间,却催生了一个一夜暴富的阶层:倒爷。
倒爷们利用关系,拿到计划经济下商品供应的批条儿,用计划内的低价买来,再用计划外的市场价卖出,赚取官方价格和市场价格价差利润,“空手套白狼”。这对于有政治资本积累的部分中国人来说,无疑给了他们一种合法的套现通道,他们疯狂地复制这种倒卖,赚取暴利。
新华社一名记者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天津的一个旅馆里,一个倒腾钢材的“倒爷”将一张钢材提货单卖给同房的另一名“倒爷”,每吨加价200元;第二名“倒爷”再顺手把提货单卖给第三名“倒爷”,然后第三名又找到第四名……最后提货单还没出旅馆,价格就由每吨700元涨到1600元。
80年代靠倒爷发家的人很多,上到红头批文,下到日用百货,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拿来倒卖牟利的。
比如1988年冯仑去海南筹建海南体改所,苦于没有经费。临行前,中央体改所给了冯仑1万台彩电的批文作为开办费。彩电当时是紧俏的商品,一纸批文价值不菲。到了海口,冯仑将1万台彩电批文递给一外贸公司老总,外贸公司老总立马拍出了30万元,这批文比支票还好使。
出身交通系统的王石也没闲着。1983年,王石通过从北方倒卖玉米到深圳,在短短几个月内赚到了300万,这是他的人生第一桶金,也是后来创办万科的底子。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冯仑和王石那样“幸运”,同样加入倒爷大军的柳传志,就被骗子骗走了14万,当时他工资每月才104块。
1989年,《党的建设》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中讲道:“时下有句顺口溜:辛苦一辈子,不如倒爷一阵子。”
倒爷阶层赚取的暴利,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国家和老百姓。曾经有学者做出估计:因为价格双轨制而流出的财富高达几百亿。这是一笔惊人的财富转移,让一整批人完成了原始积累和阶层跃迁。但这场财富狂欢,是80年代社会不公的主要表现,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最终成为诸多事件的导火索。
利用制度的缺陷和窗口进行套利,在90年代还会发生很多次,甚至直到现在,我们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第四次: 九二下海
40年代全民扛枪,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备荒,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90年代都想把大款当当。
——民谣,1990年代
1992年5月,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市长赵明非早晨5点起床,带着一件夹克、两个饭盒、一套牙具、一台收音机和几瓶蜂王浆,在贸易市场的街边摆起了地摊。没过一会儿,电视台、工商局、派出所的人就先后赶来,拍摄的拍摄,吆喝的吆喝,一起为“市长摆摊”的这场作秀添油加火。
这场真人秀后来引起轰动,主要是因为这位摆摊市长是总设计师的外甥女婿[^13],而后者刚刚在3个月多前,完成了那场影响中国历史的的南巡。
春江水暖鸭先知,看清方向的人已经开始蠢蠢欲动。1992年南巡讲话结束后,两个里程碑式的文件《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出台,使得1992年成为中国公司的元年。到了10月份,中共十四大召开,“市场经济”被写进党章,直接引爆了下海经商的热潮。
资源丰富、嗅觉灵敏的官员们,成为下海的主力,长长的名单包括:泰康人寿创始人陈东升、华泰保险创始人王梓木、中诚信创始人毛振华、爱国者集团总裁冯军、汇源果汁创始人朱新礼、巨人集团创始人史玉柱、中国国际期货公司董事长田源、北京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
陈东升给他们这群人起了个响亮的名字“92派”,根据统计,1992年体制内官员的下海经商的官员和知识分子数量至少有15万。
这批人在下海前,大都在体制内拥有体面的待遇:华泰的王梓木是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汇源的朱新礼是副县长的热门人选、中诚信的毛振华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担任处长,中坤的黄怒波在中国市长协会担任副秘书长,建业的胡葆森已经是河南外贸部门的正处级干部……
放弃体制内的舒适待遇,显然是看到了更丰饶的蜜糖之地。比如,92派下海多从事房地产、金融等“政策密集型”的管制行业,巧妙地避免了在纯市场化的行业里厮杀。陈东升后来总结道:“用计划经济的余威,抢占市场经济的滩头。”这句话里,“余威”是关键词。
当然,下海潮并非只属于体制内的官员,也属于普通的知识分子。在1992年前后,复旦大学青年老师郭广昌辞职,成立广信科技咨询公司;北京大学青年老师俞敏洪辞职,成立了北京新东方学校;而34岁的河南舞阳钢铁厂车间主任许家印,也在1992年辞职南下,投入到商海大潮中。
在农民群体于80年代出现大规模“由农入商”之后,知识分子(官员也属于知识分子)也终于挽起袖子投入市场经济。这意味着,1978年前中国的“两阶级一阶层”中,已经有两个群体中率先向“私营企业主”这个新兴阶层转移。在这种大转移中,相当一部分人改变了自身的阶层。
