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啸九天 自律更自由,平凡不平庸 Less is More

中国互联网发展分析-The developing trend of China internet

2022-04-10
鹤啸九天
阅读量

Notes(温馨提示):

  1. ★ 首次阅读建议浏览:导航指南, 或划到本页末尾, 或直接点击跳转, 查看全站导航图
  2. 右上角工具条搜索文章,右下角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鹤啸九天),底栏分享、赞赏、评论
  3. ★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知识点积累起来不容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谢谢理解
  4. ★ 如有疑问,邮件讨论,欢迎贡献优质资料


汇总

项目价值分析

  • 价值 = 事实价值(客观) + 感知价值(主观)
  • 事实价值:业务本身具备的价值,客观存在
  • 感知价值:主观感受,不一定真正有价值,可以畅想

企业迭代主路径:

  • 线下线上化智能化降本提效
  • ② 颠覆重塑

互联网发展史

传统行业发展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 信息化是将交易业务搬到了系统。
  • 数字化是将企业产品、运营、服务等模式重塑组合,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形态变化的另一种新形式,体现为:
    • 1)业务数字化,数字业务化;
    • 2)推到围墙、改变模式、构建生态;
    • 3)聚焦战略、愿景和价值。
  • 智能化是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 含义之一是采用“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处理信息与问题。
    • 含义之二是具有“拟人智能”的特性或功能,例如自适应、自校正、自协调、自诊断及自修复等。
    • “智能化”是自动化技术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动向之一,它已经成为工业控制和自动化领域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及新产品的发展趋势和显著标志。
  •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企业进入到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阶段,而数据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的核心基础,数字化不仅带来企业运营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商业模式的变革。

元年科技

【2022-5-21】聊聊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区别 经历了30到40年的发展,大家对信息化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认识。由于人的惯性思维使然,由此不免对数字化产生误解。为了能够清晰理解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差别,下面以传统的工业生产企业为例。

无论从业务领域还是组织结构来看,往往被一分为二,即生产领域、管理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者有着各自的发展路径。即使IT技术相对成熟之后,依然如此。

  • 数字化 = 自动化(生产领域) + 信息化(管理领域)
  • 信息化:将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原来记录在以为主的介质上的信息有选择性地存储到计算机系统中。早期的名称叫管理信息系统(MIS)
    • 考虑到成本和效率等的制约因素,并非将纸上记录的信息全部转移到计算机系统中,一般主要记录业务结果的关键特征信息。
    • 信息化是以业务标准化流程化为基础前提的。例如,订单之所以能准确地记录产品信息,是因为产品标准化的结果。相比之下,合同条款的标准化工作,就往往不如产品。因此,在开票、付款、违约罚款等方面,需要人工解读相应的条款信息。
    • 近几年,合同、发票等各种票据都可以通过OCR技术自动扫描进入信息系统,替代了传统的人工读取、录入的过程。
  • 自动化: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技术发展远远早于信息化。
    • 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除了以机械、流体为主的执行机构外,自动化仪表起着决定性作用。
    •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自动化仪表所测量的信号也由以前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接下来的故事,就是计算机技术在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大行其道。
    • 虽然数字化仪表技术已经成熟地应用了许多年,但没有自动成为“信息系统”的信息来源。许多生产现场至今依然由人工来填补自动化和信息化之间的鸿沟。
  • 数字化:企业数字化绝对不仅仅只是计算机技术的升级。而首先要做的是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融合。
    •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要求。
    • 两化融合与数字化之间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不过,撇开数字化技术不谈,两化融合的思路是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的很好起点。

智能大脑

2008年的《钢铁侠》开始,漫威宇宙给我们带来了20多部经典的漫威电影,介绍了美国队长、绿巨人、蜘蛛侠、雷神等几十位超级英雄。钢铁侠的战甲在漫威电影中是科技感的体现,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从第一部《钢铁侠》开始出现的Mark1战甲,到《复仇者联盟4》中的纳米战甲2.0,每一代新战甲都惊艳了观众,当然,还有它的前后4代智能大脑系统;如其中的智能管家

  • 智能管家“贾维斯”最早出现在2008年第一部《钢铁侠》电影里,他的主要作用是为钢铁侠托尼提供生活上的帮助、收集信息和反馈信息。贾维斯并不会直接为托尼在战争中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它更像一个全能的情报和信息处理中心。虽然贾维斯没有固定形象,但这不妨碍它成为钢铁侠最经典的一款智能大脑系统。Meta(原Facebook)CEO马克·扎克伯格就曾经用150个小时制作出一个能进行简单生活管理的智能大脑贾维斯,它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播放音乐、为访客开门、烤吐司片,或者只进行工作学习日程提醒等基本的智能互动。

一个能力强大的“智能大脑”涉及从大数据的感知到知识图谱的构建,从存储管理到分析挖掘,从各种智能模型再到便捷人机交互的全面支持,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离科幻电影还有较大的距离。当然,未来如果真的能实现完善的智能大脑系统

智能大脑讲解图(选自《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科学家奶爸的AI手绘》参考

  • 首先,比较完善的智能大脑系统要有对外界大数据的感知能力。而大数据的感知与获取主要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物联网两个途径来实现。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们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物端连接设备将达到754亿台,大约是2015年的5倍。全世界在互联网上每天有50亿次在线搜索。2025年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数据将从2018年的33 ZB增长到175 ZB。大数据通常体量大、变化快、模态多样、价值利用率低,产生大价值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知识抽取,也就是把大数据转化成结构化的知识。这一步骤,我们通常使用一种叫作“知识图谱”的技术来完成。我们平常传输的数据大部分只是信息,是一种外部的客观事实。而知识,通常是对外部客观规律的归纳和总结。知识图谱本质上是一种揭示知识实体之间关系的语义网络。

