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啸九天 自律更自由,平凡不平庸 Less is More

大脑工作原理

2022-09-13
鹤啸九天
阅读量

Notes(温馨提示):

  1. ★ 首次阅读建议浏览:导航指南, 或划到本页末尾, 或直接点击跳转, 查看全站导航图
  2. 右上角工具条搜索文章,右下角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鹤啸九天),底栏分享、赞赏、评论
  3. ★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知识点积累起来不容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谢谢理解
  4. ★ 如有疑问,邮件讨论,欢迎贡献优质资料


大脑

什么是大脑

【2022-10-16】人类大脑

什么是大脑

  • 大脑是一个复杂的器官位于头骨内部,它管理着我们神经系统的活动。它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一部分。
  • 它位于颅腔的前部和上部区域,并且存在于所有椎骨中。 在颅骨中漂浮的透明液体,称为脑脊髓液,从物理和免疫方面保护它。

大脑是肌肉吗?

  • 虽然我们经常听到大脑必须运动,使其不会像肌肉一样萎缩。
  • 但是,大脑不是肌肉。它不像肌肉一样由肌细胞组成,而是数百万个神经元, 是由轴突和树突相互连接的神经元组成的。 它们调节大脑和身体的每一个功能。从呼吸,吃饭或跑步,到理性,陷入爱情或争论的能力,一切都会通过我们的大脑的控制。

【2022-12-28】大脑3D结构:人脑结构结构与功能

大脑功能

功能介绍

作为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部分,大脑可以被定义为控制和调节大部分大脑和身体功能的“管理者”

  • 从重要的大脑功能(如呼吸)或其他功能(比如饥饿或口渴),甚至最后到如推理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高级功能(Corbetta&Shulman,2002),大脑负责确保所有这些有意识潜意识的大脑功能能过正常进行。
  • 生活中,不管醒着还是睡着了,无论是呼吸、 吞咽、 看、 听、 触摸、 阅读或写作、 唱歌或跳舞,默默地思考或大声说话,甚至爱或恨的时候,走路或跑步,规划或行动等发生的一切都多亏了我们的大脑。

如果把他们整理在一个列表中,大脑负责的功能有︰

  • 控制重要职能︰ 像控制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睡觉,吃饭等
  • 接收、处理、整合,和解释所有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 控制动作和坐姿︰ 散步、 跑步、 说话、 站立。
  • 它负责情绪和行为。
  • 它可以让思考,推理,感觉,成为等
  • 控制高级认知功能︰ 记忆、 学习、 感知,行政职能等 (Miller, 2000; Miller & Cohen, 2001)

希波克拉底(公元4世纪)论神圣疾病

  • 人类应该知道,所有感官行为来自大脑,如欢乐,笑声和运动,以及悲伤,难过,沮丧和愧疚。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我们获得智慧和知识,看到和听到,知道什么是违规的和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甜的,什么不愉快的……
  • 如果大脑不健康,同一个器官,能让我们变得疯狂和神志不清,恐惧和恐怖袭击我们时…所有这些东西,我们都要接受大脑的控制…
  • 我认为大脑是人类行使的最大力量

希波克拉底那时就知道,人类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神秘的,同时,是宇宙的完美的创造之一。 得益于神经影像,医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我们得以发现有关解剖学及其功能的重大奥秘。 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还未被解答。

功能图解

【2023-12-27】大脑功能的完整视图

  1. 人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电子系统,由超过 800 亿个神经元组成,形成超过 60 万亿个高度组织化的连接。由于每个连接(或突触)都像晶体管一样工作,我们现在可以估计大脑的处理能力超过34,000个iPhone处理器。
  2. 一立方毫米的大脑皮层包含大约50,000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建立大约6,000个突触,相邻细胞每mm3产生超过3亿个互连 (电子开关)。
  3. 人脑的大脑皮层是一个 6 层电路板,包含比34,500 个 intel i7 四核处理器更多的电路和处理能力,占用 1/10 的空间。它处理实时视觉以提取形状和边缘,将它们转发到其他区域以检测面部、面部表情、物体甚至裸露的身体部位,然后将这些信息转发到眼眶和前额叶皮层的情绪和奖励中心。
  4. “认知科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是人类能够以高精度和闪电般的速度识别视觉呈现的物体。

每一条线都代表数以亿计的并行连接,这些连接都可以得到神经科学研究的支持。地图中的每个框都代表着大脑皮层中数百万到数十亿个数据处理中间神经元,像显卡一样处理来自我们感官的实时数据。

精简大脑功能视图

高清图网址

超全大脑功能视图

高清图网址

大脑组成

所有脊椎动物 (动物骨头) 都有一个大脑,由以下部分组成︰img

  • 脑干︰ 脊髓、 脑桥 组成。脑干控制自动功能,如血压和心脏的跳动、 边缘运动和内脏的功能,像消化或排尿。
  • 小脑: 它是第二大的器官,它主要涉及控制姿势和运动。
  • 下丘脑垂体,负责内脏的功能,如调节体温和基本行为,喜欢吃,性反应,快乐,侵略…
  • 大脑,由大脑皮质 (大脑半球和脑裂片) 和一些深层结构,喜欢基底神经节、 杏仁核和海马体。它是整合所有信息收集到的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组织反应。它控制运动功能、 情绪和所有的高级认知功能︰ 推理、 表达情感、 记忆、 学习…

人类的大脑重量是多少?它有多大?我们的大脑有多少个神经元?

  • 在人类大脑皮质是所有的动物物中进化最复杂的。它不仅更大,而且会卷起和折叠在本身形成凹槽和折痕,使其有典型的褶皱的外观。
  • 人类大脑重约 1.4-1.5 公斤 (3.3 磅),女性有量约 1130 cc (69 ci) 而男性有 1260 cc (77 ci)。
  • 它被称为脑膜的膜所覆盖,在被颅骨撞击时可以保护颅骨。
  • 甚至更多的保护,大脑”漂浮”在脑脊液中。
  • 据估计,人类的大脑由超过 1000 亿个神经元细胞,主要是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

爬虫脑复合区

麦克莱恩所谓的爬虫脑复合区,又称作R复合区、爬虫脑,即为现今所称的基底核。爬虫脑复合区在脑部发育时衍生自前脑底部。选用这个术语是因为神经解剖学家曾经相信此结构主宰爬虫类与鸟类的前脑。麦克莱恩认为爬虫脑复合区负责物种的典型本能行为,诸如侵略、支配、领域行为与仪式化行为。有时爬虫脑复合区会主导脑部的活动,从而导致较原始的行为。此一现象即使是在人类身上亦可能发生。发育良好、正常的新皮质会监视爬虫脑复合区的活动。就演化的角度而言,爬虫脑复合区是大脑最原始的成功结构,同时,本结构为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所共有大脑的最高级部分。

“爬行动物脑”是最先出现的脑结构。它由脑干(延髓、脑桥、中脑)、小脑和最古老的基底核(苍白球与嗅球)组成(图 3D)。对于爬行动物来说,脑干和小脑对物种的行为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这些脑结构调控维持个体生命的一系列重要生理功能,包括:心跳、呼吸、睡眠和觉醒等等。在脑干和小脑的操控下,人与蛇、蜥蜴有着相同的本能行为模式:死板、偏执、冲动、贪婪、屈服、多疑妄想等等。

古哺乳动物脑

古哺乳动物脑由中膈、杏仁核、下视丘与海马回组成。麦克莱恩最初是在1952年的论文中以边缘系统称呼这一组互相连结的脑部结构。学界普遍认为麦克莱恩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边缘系统,并将其视为主要的功能结构。麦克莱恩主张此一结构是在早期哺乳动物的前脑演化出来的(因此称之为古哺乳动物脑),且此结构负责觅食、生殖与育幼行为的动机与情绪。

“古哺乳动物脑”,又称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是指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与大部分尤其是进化早期的哺乳动物大脑类似。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包括:海马、海马旁回及内嗅区、齿状回、扣带回、乳头体以及杏仁核(图 3C)。上述结构通过Papez环路相互联系,并与其他脑结构(新皮层、丘脑、脑干)有广泛联系,所以边缘系统的作用是使中脑、间脑和新皮层结构之间发生信息交换。边缘系统参与调解本能和情感行为,其主要的作用是维持自身生存和物种延续。其中,杏仁核负责创造情绪并产生与之相关的记忆,海马结构能将我们的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新哺乳动物脑

