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觉醒
- 结束
认知觉醒
引言
本书分为两部分:
- 上篇 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 上篇共三个章节,作者带我们基于三重大脑审视内在的认知能力。
- 第一章,让读者重新认识大脑,论述了三重大脑的概念,并基于此分析了现代的焦虑根源,进而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
- 第二章,重点阐述了理性和感性的“相爱相杀”,结合三重大脑概念分析了三脑的分工协同原则,提出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的观点;
- 第三章,将元认知能力从理智脑的能力中单列出来,凸显了反思复盘这种更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较为系统的从操作层面描述了元认知的工作方式。
- 下篇 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 下篇共五个章节,先分别从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的角度阐述人如何基于上篇的认知能力去与外界交互从而提升自己。
- 第四章 专注力,让读者知道为什么以及如何掌控自己的注意力。
- 第五章 学习力,告诉读者如何正确的理解学习。
- 第六章 行动力,提出目标优先、边做边调整的道理,并鼓舞读者开始行动。
- 第七章 情绪力,告诉读者心智带宽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多视角避免坏情绪,如何通过应用游戏心态消除坏情绪。
- 最后一章提出的“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更是把“借力前行”落在实处,帮助读者能够很快的上手实践。
思考
我们对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看起来就像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豆茉评: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 而立是在社会中的生存稳定有保障,不惑是在社会中自我意识的独立。
- 认识到自己的生命要有意义,并且主动选择付诸哪怕小小的行动,就是“睡醒”了。
- 人一旦“睡醒”就不会真的再睡过去,因为认知不可逆,因为你已经知道的太多了。
- 德要配财,拥有远大于自己认知能力的钱财是祸害,是不幸的源头。
大脑
详见站内专题: 大脑工作原理
正文笔记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3
第一节 大脑:重新认识你自己 /
- 三重大脑
- 约3.6亿年前,它们开始向陆地进军,地球进入属于爬行动物的时代。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原始的反射模块,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战斗或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等。爬行动物既没有情感也没有理智,体温随外界变化的特性也让它们无法在寒冷的环境中活动,但依靠这种简单的本能反应,它们不仅生存了下来,一些动物还活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比如鳄鱼、蜥蜴、蛇等。
- 到了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开始登场。它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不仅让体温保持恒定,还进化出了情绪。
- 相应的,哺乳动物的大脑里也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边缘系统),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
- 直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才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这个新皮层直到7万~20万年前才真正成形,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脑区,它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从此在这个星球上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人类沉迷于自己独有的理智,所以把这个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
- 在我们的大脑里,由内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
- 高低之分与权力之争
-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 第一,从出现的年代看,本能脑已经有近3.6亿年的历史,情绪脑有近2亿年的历史,而理智脑出现的时间只有250万年不到。
- 第二,三重大脑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本能脑早在婴儿时期就比较完善了,情绪脑则要等到青春期早期才趋于完善,而理智脑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成熟。
- 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它们分别在2岁、12岁、22岁左右发育成熟,算起来各阶段时间相差约10年,所以在人生的前20年里,我们总是显得心智幼稚不成熟。
- 第三,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所以它们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同时,它们距离心脏更近,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优先得到供血,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极度紧张时往往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因为处于最外层的理智脑缺血了。
- 第四,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看起来很低级,但它们掌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因此其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堪比当今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个人计算机;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相比起来简直弱极了,并且理智脑运行时非常耗能。
- 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 可见,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又因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 然而社会的发展突然开始加速了。
- 这种变化对于古老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来说,简直就像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它们根本没有反应过来。
- 进化之手还未来得及完全改造我们,这些在远古社会具有生存优势的天性,在现代社会反而成了阻碍,甚至可以说,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
-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第二节 焦虑:焦虑的根源 / 1
-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 再往深了说,焦虑并不完全源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是来自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
- 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这才是焦虑真正的根源!