互联网商业模式

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盘点:游戏社交内容电商广告

  1. 游戏:科技革新引领游戏形态变革,寡头市场出海成新潮
    • 国内游戏行业的寡头市场竞争格局:腾讯遥遥领先,网易紧随其后,中小游戏公司(三七互娱、吉比特)持续发力
    • 2018年至2021年,两大巨头腾讯 和网易合计市场份额总量均超过70%。
  2. 从“社交”到“社群”到“社区”,流量之争从未停息
    • 即时通讯带动社交网络高速发展
    • 抢先入局+本土化优势,腾讯QQ成为即时通讯市场龙头。1999年腾讯借鉴ICQ开发IM软件QQ,2002年3月 QQ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2010年腾讯在即时通讯市场份额达到76.2%,QQ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亿。 2003年另一大移动通讯巨头微软推出MSN,但其最终不敌本土化强者QQ,于2014年退出中国市场,同年腾 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
    • 即时通讯是PC互联网时代的流量中枢,通过社交关系聚集网状用户。即时通讯产品发展成熟后形成社交关 系链,进一步可以带来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各种服务的可能性。腾讯QQ作为即时通讯的绝对龙头在商业变现 上,以QQ会员为代表的增值服务支撑了当时腾讯QQ生态造血能力。
  3. 内容平台:长视频困局待解,短视频欣欣向荣
    • 视频内容赛道竞争格局激烈,胜负未分
    • 视频赛道是互联网内容平台的主战场,截至2021年,中国网络 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使用率达94.5%,是用户最活跃的内容品类;同时,视频赛道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内容赛道,细分品类丰富,创新模式频出。几经迭代,视频内容平台时长上从中、长视频向短视频发展,内容时长及深度推动了内容生产方式(从OGC向PUGC)、货币化商业模式(从订阅/广告向直播 电商)的变革,最终反映在平台业绩和股价走势上。但无论在市场份额还是在盈利能力上,网络视频平台的 竞争仍在延续,尚未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
    • 网络直播平台收益于网络视频增长,使用率逐年上升。网络直播兴起于2017年,使用率逐年提升,竞争者包 括虎牙、斗鱼等直播平台,也包括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 网络音乐、文学平台受视频内容平台挤压,使用率触及上限。根据CNNIC的数据,网络音乐、网络文学使用 率常年分别维持在70%和50%,用户增长主要依赖于总体网民规模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内容平台突围依赖 于订阅以外的业务,如音乐平台发展社交直播、文学平台发展IP改编影视业务。
  4. 电商交易:To C电商差异化取胜,To B电商开启新蓝海
    • To C电商:推陈出新成就行业新贵,攻守兼备巩固龙头地位
    • To C电商行业的发展史,几乎就是淘系电商自身发展与其应对后来者的历程。
    • 差异化是To C电商行业后来者的必答题。2003年淘宝网上线,并于2006年成为亚洲最大的在线购物网站,实际上淘宝网的崛起也曾经历诸如8848、易趣以及当当网等To C电商的竞争。然而,当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阿里旺旺淘宝商城(天猫前身)、手机淘宝等,一次次抓住关键发展机遇后,回答“与阿里有何不同”已 经成为To C电商行业新进入者的必答题。
    • (1)供应链领域:2004年成立的京东以自营模式起家,并于2007年 开始建设自有物流体系,与阿里形成明显的区别,并在此后的探索中成为阿里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
    • (2) 特卖领域:2008年唯品会凭借“品牌特卖+限时抢购”的模式,瞄准了淘宝向天猫升级过程中遗漏的服装特价 市场,此后的聚美优品则聚焦化妆品特价市场;
    • (3)下沉市场:2015年拼多多成立,瞄准阿里业务升级过程 中下沉市场的机会,并在随后依靠社交裂变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大了客户规模。
    • (4)生鲜电商/社区团购领域: 通过前置仓开展生鲜产品业务的方式逐渐兴起,并在疫情期间引来社区团购领域的资本热潮。
  5. 互联网广告:重要变现渠道,规模持续提升
    • 互联网触达率持续提升,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扩容
    • 广告依托媒介触达受众,因此媒介的触达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介的价值和天花板。 根据CTR数据,互联网的媒介到达率由2012年的62.1%持续提升至2020年的83.6%,电视、杂志、报纸等媒介的触达率持续下行,户外广告的媒介到达率则维持在80%上下与互联网媒介不分伯仲,广播媒介到达率在 2018年以来有所提升,或许暗示了播客类产品仍有不俗的商业价值。

股价核心因素

互联网龙头股价核心影响因素的分析

  1. 2000-2010年:产品业绩驱动2C型公司股价,四万亿撬动2B平台经济
    • 行业成熟期,业绩和产品是驱动 2C 公司股价的重要因素
    • 阶段一:互联网泡沫破裂,经历寒冬后PC渗透率提 升(2000.6-2002.10)。互联网网络经济泡沫于2000 年3月10日开始破裂,纳斯达克和所有互联网公司崩 溃。但PC互联网逐步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从2000年开 始,中国PC渗透率持续提升,网民数量逐渐上升,诞 生出一批早期的PC用户聚集地如天涯、起点等。
    • 阶段 二 :信心重建 , 商业模式跑通( 2002.10- 2004.6)。泡沫破裂进入清算收尾,网络公司开始超 跌反弹重建市场信心。2002Q4网易和搜狐双双实现盈 利,标志着整体PC互联网进入盈利阶段,门户网站的 商业化进程伴随中国经济腾飞开始发展,同时,网络 游戏作为PC互联网的重要变现端口也开始蓬勃发展, 优秀的国产网游层出不穷。
    • 阶段三:腾讯上市港股,产品及业绩带来股价表现的差异(2004.6-2005.10)。2004年6月16日腾讯上市, 上市首季度营收超越网易和搜狐,净利润与网易几乎 持平,随后几季度各指标不及网易但大幅领先搜狐, 市值走势也符合该业绩表现。网易在这段时期连续推 出两款重磅网游,优秀业绩指标拉升市值持续领跑。
    • 阶段四:PC互联网高速成长时代,游戏业务为腾讯带来强劲助推(2005.8-2008.12)。2006年腾讯重心转向网络游戏,QQ游戏大厅在线人数屡破纪录,《QQ堂》等热门游戏带动营收与利润实现量级跃迁,2007Q2开始净利润与市值反超网易,自此奠定后PC互联网时代的领先地位。
  2. 2010-2015年:移动互联网初期,新兴战略方向意义突显
    • 2010年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
    • 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1-2013年集中爆发,移动端上网成为彼时最火热的互联网接入方式。据工信部的数 据,2011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17亿部,超过 2011 年之前我国历年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的总和。此后 的2年内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更是以指数级速度迅速攀升,2013年达到第一个高点4.22亿部。而从移动互联网 网民规模以及渗透率看,移动网民渗透率在2010-2014年间上升至80%+,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则常年维持 15%+的增速。在中国强力的移动智能设备以及庞大的用户基础的双重支撑下,移动互联网开启了全新的互 联网时代。
  3. 2015-2019年:移动互联网成熟期,核心因子再度回归
    • 移动互联网进入成熟期,新业务新产品搅动股价
    • 移动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手机稳固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2014年,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 83.4%,首次超越传统PC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巩固。至2019年12月,移动互联 网普及率达到64.5%,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到99.1%。
    • 行业逻辑转变,存量博弈下业务拓新动机增强。移动互联网普及带来人口红利逐渐衰退,细分市场瓜分殆尽,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分别占据搜索引擎、社交及电商领域主要份额。2015-2019年手机网民数CAGR仅为 4.72%,相较于2012-2015年13.9%的年均复合增速显著下滑,存量流量的精细化挖掘与运营成为业务主轴。 BAT等互联网公司在强化自身优势领域基础上积极拓展商业版图和外延收购,新产品和新业务对股价波动影 响日益明显。
  4. 2020年以来:疫情孕育新机,政策基本见底,利率前低后高
    • 疫情助推流量扩容、赛道新生,业绩与股价均呈“倒V”形态
    • 2020年至今,中概互联网指数与主要标的业绩增速亦呈现“倒V”形态。我们选取中概互联网指数 (KWEB.P)与BAT(该指数的主要重仓股为BAT)平均营收同比增速进行拟合,两者在2020年以后总体为 “倒V”形态。2020Q1至2021Q1中概互联网指数区间最低价后最大涨幅为171.65%,同期行业平均营收同比 增速从20.46%提升至43.31%。2021Q1至2022Q1则进入下行区间,指数区间最低价后最大跌幅为80.55%, 2022Q1行业平均营收同比增速也仅为4.83%。这表明业绩增速仍是影响股价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何营收 同比增速会出现“倒V”型结构?一方面,尽管2020Q1疫情较为严重客观上促进线上流量增加,但也一定程 度上因为管控措施阻碍了部分业务的开展,2021Q1疫情反弹但相对2020Q1改善,业绩弹性较大。另一方面, 流量的增加到业绩的转换存在一定的时滞,前期的基数高低也会影响后期的业绩增速。

