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
《置身事内》读懂中国经济,读懂中国政府 ——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2021年出版,豆瓣评分高达9.1; 知乎讨论专题
“这本书讲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故事,其中有让我们骄傲的繁华,也有让我们梦碎的房价。” ——《置身事内·前言》
介绍
兰小欢
-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副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
- 曾任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战略与研究总监。主要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在多个国际一流期刊发表文章,著有经济学科普读物《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编译《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
本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
多年教学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广泛采纳各领域学者全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
- 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
- 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
- 最后一章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目录
《置身事内》
- 前言 从了解现状开始
- 上篇 微观机制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 上篇 微观机制 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 上篇 微观机制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 上篇 微观机制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 下篇 宏观现象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 下篇 宏观现象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 下篇 宏观现象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 下篇 宏观现象 第八章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
结束语
- 前言 从了解现状开始
- 上 篇 微观机制
-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 第一节 政府治理的特点
- 第二节 外部性与规模经济
- 第三节 复杂信息
- 第四节 激励相容
- 第五节 招商引资
- 结语
- 扩展阅读
- 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 第一节 分税制改革
- 第二节 土地财政
- 第三节 纵向不平衡与横向不平衡
- 结语
- 扩展阅读
-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 第一节 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
- 第三节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官员
- 结语
- 扩展阅读
-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 第一节 京东方与政府投资
- 第二节 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
- 第三节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 结语
- 扩展阅读
-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 下 篇 宏观现象
-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 第一节 房价与居民债务
- 第二节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
-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
- 结语
- 扩展阅读
-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 第一节 债务与经济衰退
- 第二节 债台为何高筑:欧美的教训
- 第三节 中国的债务与风险
- 第四节 化解债务风险
- 结语
- 扩展阅读
-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 第一节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 第二节 中美贸易冲突
- 第三节 再平衡与国内大循环
- 结语
- 扩展阅读
- 第八章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地区间竞争
- 第二节 政府的发展与转型
- 第三节 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
- 结语
- 扩展阅读
- 结束语
-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 参考文献
问题