-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第三节 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 1
- 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 舒适区边缘另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插图]—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 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 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插图]。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3
第一节 模糊: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 3
- 不幸的是,人类天生不喜欢学习和思考,因为这类事极其耗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命的首要任务是生存,于是,基因自我设计的第一原则是节能,凡耗能高的事情都会被视为是对生存的威胁。
- 有意思的是,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这几乎成了这个世界上所有能人共同遵守的学习法则
-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 优秀的人更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比如“学霸”的秘诀往往在他们的错题本上——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明确错误,并集中精力攻克。而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更喜欢勤奋地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对真正的困难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能够搪塞过去,结果模糊点越积越多,以致无力应付。
-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 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 认知清晰,情绪平和,最终还要行动坚定。很多人把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归结为环境干扰或是意志力弱,其实,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 选择模糊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而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不自觉逃避,
-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 因此,在现代生活中,要想让自己更胜一筹,就必须学会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第二节 感性:顶级的成长竟然是“凭感觉” / 39
- 理性表述为意识,把感性表述为潜意识
- 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的事物,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这是属于天性的部分,同时,它处理信息的速度又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这是属于感性的部分。而意识,即我们的理性思考,处理信息的速度只有40次/秒,潜意识是它的275 000倍,二者的能力有着天壤之别。
-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 在拉伸区内学习难度最小、需求最贴合、见效也最快,很容易产生心流
- 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什么事情让自己最触动,而不是用脑去思考什么事情最有利。理智的分析和计算无法解出内心的真正需求,唯有感性的觉知和洞察才能让答案浮出水面。
- 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49
第一节 元认知:成长慢,是因为你不会“飞” / 50
- 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 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反思能力。
- 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转折点。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 第一,从图3-2中可以看出,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工具需要从“过去”端获取,包括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
- 第二,自身的经历更是一种独特的财富。
- 第三,如果说学习和反思是静态的,那处于当下的、动态的自已又该如何主动运用元认知呢?很简单,启用你的“灵魂伴侣”啊!
- 第四,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让人意想不到是下面这条——冥想。
- 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第二节 自控力: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 / 58
- 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 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 理智脑的战斗力其实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侧重学习、理解、记忆、运算的认知能力,即我们在校学习时主要锻炼的部分,另一方面则是侧重观察、反思、判断、选择的元认知能力
- 为什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让人看得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一个视频结束后系统会立即自动跳到下一个,在整个过程中,大脑都被本能和情绪劫持,理智脑根本没有主动启动的机会。
- 所有面临选择的时间节点,都可以被称作“元时间”
- 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
-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69
第一节 情绪专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 70
-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第二节 学习专注:深度沉浸是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 76
- 能力强者则正好相反,他们的优势就在于能够主动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信息并沉浸其中,为此他们甚至会主动练习,比如有人会故意在声音嘈杂的地方锻炼专注力,这使他拥有了随时随地进入深度阅读和思考状态的能力。
- 所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85
第一节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 86
-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
第二节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 94
- 我隐约看到:一小部分知识精英依旧直面核心困难,努力地进行深度钻研,生产内容;而大多数信息受众始终在享受轻度学习,消费内容。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在时代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那就应该尽早抛弃轻松学习的幻想,锤炼深度学习能力,逆流而上,成为稀缺人才,否则人生之路势必会越走越窄。
-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能够轻易地跨界,因为他们通过深度学习已经拥有了某些才干,而这些才干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所以他们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熟悉知识与技能就玩得转
- 我们可以把浅学习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需求全部寄托于此,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第三节 关联:高手的“暗箱” / 104
- 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 112
-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 我们把“知识”和“认知”混淆了,这直接导致很多人以“寻找最优认知体系并全盘学习”为标准,忽略了他人的认知体系与自身实际需求的差异,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
- 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我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我会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真正触动我,并能让我发生真实的改变,我就认为这本书超值了,至于其他,忘记就忘记了,我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 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第五节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 123
- 单纯地依赖打卡,不仅会转移行动的动机,还会降低行动的效能。这源自另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认知闭合需求。所谓认知闭合需求,就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
- 这就是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
- 我想破除任务心态的方法正是如此——集中心力做眼前的事就好。
第六节 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 131
-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 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无论是身体不适、情绪低落,还是学业落后、事业受挫,有痛苦出现,说明哪里出了问题,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吗?