行业观察

行业调研方法

【2022-7-21】行业调研方法论教程:准备工作

研究者(无论他的具体职位是什么)对一个行业、一门生意或一家企业的理解,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 起步期,研究者对行业的理解比较肤浅,主要依靠报告,尤其是大而全的普及型报告获得知识。在此阶段,研究者要么尚未意识到调研的重要性,要么因为认识不足而无法充分利用调研。
  • 爬坡期,研究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行业理解,能够与业内人士比较流畅地沟通;虽然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报告,但是已经学会利用调研去补充甚至批驳报告。调研的地位已经与报告不相上下。
  • 成熟期,研究者已经非常熟悉自己的领域,对报告的依赖程度降到最低。此时,报告已经从“主要学习手段”降低为“学习的出发点”。研究者主要依赖大量、频繁、多种多样的调研来获取知识。

要点

  • 第一章:准备工作;易犯错误
    • 形成先入为主的观点,而且根本不想改变观点。
    • 过度依赖报告,尤其是缺乏权威性和中立性的报告。
    • 试图以一个包罗万象的理论框架去解释事实。
    • 对自己的地位或经验抱有迷之自信
    • 试图在调研中毕其功于一役。
  • 第二章:调研对象
  • 第三章:正确的提问
  • 第四章:正确的交流
  • 第五章:关于重要数据
  • 第六章:技术问题
  • 第七章:总结

2021年以后的互联网及新兴行业

【2021-4-6】互联网怪盗团出品,诸神之黄昏:2021年以后的互联网及新兴行业

  • 四次互联网红利及其后果
  • 2021年的互联网平台竞争版图
  • 互联网平台的本质:规则制定权 + 征税权
  • 三大不利因素的形成、发展与汇集
  • 平台的危机,以及产品/内容方的机遇

2021新格局

【2021-4-6】互联网怪盗团出品,诸神之黄昏:2021年以后的互联网及新兴行业

  • 【2021-5-18】游戏的未来
  • 四次互联网红利及其后果
    • 从 19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历了四次“互联网红利”,其中一次是虚假的,两次是真实的,还有一次是半真半假的。所以,第一次红利期导致了互联网公司的严重估值泡沫,第二次和第三次红利期导致了基本面推动的估值有序扩张,而第四次红利期又导致了严重泡沫的卷土重来。
    • (1)虚假的 PC 互联网红利期(1995—2001):这次 “ PC 互联网红利期”是被资本强行催熟的,所以是虚假的红利期。随着 2000 年 3 月纳斯达克泡沫的破灭,它也走到了尽头。然而,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增长完全没有受到泡沫破灭的影响,它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通信基础设施的进步。
    • (2)真正的 PC 互联网红利期(2002—2009):一开始,从纳斯达克泡沫破裂中幸存的互联网公司尚未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只能依靠移动 SP 服务熬过最艰难的时间。到了 2000 年代中期,广告和游戏这两种最有效率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终于成熟了,由此打开了互联网平台高速发展的突破口。2004~2007 年,腾讯、百度以及阿里巴巴 B2B 业务先后上市;新浪、网易、搜狐也实现了盈利。
    • (3)全世界最强劲的移动互联网红利(2010—2019):市场主流观点认为,2010 年或 2011 年是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元年”,因为微信和小米手机均在此时推出,以新浪为代表的微博服务也在此时大行其道。这种观点有些道理,但是严重忽视了一个事实:早在 2008 年,在 3G 网络普及的推动下,中国就具备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只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自然发展而已。在此期间,互联网行业同时享受着两波红利:PC 互联网红利还没有结束,移动互联网红利又来了!流量红利,在用户增长的同时,用户使用时间也越来越长,从而构成了双轮驱动。在此过程中,还不停地爆发出阶段性的“细分市场流量红利”,每次都能塑造一家或几家新的巨头:
      • ①移动数据资费下降、带宽上升,带来了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红利;
      • ②移动智能设备算力的不断提升,带来了持续的手游新品类红利;
      • ③移动互联网向Z世代人群的渗透,带来了B站及二次元内容的红利;
      • ④移动互联网向低线城市及乡镇的渗透,带来了拼多多和快手的红利。
      • 几乎所有人都低估了中国移动流量红利的持续时间。从 2017 年开始,就有人讨论“移动流量红利耗尽”的问题;但是此后三年,中国每年仍能新增 1 亿左右的移动上网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也仍在缓慢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下沉市场的用户增速远超预期,从而不断推迟移动流量红利耗尽的时间点。
    • (4)流量红利的封印:真假参半的疫情红利(2020 年):2020 年初,疫情初起之时,很少有人真心认为疫情会给互联网行业带来什么红利
      • 2019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日均使用时长稳定在 6 小时左右,环比已经几乎没有增长。但是到了 2020 年一季度,日均使用时长骤增至 7.3 小时。
      • 由于人们宅在家里,有大量时间,导致重度游戏、直播、短视频、中视频等娱乐内容的用户黏性大幅上升,用户消费倾向亦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
      • 宅家导致了线下零售和餐饮消费的凋敝,同时大幅提升了消费者对电商及 O2O 的依赖。虽然因为快递运力下降,电商平台在一季度的实际发货量有限,但是用户习惯的培养是实实在在的。
      • 疫情刺激了远程办公、远程教学的需求,从而给腾讯会议、钉钉、飞书乃至B站等一批相关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红利。
  • 2021年的互联网平台竞争版图,
  • 互联网平台的本质:规则制定权 + 征税权
  • 三大不利因素的形成、发展与汇集
  • 平台的危机,以及产品/内容方的机遇