- 宏观到房价为何会暴涨、又为何近些年迅速平稳
- 微观到职场中的文山会海、上下级关系以及跨部门沟通
- 为什么暴雨时,“看海”的城市那么多?比如你去逛过的宽窄巷子是怎么从0开始孵化的?
- 为什么政府会有腐败,以及“腐败一定是对经济是负面作用”吗?
内容
地方政府的权利与事务
政府治理的特点
- 中国的政府单位基本层级:5级,中央-省-市-县/区-乡/镇(古代类似的是中央-省-郡县);
- 和中央政府相对,其他层级政府可简称为地方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相互协作;
外部性与规模经济
- 一件事情只影响本地(如某个省),那就没有外部性,那就由该地方政府全权处理,比如当地的小学建设;如果影响到其他地区,那就有外部性,就需要上一级政府出面协调,比如当地的工厂对周边 地区的污染;
- 如何划分不同的行政地区(省、市)?常常会考虑人口密度、地理因素(山川河流)、语言文化等,然后让一个地区具有规模效应(该地区人够多,政府的服务能够低成本提供给大家);
- 古代也有打破地理因素的做法,就是怕地方头子独占山头自立为王;
- 各行政区交界的地方(除非省会),常常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原因比如有地理上较为险峻资源不好、人口不密集不好发挥规模效应、语言文化多样而为地区主流等;这些交界的地方也因为不太被管控,在民国时期给共产党提供了广阔的行动空间;
- 复杂信息
- 山高皇帝远,要控制好各个地区,就需要掌握各地的关键信息;
- 官僚系统的信息传递很复杂,上下级要传达和汇报、同级间要沟通,所以体制内的一个工作特点就是文山会海;
- 为了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和偏误,政府用的文件有严格的类型、格式、报送流程,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官话官文;
- 会议制度也有严格规范,什么事项、谁来开、是讨论还是做出决定等;
- 然后上级传下来的指标,常常会有层层加码的操作,比如中央要求今年GDP增长目标7%,省里就定到9%;
- 激励相容
- 这节是讲部门是上级政府同类部门管为主,还是当地政府管为主,比如地方海关,是上级海关管还是当地政府管?像这类专业性强,标准化高的一般以上级管为主,而需要调动各方资源的以地方管为主;
- 招商引资
- 政府除了经济学书里讲的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实际还会深入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比如在国内地方政府常常会建立公共园区,以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
财税与政府行为
政府运行需要钱,有收入也有支出,目前实际情况是收入与支出高度不匹配(支出大于收入);摘自知乎
- 分税制改革
- 改革前是“财政包干”(1985-1993),可以理解为“承包”,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成本等;由于我国的基本国策,资源的所有权是国有的,但使用权和经营权可以被承包,也就是“私有”;
- 在财政包干方案下,各地方和中央要进行分账,也就是地方的部分收入要交给中央,每个地方根据自身情况有不一样的分账策略;
- 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财政包干方案引起了中央和整体政府的预售收入(就理解为收入吧)占GDP比例的下降,可以理解为中央和整体政府相对来说越来越穷了;其中原因有,在承包的方式下,各地方更关心自己的收益,大部分钱进入的是地方的口袋,所以中央收入占比下降了;然后为了减少给中央分钱,地方会通过一些方式把收入藏起来,这样整体政府的收入占比也下降了;
- 因为财政包干的以上弊端,导致中央没钱,没钱不好办事,因此需要进行改革,也就是分税制改革(93年之后);
- 分税制改革把税收分为3类:中央税(中央直接收取,如关税)、地方税(地方政府收取的,如营业税)、共享税(中央和地方分的,如增值税);
- 改革后增值税是最重要的税种,占所有税收的1/4,而改革前大部分税是地方拿到的,改革后75%增值税给中央,这样中央就有钱了,有钱了就能集中力量帮大事;
- 改革对中央有力而对地方不利,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也就是说地方政府都不愿意,这里有个大家可能误解的地方,以为地方政府肯定都听中央的安排,其实不是这样的,改造前中央的是没有这么强势的,很多公众看到的信息和现象,其实都是中央和地方博弈后最终出来的结果,而我们常常把博弈的结果错当为博弈的过程;
- 第二大税种是企业所得税,改革前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本地企业,这样收到的税都是给地方的,这样会产生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改革后税大部分给中央,也就打破了地方保护;
- 通过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更有钱了,大大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这是20世纪90年代推行的根本性改革之一,也是很成功的改革之一;
- 改革前是“财政包干”(1985-1993),可以理解为“承包”,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成本等;由于我国的基本国策,资源的所有权是国有的,但使用权和经营权可以被承包,也就是“私有”;
- 土地财政
- 分税制改革减少了地方收入,但只要把蛋糕做大,对地方还是有益的,把蛋糕做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和土地有关的“土地财政”
- 我国的土地是公有的,然后分两类,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国有土地可以用作建设用地,就是建商场、住宅、公共单位等,农村土地也转为建设用地,但必须先经过征地变为国有土地;
- 最近10年左右很多农村的地就被征用了,农民也补到了相应的新地皮,不过后面再被征用的土地可能不再补地皮而是补钱,这样才能增加城市建设用地;