新哺乳动物脑由大脑新皮质组成,这种结构只在高等哺乳类动物,特别是人类身上出现。麦克莱恩认为,哺乳动物大脑最近一次演化出的结构即为新哺乳动物脑。该演化事件造成了高等哺乳动物的语言、抽象思考、计划与认知能力。

“新哺乳动物脑”,又称新皮层(Neocortex),按细胞与纤维排列情况,自皮层表面到髓质大致可分为六层。新皮层首次出现于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人类大脑中,新皮层占据了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二,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左右脑(图 3B)。左侧的脑皮层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右侧的脑皮层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并且,右脑更多地决定了人的空间感、抽象思维、音乐感与艺术性,而左脑则更多控制着人的线性逻辑,理性思考与言语能力。特别重要的是其中的额叶前端,它是我们大脑中的“总司令”,不但控制着我们一系列的高级认知功能,还能抑制一些低级中枢(比如,“爬行动物脑”)的活动,防止我们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

人类有三个大脑? ——有趣的Triune Brain假说

人类大脑生长过程

人脑的发育从胚胎期开始,到青年时期结束。

  • 受孕仅四周后,它开始形成神经管,这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 复杂的过程开始之后,增殖,迁移和细胞分化过程的开始,大脑将形成和发展。 神经元在神经管中产生,然后迁移以形成其重要部分。 最后,它们在将要具有的专业功能方面是有区别的。
  • 据计算,在产前阶段,一分钟可产生高达250,000个脑细胞。 事实上,婴儿出生时的大脑已经具有所有需要的神经细胞,但是他们还没有连接。 在头两年,这些连接开始形成由遗传组分介导,但主要是通过与环境和他们收到的刺激的相互作用。 一样的过程(神经纤维被脂肪隔离层覆盖的过程,该隔离层还可以传递信息)使得更容易更快地做到这一点,并且它们负责增加脑的尺寸。
  • 从0-12个月:婴儿没有发育脑干或脊髓,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只对反射刺激和基本生存功能如睡眠,进食或哭泣作出反应。 因为他们与他们的环境,将创建新的连接,他们将很快学习的东西,比如,如何通过他们的眼睛,重复声音,了解语言,等等
  • 3年后:大脑已经已经达到其成人体型的80%,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都相当发达。 这允许孩子们表达自己,识别情绪,玩耍,开始计数和说话。 这就是为什么认为在这个年龄,大脑具有最大的脑可塑性或神经可塑性,即使一个区域被损坏,它将重新获得功能(因为它还没有完全专业化)。
  • 大脑不会停止发育,直到青年后:最长成熟的地区是额叶,专门从事行为,推理,解决问题等。 但是,大脑在青年时期成熟,它仍会继续其神经发生过程(新神经元的产生),并且它们可以通过训练和强化来建立新的联系。 这是神经可塑性的基础。

大脑如何工作

人的大脑是由神经元 (或其他受体或效应器细胞) 之间通过电化学脉冲连接传输信息的。这种信息的传输是在突触产生的。在此期间,神经元和细胞连接和通过化学和电脉冲和神经递质进行交换,这些神经递质负责激活或抑制另一个细胞的作用。轴突的末端按钮是神经通讯的突触前元件,通过它神经元与树突,身体甚至另一个轴突建立通讯。

  • 所有这些神经元的信息传输发生在几毫秒内。 数百个连接,使我们能够感知,理解和适当反应协调。 我们收到成千上万的输入,我们在几秒钟内生成了数千个输出,一切都与瑞士手表的精度相匹配。 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大脑是一条大电缆,将我们的整个身体连接到大脑。

神经元细胞了结构很简单:

  • 中间一只球形的细胞体,一头长出许多细小而茂盛了神经纤维分支(树突),用是接收其它神经元传来的信号;另一头伸出生根长长的(深入脊髓的突触最长能 1 米多)突起纤维(轴突),用来把自己的信号传给别人。

轴突了末端又会分出许多树杈,连接到其它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上

当大脑思考的时候,一枚最底层的神经元都在干什么呢?

  • 首先,各个树突接收到其它神经元细胞发出的电化学刺激脉冲,这些脉冲叠加后,一旦强度达中临界值,这个神经元就会产生动作电位,沿着轴突发送电信号。
  • 轴突由一个个郎飞结组成,神经元发送的电信号从一个郎飞结跳跃到下一个郎飞结,每跳跃一次,郎飞结上的电压门控通道就会打开一次,细胞膜内外带正电荷的纳钾离子通过纳钾泵交换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完成下一次跳跃。
  • 这样,电信号就可可以随距离衰减,持续接力传送下去。
  • 最终,轴突将刺激传送中神经元末端了突触,电信号触发突触上面的电压敏感蛋白,把一个内含神经递质的小泡(突触小体)推到突触的膜大,从而释放出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

当这些化学物质扩散到其它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上时,又会激活新的神经元上的纳钾离子通道,于是信号终于传递到了二级神经元上。

复杂吗?复杂,但好比了解汽车原理,并不需要搞清楚 93 号汽油的化学成分一样,真正在大脑中运作的生物电化学反应完全可以抽象成更本质的模型。

比如,一只水桶。

【2023-7-20】人脑如何运作,知乎视频

睡眠 与 ”洗脑“

【2023-7-21】你睡觉的时候被洗脑了,清洗过程被科学家拍了下来:熬夜变傻有点依据

Science文章

波士顿科学家们首次拍下了“洗脑”过程,脑电波指挥了液体运动

  • 红色是血液,蓝色是脑脊液。血液会周期性地大量流出大脑。每当血液大量流出,脑脊液就趁机发动一波攻击。脑脊液进入之后会清除毒素,比如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β淀粉样蛋白。
  • 只有在睡着后才能”清洗“,让人一觉醒来,拥有一个清爽的大脑;没睡着的时候,脑脊液并没有充分的机会趁虚而入。
  • 当大量神经元一同停止了激发,就不需要那么多血液进去输送氧气,才给了脑脊液涌入的机会
  • 动图

2013年已经有研究证明

  • 小鼠睡眠的过程中,大脑里像β淀粉样蛋白这样的毒素,是会被清除的。
  • 大脑用的清洁剂,叫做脑脊液。

睡着之后,大脑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

  • 轻度睡眠,到失去意识的深度睡眠,再到快速眼动 (REM) 睡眠,就是容易做梦的状态了。

这项研究专注在非REM阶段,没到要做梦的时候,对大脑保留记忆 (Memory Retention) 非常重要。

多睡一点吧,不要熬夜了。洗脑洗不完,说不定真的会变傻 (狗头) 。

睡眠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功能:

  • 醒着的时候,神经元们不会同开同关的。所以,没有办法让大脑的血量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
  • 只有睡着之后,大脑里没有那么多血液,脑脊液才能自如地循环开来,清除像β淀粉样蛋白这样的代谢副产物。

三重脑图解

三重脑

在我们的大脑里,由内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

  • (1) 约3.6亿年前,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原始的反射模块,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
  • (2) 到了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不仅让体温保持恒定,还进化出了情绪。相应的,哺乳动物的大脑里也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边缘系统),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
  • (3) 直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才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这个新皮层直到7万~20万年前才真正成形,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 。
  • 本能脑早在婴儿时期就比较完善了。
  • 情绪脑则要等到青春期早期才趋于完善。
  • 而理智脑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成熟。

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它们分别在2岁、12岁、22岁左右发育成熟,算起来各阶段时间相差约10年,所以在人生的前20年里,我们总是显得心智幼稚不成熟。

读作者“三重脑”的论述,有种读👉📖人类简史的感觉。

  • 脑的进化伴随着生命的进化,脑好比就像是一颗倒着长的洋葱。
  • 与洋葱不同,这颗“倒洋葱”越外层越新,越中心越老。
  • 这种结构导致了脑很难剥离老旧的内部,即新皮层很难不受到老旧内部的影响。
  • 人用了20年让三重脑发育成熟,人将用余生去亲历三重脑的斗争。

三重脑假说

三重脑假说(Triune brain, wikipedia)是一个由美国医生、神经科学家保罗·D·麦克莱恩(英语:Paul D. MacLean)所提出,用以描述脊椎动物前脑与行为的演化过程的模型。此模型将人类的前脑分为三个各自具有有主观性、智能、空间与时间感的脑区。