互联网发展机遇

  1. 云服务:技术沉淀成熟,To B型平台企业的下一条增长曲线
    • 紧跟发展前沿,积极布局云服务
    • 紧跟发展前沿,国内企业积极布局云服务业务。2006年Google正式对外介绍主打数据服务与服务器基建的 “云计算”概念,2008年AWS发布产品EC2,虚拟服务器与IaaS模式开启。同年, Google发布APP Engine为 Web应用开发提供PaaS服务。此后随着微软、IBM等厂商入局以及OpenStack等项目推出,越来越多的开发者 与企业开始投入使用,以IaaS、PaaS与SaaS三类交付为主的云服务行业渐成。国内方面,阿里云、天翼云于 2011年发布;百度云于2012年推出;腾讯云2013年正式面向社会开放;平安云于2014年上线;华为云在2010 年提出“云帆计划2011”,2015年进军公有云,2017年新成立云业务单元;2020年京东零售云发布;2019年 推出飞书等SaaS产品的字节跳动也在2021年正式推出火山引擎云服务。
  2. 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新业态
    • Web3.0基础上进行突破,技术巨头加速布局元宇宙赛道
    • 元宇宙:Web3.0基础上的突破。元宇宙通过整合多种新技术构建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生态体系, 可以在交互方式、内容载体、互动程度、沉浸体验等方面实现突破,实现Web3.0到元宇宙的跃迁,构建 “全真互联网”。Web1.0时代以雅虎、新浪等被动页面为代表,用户单方面接受互联网中的内容;Web2.0时 代的百科全书、Facebook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平台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创造者;而移动互 联网、人工智能、语义识别、云计算、LBS等技术支撑的Web3.0时代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通过打造一个去中 心化的通用数字身份体系,使得用户将成为互联网真正的创作者与构建者,用户所创造的数据信息与数据资 产都将归自身所有。
  3. 出海:游戏+IP+短视频,引领大航海时代
    • 游戏:增速放缓+监管趋严,出海大势所趋
    • 中国手游市场增速放缓,海外渗透率仍有可开拓空间。 疫情影响逐渐减退叠加中国手游市场进入成熟期,中 国手游市场规模增速放缓,于2021 年增长7.57%达到 2255.38亿,增速逐步趋近于全球游戏市场。从渗透率 来看,国内厂商在中国大陆渗透率达到97%,而在欧 美、日韩渗透率低于25%。未来随着厂商本地化能力 的提升和游戏设计的优化,其他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 40-50%,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考虑到海外手游市场 规模基数,渗透率的提升将为中国厂商开辟广阔的收 入增长空间。

垂直行业

【2022-7-21】为什么垂直社交应用很难做大、做久?

中文互联网,绝大多数垂直社交平台都失败了;那些没有失败的,多半是做的还不够大。简而言之,它们的结局无非是下面三条:

  • 做大,然后衰落,通过转型找到第二春(可能会再次衰落)。最典型的例子是陌陌,从陌生人社交应用转型为直播平台,然后再次边缘化。
  • 尚未做大,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衰落,直至关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2010-2020年之间诞生的社交应用有90%都是这样的。
  • 从未做大,但找到了一个细分赛道,得以在狭窄的范围内存活下去。这样的例子非常少见,豆瓣算一个(如果你认为豆瓣也有社交属性)。

校园BBS

【2023-3-17】北京地区bbs知名度

  • 水木社区 > 北邮人

发帖

各大高校的BBS

社交领域

垂直社交平台面临着三个非常巨大、几乎无解的阻碍,所以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若不转型就必定衰落。

  • (1)首先,垂类社交平台特别容易被少数低素质用户所扰乱,天然呈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
    • 平台最好玩的时候,往往是诞生不久后的爬坡期,此后社区氛围越来越差。对此“贡献”最大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约P选手——女性用户经常会被铺天盖地而来的“约吗”私信搞到心态崩溃,如果你不信,只需要去任何垂直社交平台注册一个女性账号就知道了。
    • 许多用户使用垂直社交平台的目的就是想约。只要在合法范围内,约不约也是用户的个人自由,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约也有三六九等,那些上来就赤裸裸地骚扰、直奔下三路而去的用户,是最低素质、最败坏社区氛围的。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这种用户的比例却会不断提升。虽然社区可以以封号、禁言、警告等方式予以处理,但很难根除。这使得女性用户不断流失,越优质的女性用户流失得越快。
    • 现在Soul有一批男性用户,见到女性就发私信要约,话术非常低劣,令人作呕。这大大提高了女性用户的戒备心理,也提高了她们回应的阈值。结果就是,正常的男性用户要以正常的方式认识女性,也越来越困难了。这就是反向淘汰
    •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当然是限制陌生人之间打招呼,可是大家用垂直社交不就是为了跟陌生人聊天吗?其次是用严格的算法、规则去淘汰低素质用户,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也仅仅是刻舟求剑罢了。
  • (2)其次,在中国,由于微信过于强大,大部分垂直社交应用不免沦为加微信之前的热身场地。(在Z世代当中,加QQ也比较常见。)
    • 中文互联网,用户的一切生活和工作几乎都是围绕微信进行的,在交上朋友之后,聊天的主阵地就自然转移到了微信。在这方面,Soul反而是相对成功的,确实有很多用户坚持不转移到微信;不过这个趋势能持续多久,是个未知数。
    • QQ在垂直社交当中的作用往往被市场忽略了。QQ的群聊、语音聊天、超大文件传输功能非常强大且实用。所以,在语C、Pia戏、剧本杀、娃圈、二次元……等垂直兴趣圈层当中,QQ群往往扮演着社交客厅的角色。很多设计师和独立品牌都依靠QQ群与客户联系乃至达成交易。越是年轻的用户,应该越能理解QQ在垂直社交当中的重要性。
    • 结果,垂直社交平台面临着尴尬局面:在熟人社交方面,它们没有任何突破微信的可能性;在兴趣社交方面,它们与QQ相比又弱了不少。久而久之,它们只剩下“认识陌生人聊聊天”这一个狭窄的定位,如果想避免衰败,就必须在其他功能方向上发力,最终脱离社交应用的范畴。
  • (3)再次,合规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较大的垂直社交平台都出现过一些合规问题。
    • 合规当然是所有互联网应用都必须应对的问题,但是社交应用因为社交关系太多、私域内容占比太高,管起来也格外困难一些。尤其是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以及诈骗及黑产防范问题,牵扯了平台的大量精力。如果无法控制风险,平台就必须限制乃至关闭很多功能,导致用户体验下降,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很多人会指出,垂直社交平台最大的问题是商业模式不清晰,因为社交应用很难插入广告,用户内购的潜力又比较低。我的观点则是,与上述三个重要问题比起来,商业模式问题已经是相对靠后、相对比较好解决的了。如果一个垂直社交平台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上述三个问题,那它的用户增长天花板就彻底打开了,用户黏性就彻底建立起来了。在此基础之上,它总会有充裕的时间去探索各种商业模式。问题在于,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垂直社交平台都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中国互联网激荡20年:经历跌宕起伏,结局只有一条路

