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
资料
如何过好大学生活,道路远不止一条。
我时常调侃人生非常失败,一把年纪却一事无成。
- 羡慕别人本科毕业就年薪百万;
- 羡慕别人还没毕业就发顶会论文;
- 羡慕别人拿一把offer;
- 羡慕别人有好看的女朋友。
但是这些都只是自嘲和口嗨, 只为了给落寞的灵魂找到一丝安慰,给受尽生活折磨的心灵一个发泄的方式。
我依然想找自己的目标,走自己的路。如若让我与他们交换人生,我也是决计不换的。
介绍
2008年诞生的《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是国内首本学生自发编写的大学指南,它整整影响了一代人。
从绩点到保研,从工作到落户。所有问题你都能在 gitbook 上一个名叫 SurviveSJTUManual 的项目里获得解答。
交大官方并没有参与过手册的编写,全部是学生组织,因此内容也很开放。
编者甚至在前言注明了:
如果你有问题或者建议,请提 issue,外校学生也行。
《交大生存手册》里面的建议普适性极强,以至于真的做到了穿越时空。
这本手册诞生于 2008 年,还是 3G 时代的产物。12 年过去了,房价飞涨,高考制度经历了好几轮改革,学生们的就业取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学生们担忧的问题,2010 年的学生可能听都没听过。
但交大生存手册的神奇之处:直到今天它还在被讨论,因为都应验了。
大学教育的意义
交大生存手册直指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我们能从大学教育里获得什么?”
浑浑噩噩浪费掉四年几乎成了大学的常态,而种种现象就像交大生存手册里提到的那样:
“现实总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当中太多人已经习惯于沿着那一成不变的“典型成功道路”前进:中考,高考,考研,出国……
- 数不清的人们在埋头赶路。走在前面的已然迷失,跟在后面的却还未开始思考。
- 这不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
而什么理念才是我们应该一以贯之坚持的?《交大生存手册》同样给出了答案:
“我希望帮助各位读者做到的,绝不是简单的拿高分、或者顺利毕业。
- 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读者一些新鲜的思考,让同学们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不同的风景。
- 至少在读过本书之后,各位读者应该能够有勇气、有智慧,去发现并挑战那些比上课更为重要的追求。”
四年短暂,请你时刻保持好奇和质疑,探索你真正渴望的人生。
国内大学制度不足
书籍开头
“各位同学们,在本书的开始,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一个消息。
- 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 ”
所有的本科教育都一棒子打死了:
- 我无意争论是否复旦、中科大、或者清华、北大是否比我们崩溃的更少一些 —— 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 我只是看到了无数充满求知欲、激情、与年轻梦想的同学们,将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满希望与信任地交给大学来塑造。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豆瓣上有个热门小组:“985废物小组”
每个人的痛苦都真实存在:
- “临近毕业, 不知道自己应该找什么工作,各种行业都投了却杳无音讯。”
- “考了 3 年的研,还是没考上满意的学校。”
- “辛苦念到研究生,最后赚的还没有农民工老爸赚的多。”
上了好大学也不能保证一个好人生。但他们的困境并不是自己的错。
目前教育体制的缺憾:高中太紧,大学太松。
- 刚从高中出来的学生们,还没有自我意识,就被扔到了放养的鱼塘里。
- 高中一切要向考上好大学看齐:压缩课外时间,专注于训练刷题技巧。
- 刚上大学,却又没人指导了:
- 老师上完专业课就走,教学计划千篇一律,考试通过的标准也在不断降低。
于是刚高考完的小孩,很容易把大学看成是一种延迟满足,接着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误解:
- 大学不就是用来放心轻松的吗?
这种缺憾不只是 985 的孩子们才有,因为绝大部分人回想起大学也会很遗憾:
- 学也学了,玩也玩了,但学又没学到正经东西,玩也玩得不那么尽兴。
- 最后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无非就是谈了一段无疾而终的恋爱,打了一阵子当时比较流行的游戏,参与过几个看似正式的校园活动,熬了几个通宵终于没挂科。
什么是有意义
什么才算有意义?