- 土地的价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很高的,这样因为以前都是单位分房,而在1998年开始停止分房,而开始出现商品房和房地产这类事物;另一个原因是同年出的政策规定,农村土地必须通过征地才能用于建设,这样政府就对土地建设有了垄断权力,土地就这么多,人多了需要多了,地价就上来了;
- 土地财政,包括把国有土地的使用权转让出去(卖出去盖住宅盖商场等),还包括土地使用过程的各种税收;另外,土地除了带来收入,当然也会有支出,如征地拆迁补偿和“七通一平”等基础开发支出;
- 分税制改革前,地方大力推动工业化,现在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两手抓(也就是什么挣钱就做什么),而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后会吸引人口流入,而人多房少又会推动房价上涨,从而再带动地价上涨;
- 当然城市化的发展不仅只靠卖地,还需要同步提升产业聚集、研发投入、技术升级等配套能力;
- 纵向不平衡与横向不平衡
- 城市对于乡镇、发达地区对于偏远地区,土地价格和政府收入都是很不平衡的;
- 三农问题,是一位书记写给朱镕基总理信里提到的,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除了税收,政府作为一个主体也需要融资(借钱)和投资(建设性花钱),这样才够地方的发展;
- 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
- 法律规定了,政府是不能从银行借钱/贷款的,2015年前也不能发行债券,但可以先成立一个专门的公司,通过这个公司来借钱,这类公司就是常常听到的城投;
- 城投公司名字里一般会有“建设投资”、“投资开发”、“旅游发展”等字样,它们一般是国有独资企业;
- 一些例子:成都政府的城投公司借钱后开发了宽窄巷子,苏州政府建设的工业园区等;大部分城投公司的主业是工业园区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政府借钱后投资的业务的特点是很繁杂,有的挣钱有的不挣钱,所以政府会把它们大包在一起,整体盈利就行,另外,有些不挣钱的项目在民生方面考虑也是有隐形的经济效益;
- 地方政府债务
- 除了通过城投公司向银行借钱,另一种后来允许的方式是发行债券,这也是城投公司来负责的,所以也叫城投债;
- 城投债因为有政府背书,所以市场上认为风险很低,只要利率不错就会受热捧,但理论上缺钱的政府发行的债券还是风险不小的,不过实际运行中整体违约率极低;
-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官员
- 事在人为,官僚体系里如果有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就能有不错的行政环境;不过这些机制是不断完善的,不可避免有一些贪污腐败的事情;
- 招商引资等政绩上,一般影响的是领导,对普通公务员影响很小,所以普通公务员关注的是自己的工资和福利,当然也需要精神上的激励;
-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 政府除了融资投资,也会参与到实业运营中,这时因为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土地、金融、国企等),一些大的工业化企业,背后的大股东常常是国企,这些国企也会在各类行政和资源方面给企业提供帮助;
- 工业具体行业有很多,我国是否应该进入某个行业要看在国内市场是否能形成规模;
- 如果发展某个行业的话,一般也会带动它的上下游行业的发展;
- 作为落后国家,我国进入某个行业的过程常常是先模仿(山寨),再研究后进行创新和主导;
-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过的东西比如家电,是我国将来有潜力的行业,那会吸引很多地区政府去投资这个方向,这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 下面有两节举了京东方和光伏产业两个例子;
- 京东方与政府投资
- 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
-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 产业引导基金是指政府拿钱并带一些社会的钱去投资一些产业,所以叫产业引导基金;
- 首先,政府怎么可以拿钱去投资呢?有几个原因,一是政策上允许做这个事,二是政策限制减少补贴的开支后,政府需要将剩余的钱利用起来;
- 怎么投资呢?是通过私募基金的方式,很多私募基金背后就是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比如常听到的深创投;
- 再来了解下私募基金,私募是指一群人把钱交给另一群人去管理投资;而公募基金是普通人在公开市场每天都能买卖的基金;私募基金对投资人资格、募资和退出方式都有特殊规定;
- 私募基金里,出钱的人叫有限合伙人,LP,limitied partner,管理投资这些钱的人叫普通合伙人,GP,general partner;
- LP要给GP两类费用,一是基本管理费,不管投资是亏是赢都要交;二是绩效提成,行话叫carry,即在约定的基本收益如8%之外还有多余利润,则GP再从多余利润里提成如20%;
- LP和GP的合作方式,法律上叫有限合伙制,和常见的股份制相比,有限合伙制里有股票权利的是GP,LP权利相当有限;另外,私募基金是有时间期限的,到期要进行分钱和散伙;
- 城市化与不平衡
- 城市化的真正核心是人,但是目前社会却存在不少社会问题(很多常住人口却因为没户口而不能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服务,产生了留守儿童、老人等问题);
- 房价与居民债务
- 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房价主要由供需决定,所以资源丰富工作机会多的大城市人口流入大,导致房价上升地价上升;
- 在我国,居民债务里53%都是住房贷款,24%是各类消费贷如车贷;
- 如果居民债务居高不下,那发生经济衰退就比较难处理了,像08年的次贷危机,房产价格下降导致居民的资产一夜变为0或负,然后大家开始减少消费,减少消费又使得大家生意难做,然后出现失业,这样很多人连还贷能力都没有了;