【2022-4-2】中国互联网激荡20年:经历跌宕起伏,结局只有一条路

短期的波动,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并不罕见。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今天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已经和昔日的行业大不相同,我们可以回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更清晰地看到行业和企业,在今天中国的新坐标。

2022年3月,无疑是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载入史册的月份。

俄乌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来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风险,给中概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会议,提出一系列促进资本市场和平台经济平稳发展的政策举措,以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

短期的波动,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并不罕见。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今天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已经和昔日的行业大不相同,我们可以回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更清晰地看到行业和企业,在今天中国的新坐标。

1987年,距今整整35年前,中国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那一封邮件的内容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7年之后的1994年4月20日,中国全功能接入了国际互联网。

那时候的人们不会想到,后来互联网对中国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都能感受到这个行业的强烈脉动,但回溯到20多年前的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起步,并非一帆风顺。

1995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在北京成立,创始人张树新在中关村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

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尚不知“互联网”为何物,但通过《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对“信息高速公路”不算陌生。

自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情咨文报告中提出这一概念后,举国上下获得了新的希望和焦虑——近代中国已多次错过技术革命,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起点已摆在眼前,从庙堂到草野,没有人愿意再输一次,却不知从何开始。

那年的1月7日,《人民日报》文章《信息高速公路通向何方》写道:“从对‘信息高速公路’的最高要求,也就是建立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来看,有两种可能的前途,其一是由于体制和观念的限制,做不到全民共享,该计划流于形式,实质失败;其二是尽管未必与制定者的本愿一致,但大大促进了信息和知识财富的社会化和实际共享,从而产生社会变革。”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何祚庥则在数日后的《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宣传信息高速公路应该降温》的文章。

他算了一笔账,美国拟投入1500亿美元用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欧洲9000亿法郎,面积只相当于中国一个省的英国要投入380亿英镑,我国能投入多少?

即使我国“有资金、有技术”能在“一年”基本建成一个大体覆盖全国的国家高速信息网络,我国是否有足够的信息“仓库”和“货流”,有足够的“驾驶员”开着“小汽车”在这样的“高速公路”上“奔驰”?

站在今天看何祚庥的疑问,或许有人会觉得荒谬。但以中国当时的国情,何的观点并非不经之谈,一个电话普及率尚不到3%,个人电脑普及率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家,可以说是连车和马路都没有,直接建高速现实么?就算建得起,能用得起、养得起么?

很多年后,时任邮电部部长吴基传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道,当时对互联网是有担心,但是后来,认为互联网从技术上会很有利的意见占了上风,决定先发展了再说。

那时对互联网的担心,有这样两个方面:

  • 一是互联网没有管制,当时网上就有黑客、病毒,以及很多垃圾和黄色的东西,人们担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 二是赢利模式的问题,在网上提供信息的人,怎么获取利益?

这两个担心都很现实,尤其是第二个。互联网进入中国,恰逢美国互联网泡沫的膨胀期,套用若干年后雷军的话,猪站在风口上都飞得起来,但全世界都不知道、也不关心互联网到底应该怎么挣钱。

那时对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互联网是新经济

至于新经济与旧经济的区别是什么,新经济还要不要遵循基本的经济规律,每个人都语焉不详。但钱又是明摆着的,自从那年8月网景(netscape)上市后当天收盘价翻了两番,无数互联网公司一遍遍演绎相同的故事:做网站,拿风投,玩命烧钱圈用户,纳斯达克上市,创始人套现,一夜暴富。

之后的几年,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也加入到这一游戏之中。幸运的是,这一波浪潮,中国入局的等待时间不算太长。

01、门户时代的圈地游戏

瀛海威

初代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是靠抄作业起家的,瀛海威的悲剧在于,它抄得太早了。

1994年,中科院高技术企业局研究员张树新在美国旅游时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她上的第一个网站叫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这家网站提供互联网接入和内容服务,让张树新大开眼界,她当即决定,回国后要办一家中国的AOL。

张树新将全部家当抵押给银行,用拿到的1500万元建立瀛海威。从这个奇怪的名字可以看出,张树新至少是个营销高手,“瀛海威”是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的音译,在那个时代,“瀛”和“海”也让人忍不住对公司的背景产生遐想。

虽然瀛海威很快就失败了,但不能不承认张树新的魄力。当时除了少数科研人员,没几个人听说过互联网,张树新去申请上网线路时,邮电部甚至不知道应该由哪个部门接待她,最后是按照寻呼台租用线路的价格确定了费用,一条线一个月费用6000元。

瀛海威的商业模式全盘照抄美国在线:

  • 用户注册后,缴纳一笔费用兑换上网所需要的信用点,即可享受BBS、电子邮箱等服务,也可以浏览国外网站。

但是,瀛海威收取用户通过主干网浏览国外站点所交的费用,还没有交给中国电信主干网的使用费多,用户访问国外站点的时间越长,瀛海威就越赔钱。

1997年6月,邮电部投资70个亿的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启动,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当年就实现了上海、江苏、广东等8个省市的联网漫游,全国范围内的入网价格一下子大幅下降,瀛海威随即一蹶不振

张树新后来总结失败原因:“我们本来是要卖面包的,后来要从种麦子做起,而卖面包的利润却无法负担种麦子的成本。

如果张树新能在创业之初引入风险投资,或者能从抄AOL转向抄雅虎,也许瀛海威能像它的后辈新浪、搜狐一样活到现在,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1998年是中国门户网站元年,真正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当时并称“三大门户”的搜狐新浪网易,起点其实并不相同。

搜狐:网址导航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张朝阳最初只知道要做互联网,却不知道具体应该做什么。但在没有任何清晰商业计划的时候,他就能从两个美国大学教授那儿融到22万美金,其中一个叫尼葛洛庞蒂,写了本鼓吹互联网的书《数字化生存》,机缘巧合成为当时国内的畅销书。

张朝阳最开始模仿的是美国内容网站 Hotwired,这个网站本质上是一家线上杂志,雇用了80多名编辑记者生产内容。张朝阳没有财力自建内容队伍,只好从新华社摘编新闻,把《小说月报》、《精品购物指南》的内容搬到网上,结果每天访问量也就500多人次。

后来,他尝试模仿雅虎,把别的网站以链接形式列在自己的栏目里,没想到访问量大大提升,于是决定改做搜索引擎,不过这个初代搜索引擎与谷歌、百度不是一回事,只是对网站信息的分类,类似后来的 hao123网址导航

搜狐的原名是“搜乎”,为了与雅虎对标改乎为狐,连英文名sohoo都是对yahoo的复刻。

新浪:BBS

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是一家软件公司,创始人王志东是中关村最有名的程序员,写出过著名的 Richwin平台。新浪的起点是四通利方的BBS,这个论坛有一个叫“goooooal”的版主,真名陈彤,日后被称为“中文网站第一编辑”。陈彤性格强悍,传播直觉极其敏锐,他让新浪的新闻质量和数量都傲立三大门户之首。正是这个陈彤,在web2.0时代运营出了名人博客和微博这样的杀手级产品。