  • 麦克莱恩最初在1960年代建构此模型,并且在他1990年出版的书三重脑的演化里提出了这个假说。
  • 三重脑包含爬虫脑复合区古哺乳动物脑(边缘系统)、新哺乳动物脑(新皮质),它们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步加入前脑的结构。
  • 卡尔·萨根在1977年获得普立兹奖的著作伊甸之龙使得三重脑假说广为大众所悉。这个理论被某些精神医学家与情感神经科学家所接受。
  • 然而,这个假说在2000年代后已不被主流神经科学界采纳。

“三位一体的大脑”(triune brain)假说是Paul MacLean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理论。此理论根据在进化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将人类大脑分成“爬行动物脑”(Reptilian brain)、“古哺乳动物脑”(paleomammalian brain)和“新哺乳动物脑”(neomammalian brain)三大部分。每个“脑”通过神经纤维与其他两者相连,但各自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分别运行,各司其职。他认为这三个脑的运行机制就像“三台互联的生物电脑”,各自拥有独立的智能、主体性、时空感与记忆。

06世界杯1/8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比赛最后一分钟,格罗索过掉一人之后突入禁区,在后卫下地飞铲之时扣球趟去……

  • “原始脑”,一如平常而努力维系心跳、呼吸、消化、平衡……
  • “情绪脑”,千钧一发、生死一搏之际,驱动“肾上腺素”急遽飙升,以致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瞳孔放大,让肌肉获得更多能量,让眼睛获得更亮视野,从而将奋战的肉身机体,油门轰到最噪,档位挂至最高……
  • “理性脑”,目视对方后卫下地飞铲之时,见机而作左脚扣球,并且,计划着扣过之后起脚打门,或则趟球不过顺势摔倒……

作者:木马逐风

欲望管理

【2024-6-23】直视你的欲望, 含图

人的欲望可粗略分为三级,分别受大脑不同区域掌控 包在有两个半球前额,控制

三重脑区域 特性 说明
理智脑 包在有两个半球的前额,控制思维、认知、想象力等高级功能 高级脑,人类独有
情绪脑 包含下丘脑、海马状穿越和杏仁核体,控制人的情绪和记忆等 原始脑,动物主用
爬行脑 包括脑干和小脑等,控制人的吃饭、性等欲望以及大部分简单决策 原始脑,动物主用

欲望的三重境

为众生 高级
成就自我 中级
满足自我 低级
  • 低级: 美食、享乐、舒适感、性欲、刷抖音、胡思乱想、熬夜、打卡式旅游、垃圾文章、闲聊…
  • 中级: 持续阅读、每周坚持跑步、为高考补习一年、节食减脂、专注听讲、探究式旅游、长期写文章、写一部专业领域书
  • 高级: 研究人类疾病、做杂交水稻、实现共产主义、推广日心学说、实现人类和平

欲望的三重境

  • 你被什么样的欲望主宰,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人生
  • What kind of desire dominates you,what kind of life will you have
  低级欲望 中级欲望 高级欲望
特点 即时获得、即时失去 长期积累、延迟满足 身体炼狱灵魂天堂
所在脑区 低级脑 高级脑 高级脑
出发点 自己的贪欲 自己的成长 为众生、为后世
获得方式 放纵/容易 自律坚持/难 煎熬和奉献/很难
对应能级 低能量磁场 中(能影响周围人) 高(影响世人、后世)
熵增程度 加速增加 延缓增加 负熵,精神领域的永生
涵盖人群 大部分普通人,95% 少数优秀人约,5% 0.001%,或更少

管理你的三重欲望

  • 低级欲望: 管控
    • 低级欲望不能带来长期价值的事情,统统舍弃、控制时间和频次
  • 中级欲望: 自律
    • 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自己持久的专注力,1年、2年。。。
  • 高级欲望: 重塑
    • 提升认知,不一定要登珠峰,但珠峰的高度需要知道

情绪工作原理

情感情绪其实是两码事(相互有关联,但是需要明确区分):

  • 情绪是一个人的事情(不能转化为行动力的情绪,往往预示着冲突),
  • 情感是两个人的事情(不能转化为两个人的顾念,那只是一个人的情绪)。

情绪反应的产生机制,研究认为存在两条通路

  • (1)长通路:外界刺激 —〉丘脑 —〉大脑皮层(理智脑)—〉杏仁核(产生恐惧情绪)—〉下丘脑(调节植物神经、内脏活动);
  • (2)短通路:外界刺激 —〉丘脑 —〉杏仁核(产生恐惧情绪)—〉下丘脑(调节植物神经、内脏活动);
  • 情绪产生机制
  • 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从情绪的机制也可以看出,【五感与丘脑】负责“知”,【大脑皮层】负责“意”,五感“观”到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处理形成观念,【边缘系统】负责“情”。
  • 五感接收到的外界刺激信号传递给丘脑处理,丘脑信号分两条路径,短路径迅速将信号传递给杏仁核,杏仁核根据潜意识记忆中的情绪记忆信息,判断应以怎样的情绪反应此事件,并通过神经递质与边缘系统其他结构沟通,产生一系列情绪反应。
  • 长路径,丘脑将信号传递给大脑皮层理智脑的前额叶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这件事需要生气吗?”,判断后进一步告诉杏仁核判断结果,进一步调节情绪反应的程度。

情绪脑爬行脑这些原始脑,让我们在面对外界刺激时,能够尽快的做出反应,保护自己;但他们并非没有缺点,他们的“过度反应”会让我们做出很多后悔莫及的事情,所以理智脑诞生,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智慧”的选择,掌控情绪。

修行有三重境界:

  • 看山是山:只有初始设定的时候——世界很美好,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 看山不是山:初始设定,随着经验被添加了一系列执着的附加设定的时候——世界很痛苦,对的我做不到,错的我阻止不了。
  • 看山还是山:对世上万物的一种接近本质的理解与接纳,忆起自己的真实身份——还是爱,一切都在造物主的计划之内。

请问A有修行的人、B普通人、C桌子分别对应图中黑线、红线、蓝线的哪一条? 情绪控制

  • 黑线: 情绪产生后,作用于思维,诱导大脑回忆起支持此情绪的相关记忆,情绪不断加强,直到在长远的时间里慢慢平复,因为这一情绪并没有被理解与处理,未来再被刺激,还会再次升起。
  • 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

  • 转念:在情绪被自动化激发的刹那就能觉知到情绪的产生
  • 觉察:
    • (1)我正在产生怎样的情绪
    • (2)这个情绪原因是什么:有怎样的需求没被满足
    • (3)需求不满足会怎样/伤害我的人,能不能宽恕/能不能接纳不完美

第(3)步也是处理情绪问题重要的第二步【理解】【宽恕】与【释放】

约书亚上师说:“情绪是对你不理解的事物的反应”。

对情绪有更深入的理解,做到“人掌控情绪”,而非“情绪掌控人”。

【2023-1-26】探秘“情绪”——情绪机制的本质是什么?

情绪是为了应对远古生活的几种典型处境而发展出来的快速反应机制

负相情绪 + 去负相 = 完整的情绪机制

情绪机制进行分类

  • 根据“内部进程——外部反馈”维度,可分为:在机体内部标记生命运行状态的的动力性情绪机制,和反映内化到生命行为中的功利价值判断的反馈性情绪机制。

这两种性质的情绪机制是相辅相成的。

  • 如果动力性情绪机制的活动强度不足,就会表现淡漠
  • 如果反馈性情绪的活动强度不足,会令情绪表现缺少现实性“说明”而显得盲目

文化因素对情绪机制的影响并不如人们想象的大,就算是反馈性情绪,也只是为文化因素对情绪机制的运转施加影响开启了一个窗口而已,真正决定性的仍是漫长进化烙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可能慢慢具备更自为地利用基本情绪机制来调控复合情绪的能力,但也不大可能直接改变基本情绪机制本身(因为这意味着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颠覆)。

情绪机制的激发过程中,那些由高级意识活动所塑造的习惯性通道(价值判断方面)也可能参与进来发挥作用,但是情绪机制本身的运作却是下意识(甚至无意识)的,当对情绪状态产生有意识活动时,已经是对情绪机制的反思、对情绪状态的后续体验了。

因此,基于特征性自我和进行性自我的自我意识无法直接控制情绪机制的运行,但可以对其运行结果(和起缘)进行间接的、后续的修正。

情绪转化 img

  • 情绪基质只是一种信号而不是问题的实质,而作为“情绪基质的分化和发展”的各种情绪机制,它们的功能就是通过整流内部能量来消除这些信号

情绪产生:焦虑和抑郁是意识对阻力和冲突的综合性、指向性的内部呈现

  • 焦虑:意识通道对势力传递的阻力
  • 抑郁:意向冲突的内容

情绪不仅仅是意识内部状态的认知,实质上还是一种整合机制,使内部能量在面临各种环境压力的矛盾拉扯时,能以特定方式保持稳定的目标取向。这是人在复杂环境中均衡成就“外化(改造环境)”与“内化(适应环境)”的必需保证。