-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第七节 休息: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 141
- 你肯定记得“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151
第一节 清晰:一个观念,重构你的行动力 / 152
- 或许你并没有意识到,每天早上醒来,我们都会收到一份礼物——纯净的注意力。不管你昨天经历了什么,经过一晚的睡眠,你的精力总会得以“重启”。
- 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事第一!
-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 因为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
- 你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节 “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 / 163
- 一是凡事必须在看到明确的结果后才行动,如果前景不确定、不明朗,即使别人说得再有道理,我也不愿意投入;二是如果一个道理或方法不能让自己快速发生变化,就不是最优的,所以要不断寻找,这样才有希望找到最好的方法。当时觉得自己能这么想还挺聪明的,现在回头看,发现自己是精明过了头。
-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
- 事实上,只要道理正确,就别在乎那些小聪明,带着不计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
- 很多人总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行动,事实上,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竟依靠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有先依据前人的假设走到更高的层次,人生目标才可能慢慢浮现。
- 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
第三节 行动:“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解 / 171
-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 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当你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你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179
第一节 心智带宽:唯有富足,方能解忧 / 180
- 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
- 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
- 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 现代生活虽然缓解了生存压力,却又带来了自控上的压力。抵制诱惑和欲望无一不消耗我们的心智带宽,而那些有着大把时间和金钱的人士,如果没有足够的心智带宽,也会让自己陷入无聊和空虚之中。
- 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
-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第二节 单一视角: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 / 187
- 事实上,在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考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获取智慧、成就事业,还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拓展格局、化解烦恼。只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习惯用原始的单一视角对待所有问题。
- 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
- 在“相机”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要保持觉知,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偏误,时刻做好向上升级、向下兼容的准备。拥有这种心态,不仅我们自己能越来越完善,还能与其他人都合得来。
- 五是多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会提升我们体内多巴胺的水平,而多巴胺对于创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能力来说都很重要。锻炼不仅能帮我们从负面情绪中快速走出来,也会引导大脑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或者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所以,越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越要多运动,越是想不通的时候越要多运动。
- 无论什么时候,你的笔或键盘都能帮你跳出单一视角,看到更多维度。
第三节 游戏心态:幸福的人,总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 197
-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 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
- 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
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205
第一节 早起:无闹钟、不参团、不打卡,我是如何坚持早起的 / 206
- 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 人体从黎明开始分泌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类脂醇这两种可以让人保持精力充沛的荷尔蒙,分泌高峰期正好是早上7点左右,这时,人的工作效率非常高。
- 以上是我目前主要的收获:清晰的时间安排、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受干扰的锻炼氛围、专注的学习环境、从容的工作心态、持续的个人成长等。
- 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第二节 冥想:终有一天,你要解锁这条隐藏赛道 / 215
- 正如《暗时间》一书的作者刘未鹏所说: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第三节 阅读:如何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 / 220
- 人做决定时,分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情绪决定”,比如看到人家健身、摄影、画画时,自己的肾上腺素开始飙升,马上表示自己也想做;第二个是“理智决定”,理智决定同样表示想要一样东西,但表示人必定已经想好了为什么要做、怎样去做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
-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
-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 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
- 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维能随时与顶级的思想交锋,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度全面的理解,并与自己的实际充分关联,这种思维状态在平淡生活中是很少有的,但是只要拿起书本就可以马上拥有
- 第一个是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如果一个知识点让你想起了其他的知识、引发了关联,一定要留意,并把它记下来。知识产生关联说明知识网络正在形成或加固,这么做还可能创造新知识,这正是学习的核心方法之一。
- 第二个是读写不分家。如果你在阅读后还能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甚至将它们教授给他人,那这个知识将在你脑中变得非常牢固。
第四节 写作:谢谢你,费曼先生 / 227
- 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转达给“理性小人”
第五节 运动: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 236
- 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 所以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换句话说,运动之后,脑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 活动越复杂,神经突触的联系也就越复杂,突触生长也更密集,所以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
- 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它不仅能使人更加乐观,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最终使健康水平和认知水平实现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