网易:电子邮箱

网易最初做的是BBS和个人主页,前者与当时的水木清华齐名,后者曾经覆盖20%的中国网民。

与张朝阳和王志东不同的是,丁磊最初并没有引入美国风投,走的是体制内路线,1997年5月,他找到了时任广州电信数据分局局长张静君,让电信局免费提供了服务器、带宽和办公室,又拿到了张静君任负责人的飞华公司119万元的投资,开发了一套电子邮箱系统,卖给首都在线等网站,一年多时间就有了500万的净利润。

不约而同:门户

三大门户业务各有侧重,搜狐是搜索、新浪是新闻、网易是论坛,但主页面都是对雅虎的照搬。至于为什么不约而同做门户,丁磊有一个形象的解释:“如果以房地产作比拟,那么,网络门户是互联网络中最昂贵的地段。” 不错,在互联网信息尚不丰富的年代,门户能最大限度地聚拢流量,仅凭流量就能在互联网泡沫的年代拿到好估值。

但是,昂贵并不意味着变现

  • 搜狐的广告业务拓展得很慢,几乎没什么收入;
  • 新浪直到上市之前,Richwin都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 而网易靠的还是卖电子邮箱和软件的收入在支撑,与网站没有什么关系。

三大门户能在产品上抄雅虎,却没法在挣钱上抄雅虎

  • 当时广告几乎是门户网站唯一的商业模式,但中美网民数量不可同日而语,2000年以前,中国只有不到1000万网民,而美国已达1亿。互联网广告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这种不约而同反映了初代中国互联网人的共同特点:像硅谷的产品经理一样,把产品做好,获得足够多的用户,至于商业模式,以后再说。

02、腾讯和百度,以“微创新”适应中国

三大门户曾随互联网泡沫一起膨胀,但2000年在美国上市之时,却赶上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三大门户在商业上的探路历程相当艰难,只不过他们的运气还不算太差。中国PC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电话功能机的渗透,几乎同频,让三大门户意外找到了新的营收来源。

2000年11月,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向众多的服务提供商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政策:

  • “移动梦网”收入的85%归服务提供商所有,剩下的15%归中国移动所有,并且由中国移动承担坏账风险。

三大门户如逢甘霖,纷纷推出短信业务,为用户提供新闻、天气、交友等服务,由此扭亏为盈。短信业务成为三大门户营收的主要来源

  • 2004年互联网全国总收入中,74%来源于网站嫁接了短信业务。包括当时已经推出qq,掌握了大量社交流量的腾讯,也是靠短信业务撑起了主要营收。

但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中国互联网的宠儿已不再是三大门户。BAT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互联网江湖的格局。

腾讯诞生于1998年,阿里巴巴创立于1999年,而百度则创办于2000年。

  • 这3家公司几乎同龄,但在一开始就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就直观感受而言,腾讯和百度的初代产品,都有他们比较明确的美国原型。他们延续了从门户时代“师发硅谷”和“Copy to China”的传统。马化腾和李彦宏都是地道的程序员出身,而李彦宏本人更是直接从硅谷回国创业的。

腾讯

当然,腾讯的QQ,不是对ICQ的照搬。

1998年10月,腾讯创立之初最主要的业务,并不是后来的互联网业务,学计算机出身的马化腾与他的大学同学张志东一起创办了主营网络寻呼业务的腾讯公司。

  • 最初的想法是将互联网与寻呼联系起来,开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让用户不必打电话,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把信息发送到寻呼机上。后来成为中国PC互联网最大流量池的QQ,起初只是马化腾团队不经意的成果。

1996年,三个以色列人聚在一起,开发出了一种可以让人在网上直接快速交流的软件,新软件的名字叫 ICQ,即“I Seek You”(我寻觅你)的意思。

  • 它除了支持网上聊天外,还具有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
  • 马化腾创业前就接触到了ICQ,1999年2月,因为觉得原版ICQ不好用,他与创业伙伴张志东一起开发出了 OICQ,意为“开放的ICQ”(Opening ISeek You)。

OICQ集合了ICQ的所有优点,而且对ICQ做了很多改进。

  • ICQ的全部信息存储于用户终端,一旦用户换一台电脑登录,以往添加的好友就会消失;
  • 它不具备离线消息的功能,用户只能与在线的好友聊天;
  • 用户不能任意选择聊天对象,只能在事先知道对方信息的情况下,输入后让ICQ帮助寻找。

OICQ完全摒弃了这些弊端,它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在线用户的名录随意选择陌生人聊天,即便好友不在线用户也可以给其发送信息。

QQ一上线就迅速获得了大量用户,但也迅速落入了三大门户曾经的窘境,手握流量却无法盈利。马化腾曾数次考虑卖掉这个产品,幸好买家都出价太低。之后,靠着IDG、香港盈科和南非MIH的数轮投资,腾讯才避免了夭折。

历史上第一个为腾讯创造了盈利的产品是QQ秀

这个2003年推出的虚拟皮肤,一炮而火,让腾讯获得了利用社交流量直接变现的密码。腾讯后来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在包括王者荣耀在内的许多现象级游戏中,虚拟服装和道具为腾讯贡献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收入。

相较于ICQ,腾讯的QQ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产品层面的改动,另一件事是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这两件事其实都不是颠覆性的,但正是类似这样的“微创新”,让它能够更好适应中国市场,并且一举抓住了中国互联网市场爆发的红利。

【2022-10-7】2005年的QQ、网聊、网吧,那时候还没有美颜滤镜,场景b站

百度

百度也不完全是对谷歌的照搬。

1996年4月,在拉斯韦加斯一场学术会议上,李彦宏突然想:

  • 人们往往根据一篇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多少来评价这篇论文是否权威,如果把这种思路应用到网页检索上,哪个网页被链接的次数最多,哪个网页就被认为是质量最高、人气最旺的。
  • 再加上相应的链接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索结果的排序上。 这就是李彦宏后来发明的“超链分析术”,他给这个原理取了个很人文的名字,叫“人气质量定律”,也叫搜索引擎的第二定律。
  • 问:第一定律是什么?