伴随心理冲突的强烈焦虑抑郁,是对“主体指向割裂”的内部标识

  • 这个“割裂”实质就是意向势力无法在意识通道紧密的核心结构中顺畅传递,究其根源,还是意识整合效能不够。假如整合效能足够,就能保证总是有适度的整合势力来激活、贯通相适的意识通道,使内部意向势力向现实环境的传递能持续畅顺,也就不会有“多余”的意向势力来割裂主体指向了(在符合功利原则的意识通道之外,开拓贯通了非适应性的势力传递通道)。

情绪机制心理防御机制都是这样的“整流器”,调整意向势力的流量流速流向。区别在于,防御机制更是情绪机制的调节器。

  • 当单一情绪机制不足以重整势力流,于是有多种情绪机制同时运行,如果其中部分势力较强并相性相反,就会形成心理冲突,然后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以避免意识主体的割裂。
  • 负相情绪本身即隐含了强烈的“去负相”倾向。如果说情绪中的“负相”通常导致机体行为的改变、中止、调整、使内部能量分流的话,加上“去负相效应”的重新整合,才是完整的情绪机制。

情绪形成机制作为意识整合机制之一,这是情感泛化(扩散)现象的根源。所有强烈的情绪都具有提升意向能量、对精神路径进行强力贯通的作用,情绪越强烈,泛化得越厉害。

情绪的综合性体验为整合的意识提供了一种确定性的指向,这是整合主体层面的确定性,越强烈的情绪意味着这种确定性越高。

  • 一般来说,情绪强度越高,冲扩关联径路的心理能量就越高,越容易把特定的指向(情绪)在整个精神系统扩散。
  • 但是如果情绪过度强烈,却可能把特定的意识径路过度贯通(烧穿),对意向势力产生强力吸扯效果,使精神活动呈现为狭隘。(过激情绪导致“钻牛角尖”的原理。)

参考:探秘“情绪”——情绪的功能是什么

情绪局限性

情绪,是为了应对远古生活的几种典型处境而发展出来的快速反应机制,为了兼顾精确速度,基本情绪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它们是意识活动的基模。

作为精神系统应对特定环境的一种效率机制,情绪它不能太精确也不能太笼统。

  • 精确,就需要更多类型的情绪机制,分化太多就无法保证反应速度。
  • 笼统,每种情绪机制应对的事件范围就越广,就很难保证有效处理每一个环境挑战。

这是情绪机制本质上的局限性,此外还有一种“不合时宜”的局限性。

形成于自然生态的情绪机制用在社会生活中,因为同样的事件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活中,其功利意味往往不一样,甚至相反,这就是“情商缺陷”的生物性根源。

情绪,是意向活动在意识内综合呈现的一种方式,意识主体通过情绪机制对意向活动的综合体验,得以高效方便地调动内部能量为行为提供综合性指向。

情绪是意识系统控制动力整合进程的测量监察工具,通过这个工具能更有效地实现对意向势力的自为整合。当形成一个明确的情绪相性,事实上这对整体的意识通道有一个标记作用,使具有相合特征码的关联径路更易被激活,从而更加强化情绪相性。

情绪机制正是通过这种内部感染效应,来对认识活动施加影响的。

情绪体验是生命体过往经验的动力性体现。

情绪障碍是意识的动力性体验机制失调,表现为“意识主体对内部欲望的综合认知机制失效”,和“意识主体对心理事件的价值判定机制失效”。所谓“失效”,总是偏离真相(现实)的:

  • 意识主体对内部欲望的综合认知机制失效:对内部欲望的扭曲性认知,表现为不接受、否认、扭曲性重构;
  • 意识主体对心理事件的价值判定机制失效:评价进程与生活功利要求的失调。

这些基本情绪机制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机制,当四个维度相同时,每个正常人都有类似的基本情绪反应(否则就成为障碍性的人格表现)。

  • 但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情绪的形成机制具有不同的贯通程度,所以,就算面对同一处境,会引发不同的情绪组合,再加上不同的认知模式,这才形成不同的情感行为风格。

这36种基本情绪机制无所谓好坏,只要是适当强度(适度)和适应处境(适境)的表现,它们都是正常生活的必须。所谓“障碍”,从来都是适应性意义上而言的。

  • 情绪表现的适度性,取决于“负相情绪”与“正相情绪”两种机制间的互动(互相转化);
  • 而适境性,则取决于“动力性情绪”和“反馈性情绪”两种机制间的协调(互相说明)。

当然,适应性的情绪活动除了适度、适境, “适时”是不言而喻的。

如何控制情绪

如何理解和控制情绪

心理学家讲的一个故事

心理学家在朋友家做客。朋友家五岁的小朋友准备上床睡觉, 在水池边刷牙时,滑了一下,摔倒的时候刮了腿。他哭了一下,随后就爬起来了,拿了个创可贴贴在伤口上。小朋友刚学会系鞋带儿年纪,但他都知道要保护伤口以免感染,同时一天刷两次牙来保护牙齿。我们都知道怎样保持身体的健康还有怎样保持牙齿卫生,对不对?我们从五岁起就知道这些东西了。为什么我们花在牙齿的时间比花在精神的时间上还多?

日常生活中,我们心里所受的伤害一点不比生理的伤害少

心理学家 Robert Plutchik 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做“Wheel of Emotion”。

  • 普鲁奇克认为人类与之俱来有8种基本情绪:恐惧、愤怒、高兴、哀伤、信任、厌恶、好奇和惊讶。
  • 其他情绪则是后天习得的,基本情绪复合的结果。
  • emotions

只看上图人的表情就能发现,负面情绪的种类多于正面情绪

为什么负面情绪多于正面情绪?情绪是生物进化出来的自动反应机制,负面情绪提供了快速预警生存保护能力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威胁或潜在威胁都能产生恐惧情绪的生物,生存下来的几率,远高于傻吃迷糊睡、对风险无动于衷的生物!
  •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对偷吃鱼卵、恐龙蛋的贼和抢自己食物的强盗,能产生愤怒情绪的生物当然能更好的繁殖和存活!
  •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对哇哇大哭的孩子,能产生焦虑情绪父母,其后代能获得更多奶水和照顾,后代当然更健康、存活率更高!

在数亿年的生命演化史中,每一种生物都在生存环境中遇到数不清的挑战。在险恶的生存环境里,正面情绪太多,简直与花样作死无异,例如过分乐观、盲目信任。

生物进化的速度需要以千年为单位,然而生理进化的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人类发展的速度,很多激烈的情绪机制需要适当的调整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

  • 进化

常说的本宝宝有小情绪了。

  • 熬夜后早起我们会情绪低落
  • 工作压力大时我们会烦躁易怒
  • 对未来没有信心时会感觉焦虑
  • 喜事迎门会神采奕奕

情绪就好像一架过山车,每年365天起起落落。

当有小情绪时,经常会谈到“如何管理情绪“以及“如何控制情绪“。生活中最符合直觉的做法有两种:压抑发泄

中医的“上火”,既然是“上火”,符合直觉的最好自然是“去火”。方舟子文章如此描述“上火”:

  •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嘴里长了小泡、溃疡,牙齿疼痛、出血,咽喉干痛,身体感到燥热,大便干燥…是个中国人都知道你“上火”了…你可能就想到要喝凉茶,或者吃牛黄解毒片(丸)之类的清热解毒的中药来清热、降火。
  • 在听说中药不能乱吃之后,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现代医学怎么看待“上火”?“上火”了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富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并不是说中国人的身体比较特殊,只有中国人才会“上火”,而是因为“上火”是中医对许多症状的一个笼统、模糊的说法,因素很多,因此在现代医学中不可能找到对应的称呼。例如口腔“上火”症状,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2导致的唇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牙龈、粘膜出血,更常见的可能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有的可能还与新陈代谢、内分泌变化有关。不同的病因要做不同的治疗。

符合直觉的做法未必是科学的认知。我们该怎么面对情绪?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James Gross提出一个与普鲁朗克情绪链类似的学说来描述情绪发生的过程:

  • 情绪发生的过程

举例:

  • 一个人在外边闲逛,假设是在一条黑暗小巷中闲逛,突然间听到了一个声音“哧”。然后看到一个鬼魂升起来了。你所处的这个奇怪的情景,在一条小巷中;注意到一个小鬼,脑袋短暂空白(产生鬼或许会伤害的认知);之后便产生了一些情感上的反应(恐惧),立刻把腿就跑。

在此情境下,做什么能感觉好些?三种做法:

  • 第一,反应层面(response):做一些欺骗自己反应的行为,例如:抑制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不要怕(压抑)
  • 第二,认知层面(appraisal&attention):改变注意力或者认知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想法,转一下注意力或者重新评估下鬼是不是真会伤害你。
  • 第三,环境层面(situation):改变环境,从小巷里走出来,可以决定再也不进入小巷(也就是你的选择,把腿就跑)

认知重评

James Gross 教授,通过实验证明:压抑情绪可以把表情抹去,能减少消极情绪表现,但不会让你好起来,同时会有更强烈的生理反应。并且提出了通过评估认知改变情绪的理论,叫做认知重评(reappraisal)Modifying the meaning of a situation so as to change its emotional impat。

下次有小情绪了,不妨重新评估当下的状况,如果是无法避免,无法阻挡的情绪。

  • 不要想着怎么去压抑情绪,而是从源头看起,从根本上避免情绪的产生。

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 三部分构成。

  • 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不同的人格心理表现。具体来说
  • “本我”是原始的自己,人格的基本结构,遵循”享乐原则”;
    • “本我”包含先天本能、欲望、冲动、生命力在内的多种生理需要构成的能动系统,其欲望冲动受自然律的支配,不受逻辑、理性、社会习俗等因素的约束。
    •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驱动是形成人格的基本要素,是动机的启动者。
  • “自我”,即现实的自己,人格的表现型,属于人格的个人意识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 “自我”具有意识,会对”本我”的冲动加以调节。由于遵从”现实原则”,”自我”充当”本我”与”超我”的调节者,起到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 “超我”,即理想的自己,人格的高层结构,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的”自我”;
    • “超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是社会化的结果。
    • “超我”也影响和调节”自我”,使其向道德、宗教和审美等理想形态”升华”。
  • img
flowchart LR %% 节点颜色 classDef red fill:#f02; classDef green fill:#5CF77B; classDef blue fill:#6BE0F7; classDef orange fill:#F7CF6B; classDef grass fill:#C8D64B; %%节点关系定义 O(场景):::grass-.->|触发决策|A(本我):::blue A -->|3.也许还可以妥协| B(自我):::green A -->|1.我现在要这么做| C(超我):::orange C -->|2.这么做是不对的| A B -.->|理性| C B -.->|感性| A

将麦克林的三位一体学说与弗洛依德的人格机构论结合在一起。

  • “本我”与古皮层和原始皮层的功能相关,因为它们决定了人的动物本能,而新皮层与”超我”相关,因为新皮层的进化,代表了人脑区别其他动物的基本特性。而自我则负责调节”本我”与”超我”。
  • img
flowchart LR %% 节点颜色 classDef red fill:#f02; classDef green fill:#5CF77B; classDef blue fill:#6BE0F7; classDef orange fill:#F7CF6B; classDef grass fill:#C8D64B; %%节点关系定义 O[(环境)]-->A(自我):::green A --> B(本我):::blue B --> D B --> E A --> C(超我):::orange C --> F subgraph new [大脑结构] direction TB D(原始皮层,脑干) E(古皮层,边缘系统) F(新皮层,前额叶) D -.->|进化-哺乳动物| E -.->|进化-高级哺乳动物,灵长类| F end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我命由我不由天

意识如何产生

综述

【2024-8-12】意识的大一统理论要来了吗?

  • 意识体验与物质大脑过程如何相互关联?

  • 01 引言
    • (1) 理论比较
    • (2) 概念与解释现象
  • 02 意识理论
    • (1) 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
    • (2) 整合信息理论
    • (3) 循环处理理理论
    • (4) 预测处理与神经表征主义
    • (5) 树突整合理论
  • 03 比较不同层级的理论
    • (1) 微观层面:细胞和亚细胞层面
    • (2) 中观层次:局部回路与循环处理
    • (3) 宏观层面:多区域系统
    • (4) 总体概念:丰富性和复杂性
  • 04 迈向一个统一的意识理论?

心脑问题

  • 意识体验如何与物质大脑过程关联?
  • 这个问题已被哲学家讨论了几个世纪,仍然是科学中最深刻的未解之谜之一

声称相互矛盾的各种理论在解释意识的不同方面时,往往在基本的神经机制与过程上展现出趋同之态。

几种理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兼容互补的,并且考虑了迄今为止被很大程度上忽视的趋同方法。

重点介绍五种代表性且互补的理论:

  • (1) 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GNWT)
  • (2) 整合信息理论(IIT)
  • (3) 循环处理理论(RPT)
  • (4) 预测处理( PP)和神经表征主义(NREP)
  • (5) 树突整合理论(DIT)

这些理论涵盖了Seth和Bayne概述的四大类意识理论中的三类

如何验证理论正确性

怎么样才能确定这个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什么才能作为证据?

那就需要像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光因引力弯曲”, 被爱丁顿观察到以后,这个理论才被广泛认为是正确的。

意识的理论也一样。

著名神经科学家法兰西公学院、巴黎萨克雷大学的斯坦尼斯拉斯·迪昂让-皮埃尔·尚热伯纳德·巴尔斯的基础上开发了迪昂-尚热模型,它是编程为神经网络的意识神经相关性的计算模型。

  • 从神经元开始,通过抑制性、兴奋性突出构建小型神经网络,继而构建更大范围的长程连接神经网络。
  • 在这一层次已经表现出“神经雪崩”等临界现象,下图右下角
  • 他们用这个模型展示了神经网络如何选择感觉信息在整个皮层中广播。

因为这个模型的计算性质,人们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对意识做出预测,而如果预测很正确,那么就意味着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很正确。

这也是最近意识神经科学界的一件大事,邓普顿基金会拨款了超过600万美元,启动了一个“对抗合作”比赛,用于测试两种主流的意识理论全局神经元工作空间理论(GNWT)和整合信息论(IIT)。

让两种理论做出预测并进行测试。目前初步的结果是GNWT尚未达到预期,IIT虽然完成了2/3的预期,但是IIT也引起了很大争议,具体可以参考另一个问答: 如何看待 124 位科学家签名,认为尝试解释意识的「整合信息理论」是伪科学?

GNWT的争议也有,比如有学者认为它充其量只能说明意识的认知功能 ,甚至无法解决意识是什么,任何心理过程如何可以是有意识的,以及其它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即所谓的“意识难题”。

但也有学者认为虽然该假设并未解决“难题”,即意识的本质,但它为任何试图这样做的理论作出约束,并为意识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1)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 (GNWT)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将产生意识体验的处理步骤描述为本地处理器全局工作空间之间的动态交互,全局工作空间整合信息,并将其广播到其他处理器以进行进一步处理。

因此,全局工作空间充当了信息传递的主干,通过它,多个大脑区域得以共享不同感知与认知过程中的信息。被广播的信息,便构成了意识的内容。

【2024-5-27】 人的意识究竟如何产生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是目前最主流的意识理论之一,也是相对较直观的一个。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最早由认知科学家伯纳德·巴尔斯在1980年代提出。这个设想综合了许多心理学早期关于注意和意识的想法。

Video Lecture 18.2: Consciousness 3—Ignition in the Global Workspace

参考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认为,与无意识相比

  • 意识的产生有赖于信息(包括感官输入、记忆或内部表征等)通过各种过程进行操作后进入大脑的“全局工作空间”(目前认为可能是大脑的额顶叶充当着这一角色)
  • 这个全局工作空间就像一个广播系统,使得信息能够在整个认知系统中广播。而这种获得广播的信息就和没有获得广播的信息区别开来,从而区分了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和潜意识(subliminal)。

剧院比喻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脑与意识》

  • [剧场比喻](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IN-THE-THEATRE-OF-CONSCIOUSNESS-Global-Workspace-A-Baars/5ad72ea3ba27c71cbfdf3e89a3f95f89cbd2680a
  • 意识剧场

1870年法国哲学家依波利特·泰纳就提出过“意识剧院”:

意识就像一个狭窄的舞台,我们每次只能看到一个演员:

  • 你可以将意识比作剧院的舞台,前台聚光灯处很窄,而越往后面越大。
  • 在聚光灯处, 很难容下一个以上的演员…… 离聚光灯越远的地方,人影越多,也越难分辨。
  • 此外,在舞台的两侧和后台有无数模糊的影子,只要一个指令便可以将它们叫到前台,甚至直接站到聚光灯下。
  • 为了满足导演的要求,这群演员人头攒动,不断变化,一个一个出现在我们眼前,就像走马灯一样。
  • 简单来说,我们的思想就好比一个剧院,而剧院主舞台上被聚光灯照亮的那部分才能成为“有意识”。

那意识的聚光灯是什么?