清华大学李强教授将建国后中产阶级的形成渠道分成三类[5]:教育渠道、专业技术渠道和市场渠道。这三条路径翻译成白话就是:考大学、学技术、做生意。其中“做生意”是最直接的途径,无论是面朝黄土的农民,还是满腹经纶的书生,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赚取改变阶层的财富。
而“两阶级一阶层”中剩下的工人阶级,需要经历1998年国企阵痛和2001年世贸开门,才会成规模地向私营领域转移。在工商鼎盛的年代,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
第五次: 资源巨潮
我很怀念煤老板做投资人的日子,他们特别好,除了要求找女演员以外,没有别的任何要求。
——汪海林,著名编剧
2005年9月,北京建外SOHO开盘,来自山西的煤老板豪掷5个亿,买了接近一半的楼盘;2006年,煤老板杨三俊联合亲友团,一口气买下了北京二环外的100套房源;2007年,煤老板耿建平娶亲,12辆悍马车队亮瞎全国;2012年,柳林首富邢利斌7000万豪门嫁女,陪嫁了6辆法拉利。
曾在历史上聒噪一时的晋商在2000年后再度崛起,主人公从乔家大院换成了煤老板,暴富是他们身上第一个标签。
有中国富豪杀猪榜美誉的胡润排行榜曾经这样统计过山西的黑金财富:截止到2017年,山西家庭资产超过600万元的有49000户,拥有千万资产的16300户,拥有亿元资产的1460户,超过70%的富人都来源于煤焦产业。相比之下,2017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万元。
煤炭,成了山西大地上新的造富图腾,暴富神话就像失控的火山口,挖煤、洗煤、贩煤、设备、运输甚至路边的饭店,也都跟着腾飞起来。伴随着煤价的疯涨,曾经落后贫困的山西突然迎来了煤炭行业高歌猛进的十年,而这背后,正是2000年后中国第一个工业化黄金期。
2001年,加入WTO、城镇化提速、制造业崛起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重化工业进程,中国对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原材料需求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到了2009年,中国的钢消费已经占据世界的50%、铜消费占36%,铝占41%,锌占40%,铅占41%,大豆占24%。
货币对资源价格的上涨,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入WTO后,国家外汇储备从2000亿突破3万亿美金。以外汇为锚的货币发行机制,导致国内出现货币供给宽松的局面,加速了资产水平价格的上涨。而作为一个典型的周期性和资源型行业,煤炭价格完美的享受到了这一波超级红利。
行业黄金十年的起点是2002年。在这一年,国家发文取消电煤指导价,煤价开始蹭蹭上涨,从2000年的每吨129元,涨到了2007年的330元,并在2011年突破了800元。煤炭行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不足2%,一直攀升至2011年的6.5%。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资产价格飙涨。
黑金狂潮下,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等城市强势进入大众视野,并贡献了无数关于权谋、香艳、暴力和挥霍的故事。
笔者曾认识这样一位煤老板:90年代承包国营煤矿的坑口,一吨煤只能赚几块钱,遇到市场谷底,堆成小山一样的煤即使白送也没人愿意来拉。2002年后煤价坐上火箭,开始日进斗金,2006年拒绝了同行3.6亿的收购,2009年被矿难困扰,最后以13亿的价格卖给了一家国有煤炭公司。
煤老板的财富故事,曲终人散于2008年。这一年,山西襄汾发生尾矿库溃坝事故,277人在灾难中死亡,这场事故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随后,山西用强力的行政手段进行煤炭整合,大量煤老板的矿被国进民退,整个山西的办矿主体从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血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的讽刺还在于:煤老板被国营煤矿整合时,通常都拿到了丰厚的补偿款或者转让款,多数人转手就去买了大量北京上海的房子,避开了2012年之后煤价的暴跌。而当年背景够硬可以不被整合那些煤老板,反倒是在煤价暴跌中负债累累,甚至没能熬到供给侧改革的那一天。
如果把视野放到全球,这波大宗商品超级牛市里的煤老板以及同样逻辑的钢老板、铜老板、铝老板等,是每一个超级经济体崛起必然会出现的一个群体,可以与之类比的是美国19世纪诞生的石油富豪阶层。但由于中国的制度因素,他们的财富额、影响力和活跃度远低于西方国家的可类比群体。
所以,随着中国基建周期的临近尾声,以及资源领域持续的“大鱼吃小鱼”,矿产老板们的野蛮故事,未来已经没有重现的可能。
第六次: 楼市疯狂
我不认为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房价大幅下降的情况。
——任志强,2016年10月