归国后的李彦宏向各大门户网站销售自己的搜索引擎,一家媒体就新浪、搜狐、网易、雅虎中国和ChinaRen的搜索引擎进行的测评显示

  • 在响应速度上,ChinaRen是1秒钟,其他四家是5秒钟;
  • 在搜索的数量上,ChinaRen是几千几万,其他4家却只有几十几百。 ChinaRen用的正是百度的搜索技术。

受百度技术的吸引和打动,搜狐在这一年8月成了百度的客户。随后新浪网易263等当时国内的大中型门户网站也都采用了百度的搜索技术。到2001年夏天时,百度的搜索技术已经拿下了国内80%的门户网站。

然而随着覆盖面的扩大,百度渐渐入不敷出。

当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搜索引擎公司Overture已经靠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受此启发,李彦宏做出决定:

  • 后台走向前台,做一个直接面向网民的搜索网站。

2001年9月22日,百度自己的网站正式在互联网上亮相,简洁的首页页面和谷歌相差无几; 百度竞价排名系统也在这天正式上线,它大受中小企业的欢迎,因为它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经济适用、方便快捷的推广平台。

百度的商业模式极具争议,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更让它的声望跌入谷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阿里上市之前,百度是最具号召力的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它对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真正体现了互联网相对传统媒介在营销领域的效率优势。

从公司进化史角度来看,百度和腾讯也是相似的。在搜索引擎这个美国成熟业务的基础上,辅以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微创新”,契合了中国用户和广告客户的需求,从而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腾讯和百度也成为PC互联网时代中国最大的两个流量池,展现出中国市场上海量的流量,可以如何转化为互联网公司的直接收益。

03、孤独的商业探路者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创业的起点,和几乎其他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不一样。当别的公司从网页或者应用出发的时候,阿里巴巴从一开始思考的就是商业场景

  • 阿里巴巴依靠的,并不只是PC和移动通讯普及和渗透这样的技术红利,阿里巴巴更看中的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融入世界进程中,巨大的商业需求。

早在阿里成立之前四年的1995年,到北京推广中国黄页的马云曾拜访瀛海威的张树新,后来他在一部纪录片中说道:

  • “如果互联网有人死的话,张树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她的观念我听不懂; 第二,我做的是企业上网,她做的是老百姓上网。”

1999年阿里巴巴诞生的时候,主营业务是中国供应商,也叫B2B,用马云的话说,“我们在B to B平台帮中国卖家找到外国买家”。这句话虽然有4个英文字母,说的却是个古老的行业,早在北宋,中国就已出现大量撮合贸易的中间商,被统称为“牙人”,牙人对北宋商贸的繁荣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 早期的阿里巴巴人相信,凭借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可以在中国绘出一幅数字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阿里巴巴所做的这一门老行当,显然与当时的互联网生态格格不入。阿里巴巴初创期员工、程序员王建勋在听完马云演讲后曾说:“就觉得疯了,因为这个模式国外也没有。国内有一个‘怪胎’B2B,那就是我们。”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载体,互联网自进入民用领域以来就戴着神圣的光环,几乎所有的互联网CEO都是技术产品的崇拜者,即便人人都幻想着暴富,也没人敢把“生意”二字挂在嘴边,而马云从一开始就关心“企业”和“生意”。

  • 前通用高管、后来加入阿里巴巴的关明生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创始人如此清晰地知道公司的使命,当他第一次问到马云这个问题,后者脱口而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阿里巴巴B2B的业务形态也与人们对互联网公司的印象大相径庭,没有黑客马拉松、没有技术和产品至上的文化,员工主体是日后被称为“中供铁军”的销售。这些人在各个产业带城市挨家挨户找工厂上门推销,为了防止被狗咬,不少人的皮包都夹了一层硬纸壳,以备不虞。

2003年5月,淘宝在非典疫情中诞生。阿里巴巴的商业触角,从 B2B 领域延伸到 C2C 领域。

但淘宝从一开始就不是易趣或者亚马逊的翻版。淘宝对海外公司同类产品的模仿,要比其他互联网公司少得多。从淘宝诞生的第一天起,阿里人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淘宝这样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契合中国客户的需求。

  • 淘宝首创了免费模式,让商家有了低成本的交易平台。
  • 针对中国信用体系不发达的痛点,2004年支付宝出现,让淘宝得以提供担保交易功能。
  • 此后,淘宝的生态进一步延伸到物流品牌运营等各个领域,最终将生态里的商家连接成了一张覆盖全中国的实体网络。

像百度、腾讯这样的典型互联网公司,只是简单提供“我做你用”的产品,平台和用户之间,是简单的双边关系。但阿里的小二要同时服务好商家和消费者,做最累最烦的丙方。在马云的形容中,阿里巴巴干的是“鼠标+水泥”的脏活。

客观地说,相较于腾讯和百度,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显得有些笨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淘宝虽然已有巨大的用户规模和影响力,但在营收和利润上却远不及腾讯和百度。直到2011年,阿里一年的营收还不及腾讯一个季度。

京东

中国另一家主流电商,京东,其创业的历史甚至比阿里更长。

  • 在京东看来,公司的起点是刘强东1997年在北京中关村所开的线下电脑店。
  • 但京东和阿里的模式迥然不同,它是一家地地道道的零售公司,它的商业模式简单粗暴,以批发价进货,以零售价卖出,和所有线下超市的模式并无不同。

这种以自营为主的模式,使京东在3C、图书等行业建立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这和它模仿的亚马逊也非常相似。但这种模式难以提供丰富、长尾的多元化供给,相较于“万能的淘宝”,京东的口碑更多建立在服务的标准化之上。

04、移动互联网改变江湖

2007年,初代iPhone发布,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迅速到来,中国互联网江湖,由此再次改变。

通讯基础设施的快速普及,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渗透进程。通过手机,每个人几乎都是24小时在线,这一方面大大延长了上网时间,另一方面也让线上线下的界限开始模糊,这一革命性变化必然会让一些老巨头掉队,另一些新巨头崛起。

短视频:头条+快手

2012年百度世界大会,李彦宏公开预判移动互联网是醉驾,他的理由是手机应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用户消费低,广告游戏电商这互联网三大收入来源在移动互联网上均未获得明确的商业模式。

李彦宏的这一误判,让百度错失了移动端转型的良机。移动互联网争夺的是用户时长,而百度依赖的搜索对用户时长的占领并没有显著变化,不再成为互联网流量的总阀门。

取而代之的是张一鸣的今日头条,中心化的算法推荐虽然常常被人诟病为“制造信息茧房”,但其对用户碎片化时间的占领效率无人能出其右。

等到百度回过神来已经晚了,大量的广告业务被今日头条夺走,百度后来在自己的App上模仿头条的算法推荐,才收复了一些失地,但已经掉出了第一梯队。

相比百度的落寞,腾讯和阿里巴巴则顺利度过了移动互联网的转型。

  • 前者依靠微信,垄断了熟人社交,延续了QQ在私域的统治地位;
  • 后者对淘宝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实行“千人千面”,淘宝变得更好用,也更多元。

2011年,一款用于制作、分享GIF图片的手机应用“GIF快手”上线,这就是后来快手的前身。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快手的短视频模式在2015年以后迅速打开市场。