大脑的注意力机制。

注意力机制是意识非常重要的特点。

  • 假设现在有三个人ABC在同时和你说话,当你关注A说的话时,基本上你就无法识别出BC说的内容了,这就是注意力机制的一个体现。

这个现象说明我们注意力的资源是有限的,当我们关注A我们就无法关注BC了,这就类似剧院比喻中聚光灯狭小照明范围的性质。

  • 大脑包含许多并行运行的专门过程或模块,但其中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 而大脑的注意力机制就充当聚光灯,将一些无意识活动带入全局工作空间的舞台上(有意识)。
  • 当感官输入、记忆或内部表征受到关注时,它们就会成为全局工作空间的一部分,然后可以通过各种过程进行操作。
  • 当元素争夺注意力时,获胜者被允许进入全局工作空间,允许他们的信息在整个认知系统中分发和协调。

意识的聚光灯怎么调节

大脑的注意力机制用下图表示,大体上可以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

用刚才和ABC讲话为例。

  • 此时我们正在专心听A讲话,无法分辨BC讲话的内容。
  • 但突然,B开始提高音量说话,很显然我们的注意力会因为B的音量提高(外部刺激强烈)而被吸引到B这边。此时我们能够意识到B在说什么了。
  • 自下而上的注意指纯粹由外部因素驱动的对刺激物的注意引导,这些刺激物因其相对于背景的固有特性而具有显著性。
  • 另一方面,比如C虽然一直在讲话,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关注他。基于从小学到的教养、与人交流的经验知识,我们觉得差不多时候也应该听听C在说什么了。于是我们大脑主动将注意力转向C。
  • 自上而下的注意,指的就是这种基于先前知识、有意计划和当前目标的内部注意引导。

对应到意识剧院的比喻中,一些感觉刺激的输入在经过神经网络的处理之后可能可以来到全局工作空间的舞台上(比如B大吼大叫),这就可以自下而上引导“聚光灯”调节方位。

另一方面任何已经意识到的信息都可以驱使我们做决定、进行有意识的动作等,即进行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聚光灯”调节。

作者:吃虾要吃带籽虾

神经影像学

神经影像学理论虽然没有完全得到验证,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神经影像学的一些结果可以作为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一些依赖(注意没说它是证据)。

意识剧院中,只有被聚光灯照到的地方才能被整个剧院看见。换到大脑或神经网络的说法中来,只有进入全局工作空间的信息,才能得到广播,从而成为意识。

将神经网络大致分成下图这些功能模块

  • 估值系统
  • 注意系统
  • 运动系统
  • 感觉系统
  • 长期记忆系统
  • 以及主舞台全局工作空间

各个系统并不能独立通达其他系统。而只有进入全局工作空间的信息才能被各个系统通达(就像下图用绿色标识的那样)。

  • 当然就像剧院比喻中说的那样,聚光灯的边缘也有一些能模糊照亮的地方,但离得越远越不清晰。
  • 因此根据能在脑中得到广播的程度,我们还可以区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参考 Conscious, preconscious, and subliminal processing: a testable taxonomy

这样的意识广播模式也能解释神经影像学中出现的一些结果。

  • 比如下图,研究者设计了一些实验来让受试者达到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状态,然后进行神经影像学监测。
  • 结果显示的受试者在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等阶段的大脑激活有明显区别。

(2) 整合信息论`(IIT)

整合信息理论(IIT)通过强调经验的“现象结构”,使用内省来描述现象属性,然后根据相应的物理属性推导这些属性。

这种方法允许通过测量行为、功能和神经相关性来验证或证伪这种物理解释

Wisconsin–Madison 大学的 Giulio Tononi 提出 整合信息论(IIT)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

(3) 循环处理理论

循环处理理论(RPT)的核心思想是循环(反馈,回返)处理(RP)对于意识体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能是充分的。

(4) 预测处理与神经表征主义

预测处理(PP)的关键思想,更具体地说是以神经表征主义(NREP)作为意识理论,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大脑并非简单地从外部世界提取或复制知识以实现感知,而是通过构建一个内部的世界模型来建立感知和知识。这一构建过程是通过推断当前接收到的感觉输入的最可能原因来实现的。因此,所谓的“预测”并不一定是指向未来的预测,更多是指对“此时此地”的现象进行推断。通过比较内部表征的效果与实际感觉输入,可以计算出两者之间的预测误差,这既有助于感知学习,也有助于推理。当特定情况在皮质-丘脑系统中实现时,推理表征便可以变得足够广泛且丰富,以至于能够应对在感知、想象和梦境中发生的意识表征

(5) 树突整合理论

树突整合理论(DIT)来源于对大脑皮层中循环处理机制的研究。它主要关注皮层深层的锥体神经元及其树突中的非线性过程,这些过程使得锥体神经元在皮层间及丘脑-皮层信息流中扮演了汇聚点的角色。目前,它基于六个核心观察,这些观察主要源于对啮齿动物皮质下投射(端脑外,ET)的第五层(L5)锥体神经元的研究:

L5锥体神经元通过非线性顶树突过程将到达单独的树突区室的信息关联起来,导致爆发放电。 [120-122]

  • 抑制这些锥体神经元中的顶树突过程(例如树突状钙尖峰[dendritic calcium spikes])会抑制有意识的感知。[123]
  • 抑制 L5 锥体神经元的皮层下靶点(特别是高阶丘脑)会抑制有意识的感知。[124]
  • 麻醉引起的意识丧失与这些神经元中顶树突与基树突的解耦相关。[125]
  • 抑制高阶丘脑会使顶树突与基树突隔室解耦。[125]
  • 神经调节状态控制 L5 锥体神经元中的树突耦合。[125]

综合来看,树突整合理论认为,对这些趋同发现的最佳解释是,向皮质下投射的锥体神经元的顶轴,是皮层间和丘脑-皮层信息流的支点,这两者同时对哺乳动物的意识至关重要。[14],[56],[57]因此,理解这些L5神经元树突中突触输入整合的多个过程,对于理解其输出为何与意识如此紧密相关,至关重要。

现象

大脑现象

【2018-7-25】关于神奇的大脑 你未必知道的五个事实

大脑对于生命之重要毋庸置言,脑死亡意味着一个大活人变成了机器控制的植物人,”脑子坏了”可以指某人思维混乱,行为不合常理,也可以是医学诊断的一种通俗说法,脑子某个部位受了损伤。人的理智与情感,左膀右臂,中枢控制就位于大脑。然而,它迄今仍属于人类知之甚少的事物之一。