2001年,《温州晚报》选了8月18号这个吉利的日子,组织了150多个温州人,挤满三节火车车厢来到上海,花了时间三天狂扫100多套房子,豪掷5000万元。
消息像野火一样在温州这个三线城市的小圈子里传播着,一批又一批的温州人踏上北上的火车,6800万、8000万、1.2亿,不断刷新的金额终于引爆了大众舆论,“温州炒房团”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第二年,单是《温州晚报》一家组织的购房团,就买掉了上海价值2.5亿元的几百套房子。
现在回过头来看,专业炒房团是市场嗅觉最灵敏的食利者,他们的线索通常来自新闻联播和权威报纸,政策的变化,往往就隐藏在那些公文格式的句子里。
政策的松动始于1998年。当年为了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务院决定将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来推动房产改革。这开启了中国的商品房时代,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狂飙猛进,房地产开启了“黄金十年”。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单一品类资产价格牛市到来了,无数人被疯涨的房价而改变了财富地位,也同样有无数人被疯涨的房价抛落了时代火车。
根据天风证券的统计[^13],“黄金十年”的数据惊人:从1998-2007年,房地产投资平均增速24%,拿地面积平均增速21.1%,新开工面积平均增速17%,商品房销售面积平均增速20%,而同期中国经济增速只有12%。在这期间,无论是豪掷千金的专业炒房团,还是多供一套的老百姓,都获利丰厚。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房地产突飞猛进的十年告一段落,一二线城市积累了大量难以消化的库存,但随后而来的“四万亿”和央行货币政策的松绑,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房地产市场,2009-2010年之间房价再次全面上涨,直到中央连续出台严厉的调控政策,才将疯狂之势摁了下去。
从2004年到2014年,中国GDP从16万亿增长到64万亿,涨幅4倍,但大部分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都远超这个水平。当然,房地产的最后疯狂还没有到来。
2014年下半年,央行再次降息,南方的深圳楼市率先开涨,并逐步蔓延到京沪。2015年9月30号,央行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4个月后更是降低到20%,去库存的号角吹响,楼市烈火烹油。到了2017年,一二线溢出的资金与棚改货币化一道,疯狂地涌入二三四线城市,全国呈现燎原之势。
如果说之前的房价是从1涨到了5,那么这次就是从5涨到了10,涨幅虽然没有之前可观,但付出的代价却更大:居民部门的住房贷款按揭余额在2014年突破10万亿,2015年达到14万亿,16年更是直接达到了19万亿。这些增加的负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压缩居民的消费空间。
应该说,无论是不是炒房,凡是在1998-2014年这期间购买了多套房的人,都获得了可观的财富,这些财富足以改变很多人的阶层。
东亚经济圈对房子的热爱有目共睹,日本、韩国、台湾、香港都经历过房价疯涨、泡沫、破灭的周期轮回,大陆的群众也未能免俗,并且将房子与择偶等个人生活深度捆绑。电影《甲方乙方》里刘蓓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葛优回答:“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
一个开放商曾不无幽默地总结:在旺季,你要打出“欢迎温州看房团”的横幅,神经紧张的本地人肯定来抢;在淡季,你花钱找一帮人凌晨1点在售楼处排队,还在观望的客户就会上钩;在熊市,你要敢于雇人砸售楼处,让媒体惊呼“降价巨大引发老业主不满”,尾盘便会被迅速清光。
在各种因素的环绕下,楼市具备了门槛低(大部分普通人都能参与),时间长(上涨时间长达二十年),涨幅大(多数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倍),带杠杆(可以方便的按揭)等众多特点。这是既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价格牛市,也是一场全民都能参与的资产游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然,房价的上涨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获得了财富增值,但要到改变阶层的程度,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压缩:一二线城市+3套以上住房+无负债或者少量负债 ≈ 从小康跨入了富裕。尽管条件严苛,但在北上广深人口接近1亿的背景下,中国达到这个标准的家庭至少是百万的量级。
如果按照代际的观点看,出生在1970-1985年之前的人充分享受了房地产大牛市的红利。对于85后和90后来说,属于他们的同级别机会,可能还要等很多很多年。
第七次: 网络红利