2016年,今日头条推出了短视频App抖音,后来超过快手成为中国最大的短视频应用。

凭借着抖音的巨大商业成功,今日头条将公司名称改为“字节跳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另一极,字节跳动的Tiktok,则成为中国企业成功出海的现象级产品。

O2O:美团

在短视频兴起的几乎同时,中国互联网还出现了一波“O2O”热潮。

当BAT三巨头分别解决了人与信息、人与商品和人与之间的关系,O2O就是要解决人与服务之间的关系。用互联网满足线下服务需求,难度比前三者更大,但由于中国市场足够广阔,谁也不愿意丢失潜在的蛋糕。

2010年,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惨烈的千团大战开始上演。

  • 此前,一家叫Groupon(高朋)的美国团购公司才成立2年就获得了250亿美金的估值。
  • 经过长达数年的搏杀之后,美团最终胜出,事后有人总结王兴成功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在2012年全面转型移动互联网,放弃了PC端流量。

互联网与外卖的结合则早在2008年就由饿了么的张旭豪推出,美团在千团大战后,也很快推出了外卖服务,至此,互联网完成了与线下“到家”和“到店”服务的深度融合。

共享经济:滴滴+摩拜+拼多多+B站+小红书

之后,共享经济成为下一个风口。

  • 滴滴和快的的出现,让无数人的出行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虽然网约车的模式后来饱经争议,但它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中国的出行行业。
  • 共享单车也被迅速催熟,摩拜、OFO、哈啰,上演了一场单车大战 大战虽然落幕,但互联网和大众生活更紧密的关联,却已不可改变。

相较于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给更多新来者想象空间。

  • 在早已成熟的电商领域,拼多多通过微信生态的社交裂变,一跃成为中国电商平台中用户规模TOP 2的存在,远远超过了同属“腾讯系”的京东。
  • B站和小红书,则在内容红海中突出重围,在微信系和头条系产品之外,获得了自己的独特位置。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巨头在资本上的扩张,阿里和腾讯也展示出完全不同的行事风格。

  • 阿里控股了菜鸟,收购了饿了么、高德地图、优酷土豆、大润发和银泰商业,这些被收购业务的表现各有参差,但背后总的来说有一条清晰的逻辑,除了文娱板块之外,阿里巴巴收购的业务大都和商业、物流场景高度相关。阿里巴巴的战略投资并非简单的横向扩张,而是其“新零售”战略的一部分。
  • 腾讯则完全不同。在微信出现之前的2010年,腾讯就曾遭遇一场巨大的风波,它和奇虎360的3Q大战,闹到工信部和公安部介入,这场风波的直接起因是,腾讯推出的QQ电脑管家几乎涵盖了360安全卫士的所有主流功能。
    • 当时的腾讯,触手已伸到了包括游戏、电商、搜索、邮箱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产品形态,这种依托社交流量全域作战的模式,全世界也只有腾讯一家。“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让腾讯几乎成了行业公敌。

这次事件之后,腾讯改变了既有的策略,开始利用自身在流量上的优势,在行业中寻求投资标的,形成紧密捆绑的关系。

  • 随着微信成为无可置疑的最重要的“流量高速公路”,腾讯的资本触角不断延展,京东、美团、拼多多、快手……除了阿里和字节跳动之外,几乎所有中国重要的互联网公司,都有腾讯的入股。

05、殊途终会同归

不得不说,中国互联网行业在最近几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争议。

  • 外卖、出行、打车,再到后来的社区团购,互联网行业进入的民生领域越来越多,在给大众带来便利的时候,也让人质疑互联网公司是不是有真正的科技实力,还是只是与线下争利。

借由互联网出现的P2P等行业乱象,更让人们忧心忡忡,如果中国互联网产业只是搞商业模式的创新,整个行业都可能误入歧途。但是,很多人没有看到的是,互联网企业自身的改变,从很多年前就开始发生。

  • 2008年以来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有一条明线——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这关乎用户时长、消费升级,它直接反映了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巨大红利。
  • 同时还有一条暗线——互联网公司在科技领域的深耕,它们开始尝试将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而这是中国在参与全球竞争中的关键领域。

对阿里巴巴而言,2008年尤为特殊

  • 一方面,天猫的前身——淘宝商城上线;
  • 另一方面,淘宝在传统的IOE(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单元)架构下,面临巨大的算力瓶颈,它已经难以应对淘宝巨大的数据需求,更无法支撑双11这样的全球最大运算场景。 阿里巴巴发起了“去IOE”,独立研发自己的云计算系统,这就是后来的阿里云

2010年,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还曾有一次著名的争论

  • 李彦宏认为云计算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 而马化腾觉得“云是个好东西,但是太遥远了”
  • 只有马云坚定认为“如果不做云计算,未来会死”。

12年前的争论早已化作往事,今天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和百度,都把云计算作为战略性业务。客观地说,最早做云的阿里,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有先发优势。

  • 2021年12月,权威信息技术研究机构Gartner公布了年度产品报告,来自阿里云在IaaS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个核心类目都拿了全球最高评分,超越了亚马逊和微软,总分排名也名列第3。

与此同时,云计算还进一步带动了更多底层技术的研发。

  • 2018年,阿里巴巴成立了芯片公司平头哥,2021年,平头哥发布了自己独立开发的5nm制程服务器CPU,直接用于阿里云的服务器机房。阿里巴巴从应用层,到技术层并最终走向硬件领域的进阶史,已经成为超大市场红利转化为技术实力的典型范例。
  • 2018年,《腾讯没有梦想》一文,曾经掀起广泛的社会讨论。这之后的腾讯,也迅速开展变革,腾讯发力的方向,是金融科技企业服务,这一家中国最成功的2C互联网公司,同样开始把2B作为公司战略。
  • 2021年,腾讯来自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的收入第一次超过了游戏。腾讯也把“以数字技术、助力实体经济”变成了自己的公司主张。

今天,几乎中国所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在强调自身的两重属性

  • 一是自己的科技实力
  • 二是自身对实体经济的推动和助力。

回顾

  • 20年前,当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关注点还只在信息社交领域时,阿里是技术驱动商业的孤独探路者;
  • 10多年前,当别的公司还在怀疑云的价值的时候,阿里选择了坚定投入,并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研发投入最高的上市公司。
  • 现在,阿里从10多年前甚至更早开始做的这些事,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都在做的事。那些所有在信息互联网时代兴起的力量,都要毅然走入产业互联网的星辰大海。

在这个时代,先行者已经不必再反复标榜,科技公司或者实体经济这样的名词或概念。它们早已完成了这样的转型,它们曾经看起来有些孤独的战略,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结束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Share

Related Posts

标题: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摘要: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内容

标题:异常检测-anomaly-detection

摘要:异常检测方法总结

站内可视化导航

文章可视化导读:鼠标划过图形块时,如果出现蓝色光环, 点击即可跳转到对应主题

Comments

--disqus--

    Content
    My Moment ( 微信公众号 )
    欢迎关注鹤啸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