  1. 成长的烦恼和痛苦
    • 家有少年/小女初长成?孩子进入叛逆的青春期了。烦恼属于你,痛苦属于你父母及周边的人。
    • 为什么十来岁的少年少女经常被人摇头叹气地”妖魔化”?这不是平白无故,也不能全怪他们。翻史料可以发现,最早把青春期”妖魔化”的是苏格拉底时代的老祖宗。
    • 英国一位学者,莎拉-简恩·布莱克默尔(Sarah-Jayne Blackmore)专门写了本书,试图为这个困扰了人类无数年的问题找到答案,为后人解惑。《创造自己:青春期大脑的秘密生涯》(Inventing Ourselves: The Secret Life of the Teenage Brain)。
    • 进入青春期后,人的大脑开启了一轮深度和广度都空前的生长发育,期间主要特征是极富创造力,同时极其敏感脆弱,容易受伤。 - 她认为,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大脑需要呵护和赞赏。研究表明,10岁到19岁期间,各种令旁人挠头、摇头、捂脑袋的行为逐日增多,大致在19岁时登峰造极,然后曲线掉头下行。 - 关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各种论述数不胜数,也有从不同角度的解释,包括进化论和荷尔蒙。值得一提的是,老鼠和猴子也有类似的”青春期症候”。 - 菲尼亚斯·盖奇是人类医学史上的奇迹之一,对脑神经科学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2. “脑子坏了”
    • 脑子坏了,脑损伤,未必会要了你的性命,但改变你的行为是大概率的结果。
    • 1848年,负责在铁路铺设工地爆破岩石的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遭遇了改变他人生的离奇事故,事故和他都被载入了医学史。
    • 当时他正在用铁棍填塞炸药,炸药被火星点燃爆炸,铁棍飞起,从颧骨下方扎入并穿透他的头颅,从眉骨上方穿出。他没死,事后还活了13年。医学史上称之为”十大起死回生事件”之一。
    • 盖奇大难不死,出院后除了一只眼失明,头骨有个洞,人们发现他走路、说话和日常起居都没受什么影响,但了解他性格和为人处事特点的人注意到,他”不再是以前那个盖奇”。原来的他能力强,效率高,思维敏捷、谦和有礼,后来的他则性情急躁,既固执任性又反复无常、优柔寡断,缺乏计划,有始无终,杂乱无章。
    • 他对现代医学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科学家们通过他的案例得以辨别大脑不同区域的司职,确定对这片区域的损伤会导致行为改变。
    • “记忆宫殿”曾出现在《神探夏洛克》(Sherlock)里,但其实作为一种锻炼记忆的方法由来已久。
  3. 记忆有三种
    • 人有两种记忆。对吗?不对。
    • 科学作家海伦·汤姆森(Helen Thomson)在《难以想象:探秘世界最离奇的大脑》一书中提出,人脑的记忆有3种,或者说记忆有3个阶段:
    • 感性记忆:进入大脑的第一阶段。视、听、嗅、味、触觉进入大脑,形成感官记忆,转瞬即逝,但足以帮助大脑对所处环境形成一种即时的感觉。
    • 短期记忆:承载当前正在思考的内容,据说容量有限,顶多能把7项内容记住15-30秒。
    • 长期记忆:令人思想得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并帮助人们处理消化过去的经历,对周围环境做出判断,并由此预测未来。 - 汤姆森的书里提到一个案例,一个叫吉尔·普莱斯的女士可以记住自己有记忆以来每一天发生的事,医学上叫”超忆症”,属于病态。 - 但没这个病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改进自己的记忆,比如书里提到的营造一个”记忆宫殿”。 - 看过BBC电视剧《神探夏洛克》(Sherlock)的人可能记得这个说法,但它本身由来已久。很早以前就有这种锻炼记忆的方法:想象有那么一幢房子,然后想象自己在房子里穿越走动,边走边把自己想保留的记忆放在特定的地方。形象思维有助于改善记忆。
  4. 超级自愈能力
    • 一直以来人们都被告知,你的脑子啥样是天生的,线路是父母决定的,包括细胞数量和神经回路等。
    • 但是,研究发现这不是事实。至少不是全部事实。大脑其实具有自我改变、更该线路、自我疗伤的神力。有个名称,叫”神经可塑性”。正是因为这种”神经可塑性”,大脑得以学习新技能,并重新分配新的脑细胞。
    • 证据不难找。中风病人恢复期间大脑发生的变化,甚至瘾君子戒毒前后的神经回路对比,都可以提供不少证据。研究显示,如果5岁前脑神经受损,则大脑自我重组的能力更强。
  5. “镜像神经元”和同感共鸣
    • 没有”镜像神经元”,也许我们无法对别人的经历感同身受,与别人产生共鸣或同感。
    • 看球赛时,那一刻的激烈争夺是不是让你不由自主地呲牙咧嘴?看到别人痛哭的时候是不是自己也伤感得有点想哭?这类下意识的表现根源都在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它是意大利神经科学专家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1991年发现的。
    • 这是个意外的发现。当时他用恒河猴做实验,是想了解位于猴脑前运动皮层的神经元怎么控制抓握动作,结果在那里发现了镜像神经元。后来在人脑皮层上也发现了。除了运动皮层,负责情绪、感觉和意向的大脑皮层区域也有镜像神经元。当你做一个动作或者看到别人做一个动作时,镜像神经元就被激发,导致无意识的模仿。模仿他人的举动,使你得以分享他人的经历、体验和感受。
    • 镜像神经元可以帮助我们释读、理解别人的行为举止,并产生同感。

看抖音停不下来?

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情绪,而非理智

  • 本能脑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又因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 社会的发展突然开始加速了。这种变化对于古老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来说,简直就像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它们根本没有反应过来。
  • 进化之手还未来得及完全改造我们,这些在远古社会具有生存优势的天性,在现代社会反而成了阻碍,甚至可以说,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

为什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让人看得根本停不下来?

  • 因为一个视频结束后系统会立即自动跳到下一个,在整个过程中,大脑都被本能和情绪劫持,理智脑根本没有主动启动的机会
  • 能力强者则正好相反,他们能够主动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信息并沉浸其中,为此他们甚至会主动练习,比如有人会故意在声音嘈杂的地方锻炼专注力,这使他拥有了随时随地进入深度阅读和思考状态的能力。

独有理智脑的人类,才有“反天性”的智慧

  • 这种智慧的体现是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
  • 正如👉📖纳瓦尔宝典所说:“智慧是一种知道个人行为的长期后果的思维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包括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肥皂剧,王者荣耀在内的,大家不假思索都爱在上面花时间、享受着它们给本能脑和情绪脑做的认知“马杀鸡”,就是迎合了人类的默认天性,蚕食了理智脑的长期追求。“玩物丧志”也是这个道理。

这不是认知界的“毒品”吗?那么为什么社会上没有出现普遍的指责声音?

对于成年人来说,说是毒品过分了:

  1. 应该给:人与人的认知差别很大,同时是由很多客观因素决定的。从社会公平性原则出发,不能歧视这些认知能力较低的人群,其中就包括需要提供和尊重他们负担起的快乐;
  2. 可以给:毕竟从社会、家庭和个体角度,这种认知“马杀鸡”的危害程度远不如毒品那般立竿见影。这就好比不能把香烟算作是毒品的道理;
  3. 不好禁:到底怎么样算是认知“马杀鸡”过量,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真要在全社会进行管控也是一件操作性很差的事情。

但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首先应该当它们是“毒品”,保护他们认知发展的权利,鼓励他们多往认知高阶发展。

  • 各位想想自己,平时有多少时间花在认知“马杀鸡”上,是否匹配自己的认知水平定位?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 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的事物,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这是属于天性的部分,同时,它处理信息的速度又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这是属于感性的部分。而意识,即我们的理性思考,处理信息的速度只有40次/秒,潜意识是它的275 000倍,二者的能力有着天壤之别。
  • 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 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
  • 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
  •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 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豆茉评:

  •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执行力非常强大,平时“洪七公”似的乱撞宣泄精力。
  • 这时候理性脑应该扮演“黄蓉”的角色,做好“洪七公”的思想工作。
  • 但是,姜还是老的辣,遇到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小概率事件,还是多顺着江湖老前辈的感觉走,没准前辈遇见过,只是不记得了。

学习区-成长区-舒适区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 “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 在拉伸区内学习难度最小、需求最贴合、见效也最快,很容易产生心流。
  •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
  • 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豆茉评:

  • 追求极致是目标,小步快跑、迭代逼近、“刚刚好”的平滑上升,才能通向目标。
  • “饭还得一口一口吃、一步一个脚印、螺旋式上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等,都是说的拉伸区的道理。
  • “温水煮青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等等,都是说的舒适区的道理。
  •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好事多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等等,都是说的困难区的道理。

为什么焦虑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span>。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社会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豆茉评:

  •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
  • 想做很多事是贪多,想立即看到效果是贪快;
  • 愤怒和焦虑是嗔;
  • 任自己被焦虑折磨而不去修心是痴;
  • 高看自己的真实能力水平是慢;
  • 妄自菲薄、不能自信迈出第一步是疑。
  • 正如👉📖倦怠社会中所说,“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人们成为自身的雇主,发展成一种自我剥削。”
  • 现代社会诱惑多、节奏快,人们修身养性的空间受到了挤压,却要面临比古代更多、更频繁、更内化的挑战。
  • 所以,社会中的精英对圣贤书会有发自内心的需求。

元认知

元认知能力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反思能力

  • 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 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理智脑的战斗力其实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侧重学习、理解、记忆、运算的认知能力,即我们在校学习时主要锻炼的部分,另一方面则是侧重观察、反思、判断、选择的元认知能力。

豆茉评:

  • 元数据,是数据的数据。
  • 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
  • 元认知一定是在理智脑的能力。
  • 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学校里的学习都是在锻炼理智脑的“学习、理解、记忆、运算”能力。
  • 而“观察、反思、判断、选择”能力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锻炼,只能靠自己悟。
  • 以前这么干,符合向工业大生产社会批量输送“专业技能螺丝钉”的人才需求。
  • 但21世纪我们进入到创新型信息社会,对于元认知能力强的人才需求会大很多。
  • 于是,我们看到,不同于20年前的大学扩招,现在的趋势是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开。
  • 高等教育更注重人才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而职业教育更注重人才普通认知能力的培养。
  •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讲,这对个人是残酷的,但对全社会是有利的。
  • 毕竟工厂生产线工人、修水管、建筑工人、电工等职业还是需要有人从事。
  • 从这个角度看,发达国家这部分人的劳动收入很高,是社会基于公平原则对他们元认知缺憾的补偿。

不幸的是人类天生不喜欢学习和思考,因为这类事极其耗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命的首要任务是生存,于是,基因自我设计的第一原则是节能,凡耗能高的事情都会被视为是对生存的威胁。

  •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 选择模糊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而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不自觉逃避。

因此,在现代生活中,要想让自己更胜一筹,就必须学会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豆茉评:

  • 首当其冲的,要有清晰的目标。
  • 然后,要在理智脑中配备“动力驱动系统”。
  • 剩下的,就是耐心和时间相处的问题了。

知识体系

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
  • 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 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 一小部分知识精英依旧直面核心困难,努力地进行深度钻研,生产内容;而大多数信息受众始终在享受轻度学习,消费内容。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在时代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那就应该尽早抛弃轻松学习的幻想,锤炼深度学习能力,逆流而上,成为稀缺人才,否则人生之路势必会越走越窄。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 我们可以把浅学习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需求全部寄托于此,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 所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豆茉评:

  • 这完全解释了豆茉君为什么投入精力写些内容的原因。
  • 通过把阅读和深度学习结合并坚持下来,就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有机的连接起来,建立自己的认知网络,最大程度回报自己的宝贵阅读时间的同时,还能激发创作灵感,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他人也有奉献。
  • 何乐而不为呢?
  •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Zettelkasten卡片法和Obsidian这个免费软件。
  • 运用它们可以非常方便的构建自己的第二大脑,完成自己认知网络的数字孪生。

高效工作

  • 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 人体从黎明开始分泌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类脂醇这两种可以让人保持精力充沛的荷尔蒙,分泌高峰期正好是早上7点左右,这时,人的工作效率非常高。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
  •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 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

豆茉评:

  • 请牢牢记住3、4.5、6、7.5、9这几个数字。
  • 很多次早晨清醒,我计算过睡眠时长,发现真的很准。
  • 例如头天晚上11点入睡,早上6点半醒来的时候会很清醒。但是如果赖床,哪怕多睡半个小时再起床,都会感到头晕。
  • 我也曾有几次,因为特殊情况熬夜,试过3小时和4.5小时的睡眠。发现起床后还真的不是想象中缺觉的感受。很神奇。
  • 所以,睡眠质量跟睡眠时间并不是简单的连续的越多越好的关系。
  • 请牢牢记住3、4.5、6、7.5、9这几个数字。

如何驾驭大象?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把人类心理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分裂的“自我”,就如同大象与骑象人。

  • 大象显然是一只动物,而骑象人具有理性。骑象人手握缰绳,可以指挥大象前进、停下或转弯。
  • 从骑象人的角度说,大象许多时候都是“自动”的:比如到了悬崖边,它会因为害怕而自动转弯,无须你控制。但这种“自动”并不是为骑象人而存在,它有着自己的主张。
  • 骑象人只有在不和大象的欲求发生冲突时,才能轻松指挥大象。如果大象真要做什么,很难拉得住它。
  • 大象是我们感性的一半,它在意识之下自动运行,并产生各种情绪和直觉——就像一套自动化处理系统。
  • 骑象人是我们理性的一半,他在意识层面运行,具有计划、逻辑和自控能力——就像一套控制化处理系统。

【2023-3-24】你知道改变自己有多困难吗?知乎视频

  • 如果医生告诉患者,继续抽烟、喝酒、熬夜,将必死无疑,那么只有1/7的患者会真正改变,而剩余6/7的人真的会因为无法改变而死去。
  • 难道剩余6/7的人是不想活了吗?当然不是,他们也知道自己需要改变,可是就是做不到。那么,为什么改变自己那么困难呢?如何才能有效的改变自我呢?

聊聊改变的本质

  • 身体里面其实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情绪自我,一个是理智自我。之所以难以改变自己,就是因为这两个自我在打架。
  • 理智的自我说身体太差了,必须得早起跑步。而情绪的自我说,好想多睡一会,今天就不跑了吧
  • 理智的自我说为了升职加薪,晚上要多学习点技术。而情绪的自我说,上班累了一天,有个电视剧还没看完,先不学了,放松放松吧。
  • 你是否也常常这样自己和自己争斗呢?如果是的话,一起分析理智的自我与情绪的自我到底有什么关系。
  •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人的大脑可以分为情绪脑理智脑两个部分。如果说情绪脑苹果那么大,那么理智脑就只有核桃那么大。所以说,人类感性的力量远远大于理智的力量。
  •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用了一个非常贴切有趣的比喻来描述感性理性的关系。人感性的一面就像是一头力大无穷的大象,而理智的一面就像是一个骑着大象的。当大象情绪稳定时,人可以轻松指挥大象,可是一旦骑象人与大象的想法产生冲突,大象想往左走,骑象人想往右走,那么一定拗不过大象的。
  • 回归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改变自己那么困难?当想要改变自己时,往往会有一个清楚的目标,比如说我想要早睡早起,我想要运动健身,这就相当于我们身体当中理性的奇象人为大象指了一个前进的方向,可问题是感性的大象却不愿意往那个方向走。以骑象人微薄的力量,想要改变力大无穷的大象可知有多么困难。
  • 如果想要改变自己,不能用蛮力,而是需要掌握合适的技巧,慢慢驯服自己的大象。那么,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有效的驯服感性的大象呢?答案就是给大象以新的经验。
  • 在生活中,经验分为两种类型
  • 第一种是理智所构想的经验。比如说,每天早睡早起,精神会更好,做事的时候保持专注会效率更高,又或者坚持学习技术,自己的能力就会变强。但是这种经验都是想象出来的,我们并没有深刻体验过这种好处。
  • 而第二种经验则是亲身体验过的经验,比如睡懒觉时感受到温暖的被窝,下班之后放纵自己的放松与快乐,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切身体验过的。
  • 第一种理智所构想的经验,就好比看到书中写着西瓜很甜,而第二种亲身体验的经验则是真的吃了一口西瓜,体验到了西瓜入口的甘甜滋味。
  • 第一种理智所构想的经验是被教导出来的,就好像是老师告诉我们地球是圆的,而第二种亲身体验的经验则是相当于你坐上太空飞船绕地球一圈,亲自看到了圆形的地球。
  • 明白了这两种经验的区别之后,也就理解了改变的本质,那就是创造新的经验,然后以新经验替换掉就经验。举个例子,如果之前的坏习惯是熬夜看电视,每天晚上看的爽,可是白天却没有精神。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早睡早起,那就必须有早睡早起的亲身经历,你需要亲自体验到早睡早起的好处,感受到自己精力充沛的状态才可以。
  • 总之,人的身体里有两个自我,分别是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理性自我相当于骑象人,感性的自我相当于大象。想要改变自己,需要用理性的骑象人通过新的行为,新的体验,逐渐驯服感性的大象才可以。当感性的大象用新经验替代了旧经验之后,即使骑象人不用再为他指引道路,他也会按照新的既定路线前行,与此同时,改变也就完成了。

结束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Share

Similar Posts

Related Posts

标题:机器学习之回归分析 - Regession Methods in Machine Learning

摘要:机器学习分支之一:回归分析,总结各类回归方法(逻辑回归、多项式回归、保序回归等)

标题:【读书笔记】认知觉醒 - Cognition of Mind

摘要:大脑工作原理是什么样的,如何利用大脑特点高效学习思考?

站内可视化导航

文章可视化导读:鼠标划过图形块时,如果出现蓝色光环, 点击即可跳转到对应主题

Comments

--disqus--

    My Moment ( 微信公众号 )
    欢迎关注鹤啸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