50年代嫁英雄,60年代嫁贫农,70年代嫁军营,80年代嫁文凭,90年代嫁富翁,2000年代嫁码农。
——民谣,2015年
水木论坛上曾有这样一个提问:为什么北京南城房价远低于北城?一个网友神回复:因为南城是一个程序员到不了的地方。
改革开放后中国有四波创业浪潮:84派、92派、99派和11派。以BATJ为代表的99派和以TMD为代表的11派是典型的“互联网创业家”,这两波创业者都是依托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五次经济周期——信息技术革命的红利发展而来。这波技术创新肇始于上世纪90年的美国,千年后逐步转移到中国。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社会阶层的明显变化,就是IT精英的崛起。例如美团上市,近五万员工中,造就了4614名百万富翁。小米上市,据说工号1000以内的都能一把付得起北京的首付了,其中一位没有上海户口的老码农松了口气:2000万的财富,小孩上学毫无问题,国际学校一年也就才多交30万。
早在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百度一夜之间造就240多个百万富翁,那时候百度只有750人。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是当时全球第一大IPO,号称史上最大规模的互联网上市造富运动,不仅让马云成为荣登首富宝座,还创造了上万名的百万富翁,直接大幅拉升了杭州的房价,直逼缺乏互联网公司的上海。
2015年后,赴美赴港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更是如过江之鲫,众安保险、爱奇艺、B站、映客·、搜狗、阅文、拼多多·····还有排上日程的头条、滴滴、蚂蚁金服……
中国第一波互联网创业者多为60后和70后:马云(64年)、李彦宏(68年)、丁磊(71年)。第二波互联网创业者则多以80后居多:王兴(79年)、程维(83年)、张一鸣(83年)。第一波创业者抓住了互联网普及的红利,而第二波创业者则抓住了移动互联网兴起的红利,
受益的不仅仅是创业者。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计算机专门作为热门专业,吸纳了大量储备人才。高歌猛进的人才培养和互联网公司的腾飞在这20年形成了一个漂亮的双曲线。大量的资本涌入,IT产业化应用的黄金时代,这些都是推升程序员走上社会高收入人群的推手。
程序员阶层的高收入,已经是有目共睹。在号称中国硅谷的海淀中关村,有着全国密度最大的高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近百家。20多年前,这里荒草丛生,仅仅是北京海淀北街的一个破公共汽车站,房价只有两三千。如今海淀黄庄紧邻中关村三小等重点小学的房子,单价已经逼近10万。
这个价格,早已超出了普通工薪阶层可以承受的范围。而任职互联网公司的码农,则成了房产中介最爱的人选。一个拿着热包子,喝着豆浆,穿着冲锋衣或者格子衫,背着双肩包在西二旗挤地铁的码农,很有可能月薪五万+,手里握着价值几百万元甚至更多的股权,秒杀90%以上的北漂。
中国很多行业都享受过过所谓的“风口”,如钢铁、煤炭、地产、金融、电子等领域。但跟这些领域出现的“老板吃肉,高管喝汤,员工苦逼”不同的是,互联网在风口释放的红利更加普惠,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商业模式杠杆高,单位密度产出高,激励制度更加合理。
尽管距离中国人合法拥有财富只有短短四十年,但企业家群体已经有了old money和new money之分。应该说,崛起过程原罪较少(但不是没有)、创始人履历透明阳光、基础员工收入高企、企业社会形象健康(当然也有很烂的)的互联网行业,就是中国new money的代表。
站在当前时间点上,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接近结束,估值泡沫尚待消化,但互联网行业的新模式、新技术、新生态仍然层出不穷。因此,只要中国工程师红利没到殆尽的那一天,通过这个行业实现阶层逆袭的大门,就仍然没有关上。
尾声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七次的阶层跃迁的机遇,到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把这其中的方法论总结为:合法通道、制度套利、行业风口和资产红利。
- 合法通道:目前在中国,通过读书和考试改变命运,仍然是可以走通的模式,高考、考研和考公务员都是成熟的向上通道。这些通道尽管有种种问题,但还是比较依赖个人的智力和勤奋,而且受制于社会舆论,它们的大门会变窄,但很难被完全关闭。
- 对于毫无背景的年轻人来说,合法通道是他们改变阶层的第一次机遇,应该坚决地抓住。但可惜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这样的觉悟,很多人在参加工作后才追悔莫及。
- 制度红利:过去四十年是一部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制度改革史。这意味着在改革的进程中,总会有短暂的制度红利释放出来。双轨套利是利用了定价机制的漏洞,而乡镇企业和九二下海则是抓住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的空白期,实现了企业和个人的原始积累。