这个定义可以很宽泛。
- 功利点说,抓紧多找实习,为以后找工作踩点算有意义;
- 泡实验室发文章算有意义;
- 拉上同学尝试搞事情,比如策划活动或者搞点创业项目也算不错。
但那些让你获得真实快乐,得到成长的事也很值得一做。
- 在大学认真谈过恋爱的人,至少体验过深入的亲密关系;
- 听过那些和本专业没什么太大关系,却很有意思的通识课,多少也能开拓视野;
- 虽然大部分的社团和学生组织履历在找工作里都发挥不了什么用,但你也会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个过程里找到点燃你热情的事是最理想的。
如果没有,那么至少你也会知道自己不合适什么。
念大学最关键的是:自我发现和自我驱动。
《交大生存手册》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点展开的,关于要不要读研,要不要留学,要不要工作它都给出了答案。
而那个答案非常明确,就是你是否愿意。
认识自己
本科四年里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见识,逐渐对自己未来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有更加清晰的规划,并能持之以恒为之努力。
1、摆脱线性高考思维
高考终究是阶段性的选拔手段,任何选拔手段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从而帮助高校录取到他们最想要的学生,由于中小学的教育几乎都是为了高考选拔服务(读国外本科的同学除外),很多同学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线性的思维模式。
在大学里也会有学积分的评价标准,但大学中已经不再像高考录取那样,只靠成绩这一单一维度来线性地评价一个人的优秀程度,本科毕业时大家的发展与入学时的高考分数关系不大,其间四年里会有无数机遇等待着你把握,他们也会极大影响着你未来人生的走向,待毕业走到社会上之后你会发现虽然统计意义上来讲毕业院校越好他所达成的成就越高,但每个学校毕业生的出路方差却会大到你无法想象。
高考思维
是大学生活里最要不得的一件事,不要以分论英雄。
《交大生存手册》的一句话:
请务必牢记:大学四年给你的是你的人生,毕业时,那一串苍白的分数其实就已经作废了。
当然不能说 GPA 就一点用都没有,不管是保研还是申请学校,还是要看绩点的。
在不浪费其他时间的情况下,绩点肯定是越高越好。至少比起窝在寝室打游戏,还是带上书本去自习室更能培养一个人的耐心和思维能力。成绩好多多少少也能提升一的自信心。
但它绝不应该成为唯一追求的东西。
因为 18 岁以后人不是靠分活着的,你会逐渐进入到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里。
- 搞学术看的是思维能力和研究成果
- 找工作看的你的实习经历和工作能力。
大学生最可怕的不是无事可做,相反,是被一大堆自以为有意义实则无意义的事情过度消耗,自以为提升自我,实则百无一用。
真正能改变一个人的,让一个人脱颖而出的是有目标,有特点,有能量的持续努力。
最重要的不是让自己忙起来,而是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空白,然后把大块的空白真正投入到对你有意义的事情上
2、尽快深入了解你的专业
大部分同学在中学阶段,鲜有信息渠道来了解大学开设的主流专业,外加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以及高考报志愿存在被调剂的可能性,大部分同学对自己被录取的专业了解甚少,不过随着大类招生的普及,工科平台、自科平台等同学会在入校后一段时间才会进行专业分流,学校也为绝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在此之前你应该尽可能多的增加对本专业的了解,因为转专业的机会只有这一次,如果错过了之后你才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当前的专业的话,你下一次转行窗口只能在本科毕业后了。
信息渠道包括但不仅限于:
- (1)最基础的便是在网络上搜索本专业的一些通用介绍,可以参考百度百科、学院官网的介绍(包括师资、培养计划、专业排名等)、官方的各种就业深造统计数据、知乎等问答性网站,但这些内容往往缺少针对性,而且不是可交互的,无法及时针对你的疑问做出相应回答。
- (2)在大学入学前大部分同学能通过交互问答深入了解本专业的渠道主要为:
- a、在该专业相关领域且一二线发达城市从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近亲远亲们,如果他们能提供一些该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出路实例介绍是最好的,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他们远离了一线实际生产环境然后举一些很过时的例子,这些内容往往用处非常有限,因为当下社会依然处在快速巨变中,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人的路往往不再适用于你,老一辈人的一些“越老越吃香”的古典说辞不可迷信。
- b、新生交流群会有热心学长学姐们的介绍,通过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系里培养计划和具体课程内容等,但由于他们本身也是大一大二很junior的学生,他们往往对本专业中长期的发展前景了解甚少。
- (3)入学的第一年里你可以通过:
- a、跟系里的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沟通增长对本领域的了解,去聆听他们的人生轨迹,他们去工业界的同学的经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年长的教授一方面可能脱离科研生产一线,并且没有什么精力去回答一个大一学生的问题。
- b、跟系里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沟通,了解他们专精的小方向,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情况,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整合起来分享给系里其他同学和以后入学的同学,功德一件。
- c、跟来系里宣讲进行秋季招聘的企业员工们交流,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对口工业界的现状。
3、认清自己的技术栈