- 我国的居民债务目前还较为安全,一是首付比例高,二是没有复杂的房产金融衍生品,三是外资很少参与到我国住房市场;
-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
- 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很大的一个政策导向变化,要关注;
- 解决不平衡的一些办法是增加人口自由流动,明显点说就是减少城市落户门槛,所以最近一些年很多二三线城市是放开落户政策的,一线城市也是降低落户门槛,通过社保缴费年限来落户等;落户后,居民就能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福利,从而整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当城市人口太多时,城市环境会变得恶劣,自然会有人离开,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 另外,需要增加城市住房,这存在一些困难,因为土地就这么多,现在有的一些处理办法如前面提到后的征用农村集体用地,还有建设租赁住房等一系列政策;
- 总的来说,“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就需要让市场力量在各类要素分配中发挥更大作用,让资源自由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
- 一个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时,贫富差距问题不明显,因为穷人也在享受收入增加的幸福;当经济增速变慢后,贫富差距会变得更明显,容易触发社会矛盾;历史上似乎都是这样的过程,如果不处理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隧道效应,隧道里两个车车道一动一静,静的那条会焦虑难耐);所以说政府最近开始提倡共同富裕是有道理的;
- 有个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叫基尼系数,范围0~1,值越高说明差距越大;
- 1980年代,我国基尼系数是0.3,2017年为0.47;改革开放时,大家都差不多,到现在有一部分富起来了,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也会有相应的发展优势;
- 债务与风险
- 大部分家庭都贷款买房,这里的债务是有风险的,大家最好要有所准备,因为房价也可能跌的,跌了后即使买房也可能还不起债;
- 债务是没有弹性的,不论经济环境好还是坏,都要还一定金额的钱;
- 收入弹性大,有可能哪天就失业了,当然体制内比较稳定些;
- 家庭支出也有风险,比如万一家人生大病要用钱,所以买上保险是应该的;
- 债务与经济衰退
- 这里从宏观上看,负债率高的风险和危害有:
- 负债率越高,资产价格下跌的越快,因为资产开始下跌后,人民开始抛售资产,资产价格变为下跌,下跌越快越有人抛售,这样进入一个恶性循环(08年美国次贷危机);
- 资产价格下跌,还会引起信贷收缩,就是银行减少房贷,这样会让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然后又进一步影响整体经济;
- 债务危机中,往往加剧贫富差距,因为常常负债的是穷人,借出去的人是富人,危机中影响的是借钱的人;
- 债台为何高筑:欧美的教训
- 债务源于人性:总想尽早满足欲望,又对未来满目乐观!
- 中国的债务与风险
- 对我国整体来说,债务就是借别的国家的钱,这个金额是很低的,所以风险小;不过我们的企业负债较重,应对风险能力有限;
- 化解债务风险
- 化解债务风险,一是偿还已有债务,二是减少新的债务;
- 对普通人来说,还债,可以提高自己收入,也可以减少支出;
- 不过要注意,如果所有人都减少支出,会适得其反,因为所有人减少支出,会造成通货紧缩,也就是钱更值钱,欠的钱也相当于更多了;
- 大部分家庭都贷款买房,这里的债务是有风险的,大家最好要有所准备,因为房价也可能跌的,跌了后即使买房也可能还不起债;
- 国内国际失衡
-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 相对来说,中国人喜欢储蓄,较少消费;
-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计划生育减少了教育支出,增加了储蓄;比如政府在教育医疗方面支出不足,老百姓就需要自己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再比如中国房价上升,我们需要储存来买房;
- GDP的三大部分,消费、投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我国投资(基建等)、净出口的占比一直较高,这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净出口依赖外部环境,而投资不会一直都有合适的投资项目,而且投资的结果需要进行消费才有用,投资后产出大于消费,就出现产能过剩了;
- 中美贸易冲突
- 中国工业和技术的崛起,对美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是技术方面,这需要两国进行复杂的博弈;
- 再平衡与国内大循环
- 对我国来说,我们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才能实现平衡和国内大循环;
- 对于提高居民收入,就需要继续推进城市化,并且在当前阶段,通过服务业来解决就业和收入提高问题;
-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总结
视频解读
一个视频搞懂中国经济底层制度设计,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进程
一个视频搞懂中国房地产整个内在逻辑,看完就能明白现在发生的一切,以及未来大趋势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置身事内》(兰小欢)1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附录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