- 中国的制度改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制度红利的机会还会不断出现,如农村土地流转、国企改革、垄断行业准入等,当然,它们给普通人参与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 行业风口:无论是财大气粗的煤老板,还是待遇优厚的程序员,都受益于自身行业的快速发展。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对于两个同样能力的年轻人,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赋予的职业回报往往相差十倍。
-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依靠行业红利来穿越阶层,主动寻找一个有前途的行业,跟在一个衰落的行业里摸索折腾,前者的难度会更小,成功率也更高。
- 资产红利:周金涛说过:十年前你在中信建投找了一份工作不重要,十年前在朝阳门的中信建投证券旁边买了一套房子真的很重要。资产红利是人们在勤奋劳动之外的一条极为重要的阶级跃迁通道,至少在过去十几年里,如果不去主动参与,不但无法完成阶层跃迁,甚至还有跌落阶层的风险。
- 在地产牛市已经临近尾声的时点,普通中国人希望通过资产红利来翻身和跃迁,可能只能寄希望于证券市场的长牛和长红,而像匹凸匹和比特币这种“机会”,普通人还是不要参与的好。
综合来说,在不同阶段,各个要素对人发财致富的作用不同。计划经济时代,收入平均化,考大学填补干部空缺,办乡镇企业填补市场空缺,均能获取最大回报;市场经济全面启动后,下海经商成为阶层跃迁的重要途径;而到了新世纪,选择开始大于努力,资产升值和行业风口变得比个人勤奋重要。
这些改变命运的机遇,大约5~7年会出现一次,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离其中的2~3次非常之近。如果一次都没能抓住,大概率四十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抓住一次就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抛下;抓住两次,便能大幅提升家庭在社会上的阶层;抓住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基本上就是国民级的励志故事了。
以许家印为例:1978年以周口市第三的成绩考入武汉钢铁学院(抓住第1次机遇),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公司工作。1992年辞去国企工作来到深圳下海(抓住第4次机遇),1996年创办恒大专注于房地产行业(抓住第6次机遇)。连续三次踏准节奏,让许家印成为中国首富。
不过在品读励志故事的同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尽管过去四十年中国人的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多数人在社会中的相对位置其实并没有改变。
从种地的贫寒农民,到富士康的流水劳工,这并没有改变阶层;从陋巷的拮据市民,到艰难经营的街边店主,这并没有改变阶层;从车间的蓝领工人,到写字楼里的廉价白领,同样也没有改变阶层。普通人改善生活际遇不难,但要改变在社会里的相对位置,几千年来都是一项艰巨的修行。
趟过阶层的河流,需要善于向时代借力的智慧,需要勇于做关键选择的睿智,也需要敢于告别舒适的魄力,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来说,永远都不该有放弃努力的那一刻。
参考资料
- [^1]. 央广网,罗中立忆1977年高考
- [^2]. 组工通讯[J].第164期,第194~195页
- [^3]. 梁晓声,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4].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 [^5]. 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6].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 [^7]. 财经人物周刊,鲁冠球的工人梦[Z]
- [^8]. 张刚,向“92”派致敬[J].中国企业家,2012
- [^9]. 新闻1+1,高考40年:揭秘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内幕[Z]
- [^10]. 李培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11]. 李路路,石磊,朱斌,固化还是流动?—当代中国阶层结构变迁四十年,社会学研究,2018年
- [^12]. 南方都市报,1988:抢购席卷全国,2008
- [^13]. “政策市”绥芬河,中国企业家,2011
- [^14]. 镀金时代: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十年,天风宏观,宋雪涛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