随着本科、硕士、博士的扩招下,中国开始享受着“工程师红利”,各行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中国制造产业升级也是国家大计之一,但目前我国存在着新增中高端就业岗位数量跟不上大学、研究生毕业生数量增长的问题,与经济增速下滑相叠加,每年都会看到类似“大学生最难就业季”的新闻,想要去理想的公司以及职位,你需要对自己的技术栈和目标职位的需求技术栈有足够清醒的认知,及时补足短板。
你未来可能会用到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 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这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对本领域有中长期的判断
- 表达能力,如何去说服你的上司还有顾客理解并接受你的idea和产品
- 相关信息检索、过滤、总结、可视化等的能力
- 交际能力,向别人展现自己的价值,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找到最合适的朋友寻求帮助
- 抗压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能较好应对生活工作中的挫折
- 独立思考,在信息过载的当下尽量避免被错误消息带节奏
- 时间管理,以后的日子里你会被生活的柴米油盐和很多工作学习以外的杂事消耗精力,再也不是大学以前父母帮你操办大部分事情了,你需要高效管理利用剩余的时间
4、本科四年你想做什么
假设你现在人生游戏的开局是在一个心仪的大学读了一个喜欢的专业,那么你的开局已经是同龄人中的至少前1%了。
正如之前所说进入大学后对同学们的评价标准开始多元化,不会再像大多数高中老师那样要求你以提升高考分为终极目标,你可以在学习本专业基础知识后进入教授的实验室助研接触某一小方向(本手册有提及如何选择导师,尽量避开不好的导师)、也可以是拉上志同道合的同学尝试小型创业项目、或者去知名公司实习参与有价值的项目提升简历竞争力、可以参与感兴趣的学生组织或者社团帮助交大摆脱“文化荒漠”(但我们有必要提醒你校内的学生组织和社团质量也遵循二八原则,值得加入的是少数)、可以参加很多国际竞赛为交大争光。。。
放眼望去本科期间将是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自由、机会成本最低的四年,你没办法“grasp all and win all”但应该走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道路,交大之大,能够包容你选择的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
5、本科毕业之后你想做什么
四年很长,四年也很短,大学里会有一部分同学享受着校园的舒适生活,不知不觉间被温水煮了青蛙(尤其是文社科专业的同学),校园相对稳定安逸的生活在已经成为“社畜”的人看来是非常奢侈的。
日后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技能多还是在校园中培养,你也需要在恰当的时间点跳出这种舒适生活的幻象为以后工业界/学术界的工作打好基础,如若拖延症到本科晚期才发现四顾茫然不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GPA高的同学或许还能靠保研直博暂缓进入社会的进度条(当然很多同学保研直博也是一开始就定下的目标,并未考虑过直接进入社会),学业不佳的同学或许要再像准备高考一样备战考研了,而近些年考研难度也是在肉眼可见地提升。
进入社会之后人生的分支要比学校里多得多,在此也不一一举例,在象牙塔里被保护得久了容易跟现实社会脱节,这些东西要留给你自己去摸索。
读研
做真正的研究
- 合理的研究态度
- 区分上学与研究
- 知识积累
- 衡量学术价值
- 一些常见误区
要不要继续做学术研究?
《交大生存手册》说:
- “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始进行独立研究的时候,你最需要的,是兴趣。不要说,‘有研究经历好出国’,不要说‘没什么其他好出路所以择做研究’。
- 浩然高科技大楼下的白骨告诉我们,没有兴趣的徒劳坚持通常是很危险的。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只有对一门学科的喜爱,才能成为你唯一和全部的动力。
这个喜爱不应当是抽象的,喜欢某门学科和喜欢某项运动从道理上很相似:比如你说喜欢篮球,你一定不会是因为看到那个球在地上滚就觉得很兴奋,而是因为你对篮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有足够的了解,所以才喜欢打,或者喜欢看篮球。
- 喜欢一个学科也是一样,无知的兴趣一定是苍白的。”
留学
为了留学而出国
- 为什么要出国?
- 出国读什么学位什么专业?
- 出国都有哪些步骤
- 为了申请出国,大学期间需要准备什么
- 警惕出国中介
“ 出国读书的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一而足。不过,我们希望你拥有的是一个“积极”的理由,也就是说,你是为了得到你想要某样东西而选择出国这条道路,而不是厌倦了当前的生活、想逃避现状而走上这条道路。
在出国的问题上,这山看着那山高的心理是极其可怕的。
如果在一个对你的血统没有歧视的国度里,在一个竞争并不算激烈、甚至生活上还称得上有保障的社会中,在一个对你来说没有任何语言、文化障碍的环境下,你都算不上一个成功者的话,你有什么资本可以奢望在出国后,自己能够摇身一变,以胜者的姿态生存下来?你又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失败?你怎么就那么自信地说因为我在国内做不好,所以我出国就能做好?
成功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成功方式,但是失败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会有完全相同的失败方法。
海的那边,一样很残酷。”
工作后悔
工作后后悔了,觉得当初应该继续念书怎么办?
“校园相对稳定安逸的生活在已经成为“社畜”的人看来是非常奢侈的。”
每年我们看到保研后都有无数人后悔,我们也能听到工作的人对读研的无不羡慕。这都是围城心态。
- 一些工作的人怀念读书的生活,觉得读研更好,比做打工仔更有前途;
- 但读研的人又觉得还是工作好,可以赚钱和积累经验,也不用和某个讨厌的导师在一起工作。
只有自己摆正心态,明确自己想追求什么,才可能有正确的选择。
很难说哪个选择能够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但选自己喜欢的比不喜欢的强,至少你不会后悔,你会心甘情愿为之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